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知饥不食

知饥不食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知饥不食




概述


知饥不食一般指病人有饥饿的感觉,但不思饮食,或食不多者,为知饥不食。《灵枢大惑论》曰:“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一般情况下知饥即应思食,此则知饥不食。饮食消化在胃,运化在脾,不思食故知胃纳欠佳,导致胃纳欠佳的原因有多种,一般知饥不思食则多与脾阴虚或胃阴虚有关,因脾阴虚则腹中知饥,但胃阴虚则运化受阻,故又不思食。

病因病机


1;脾胃阴虚

脾胃阴虚则往往有虚火,虚火上扰尚思食,但由于脾胃阴虚,无阴则阳无以化,故食下则不消化,虽有饥饿感,但却不思食。温热病后期,大热已退,但胃阴不足,虚内燔灼,故常有饥饿感,由于阴虚不能使阳气蒸化而消化食物,所以又食不甘味。

2;湿邪萦绕三焦

湿热病,湿邪萦绕三焦,往往导致三焦升降失司,腹中虽有饥饿感,但由于湿热之邪萦绕,胃气不开,故不思食。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萦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3;阳明腑实

伤寒阳明腑实,胃热熏蒸,虽能知饥,但由于阳明腑实不通,则食不下,反不能食。如《伤寒论》第220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辨证论治


分型论治

1;胃阴不足

主证:胃脘灼热,心烦痞闷,口干唇焦,腹中饥饿,不思多食,便结溲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

方剂:沙参麦门冬汤合益胃汤加减

加减:口干甚者加知母,西洋参,甚则石膏亦可加入;食欲差者可加鸡内金,炒二芽,焦楂;阴液不足甚者可加木瓜,乌梅,白芍,以酸甘敛阴。

2;湿热萦绕

主证:湿热病,经历数目,热邪渐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其人脘中不胀不痛,二便自调,苔薄白,脉濡稍数。

治法:清宣化湿,和胃进食

方剂:五叶芦根汤加味

加减:湿热甚者可加茵陈,薏苡仁米,滑石;苔薄白而腻者加蔻仁,苏梗以增强化湿醒脾之力;食欲差甚者加炒二芽,焦楂,鸡内金。

3;阳明腑实

主证:阳明病,大便硬结不解,腹中痛胀,谵语,潮热,不思食,舌干苔燥,脉弦滑而实者

治法:软坚润燥通便

方剂:小承气汤加味

加减:若大便燥结较甚者可加芒硝润燥软坚;若体弱者可加火麻仁、瓜蒌仁、沙参以增液润便;方中可加焦楂、炒二芽、鸡内金等和胃健脾进食之药。

中成药

1;山楂丸

主治 食谷不化,纳谷欠佳,食不知味或知饥不食、食谷无味等症。

2;香砂枳术丸

主治 脾胃不和,食纳不佳,或知饥不食,食谷无味。本品气味芳香醒脾开胃,堪称健胃进食之妙剂。

3;健胃消食片

主治 食谷无味,消化不良,或知饥不食,脘闷痞塞,舌苔薄白,脉弱等症。

单验方

1;焦锅巴1块,煎水加红糖少许,或加生姜3片同煎代茶。

主治 食不甘味,或知饥不食,食而无味,对于久病体弱之人用之常有效验。

2;荷叶不论鲜干均可,每次用量10-15g,煎水代茶。

主治 久病胃口不开,或知饥不食,食而无味。

食疗方

1;莲子肉30g,煎水代茶。

主治 久病食谷不香,或知饥不食,食不甘味。

2;炒二芽30g,煎水代茶。

主治 纳差,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食谷无味等。

3;白扁豆粥

白扁豆30g,大米150g,红糖20g,同煮粥服食。

主治 脾胃不和,虚弱少食,或知饥不食,食谷无味等症。

4;复方山药粥

山药30g,生鸡内金研末30g,粳米60g。

山药、粳米同煮粥,粥成加入鸡内金末即可,随意服之。

主治 脾胃虚弱食谷不化或知饥不食,食不甘味等。

饮食宜忌及调护


饮食及药物气味宜中正和平,饮食如米粥及焦锅巴汤等较宜,药物宜用四君子汤和莲子肉、扁豆米、薏米、芡实、二芽等气味芳香醒脾和胃之品,有胃阴不足者适当加些养护胃阴之药,像木瓜、石斛、玉竹、沙参、麦冬等,方为适合。

相关分词: 知饥 饥不 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