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曾德甫

曾德甫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曾德甫




简介


曾德甫,笔名卓之,1924年生,重庆璧山县人。擅画梅花,人称“曾梅花”。现为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国画院画师、高级美术师,江苏正则画院特约画师,永川区文联顾问,永川美协、书协、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主席,永川诗词学会顾问。他早年在璧山上学时,有幸师从江苏来璧山开办正则艺专的吕凤子、谢孝思先生,后又在北碚健生艺专成为苏葆桢的弟子,为他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加上他多年内外兼修,使他近年来能厚积薄发,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日本举办个展时被报刊誉为当今“梅绘画之第一人”。著名鉴评家欧阳希君见到其画作,评曰:“生涩苍辣,神韵仙味”。他的作品多次被中央文史馆收藏。 正是因为曾德甫先生“画如其人”,具有梅一样的情操和独树一帜,为此,《璧山人丛书之二---疏影暗香》辑存面世,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来展现“曾梅花”人口和艺术风格。 《璧山人丛书》由璧山县档案局主办,璧山县县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承办。《璧山人丛书》之一《大医精诚》,于2003年12月出版。本次《璧山人丛书》之二《疏影暗香》于2005年正式启动,先后有重庆市、永川区和本县的画家、文人、学者35人积极参与,5 次易稿,并得到璧山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时经2年余,终促面世。编辑《璧山人丛书》就是为了繁荣、挖掘我县历史文化,提升我县文化大县形象,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作出的努力。县档案局、县志办还将利用馆藏资源,继续加强《璧山人丛书》编纂工作,力争《璧山人丛书之三---惠心入微》尽快编辑出版。

人物传略


曾德甫,1924年秋出生于璧山县正兴乡(今正兴镇),家境贫寒,父亲先在酿酒作坊记帐,后去重庆南岸当学徒做皮鞋,全家迁往重庆。父亲早逝后,母亲外出帮佣。曾德甫早早就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十二岁即到餐厅当学徒挣钱糊口。1939年日寇对重庆实施“5 3”、“54”大轰炸,他携母逃回璧山老家。

曾德甫求学道路艰难,在姑妈的支援下,勉力上完小学和初中,其间有三次曾因学费困难辍学谋生。20世纪40年代,私立江苏正则艺专西迁重庆璧山,1945年曾德甫考入该校,师从著名画家吕凤子、谢孝思、苏葆桢等前辈,从此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吕凤子先生是正则艺专创建人,一生文人本色,不事功名权贵,其平生口头禅是“艺术制作即是人生制作”,这对曾德甫一生影响甚巨。抗战胜利后,正则艺专迁回江苏丹阳,曾德甫转入私立健生艺专(北碚),以半工半读的身份就读,直至解放。

1952年2月曾德甫参加工作,任璧山县城关小学和璧山师范学校美术教员,1954年调任璧山县第二中学美术教员,1956年复回璧山师范学校,1957年调永川三中工作,1960年由于“革命的需要”,调永川电影院作美术宣传干部。1982年在永川县政协任驻会常委,1986年退休。

1972年,曾德甫复拾童趣,重操旧业,潜心于中国花鸟画的研究。其后收益颇丰,尤其是画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生涩苍辣,坚韧凝练”,独创了“倒卷枝”的笔法,为他家所未见。1997年他在日本举办个人美展,被日本防长新闻誉为“梅绘画之第一人者”。在川、渝两地书画界,有“曾梅花”雅号之誉。出版有《曾德甫书画作品选》行世,书中精选他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四君子”梅兰竹菊。他“深研究传统而不拘泥于师传,中西兼融而不失中国文人写意画的品格”,竭力摆脱陈法,张扬个性,融入了自己的命运和精神体验。2000年他赴京举办联展。曾德甫的梅花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专家杨仁凯在人民大会堂中曾评他比关山月还得好。他们素未平生,由此可证其书画造诣之深。曾德甫在西欧巡回展览,又受日本邀请去开个展,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曾为之题词。2001年朱镕基总理、外事部主任王海容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留影纪念,以画梅花享誉世界。

除绘画外,曾德甫的题画诗多自出机杼。他极崇原创,决不因袭他人。其书法则承传“碑”的沉雄刚健,又渗透了金石的刀味。

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展出和在报刊发表,并在全国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擅长写意花鸟画,尤喜画梅。所作梅花在当代画坛独具一格。《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有专文介绍:深研传统而不拘泥于师傅,中西兼容而不失中国文人写意画的品格;紧扣时代脉搏,尊重当代观众,作品力求清新雅致而又富有时代气息。

相关分词: 曾德甫 曾德 德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