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云和县

云和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云和县


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1921′―11944′,北纬2753′―289′之间(她与北京同经度、与珠穆朗玛峰同纬度),东邻莲都区,西倚龙泉市,南连景宁畲族自治县,北接松阳县。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38公里,总面积97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水域5万余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辖4镇10乡(其中两个畲族乡),17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9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

中文名称:云和县

外文名称:Yun He Xian

别名:云和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

下辖地区:4个镇10个乡

政府驻地:云和镇

电话区号:0578

面积:978平方千米

人口:10.9万人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仙宫湖、梅源梯田、坪垟岗畲族文化村、慧云寺、开心岛景区。

机场:温州机场

火车站:丽水火车站

车牌代码:浙K D



基本介绍


邮编:323600 代码:331125 区号:0578拼音:Yún Hé Xiàn,Yunhe Xian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纬2806′,东经11933′。总面积984平方千米。全县辖4个街道办事处(浮云街道、元和街道、凤凰山街道、白龙山街道)、6个乡镇(石塘镇、崇头镇、紧水滩镇、赤石乡、雾溪乡、安溪乡)、169个行政村,总人口11.2万,列全省倒数第二。县人民政府驻云和镇城北路6号。

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据《浙江通志》:“景泰三年,析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置,县名曰云和。”

县情概况


拼音:Yunhe Xian,代码:331125,邮政编码:323600,县政府驻地:云和镇城北路6号。 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民勤劳、民风淳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浙江省政府办公所在地,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革命老根据地县”之一,1992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对外开放县。

云和对外交通,通讯便捷,属杭州四小时交通圈内,电力资源充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高,服务功能齐全,投资环境优越。200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制玩具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浙江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和丽水市级文明县城。”“山水家园 童话世界”是2004年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定位。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云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境内以高丘及低、中山为主,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有南部的洞宫山脉和北部的仙霞岭山脉余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布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鹤尖,海拔1593.1米。山地、丘陵问陷落成山间盆地,龙泉溪及支流沿岸有宽窄不等的河谷盆地,其中以云和盆地面积最大,约26平方公里,为云和县主要产粮区。

云和山脉有南部的洞宫山脉和北部的仙霞岭山脉余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布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鹤尖,海拔1593.1米。其中还有形似吼叫下扑的雄狮而得名的狮子岩和海拔220米望归崖。狮子岩

是由一小山脉及其下端临湖断层峭壁组成,因其形似吼叫下扑的雄狮而得名,山以狮名。从1500米外主山脊分支逶迤下伸至云和湖中。临湖峭壁宽40余米,高20余米,中有内凹岩穴,深2米,3米见方,穴沿有二块1米多高的竖石,整个峭壁如同张嘴呲牙的狮面,崖后有一石径通往山中,石径后为海拔230米的凸山包,密生阔叶树并有多株奇形怪状的松木,如同狮鬃;山包后鞍部下凹后山脉向上延伸,犹如狮背、狮腰,整个造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云和湖的蓄水,在狮子岩左面200米外的湖中形成一直径20米的圆岛,似一绿绣球在引诱看狮子。然而对岸100米外一形似小龙的小山岗横插狮与球中间,如同小龙戏珠,故惹得狮子裂嘴呲牙、跃跃欲扑,欲得不能。游人乘小舟游戈其中,细细品味,妙趣横生。

望归崖

位于云和湖南岸杨山头山吊岩头上,海拔220米,崖面向北,立面垂直近90度,悬崖高35米(188米以下不计),最宽处40余米,崖面面积约1000平方米。悬崖背靠大山,下临湖水,在悬崖中央突立一高约4米,底宽约3米的岩石,紧贴悬崖,相距0.6米,崖下原为瓯江大溪,从侧面看,仿佛一伫立江边极目远眺,期盼等待丈夫远归的妇人,在默默祈求丈夫平安归来,故名望归崖。其右下方崖体上有一岩缝,下段最宽处有1.5米,向上延伸进岩体直达崖顶。云和湖枯水期大部露出水面,丰水期仅留上部缝隙,岩质为花岗岩,由山脉向瓯江伸展而成。望归崖离云和湖水面仅10余米。该段落以灌木林,次生阔叶林为主,有杉木人工林镶嵌其中,林相植被保留完好。

