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运城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运城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运城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党政一班人在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系师生凭着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围绕学院中心工作,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锐意进取,用一项又一项特别突出的优异成绩刷新记录,诠释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争创优秀的真正内涵。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始建于1978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28名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2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学历17人)组成了一支培育优秀人才,创建优秀成绩的教学科研团队。他们拥有厚重,拥有踏实,拥有智慧,拥有勤奋;他们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才智,用“普物”滋润学生的心灵,用“数理”清晰学生的思维;他们引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声光电数字世界;他们让学生领略电子元件的晶莹剔透、数字幅频功率的变幻莫测,能量的极限境界,他们凭着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带领着一批批优秀的学子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卓越发展。

教学科研团队自主设计的电子产品有15项,其中三个项目、115套设备已经应用于教学实验中,5个产品已应用于电子专业的课程设计及实践训练当中。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发表一级科研论文50余篇,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0项,申报国家专利15项。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电路制版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2010年,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和财政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实验实践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王金来教授为省级教学名师;

苏晓琴教授为院级教学名师;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设有力热实验室、电磁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中教法实验室、现代电子实验室、高频线路实验室、传感器原理实验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等13个实验室。

电子科学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实验室。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为了培养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完善人格、创新意识、物理专业理论基础厚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基础教育专业人才,以及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和物理学相关联的新能源方向从事新能源开发、研究的应用型人员和技术工作者,拟增物理学(新能源方向)专业,届时,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能与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分析与运行、普通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等新世纪热门教学科研课程将让学生走入一个新的物理电子科技境界。

多年来,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始终以更新理念为向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核心,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考研、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06年物理学专业考研录取率33%,居全院之首,07年考研率20.3%,居全院第二,08年物理学专业考研录取率38.9%,居全院第一;电子专业考研录取率18.5%,居全院第二;09年物理学专业考研录取率41%,电子专业录取率27%,居全院第一。10年考研成绩已揭晓,其中物理学24人达国家线,录取率为40.4%,电子专业18人达国家线,录取率28.9%。

05年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学生参加全国本科电子竞赛,获山西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07年学生参加全国电子竞赛(本科组)获国家二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一项,省级三等奖三项。在2009年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更是凭借“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本科组国家一等奖,让我院学子走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05年至今,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学生连续几年参加“三晋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并囊括省级各项荣誉,成绩突出,09年参赛作品被选送到上海世博会组委会。

近年来,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加强就业教育,更新就业观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开拓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成绩突出,获”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08-09年就业率达98%以上。目前,10届毕业生本科质量就业率达81%,专科质量就业率为80.5%。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 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电磁场与电磁波、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传感器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电器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原理、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实验能力和专业能力;在电子技术应用方面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能在电子学、电子应用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技术可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物理学(本科 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电工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中教法、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等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或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以及相关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