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张桂联

张桂联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张桂联


张桂联,飞行力学专家、航空教育家,是我国飞机设计的奠基人之一。张桂联在飞行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他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1956年他曾对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的设计工作进行指导。以后又指导多种型号飞机的研制工作。



人物简介


张桂联,教授。1918年2月26日生于山西省五台县六区殿头村。在抗日战争的纷乱年代考上了西北工学院航空系,靠亲友们的帮助,上完了大学。对国家现状和前途的痛心疾首和为谋生养家,激励他发奋读书。在四年的学习期内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944年,他和一些技术人员远渡重洋到美国、英国学习航空科学技术,从事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学习研究工作,参加了军用飞机的设计。其间曾在美国航空科学杂志(JAS)发表了《绕给定翼型的位流解》的论文。1949年6月在蒋家王朝行将覆灭之际,他怀国怀乡,怀着用自己学到的本领为新中国建设服务,使祖国彻底摆脱贫困受辱局面的强烈愿望,毅然放弃了个人成就和物质待遇,回到了刚刚解放4个月的天津。从此,张桂联一生和新中国的航空航天教育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回国工作


回国后,初在北洋大学航空系,继而又在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任教,开出了空气动力学等3门课程。解放初,全国上下生气勃勃、精神焕发,特别是老干部和共产党员们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关心群众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使他深为感动,促使他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要求进步。

1952年,由全国八所著名院校航空系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高等学校——北京航空学院诞生了,张桂联又来到这个新的教育阵地耕耘。

人物履历


1918年2月26日 生于山西省五台县六区殿头村。

1931-1934年 在山西五台川至中学学习。1934-1937年 在山西太原进山中学高中学习。

1937年 在山西临汾山西大学机械系读书。

1937-1941年 在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41-1944年 在四川南川航委会第二飞机制造厂。

1944-1946年 在美国麦克康纳飞机公司实习。

1946-1949年 在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厂。

1949-1951年 任天津北洋大学航空系副教授。

1951-1952年 任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副教授。

1952年 任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教授。

主要成就


扎实的理论基础 丰富的实践经验

刚刚诞生的北航条件相当艰苦,时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副主任的张桂联,从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到建立实验室,事无巨细地亲自动手从头做起。当时教研室人手少、任务又重,他和一些老教师,还有教研室的其他同志,日以继夜的奋战,先后建成了5个风洞和1个陈列室。这些教学实验设备,除提供本校教学和科研使用外,一些飞机工厂、研究所也来做气动实验。

北航初建时得到苏联专家的大力援助。张桂联很尊重来教研室工作的苏联专家,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大部分教材采用苏联的教材。在编译、校对过程中,他一丝不苟,坚持真理,及时指出苏联教材中的不妥之处,经出版社转告苏联专家,专家回信表示感谢。事隔20多年,曾与他共事过的斯特拉热娃教授来华访问,还特地来北航看望他。

张桂联在飞行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方面有较深造诣。教研室的老师说:平时不善言辞的张教授,一谈起力学公式,就如数家珍那样一串串地往外端,对一些重要数据了如指掌,而且一眼能看出教材或论文中某些数据的差错。他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外将近六年的学习研究,曾深入到美国、英国飞机型号研制的第一线,特别是在国内当时毫无基础的喷气飞机上从设计到生产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国后,他将所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的航空工业和航空教育事业。由于多年来的积累,先后写了二三十篇论文和技术总结。他撰写《关于用影响系数法处理准静弹性飞机动态特性问题的一些意见》一文,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奖励,这篇论文纠正了国外文献上存在的一些错误概念,用该文提出的公式来处理我国飞机型号设计中气动弹性问题有实际指导意义,受到国内航空界同行的重视和赞誉。

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

航空教育事业不能后继无人,张桂联除认真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外,更把注意力放到培养中青年教师这项重要工作中去。他十分关心每个年轻教师的业务成长。五六十年代教研室年轻教师多,缺乏教学经验,他认真帮助他们备课,听他们试讲,中肯地分析教学中的问题,还亲自示范带实验课,他的潜心致学的态度,使年轻教师深受教育。在科研工作中,他总是把自己长期思考酝酿的课题向年轻的教师们提出,让青年教师去做。教研室几乎每个教师的课题都是在他的指导、关心下进行的。他不图名、不图利,积极组织推动年轻教师多钻研、多思考、多出成果。如今,当年的中青年教师大都已是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并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这一切,都饱含着张桂联的心血。

张桂联坚持到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不论对本科生、研究生或是由工厂、研究所的党政领导和总工程师为对象的学员,他都是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50年代后期学校开特别班,这个班大部分学员是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干部,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他针对这个班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讲授内容深奥的专业课,受到学员们的好评。50年代,他就开始带研究生,“文化大革命”后,他更以大量的精力投入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工作。从1981年至1994年他培养了15名高质量的博士生。50年代的一些研究生回忆说:“当年我们这些研究生有问题常常不是问苏联专家,而是问张老师。他学问扎实、概念清楚,简单的几句话就使我们茅塞顿开。”