水文状况

云和县全境河流属瓯江上游水系的两条干支流:一为瓯江干流龙泉溪,一为瓯江支流小溪的支流梧桐坑。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57万千瓦,年发电量10.50亿千瓦时。梧桐坑水能资源条件最优越。各流域开发利用率以浮云溪干流为最高。

龙泉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出境,境内干流长49公里,流域面积837.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16%。主要支流有麻详溪、浮云溪、石塘坑、泉溪等37条。另有发源于境西南白鹤尖山麓的梧桐坑,流经景宁县梧桐乡注入匝江小溪,境内长24.10公里,流域面积146.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84%。

全县水量资源、水能资源、水域资源丰富,各项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开发利用率都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多年平均水量资源总量为10.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9528立方米,已开发利用率为6.85%。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57万千瓦,年发电量10.50亿千瓦时,其中属县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开发量8.84万千瓦,年发电量27887.50万千瓦时,已开发利用6850千瓦,开发利用率为7.75%。 1989年3月,建成初级农村电气化县。水域总面积4.03万亩,人均0.36亩,其中可供水产养殖的水域面积3.12万亩,已开发利用3.03万亩,占可开发量的97.12%,还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气候特点

云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高气温40.9度,极端最低气-8.3度,年平均降水量1465~1969毫米之间,无霜期240天,日照1774.4小时。小气候发达,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性和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农业。

自然资源

云和县县拥有林地面积117.80万亩,有林地80.70万亩,人均7.40亩。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带,有乔木材种百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1989年林木总蓄积量139.6万立方米,人均12.8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04%,是浙江省杉木、油茶林基地县之一。“云和雪梨”名闻遐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

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萤石、叶蜡石、高岭土,另有少量铅锌、银、钨、锡、铁、煤等。

历史沿革


简介

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乡之半建县,取名云和县。

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 1452年),由原丽水县浮云乡和元和乡的各一半合建而成。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置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各3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两个关门的旧址上建筑了城门,并左右环以墙墉。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两度重修再建,增设了南北迎薰和拱辰两个城门,改称东门,“宾炀 ”为青阳门,西门“阜民”为阜安门,各城门上均设置了楼阁,城门间用砖块,卵石构筑了矮墙。至此,云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后虽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几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规模仍无多大改观,而后城门和大部分城墙也未完好保存下来。到解放前夕,云和城区面积仅为0.56平方公里,只有一条长不足1000米,宽10米用石砌成的浮云街道(今解放街)。大部分居民沿街道两侧聚居,房屋低矮破旧,商店稀疏,公共设施简陋。

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民党云和县临时党部成立。十六年(1927年)5月解散。同月20日,国民党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成立。十七年(1928年),改称云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十九年(1930年),复称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城关镇(云和镇)均为县治所在地。1958年,云和并入丽水县。1962年,划出原云和、景宁两县复建云和县。1984年,云和县又分为云和、景宁两县。 2001年11月16日,同意云和县撤销沙溪乡扩大云和镇行政区域:撤销沙溪乡建制,并入云和镇。云和镇辖36村、10居,驻中山路376号(原址)。

古代遗迹

周恩来视察纪念碑。周恩来视察纪念碑坐落在云和小顺村石塘电站水库的正屏山上。1939年4月2日下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小顺“浙铁”总厂视察,并向全厂职工作了近两个小时的抗日救国演讲,使千余工人深受鼓舞。中共云和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8月在此建碑。碑正面刻有“周恩来视察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刻有周恩来视察时的记录。

中日主战场“鸡公骑坳”。位于紧水滩库区大源乡境内。方山岭村与三望排村之间,有一条长约15里绵延起伏的松阳、云和分水岭,在山望排村东方二里处,有一个较为低矮的山坳,叫着“鸡公骑坳”。当时日寇主力部队即试图从较为低矮的“鸡公骑坳”向云和进发。1942年8月3日,日军70师团226、227两个联队和115师178联队在松阳会合后,大举进攻当时省会云和,国军21师、浙保三团在此与日寇激战三天三夜,歼灭日军无数,后人称之为方山岭战役。

沙溪古井。在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径1.2米,早年被填没,近年重挖。今留青石井圈,高0.7 米,直径1.3米,有牡丹叶花图案,阴刻楷书“政和七年(1117)款。

