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张广平

张广平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张广平


人物名,著名人物为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男 ,1935年出生, 汉族 山东东平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天水高级步校军事系。1952年参加解放军,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三军医院卫生兵、护士,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干事、编辑,甘肃省军区政治部文化处干事,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另有革命烈士、《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



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


个人履历

张广平,男 ,1935年出生, 汉族 山东东平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天水高级步校军事系。1952年参加解放军,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三军医院卫生兵、护士,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干事、编辑,甘肃省军区政治部文化处干事,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血之吻》、《白衣战士》,长篇报告文学《中国1989西部大淘金》,报告文学集《西部风流》、《西部之星》,中短篇小说集《爱情在远方》,中篇小说集《悲欢离合》,文学评论集《文学的风骨》等。长篇小说《云岭之战》、《战魂》获甘肃省第一、二届优秀文学作品奖,《大漠人》获甘肃省第三届优秀文学作品奖,《小将驯烈马》获兰州军区四好征文奖,《相逢在前线》获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营征文奖。

主要事迹

张广平自幼酷爱读书,参军后即与文学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他曾编辑出版了数百种、上千万余字的部队军事图书刊物,举办过数十期文学艺术学习班,培养出许多艺术人才,有的成为著名学者、作家。张广平从戎近50年,主要从事部队的军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是具有高级职称的著名军旅多产作家。

张广平的父亲张吉文一生勤劳,母亲石兰贞善良贤淑。张广平兄妹5人,虽然家庭人口多,生活贫寒,可要强的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全都教育培养成人才,先后送上革命道路。张广平16岁参军,尽管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刻苦自学,在战地利用业余时间补习了全部中学课程,并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他后来从事文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朝鲜停战后,张广平准备回国报考军医大学,但被先期到达前线招生的天水高级步兵学校录取了。由于他酷爱文学创作,更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战场上战友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抒写出来。于是,在步校紧张的军事学习中坚持业余创作,于1957年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白衣战士》。从此,他开始了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坚持不懈的勤奋创作,接连推出长篇小说《云岭之战》、《血之吻》、《战魂》、《血吻》、《战俘情人》,长篇报告文学《中国1989西部大淘金》,中篇小说集《悲欢离合》、《大漠人》等十几部著作,还有报告文学、评论等结集出版,共计500余万字。张广平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并被选送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有不少作品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演出或改编成广播剧、电视剧播放,还有作品被编入学校教材。其作品影响之大、内涵之深,在中国文坛引起很大反响。像他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云岭之战》、《战魂》,评论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英雄史诗”性的著作。他倾情描写南线战争的长篇小说《血之吻》出版后即引起文坛的关注,好评如潮。此书在部队被作为传统教育和部队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当作奖品发给立功受奖人员,激发了广大官兵的使命感,掀起学书中英雄赶英雄的热潮,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张广平的《中国1989西部大淘金》一书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赞誉这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填补了描写中国西部改革开放大潮的空白。1992年12月初,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兰州军区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以该书为主的张广平作品研讨会,非常成功,到会专家学者对张广平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首都新闻单位都作了报道和评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文学的风骨》中说:“昆仑山下的冰雪世界不是文学的真空,它依然要出作品,出大气磅礴的史诗……”此书被收入《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大词典》条目,张广平本人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文学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作家3000言》、《中华人物辞海》、《中外名人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


女,1974年11月出生,1997年6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1997~1999年分配在湖北省十堰市蔬菜办公室。1999~2002年就读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赴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目前在中南大学隆平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2009年荣获湖南省农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进步奖。

革命烈士


英名回荡在唐古拉山,事迹流传在四千里青藏线!他,就是今年8月在抢救国家财产中光荣牺牲的总后青藏兵站部某管线团唐古拉山泵站二级士官——张广平。10月26日,总后勤部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批准为革命烈士。

生死关头甘洒热血

8月28日,青藏兵站部某管线团组织管线模拟输油,检验设备及管阀性能。驻守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泵站官兵受领任务后,积极做好管线输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仪表班在对循环用罐进行检查时,战士刘科辉发现装有4.92米液位、90#汽油的2#罐发生泄漏。

