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纸年轮

纸年轮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纸年轮




图书信息


作 者:张冠生 著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5-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549503544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1. 百年辛亥,一纸沧桑。从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以来,到2010年,每年取来一本书细读,百篇墨迹汇成年轮,勾连民国与共和国,传统与当下,故人与新知。书中史料丰富,读来多有趣味,时笑时叹,笔调质朴谦逊,向书后的鲜活生命投去诚意与敬意。作者是学者,也是读者,寻书读书心情与你并无二致。穿过烟雨,与书相遇,是爱书人之大愉悦。

2.百年间,最精彩的大脑。胡适、梁启超、H?G?威尔斯、陈寅恪、房龙、费孝通、尼尔?波兹曼……个人与时代的成败悲喜之间,思想的力量生生不息。透过纸年轮,这些人和他们的思想光芒隐现。若循着年轮延伸至本尊,便是意外之喜。

3.百年书影,呈现名家摄影真切质感。著名摄影师沈继光专门为?书拍摄了数百张图片,书中精选百幅书影。残损纸页,印章批注,虫蚀水渍,留下真实的岁月笔迹,触手可及。沈继光以拍摄老北京建筑和旧时物件闻名,曾为《老舍的北京》、《城南旧事》等书插图摄影,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

4.百种藏书,勾勒书香地图。关于书的书,对于藏书爱好者,不啻为经典读物的点评指引。除直接写到的百种书,更有纵横对比,背景牵连。看名家交游,出版人苦心,命运裹挟,版本传承,藏书印叠加流转,淘书者或可嗅到线索,按图索骥。

内容简介


一个普通读者,以淳朴心情,在寻常可遇的读物中,从辛亥革命那年起,作了一次年轮式阅读。百年烟雨里的百种读物,书里书外的千字短文,渐聚成纸上年轮。

“轮”中之书,有名著,如《宽容》、《傅雷家书》,也有教材、课本;有政治,如毛、邓著述,也有经济;有战争,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也有和平;有歌颂,如《中国》,也有批判,如《娱乐至死》;有民国初年的《新修身》,也有新出不久的《荒废集》……不拘一格,随遇而读,如年轮之成,不规则,却自然,真实体现出了阅读的平民性质,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

书中文字质朴,史料丰富,时见精彩。书影则匠心独运,蕴涵丰厚,味道绵长。

作者简介


张冠生,生于1954年,祖籍江苏,现居北京。公务员、学者,供职于民盟中央委员会。曾作为费孝通先生的助手十多年,深受费老先生田野调查的熏染。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读书》、《东方》、《随笔》、《天涯》等刊物发表文章,出版有《乡土先知》、《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等书。

目录


自序 一个人的纪念 / 张冠生

甲辑 一九一〇年代 〉〉〉

1911年(辛亥):《少年》杂志 / 009

十四岁的费孝通见自己的文章发表于《少年》杂志,“突然惊呼起来,一时不知所措”。

1912年(壬子):《中华初等尺牍》 / 012

那时还是文言。如今的孩子中,能这样运用文言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1913年(癸丑):《法意》 / 015

蔡元培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

1914年(甲寅):《中等国文典》 / 018

据说,章士钊先生最早为汉语引进“词”的概念和术语。

1915年(乙卯):《作文法》 / 021

“文章如佛像之庄严,而无跳梁之为患。”如此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916年(丙辰):《袁世凯轶事续录》 / 024

“中华民国初建,四方鼎沸,众派纷争,具有统一能力者,中外皆推项城。”

1917年(丁巳):《共和女界新尺牍》 / 027

媒体评论


在纸香书影描摹的年轮中,触摸历史脉络,有的茎蔓越发清晰,有的枝叶已见残破。年复一年,看岁月痕迹扩散,故人渐去,思想浮现。

部分章节


自序 一个人的纪念

读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事和人,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时代

父母花钱让我上学,老师费心思教我认字,大概始于五十年前。

认得些字,能读书了,眼界就开了。文字里边,有远方的事,比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就职演说里说了什么;也有远古的事,比如春秋时钟子期和俞伯牙是怎样的知音。

华盛顿的第一句话是“人生在世难免经历种种忧患沉浮”。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破琴绝弦,不指望再有人能懂自己的心事。

总统也有寻常悲欢,贤良名士也不愿孤独。这样的心情让一般读者感到亲切,读而有感,有悟,有共鸣,会让人想读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事和人,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时代。

一个美国学者说,想把一段历史看清楚,说出道理,需要放到更长的历史背景上。他确定的时间段落是五百年。一个中国教授主张,中国人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个全盘清理,为全人类好好相处贡献思想资源。他说的时空场合是五千年。

大学问家眼界本就开阔,学问又需要,读书很多,看得也高远。我属普通读者,无心于学问,无力于学业,无缘于学术,看书不是职业需要,随意得很。

最该读书的年纪碰上“文革”,书不是封了,就是禁了,或是烧了。后来下乡,偶尔有书传到手上,像是雁过,刚?一眼就远了。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入校求学,才算开始有点像样的阅读。起步晚,起点低,自然读的不多,看得不远。

2008年底,我曾去深圳参加“30年30本书”文史类优秀读物评选,现场感受很强烈。想懂点书,多少要懂点这个时代。评选三十年的书,大体要理解这三十年。要理解这三十年,至少要看六十年。这六十年也有来处,远的先不说,百年吧。

相关分词: 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