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曾心仪

曾心仪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曾心仪


曾心仪,原名曾台生,原籍永丰县潭城乡。1948年生于台南,毕业于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学院夜间部大众传播系,曾任化妆公司美容师,还当过百货公司店员和秘书,于1974年开始从事小学创作,已出版多部小说集,如《我爱博士》、《那群青春的女孩》、《彩凤的心愿》等。



个人简介


曾心仪,原名曾台生,原籍永丰县潭城乡。1948年生于台南,毕业于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学院夜间部大众传播系,曾任化妆公司美容师,还当过百货公司店员和秘书,于1974年开始从事小学创作,已出版多部小说集,如《我爱博士》、《那群青春的女孩》、《彩凤的心愿》等。著名的 中篇小说有《窗橱里的少女》、《一个十九岁少女的故事》等。曾心仪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台湾社会工作化的背景下,维护民族尊严,揭示外国资本的入侵,抨击崇洋媚外的恶浊风气。

著名的 中篇小说有《窗橱里的少女》、《一个十九岁少女的故事》等。曾心仪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台湾社会工作化的背景下,维护民族尊严,揭示外国资本的入侵,抨击崇洋媚外的恶浊风气。

原名曾台生,原籍永丰县潭城乡。1948年生于台南,毕业于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学院夜间部大众传播系,曾任化妆公司美容师,还当过百货公司店员和秘书。

于1974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已出版多部小说集,如《我爱博士》、《那群青春的女孩》、《彩凤的心愿》等。著名的中篇小说有《窗橱里的少女》、《一个十九岁少女的故事》等。

职业生涯


曾心仪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台湾社会工作化的背景下,维护民族尊严,揭示外国资本的入侵,抨击崇洋媚外的恶浊风气。如《美丽小姐》揭示了人们对洋货充斥市场的熟视无睹,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酒吧间的许伟》展示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我爱博士》对那些数典忘祖,丧尽了中国人气节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无情鞭挞。

作品特点


在 2 0世纪 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影响下走上台湾文坛的曾心仪 ,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台湾女性书写的新型路线。其作品 ,或以悲悯情怀描写台湾风尘女子生活 ,揭示社会阴暗角落 ;或以自身经验表现社会底层职员命运 ,锋芒直逼工商界的畸形现象 ;或以嘲讽笔触抨击崇洋媚外风气 ,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指向。曾心仪由此带来 7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第一缕曙光。

个人荣誉


曾心仪小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中少女的悲苦命运的反映。作者的笔下出现了众多被侮辱、受损害的舞女、妓女、酒吧女的形象。由于职业原因,曾心仪有机会接触许多出身低贱的年青女性,特别是对许多被生活所迫沦落风尘、过着痛苦的屈辱生活的年青女子有较深切的了解和同情。在她的《一个十九岁少女的故事》、《彩凤的心愿》、《朱丽特别一夜》等小说中,对逼良为娼的罪恶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充分揭示了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对无知的女青年的毒害,具有警世社会的效果。

个人影响


曾心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在题材方面有新的开拓,她并没有像吕秀莲等一些女作家一样去赶女权运动的时髦,创作新女性主义文学。她始终不忘剖析台湾社会这一使命,在她的笔下出现了台湾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不断有新的突破,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开拓新题材的同时,曾心仪也写了一些“民族要团结,人心思统一”,反映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给台湾同胞带来痛苦,表达台湾同胞强烈要求统一祖国意志的作品

人物评价


曾心仪是位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作家。她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指出,她出版自己的小说集,一个重要因素是因她不忍目睹众多的少女由于生计所迫,而落入风尘。她认为文学是一种使命,是一把利刃,是我们的力量。她称自己的作品是“含有社教性质的新闻小说”。文艺评论家们说,曾心仪的作品是干预生活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识。

在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影响下走上台湾文坛的曾心仪,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台湾女性书写的新型路线。其作品,或以悲悯情怀描写台湾风尘女子生活,揭示社会阴暗角落;或以自身经验表现社会底层职员命运,锋芒直逼工商界的畸形现象;或以嘲讽笔触抨击崇洋媚外风气,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指向。曾心仪由此带来7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第一缕曙光。

作品评价


以母性书写串连台湾历史--关于曾心仪的《走进福尔摩沙时光步道》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手执笔,一手挥舞着台湾民主运动旗帜,曾心仪在年近六十之际,将个人亲身参与党外运动、妇女运动和原住民运动的经历,融合了个人的生命历程、内在省思,构筑成一部长篇小说,《走进福尔摩沙时光步道》不只布满了台湾筚路蓝缕的历史足迹,也映现了女性在自我与家庭的矛盾中艰辛苦涩的步伐。

曾心仪坦言,写作这部书的动机,主要是因为思念远在美国的子女。全书中频密出现的“Dear凯、萝”,就是曾心仪因离婚而不得见面,心念系之、企图对话的一双儿女。由于和夫家的政治立场不同,加上观念传统的婆婆认为离婚的女人就是不相干的外人,阻止曾心仪和子女见面,直到自己的父亲过世,她才有机会连系早已在美国生根落地的成年子女,此后,是一连串寻求谅解的漫漫程途。

