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张承志中篇小说选

张承志中篇小说选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张承志中篇小说选




基本信息


张承志中篇小说选

作者:张承志 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780681551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4-10-1

字数:172000

内容提要


中篇小说的发展与鼎盛是新时期文学的一条线索。当众多作家青睐创作长篇小说而怠慢短篇小说时,认识中篇小说这一文体在小说中的独特价值是件有意义的事。编辑“新经典文库”之中篇小说系列,便是试图做这样的工作。

小说的长度也许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长、中、短本身并无固定的尺码,只要适度,小说文体当是长短不论的。如果一概而论地说“愈短愈好”,或者一概而论地说“代表作家创作水平的是长篇小说”,恐怕都不妥当。任何一种文体都需要尊重和倾心。

夹在长和短之间的中篇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别开生面。有趣的是,近二十年来一些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的痕迹常常与他(她)的中篇小说有关。比如,《棋王》之于阿城,《透明的红萝卜》之于莫言,《爸爸爸》之于韩少功,《小鲍庄》之于王安忆,《商州初录》之于贾平凹,《北方的河》之于张承志,《冈底斯的诱惑》之于马原,《苍老的浮云》之于残雪,《妻妾成群》之于苏童,《枣树的故事》之于叶兆言,等等。翻阅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你可以发现学者作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是小说家们的中篇。这样一个事实,似科说明了新时期小说艺术成熟在中篇小说之中,九十年代以后一些成熟的小说家写作长篇小说与他们由此获得的自信与锻炼不无关系。

作者简介


张承志,男,回族,笔名:张录山,经名:赛义德。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省济南市。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张承志在清华附中高中毕业后,于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1983-198 4年曾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区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亚历史研究,其后几度应邀赴日本搞学术研究和讲学,并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数种外语。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处女作为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发表于内蒙古蒙文杂志《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得了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得《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三份没有印在书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称,张承志有三本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为《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认为就作品对游牧生活细节的描绘来说,海外尚没有能与它相比者,但他为它被当作旅行手册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读者是"企图为青春寻找意义的年轻人",而不是游客或少数所谓专家学者。)、《中国之中的伊斯兰教》、《红卫兵的时代》(以日文创作,日本发行,四万册),后者被作者认为是"第一本关于早期红卫兵运动的正面总结。",他说:"对此我有认真的把握。因为在所谓老红卫兵的成员中,我尚未发现有谁比我对红卫兵造反事实的意义更肯定;也没有谁比我对红卫兵的特权阶级思想更敌对,这是第一点。其次是因为十几年来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和左翼运动,我注意到了它们不可否定的意义,也注意到了它们优于和劣于我们的方面。"。

生平纪实


张承志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8年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在草原上当了四年的牧民。1972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

1978年发表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人民文学》1978年10期),引起文坛注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语言系学习,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诸民族的历史。198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的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不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在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使用数种外语。

1978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代表性作品有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张诚志以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张承志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1981—1982年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进修。这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金牧场》,中短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黄泥小屋》等,其中《黑骏马》、《北方的河》分获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早期以草原生活为题材,从大地、民间汲取精神养料;稍后他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他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里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

作品


短篇小说

《辉煌的波马》

张承志散文

《北望长城外》

《胡涂乱抹》

《美丽瞬间》

《凝固火焰》

《九座宫殿》

《雪路》

《晚潮》

《绿夜》

《顶峰》

《大坂》

《春天》

中篇小说

《北方的河》

《黑骏马》

《聋子的耳朵》

长篇小说

《心灵史》

《西省暗杀考》

散文随笔

《荒芜英雄路》(随笔集)

《墨浓时惊无语》

《美文的沙漠》

《波斯的礼物》

《日本留言》

《面纱》

《袍子经》

《敬重与惜别》

评价


典型的愤青型作家。因为在他的小说中,多半体现的是民族文化悠扬的历史,读起来缓慢而优美。但他的散文却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小说的风格,愤世嫉俗,而且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字里行间,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典型的忧患意识。

在张承志的散文中,作家对中国当今所处的社会形态抱有很大的遗憾与批判,特别是对当今中国人奉行的"犬儒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作家说:"失败的大陆像一艘下沉的巨轮,我是它还给卑鄙海洋的一个漩涡,尽管我不能成为桅杆上的旗。"过多的深思熟虑,使作家越来越忧愁.每每心烦意乱,他总会想起多年前被流放到草原当知青的那段时光.苦难而珍贵。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对回族和维吾尔族的文化,张承志总是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大肆进行夸赞,张承志甚至直言:“我的根在西亚的阿拉伯”。草原,已然成为他所有记忆里最深的源头,里面藏着他对草原人民深深的热爱。

同样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张承志最欣赏的作家就是伟大的文学旗帜鲁迅。对先生的尊敬也溢于言表。同样留学过日本的经历,使作家对日本这个国家有着较深的理解。他说,这个国家有岛国特有的封闭意识。很多人都曾选择到这个国家留学,但终究还是离它而去。听说,日本人里有一个叫永三郎的大学教授,因不满日本教科书里扭曲对侵略中国事实的掩盖,20年来一直和日本教育社打官司,却终以败诉告终。彻底揭示了日本法律的薄弱。张承志在一次日本之旅时,恭敬的向这位因官司而瘦得可怜的老人献上了一盆万年青,以使他相信在中国是有人对他心怀感激的。

在所有人类的陋习中,作家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歧视。这是孤立和毁灭一个人的致命伤口。不管是在文革还是当今,中国还是外国,作家都对这种场面进行了多次的描写。对这种性格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但他同时又无奈的指出;在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在歧视别人,就是被别人歧视,所以,骨子里的张承志,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

影响


从创作上看,张承志八十年代初以知青题材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知名,并在其中开始了他以“人民”为主题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后张承志以其具有宗教气质的长篇小说《心灵史》而震动文坛,并高张起一面向世俗挑战的旗帜。但我以为其最有成就的作品却是八十年代前期的两部中篇小说:《北方的河》与《黑骏马》,这些作品中表达出的对人的价值思考令人难以忘怀.

张承志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数种外语。1985年当先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处女作为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发表于内蒙古蒙文杂志《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得了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得《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三份没有印在书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称,张承志有三本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为《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认为就作品对游牧生活细节的描绘来说,海外尚没有能与它相比者,但他为它被当作旅行手册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读者是"企图为青春寻找意义的年轻人",而不是游客或少数所谓专家学者。)、《中国之中的伊斯兰教》、《红卫兵的时代》(以日文创作,日本发行,四万册),后者被作者认为是"第一本关于早期红卫兵运动的正面总结。",他说:"对此我有认真的把握。因为在所谓老红卫兵的成员中,我尚未发现有谁比我对红卫兵造反事实的意义更肯定;也没有谁比我对红卫兵的特权阶级思想更敌对,这是第一点。其次是因为十几年来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和左翼运动,我注意到了它们不可否定的意义,也注意到了它们优于和劣于我们的方面。"。

因此独特的创作主题,他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早期以草原生活为题材,从大地、民间汲取斧神养料;稍后他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他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里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他不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他用宗教写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沉沦亮出了一条拯救之路,著有随笔集《荒芜英雄路》等。然而他作品中越来越浓厚的宗教倾向也引起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