农民起义军遗址。在小顺乡续莫圩东侧。地势险要,山上有大石洞可藏兵,另有演兵场和关口,是明景泰元年(1450)王景参农民起义军根据地,今残存寨址和土铣弹痕。

白马山古银矿址。在沙铺乡田坑村南白马山上。有摩崖阴刻楷书,字径28厘米见方,三行竖写,中间为 “张祖师位”,左右两行为“栖耕童子”“采矿郎君”。白马银矿为明代杨广三所开采,有8处洞址,洞中有洞,洞内有井,洞宽窄不等,可左右转,从规模看,开采时间较长。

横山周村青瓷窑址。在赤石乡横山周村东40米的半山坡上。烧造年代为元至明约400余年。窑址保存尚好,坐东朝西,窑床长约60余米,堆积范围约400平方米。产品以圆唇斜腹,圈足碗为主,胎质灰白,灰黄釉,内壁为刻划花及蓖纹,内底印有牡丹花,具有元代晚期和明代风格。窑具有薄圈、匣钵、高脚垫等。

黄源古矿址。在黄源乡黄家舍南上湾山上。有东北朝向、西南朝向古矿洞16处,能编号的有1~9号 洞,最高洞口高2.5米,宽1.6米。有的洞中有侗,有的左右有分洞。为明代银矿址。

太平军活动旧址。在崇头镇栈云桥旁。清成丰八年(1858)五月,太平军于此大败清军,打死官兵19人。

吴姓大屋长廊。在朱村乡金山下村,清代建筑。总面积2560平方米,面宽80米,进深32米,共有10个 天井,3个石大门,564根柱,3并连,每幢3进2天井,东西厢房。1进5架梁结构,翼角起翘,硬山顶,阴阳瓦合铺,2进7架结构,3进结构与2进同。

魏兰故居。在云和镇新民路51~52号。光复会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志士魏兰故居,52号门额上有“大夫第”3字,1进为天井两庑,八进为花园,3进通解放街,有店面三间;51号为魏 兰书房,门额上有“植桂书屋”4字。面积共1200平方米。

王一卿墓。明万历十二年(1584),王一卿谢政旋里,解甲归田。故后,建墓于龙泉溪畔石浦村青尤头飞凤山上,原在一级平台上建有三开间石牌坊(已被破坏),约180平方米;今保存二级平台石马、石羊和墓碑,约80平方米;三级平台为供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约36平方米:第四级为鹅卵石砌墓,保留尚好。

摩崖碑刻

喷雪。在城东3公里处睦田村狮山。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狮山普仁寺僧凿岩为井,井长 1米,宽1.4米,深0.3米,清泉从石缝中流出为乳白色,故名“狮乳泉”。井额上摩崖阴刻宋苏拭题“喷雪”二字。

百无禁忌碑。在黄源乡黄家舍村,明代采矿炼银遗址出土。碑高90厘米,宽85厘米,楷书、竖刻阴 文,其石刻首为:“普庵菩萨在此百无禁忌,钦差内官阮料在于黄家舍银坑采办“,落款 为”银官局”,并有天顺二年(1458)款。此碑现竖立在黄家含村石桥头。

望翠峰石碑。在城东睦田村狮山,青石质,碑高0.8米,宽0.4米,厚0.11米,刻楷书“望翠峰”, 背面刻“登云梯”三字,直径21~23厘米,小字“辛丑夏之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僧来和尚题。

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历史事件


叶宗留起义

明代正统年间叶宗留领导的矿徒起义。明朝初年,金银等矿皆属官矿,由国家经营,严禁民间开采。明中叶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普遍使用白银,朝廷更屡下禁令,封禁矿区,加重“盗矿”处罚,以达到严格控制矿源的目的。但明中叶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农民处境急剧变化,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入深山,从事开矿,以图温饱。叶宗留,庆元(今属浙江)人。正统七年(1442年),他与王能、郑祥四、苍大头、陈恭善等聚众千余人,进入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岭山区开采银矿,但在朝廷的逼迫下,仍然不能维持生计,遂于十年起义。起义军进攻永丰(今江西广丰),大败明政府派往镇压的官军,但永丰知县邓容以招抚手段使王能等三十五人投降,又诱杀郑祥四、苍大头等三百多人。叶宗留率众逃到处州(今浙江丽水)、云和(今属浙江)、政和(今福建松政东南)等地,继续采矿,同时积聚力量,准备伺机再起。十二年叶宗留重举义旗,自称“大王”,攻打政和县城后,还师庆元,发展队伍,训练部卒,随后转战福建浦城、建阳、建宁(今福建建瓯)。不久,分兵于江西铅山(今上饶西南)车盘岭,控制了闽、浙、赣交界地带,声势大振。十三年春,福建爆发邓茂七起义,明朝统治者派遣都御史张楷,都督刘得新、陈荣前去镇压,叶宗留为配合福建义军,将这支官军阻于广信(今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使之不得进入福建。十一月,在建阳黄柏铺,叶宗留起义军与官军进行了殊死战斗。景泰元年(1450年),叶希八、陶得二先后投降,起义失败。明统治者血腥屠杀这一地区的起义者及百姓,在起义军主要根据地铜塘封禁数十里,山塘地皆不得耕种,并为加强统治,于次年在浙江分丽水、青田两县为云和、宣平、景宁三县,在福建置永安、寿宁两县。