“我的女儿一直不原谅我,认为我抛弃了他们,但我其实想他们想得不得了,想得真苦!”曾心仪叹道。面对子女的质疑和愤怒,她决定仿效原住民部落母亲的口述历史传统,著书告诉儿女们,当年自己为何在离开家庭后,投身于台湾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中,“除了让他们了解我的想法,也希望远在美国的他们,对台湾多一点关心,毕竟,这里是他们的根源。”

以母性书写串连台湾历史,那个关键的链结,其实是“死亡”。曾心仪回忆第一次怀孕时,她就经历了几次生死关:腹中的女儿几次几乎流产,她多次住院安胎好不容易才保住;生产时又因胎儿体型太大难产,医生告诉她,孩子呼吸已经微弱了,要抢救就得直接切割,把孩子拉出来,……“因早为就经历过生死边缘,后来参与政治活动,几次面对危险我都能安然处之”,曾心仪说着却又叹了一口气,“女儿不知道这件事,一直躲我躲得远远的,岂知道我们母女曾一起走过鬼门关?”

然而,出身于眷村,父母是俗称“芋仔番薯”组合的曾心仪,为 什么会选择参与党外运动,执着推动台湾民主递进?回顾启发、扭转自己生命的关键,曾心仪指出,“乡土文学论战”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本来就爱好文学艺术,但以往接触的文学作品,都是与这块土地割断的,直到乡土文学出现,把台湾的历史和文学命脉衔接起来,我也才发现,乡土文学其实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生命”,曾心仪语带坚定地说。

循着乡土文学展开了她对台湾文学的阅读,其中,影响曾心仪最深远的台湾作家,正是以“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所著称的客籍作家钟理和。在她眼中,钟理和是一位非常清澈而纯净的文学创作者,“他始终坚守在文学的岗位上,从未跨过分界,涉足政治或权力斗争,即使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仍旧坚持自己的文学本分,就是不断书写。”曾心仪也特别提到最早编纂《钟理和全集》的张良泽,如果不是他,她便不会认识钟理和,也不会结识钟铁民、叶石涛等作家,以及当时刚出狱的“政治犯”陈映真等人,更进一步参与陈婉真和其他乡土文学作家的助选团,终于一脚跨入了台湾民主运动的领域。

“然而,一直以来,我也困惑着到底自己该不该真正跨越文学和政治间的那条线。”三十多年的党外生涯,曾心仪看过太多沉痛的场面,每每为之痛哭不已,其中,铭刻在她脑海中最难或忘的,就是1989年4月7日自焚而死的郑南榕,以及在郑的丧礼游行队伍中同样引火自焚的詹益桦。

“他们都是有才华,也很特别的人,没想到竟然走向死亡,把生命奉献给自己的信仰!”看到两人自焚后的现场,曾心仪不断流泪,并陷入了长时间的苦思,最终,她明白自己终究不是能踏上激进革命的运动者,而回到文学创作的世界,继续以文字记录人们挺身对抗独裁政权的真实故事。

曾心仪也提到近来最令她心折的作家,是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帕慕克作为一个文学家,却能看见很多土耳其的基本问题,并且用生命面对,超越了对独裁、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唯有如此,才能继续写下去,活下去”,也因此,她表示,自己对于帕慕克颇感“心有戚戚焉”。

以两年时间专心写作《走进福尔摩沙时光步道》,完成付印出版至今也已年余,然而,谈起这一年来的台湾政治与社会处境,曾心仪不掩心中沉痛:”我常自问,自从三十年前高雄事件至今,所谓的台湾民主运动,是不是终究算是失败了?“政党为了争权夺利进行垄断式的彼此倾轧,看在著书时犹对政治景况怀抱正面期待的曾心仪眼中,”好像天天被刀砍过心脏,我都不知道现在我的心还剩下几分之几……“她问同样从事党外运动的朋友,多年来的努力,“如今,是否证明我们犯了错?”

但也更因此,挟带着社会使命的文学热情不减,曾心仪即将着手的下一部长篇作品,仍将继续行遍福尔摩沙岛的今时今日,观照的范围有她持续参与的原运和妇运,更有近几年引起人权团体一再挺身发声的新移民议题。由于出书后儿子曾向她埋怨:“妈妈把我们当成书中主角让我们压力很大”,曾心仪决定将书信体裁改成日记式的写作,自然,她长年累月观察的政治变局也将成为书中的重要内容。

“这些题材全部都会放进去。这些都是台湾的问题,当我们无法站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国家,只会想着选举要赢,想着各种赢的手段,台湾就永远不能解放,永远沉沦而没有生命。”持续以书写为台湾找到维系的命脉,正是曾心仪不稍停歇的写作使命

贫弱女性的保护神


曾心仪与她的新女性主义小说彭燕彬在当代台湾文坛上,有一位堪称贫弱女性的保护神,对弱女子特别关注,并站在其立场为她们的新生呐喊的中年女作家,这就是曾心仪

相关分词: 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