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征途:薛德震哲学书信集

征途:薛德震哲学书信集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征途:薛德震哲学书信集




图书信息


书 名: 征途:薛德震哲学书信集

作 者:薛德震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ISBN: 9787010086682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 元

内容简介


《征途:薛德震哲学书信集》内容简介:哲学是一条波涛滚滚奔腾不息的长河,哲学是人类追求美好境界的学问追求真、善、美、爱的和谐统一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目前还是处于强调呼唤增强主题性的历史阶段。

作者简介


薛德震,1932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

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

1947-1954年在华中新华书店、苏南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编辑部、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

1954年8月-1956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新闻班学习、毕业。

1960年8月-1962年8月,按中越两国政府文化合作协议,担任越南外文出版社中文专家。

1956年8月-1960年8月、1962年8月-1999年8月在人民出版社历任编辑、哲学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总编辑、编审。

著作有《社会与人》(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人的哲学论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为他人作嫁衣裳》(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人的哲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与杨瑾合作主编《中国园林之旅》(10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40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图书目录


代自序 致张小平、黄书元的一封信

代序一 张世英教授的一封来信

代序二 陈晏清教授的一封来信

前言

通信与交流

致黄楠森

一、2004-年5月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兼与黄楠森教授商榷

二、2009年3月8日呼吁进行正常的学术争鸣

三、2009年4月3日与黄教授争鸣的12篇文章篇目

致李乔、伍义林

2004年5月24日与黄楠森商榷一文的写作意图

致李景瑞

一、2004年5月27日《“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一文的针对性,驳“以人为本”是倒退到空想社会主义之说

二、2004年10月1日《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的写作意图,对某些不和谐之音不能听之任之致顾伯平

2004年7月28日感谢顾伯平对《证明》一文的评论

附顾伯平7月18日来信:对《“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一文的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阐述有力、令人信服

致季桂保

2004年8月8日《对两个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一文的写作背景

致张江明

2004年8月22日《“以人为本”与动力开发》的写作意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深度开发的辩证关系

致王晨

2004年10月14日对黄楠森在《人民日报》9月3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三点不同意见

致段若非

一、2004年10月30日应约撰写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2007年3月7日《评价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种尺度》一文的结构及其现实意义

三、2007年3月23日《保护物权就是保护全体公民权益的物质基础》的写作意图,回应某些人对《物权法》的质疑

四、2007年9月22日《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文发掘了毛泽东《实践论》中凸显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思想并由此展开论说

五、2008年6月14日抗震救灾期间所写有关“以人为本”三篇短文的针对性和新意之所在

六、2008年10月22日《党的执政地位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一文的写作意图和现实意义

七、2009年7月6日《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的针对性

与刘杲的交谈

一、2004年11月3日刘呆关于《人的哲学论纲》的选题策划

二、2005年2月3日刘杲对《人的哲学论纲》几篇初稿的意见

致白占群

2004年12月28日《劳动异化论是唯心史观吗》的写作背景,驳黄楠森教授9月3日一篇文章中的观点

致黄书元

2005年4月28日征求对《人的哲学论纲》稿本的意见

致伍义林

2005年12月20日《马克思论劳动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的写作

背景,从经济学的角度驳对“以人为本”的质疑

致郑必坚

2005年12月22日逻辑不仅具有力量,而且是一种美,从中可以获得美的享受

致冯玉珍

一、2005年12月22日理论上、学术上的事情,得要凭真理办事

附1 冯玉珍2005年11月11日来信:对《为他人作嫁衣裳》、《人的哲学论说》的评论

附2冯玉珍2006年10月28日来信: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论》的评论

二、2007年1月3日无产阶级立场与全人类立场的一致性与差别性,要牢牢树立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附冯玉珍2006年12月29日来信:对薛著四本书的评论

致唐沅

一、2005年12月赠书并请批评指正

附1 唐沅2006年1月27日来信:对《人的哲学论纲》的评论

附2 唐沅2006年11月8日来信: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论》的评论

二、2009年3月18日追求人类世世代代向往的价值理想和心灵境界,走自己的路一:致黄书元、张小平

2006年3月12日征求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论》稿本的意见

致俞可平

一、2006年4月6日征求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论》稿本的意见

二、2006年4月12日《“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劳动科学化的理论》一文的现实意义

致周凡

一、2006年6月1日感谢周凡对《人的哲学论纲》的评论。“谈人色变”的现代愚昧终于不能长久

二、2006年11月28日介绍人学研究的心路历程,研究人的哲学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对时代的和实践的问题的思考和回应

三、2007年12月12日《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写作背景,对关于民主社会主义问题争论之我的见解

四、2009年2月11日《论“物我一体”哲学》的写作意图,时代和实践呼唤着哲学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致刘放桐

2006年10月赠书并请批评指正

附 刘放桐2006年11月28日来信:对薛著两本书的评论

致刘国胜

2007年5月24日对刘国胜在大型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取得成绩的祝贺

致孙小礼、龚克

2007年8月18日征求对《好人龚育之》一文的意见

致程中原

2007年9月9日《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的商榷

一、关于人道主义问题

二、关于异化问题

三、结束语

致杜导正

一、2007年9月11日致程中原的一封公开信的写作背景

……

回忆、记叙与争鸣

自序与后记

附录 序言与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