险情就是命令!正在输油工间的仪表班班长张广平接到报告后,让刘科辉回泵站取手套,自己迅速带领士官张卫东赶往现场。

连续的油气泄漏,使罐前阀很快喷射出2米多高的油柱,喷油势头越来越猛。进入罐前阀的通道狭窄、光线暗淡、空气缺乏对流,给关闭罐前阀门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险情,张广平二话没说就冲了进去,浓烈的油气味,呛得他不得不退了出来。一同前来的士官张卫东也准备冲进去试一试,张广平见状着急喊道:“危险!你不能去!赶紧回工间停泵,把旁接阀关了。”张广平一把推开张卫东,自己又冲了进去。

“危险!赶快出来!”从泵站跑回罐区的刘科辉见张广平正背对着通道口,十分吃力地试图关闭阀门,不时发出阵阵剧烈咳嗽,也就在这一瞬间,张广平避让不及,被喷射出来的高压力油柱击倒在地。刘科辉见状,快步冲进通道,拽着张广平使劲往外拉,可怎么也拉不动。通道内流淌的汽油足足有1尺多深,人进去顿感呼吸困难、头晕恶心、浑身无力,刘科辉只好跑出罐区求援。柴油机班的何彬、张飞等人闻讯后迅速赶来,使尽全力将浸泡在汽油中的张广平抬了出来。这时,泵站连长李法文、指导员黄文凯等官兵也闻讯赶到罐区,他们把张广平平躺在地上,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简单处理后,迅速将张广平背回泵站宿舍,泵站军医来了,兵站军医也来了,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实施抢救,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张广平仍然没有醒来,脉搏慢慢地停止了跳动,身体变得越来越冰凉……

“广平!广平!”

“班长!班长!”

战友们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回荡在唐古拉山,阀门关闭了,国家和军队财产损失挽回了,张广平却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矢志军营尽职有为

张广平出生在河南省陕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1年12月,他入伍来到了青藏高原,当了一名管线兵。

一名普通的战士,是什么精神能够让他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张广平是泵站的入党积极分子,翻开他的入党申请书,一段文字跃入眼帘:“在艰苦环境里,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练就过硬本领和顽强意志,才能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张广平入伍以来,一直把立足军营,矢志有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新兵训练结束后,张广平被分配到青藏线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环境最苦的唐古拉山泵站。为了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线兵,张广平白天跟着老同志学,夜晚埋头苦读,记下了20本1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成为同龄兵中掌握管线输油情况最快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了泵站能熟练操作新装备的第一批技术骨干,他还先后带出了8名专业技术尖子,3人当了班长,10人考取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张广平生前所在的唐古拉山泵站是一个全面建设过硬的先进集体。置身于这样一个集体,张广平倍感荣耀,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2005年5月,泵站工业电视监控系统视频信号传输不稳定,主机总是无故死机,严重影响了输油调度和罐区安全。看到技术员出差无人修理,张广平主动请缨,他一边翻阅资料,一边不断往返于工作间与输油控制室之间。不到一天时间,故障被他奇迹般地排除了。还有一次,泵站自动化控制操作系统出现不实际的报警和假参数,张广平针对问题又开始寻找解决的方法。经过几十次实验,他成功地修改了不合理的报警和参数值,彻底地解决了假参数和乱报警的现象。

在平常执行巡线护线任务中,张广平既是维护员,又当宣传员。有一次,他带领班里战士执行户外巡线任务,发现有10多名地方群众正在管线警戒线以内挖沟打地基,立即跑上前制止。“我是签了合同的,停工造成的损失你赔?”现场指挥作业的公司老板,根本就没把张广平放在眼里。“任何人都不能违犯法律!”张广平据理力争,并当场宣讲《国防设施保护法》,迫使那位老板最终改变了施工计划。

心底无私 胸存爱心

采访中,领导说,张广平是个爱岗敬业的好战士。战友们说,张广平是个心肠热、善于助人的好兄弟。朋友说,张广平是个豪爽义气、性情中人。母亲说,娃子是个不让妈妈操心的孝子。

谈起张广平,唐古拉山泵站战士刘勇依然泪湿双眼,满脸悲痛。

2006年8月17日,刘勇参加团里的集训,身为集训队代理排长的张广平,看到刘勇双手捂着肚子、脸色苍白、痛苦地蹲在地上。他立即背起刘勇向医院跑去。70公斤重的刘勇,压在身高不足1.65米的张广平身上,跌跌撞撞地跑到医院后,医生对满头大汗的他说:“你的战友患的是急性胃穿孔,来得及时,再来晚点,就麻烦了。”那段时间,张广平既要处理排里正常事务,又要到医院陪护刘勇,每天休息时间不足5个小时,人也日见消瘦。在张广平的悉心照料下,刘勇很快康复出院。出院后,张广平又为刘勇买了许多营养品,刘勇激动的热泪盈眶。