首届玩具节

2000年11月5日至7日云和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木制玩具节,主要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浙江省云和县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玩具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云和县玩具协会承办。云集了国内外厂商400余家,设展位150个,节庆活动包括精品展示、贸易洽谈、十佳企业评选、旅游观光等内容。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的国家级木制玩具展览。并规定每隔三年举办一次。

行政区划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纬2806′,东经11933′。总面积984平方千米。总人口11.04万人(2005年底)。

县人民政府驻云和镇城北路6号。邮编:323600。代码:331125。区号:0578。

云和县辖4个镇、10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云和镇、崇头镇、石塘镇、紧水滩镇;大源乡、云坛乡、朱村乡、黄源乡、云丰乡、沙铺乡、大塆乡、赤石乡、雾溪畲族乡、安溪畲族乡。

2000年,云和县辖4个镇、11个乡。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1591人,其中:云和镇 79481人、石塘镇 4146人、 紧水滩镇 1562人、崇头镇 6333人、雾溪畲族乡 1173人、安溪畲族乡 1642人、云坛乡 3063人、朱村乡4122人、大源乡970人、赤石乡2239人、黄源乡3323人、大湾乡963人、沙铺乡 1193人、云丰乡 1381人。

人口民族


云和县辖4镇10乡(其中两个畲族乡),170个行政村,现有常住人口11.16万,其中畲族人口0.8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94%;云和县是重点移民地区,境内有新安江、紧水滩、石塘、玉溪等库区动迁移民2万余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

风土人情


独特的联姻,男女结合组成家庭繁衍后代,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浙江畲族,尤是景宁、云和畲族的婚姻缔结,有它的独特风格。

1、“双头家”。男女结成夫妻后,双头都是自己的家,来回走动,共同生产、共同管理两家的家庭事务,共同赡养两家的父母长辈。形成“两头家”的历史原因,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早年,福建漳州灵芝山,有个姓蓝的和一位姓雷的青年男女真诚相爱,只因双方都是独根苗,女的不能嫁,男的不能赘,久久不能完成结婚愿望。有一天,他(她)们俩一起在山坡砍柴,见一对燕子吱吱喳喳相嬉在枝头上,又欢乐又亲昵。男的不由叹息道:“燕子呀燕子,我们两人不如你,你们无牵无挂,能自由自在地结合,我俩真诚相爱,却因家庭拖累,没法成亲!”女的看着燕子展翅伴飞,一阵联想,突然笑着对男的说:“燕子成双,秋去春来,南北为家,咱俩何不学燕子的样,也来个两头有家呢!”一句话说得两人笑逐颜开。就这样,男女青年采用两头家的形式结成了夫妻,婚后,两头一家亲,日子过得蛮好。从此,“两头家”就在畲家流传开了。长期以来,畲族男女共同上山下田,以“两头家”结成夫妻的不仅是独生子女,也有多子女的,特别是山区较为盛行。我们从传说中可以看到,它创意于大自然“燕子南北有家”的启示,兼顾两家的经济生活,是女嫁男赘之外的独创婚俗。当今,在社会上许多独生子女的婚姻结合,也有共同管理两头家庭事务和共同赡养两家父母的。由此可见,畲族“两头家”是独创性和超时代性的优秀联姻习俗。

