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简介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隶属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是浙江省唯一的工业经济研究机构。2007年3月与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合并运行,从单纯的研究机构发展为研究和技术推广并行的机构。主要从事工业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商贸服务业等方面的研究,为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研究所现设有工业经济研究室(主要承担中长期工业发展问题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室(主要承担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进步问题研究)、信息经济研究室(主要承担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研究)、商贸经济研究室(主要承担现代商贸服务业的研究)、综合业务发展室(主要承担新能源经济研究)和办公室共6个科室。下设省企业技术创新协会、中科院工业经济咨询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小企业促进中心等4个机构。拥有一大批专兼职研究人员,是我省工业经济唯一的专门研究机构和商贸服务的重要机构。此外,根据慈溪市经济发展局的要求,经省经信委同意,我所在慈溪设立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慈溪分所,大大拓展了我所的工作空间。 我所(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宏观性、战略性的应用研究为重点,在工业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技术创新、商贸流通、贸易与投资、财政金融、信息服务以及服务经济理论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观点和创新性的实践思路。我所(中心)是省经信委经贸工作研究与技术创新服务的主要承担单位,此外,我所(中心)还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有关厅局及地方经贸部门的政策、规划、课题研究工作。

2009年全年共参与省级以上政策法规制订9个、承担并完成省级以上规划、研究课题40多项,各市县及企业规划及研究课题38项;公开出版发行行业报告2本,各类杂志及简报5本,共计2万余册;建立并运行各类信息服务平台12个;开展面向政府、企业等各类大型培训7次。全面完成了省经信委下达的经济指标,并且在工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节能降耗等重大课题方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致肯定,继续保持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2005年起,我所(中心)开始出版年度《浙江工业发展报告》,至今已出版五册,《浙江流通业发展报告》从2006年出版发行,至2009年已出版四册,通过几年的出版发行工作,两大报告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较大的创新,丰富了两大报告的内容,提高了报告的编辑质量,提升了所(中心)在我省经贸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促进我省产学研合作工作,我所(中心)围绕此项工作,从三个方面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由省经信委牵头,我所(中心)会同中科院咨询委办公室,联合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合作处,以院省合作背景、共建技术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典型等为主要内容,编辑出版了《中科院在浙江》一书,成为全国第一本院省合作材料,在中科院系统产生广泛影响。二是会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处、中小企业促进中心,开展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专门研究工作,为我省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理论支撑。三是配合省技术创新协会,改版了《浙江技术创新》杂志,大大提升了杂志的质量和影响力,同时借助协会的平台,开展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2009年,我们还承担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国家级公开刊物《信息化建设》杂志的编辑和出版工作。《信息化建设》杂志是以宣传信息化、推动信息化、服务信息化为己任,以服务全国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为宗旨的权威媒体。设有专稿、特稿、专家论坛、EG新亮点、IT新视野、应用交流、数字华夏、政策解读、产业聚焦、网言网语、环球采风等栏目。该刊重点面向电子政务领域,全面关注我国信息化建设动态,积极宣传国家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和标准,交流探讨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中的新问题、新成果和新经验,及时反映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是全国各级政府机构的公务人员以及关心信息化建设的各级人士研究、学习、交流的优秀传媒平台,全国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交流和对外宣传的阵地。发行范围遍及中央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及部门、各大中型企业、IT企业、科研教育机构等,被业内誉为“中国电子政务第一媒体”。

为了快速推进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省经信委领导意见,结合省经信委职能,2008年,我所(中心)接收省国防工业职工疗养院,并依托国防工业职工疗养院,筹建“浙江省创意产业中心”。“浙江省创意产业中心”作为全省工业创新领域和创意产业领域的重要产业促进机构,将充分利用全省设计研发资源优势,以打造行业设计平台、培育工业设计企业、塑造企业创新理念为核心职能,搭建创意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创意企业、人才,加强制造业与创意产业的对接和融合,提升全省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