张桂联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为教研室的教师们所推崇的。1960年正值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他患了肝炎。医生要求他休息,他仍坚持上半班或全班。同事们劝他不要每天上、下午都来教研室,他都笑笑说:“在办公室能对年轻同志有点帮助,我也可以向大家学习。”有时他在校外开会,晚上还赶回学校给研究生答疑。70年代中后期,他仍坚持带病工作,还常常带病出差。进入80年代,他已年逾花甲,体弱多病,他乐观地对待疾病,一如既往认真地指导研究生。退休后的好几年,他还每天到教研室和教师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张桂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红烛精神”,以忘我的工作,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

我国飞机设计的奠基人之一

张桂联始终不忘他30年代上大学时躲避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的惨痛经历,强国之梦激励着他孜孜以求,矢志不渝,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上。

1956年我国开始自行设计飞机,著名飞机设计师徐舜寿、黄志千任设计室正、副主任。徐舜寿虽搞过飞机总体,但对喷气飞机设计没有底;黄志千设计过喷气飞机但仅限于机身结构。组建设计室初,徐舜寿提出必须向张桂联去请教。于是徐舜寿、黄志千等在离京去沈阳前夕找张桂联。张桂联为之讲了半天课,主要讲飞机气动布局的要领,应该先从何处入手,每项工作参考哪些资料。这样徐舜寿去沈阳首先买全一套美国NACA报告和主要的期刊。特别是第一架飞机用两侧进气一点底都没有。张桂联博学广闻,当即推荐参考1956年英国Seddon刚发表的总结性文章。此后张桂联又指导怎样在1.5米小风洞中选减速板位置。为了起动气动弹性设计,他亲自为设计室讲了非定常气动力计算。总之他为自行设计喷气教练机指引了道路,应该说他是我国飞机设计的奠基人之一。张桂联还兼任几个工厂和研究所的技术顾问,常常带病到厂所进行讲课、答疑和讨论型号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很受厂、所同志们的欢迎。他们说:“张教授勤勤恳恳,有实际经验,又有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向他请教真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90 年代初。许寿春、郭永怀、陆孝彭、顾诵芬、管德等国内著名科学家都曾就有关科学技术方面问题求教于张桂联。有些50年代曾受过张桂联指导帮助,现已在我国航空科技界颇有影响的科技人士,至今仍对他学识渊博又诲人不倦、热情细致又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的高贵品格感到由衷的钦佩,并与张教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国各类歼击机、强击机、运输机等重要机型的研制过程,几乎都留下了张桂联的辛苦和足迹。1958年,张桂联亲自参加和指导了由北航自己设计的“北京1号”轻型旅客机、“北京5号”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制工作,尤其对“北京5号”的自动起飞和着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在六七十年代他又亲自参加和指导高空速靶机和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的研制工作,在整个研制工作中,一批从事飞行力学和自动控制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得到他的谆谆教导而迅速成长起来。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张桂联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勤勤恳恳地奉献着,然而他心里总有个疙瘩不能解开,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一直未能实现。

从提出入党申请的那天,他就企盼着,一晃已过去了二十多个春秋,黑发变白,人生沧桑,几度风雨,几度坎坷,都依然无法改变他始终不渝的执著追求。

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受到了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了冲击,但是一切磨难都未能动摇他的赤子之心。他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如1963年困难时期他向党的一位干部倾吐的心里话: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即使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会动摇,如果我生前不能入党,死后也请组织上考察我的一生。

粉碎“四人帮”后,张桂联兴奋异常,他以在新旧社会及国内外生活的经历,仍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他又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写道:“多年来对祖国社会主义四化的激情和责任心,使我有勇气争取加入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努力奋斗的先进行列。”他说:“我虽年过六十,觉悟不高,能力有限,但决心用全部精力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为实现祖国四化而努力,争取做一名顾大局、识大体、忠诚坦率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的共产党员。”

铿锵有力的誓言,反映了他的心声,也在他的实际行动中得到体现。在对待过去运动中“伤害”过他的同事,他体现了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的宽阔胸怀。他认为这些同志当时年青,也是极左路线的受害者,应团结起来向前看。教师们反映:从来没有见过张桂联在定职称、提工资时“卡”那些同志,相反说话、办事都注意实事求是,相当客观。他不计个人恩怨,热情地帮助他们选科研课题,精心给予指导。对无原则纠纷,他敢于提出批评。有一次,他见到两位同志因为一点事情闹矛盾,他直言地批评说:“你们俩还是不是共产党员?”

就是这么一个质朴的学者,敦厚的长者,一位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家,终于在年逾花甲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同事、学生,无不为他感到高兴,这位为党、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献身的老教授,终于由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逐渐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行进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先进行列中了。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耋耆之年的张桂联依然没有忘记他所钟爱的事业。一颗沧桑却永远年轻的心依然有力地博动着。和着祖国强劲的脚步声,怀着盼望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迫切愿望,昂首迈向新的21世纪。)

主要论著


1 张桂联.绕给定翼型的位流解.美国航空科学杂志(JAS),1949

2 张桂联.关于用影响系数法处理准静弹性飞机动态特性问题的一些意见.航空学报,1978(2):1-15

3 徐可,萧业伦,张桂联.大气紊流频谱与飞机响应的几个问题.航空学报,1991,12(5):A241-A248

相关分词: 张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