战士生病,张广平送去可口的饭菜;战友家中受灾,他慷慨解囊;每逢外出学习,他总是给战友们捎回业务书籍。

今年7月的一个晚上,张广平查铺时,发现战士小刘躲在浴室里面偷偷流泪。第二天晚饭后,他把小刘叫到营区散步,耐心询问小刘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得知小刘父亲在帮别人打石头时,不幸被翻滚的石块砸成重伤,如今已瘫痪在床,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对方至今仍拒付医药费。张广平掏出1000元钱硬塞给小刘说:“你先拿去用吧,你的困难我会尽力帮你解决。”尔后,他把这一情况向泵站领导作了汇报。团党委知道此事后,指派有关部门向当地政府和司法部门发去信函,请求妥善解决问题。在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小刘父亲的事情得到了妥善解决。

张广平在战友面前是位好班长,在父母面前是个好儿子。

母亲体弱多病,不是伤风就是感冒,不是胃病就是头晕,从未断过药。每次休假回家,张广平都要带着母亲四处寻医问药,几乎跑遍了陕县大小医院。一次,张广平找到一家医院,向医生描述了母亲的病状,医生还是摇头。起身告辞时,他自言自语道:“我带母亲跑遍了陕县大小医院,怎么就没有一个医生能治好母亲的病呢!”医生听到后,感动地说:“好孝顺的孩子,带妈妈来吧,什么时候都行,我给她免费看。”

张广平的值班日志永远定格在8月28日,上面还清晰地写着这样两行小字:骨髓引积胶囊,安泰风湿胶囊。仪表班战士毛海军说,这是张广平准备给母亲买的药。

如今,他离去了,战友们觉得眼前少了一片灿烂的阳光,少了一双温暖的臂膀。

英魂永铸世界屋脊

当张广平的父亲听到儿子牺牲的噩耗时,当场昏迷,儿子是父亲生命中的希望,青春年少就献出了宝贵生命,连24岁的生日都没有过。

父亲来到部队后,强忍悲痛,了解到张广平在部队的表现后,他哽咽着说:“失去儿子我很痛苦,但我同时也感到欣慰,广平出来当兵,就是为了报效国家,他没有给父老乡亲丢脸,我为他感到自豪。”这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他认为金钱换不回儿子的生命,更换不来儿子崇高的品质。

张广平光荣牺牲后,在青藏线官兵和驻地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望着他那洋溢着青春风采、质朴可爱的遗像,上至部队各级领导,下至相识不相识的战士,无不为之感慨……

青藏兵站部部长翟振发说:“张广平在国家财产遭受严重威胁的危急时刻,不怕牺牲,挺身而出,以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以恪尽职守、拼搏进取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高原战士的神圣职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高原精神的赞歌。”

青藏兵站部政委贾新华说,张广平同志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批准为革命烈士,这是对他扎根高原、勤奋工作、勇于牺牲奉献崇高品质的充分肯定和最高奖赏,也是对青藏线全体官兵的巨大鼓舞和极大鞭策。

青藏兵站部政治部主任王应德说,张广平同志的先进事迹朴实、生动、感人,是平凡与伟大、时代精神与优良传统的统一,集中反映了一名高原军人对国防事业执著追求、无比热爱和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可贵精神。

更多的战友表达的是,张广平是青藏线万余名官兵的骄傲,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张广平牺牲时没有任何豪言壮语,甚至可能连当英雄的想法都没有,但他尽了一名士官,一名班长应尽的职责,生死关头,把安全让给别人,危险留给自己,平凡中见证了伟大。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驻地中小学校的学生,唐古拉山地区的藏族群众也来到泵站,深情缅怀这位解放军战士。

张广平永远地走了,他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一位高原战士最后的忠诚,把平凡而又伟大留在了唐古拉山巅,在风雪青藏线上铸就了一个年轻士兵永恒的雕像。

相关分词: 张广平 张广 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