2、嫁男。所谓嫁男即是男子嫁到女方去。俗称“当儿”或“喊儿”。《畲族简史》记载:“喜招女婿可以婿为子”。女方要向男方送些聘金财礼,男子嫁到女方之后,改姓女方姓,家庭成员称谓不以“女婿”身份称呼,而是跟新娘同样称父母和兄弟姐妹,亲如骨肉,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平等享受,不受任何岐视。它与当地汉族的带财礼去,到一定时候可带回的“入赘”截然不同。1998年春,我们对云和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村54对畲族夫妻作过调查,其中男娶女(讨老婆)的22对,占夫妻总数40.7%,女娶男(嫁男)的25对,占46.3%,男女都从外面娶回的7对;占13%,足见,畲族嫁男现象占相当的比重。嫁男,不仅是只生一个女儿人家,往往是多子女的家庭,冲破了亲生子传宗接代旧观念,把亲生儿子嫁出去,女儿留在家中,再把别人家的男子娶回当儿子。它既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共同心理,也反映了畲族社会的生活、婚姻风俗的特色,因而把它作为民族精神财富世代相传。解放以来,更有一些汉族男子嫁到畲家“当儿”的,嫁男婚俗从早年的族内婚演变为民族平等,团结向上的活力。

畲族习俗


拦赤郎。婚期前日,男方由全权代表、主要对歌手“对门赤郎”(汉语称“请凤客”)一人,对歌手“赤郎”(汉语称“行郎”)若干人、媒人等(总人数要双数)组成迎亲队伍,挑着礼担去迎亲。当走到新娘家门前,被一群女性以杉树刺架在板凳上拦住嬉闹一番,媒人要放鞭炮,递去红包,赤郎小心地把刺挑开,女方接过礼担,方可跨进门槛。俗称“拦赤郎”。有拦路则示意晚上要对歌。

中堂对揖,别称“捡田螺”。 赤郎走进新娘家门,要恭敬地站在厅堂小头(右边),女方主人走来站在大头(左边)。然后主人和对门赤郎同时走到当中前沿,并排朝外对天地行作揖礼,转身朝里对香火行礼,再两人面对面行礼。无论是对天地,对香火或面对面,主人始终站在大头、赤郎站小头,两人双手攀着对方肩膀转来转去礼让似跳舞。然后迎亲者所有的人,与主方来迎接的对等人都转来专去行礼。礼毕,媒人请主人立于上方,把陈设在桌上“一只老鼠一条尾”、“舅公鞋”等礼物逐一检点,递交给主人。俗称“捡田螺”。

借锅,赤郎挑酒担到新娘家,女方当晚要吃男方送来的喜酒。赤郎烹饪菜肴炊具餐具都得向女方借用,谓“借镬”。 午餐过后,赤郎手端桶盆,盆中点燃一对蜡烛,盛一包索面,一只腊鸡和一刀猪肉,还有一双脚绕(绑腿)布,恭敬地站在灶前,一伙子女子立于灶后,灶间里挤满了人群。桶盆里盛的索面,表示婚事情意深长,世代友好,俗称“长长面,长长亲”。鸡是杀净的,只是翅膀和尾巴尚各留三支鸡毛,意示“腊鸡”,专供“舅公宴”的上等名菜。脚绕布是送给立于灶后接桶盆女子的礼物。

赤郎举起桶盆行礼,开始吟“借镬歌”。围观的人群有意推来推去,赤郎被推得脸红耳赤,歌词老是吟不透头。如果吟错或遗漏都不算数,要从头再吟,甚至四、五遍。有的赤郎虽然是老熟悉,但因娶亲,人熟礼不熟,必须按礼俗行事。直至立于灶后的女子接应“礼数周全”,伸手接过桶盆。然后赤郎进行刷锅,刷净后,把桶盆里的一刀猪肉放进锅里,并尽速盖上锅盖。意为借到了锅。灶边众女子往往在刷锅时把纸屑或砻糠等杂物撒进锅内,无论多少次数,赤郎都得洗刷干净,以此耍赤郎。此外,赤郎在灶前生火,姑娘们早就把柴淋湿,火烟熏出眼泪,也得把火烧旺。更有趣的是赤郎杀鸡(该鸡为男方挑来,用于“请祖公”,即在女方祖宗灵位前,告诉先人,新娘到男方去落户了,请他们保佑她一生安康。),一伙女性把他团团围住,推、撞、拖、拉多管齐下,如果鸡血滴落地面,一滴血罚饮一碗酒。借镬,自成一格,充满欢乐,别有情趣。

以歌敬酒,俗称“撬蛙”。晚宴中堂上首第一桌为女方至亲坐,首位即照壁左边一位请舅公坐。首席至亲要赤郎请,叫“主位”。赤郎把至亲叫到桌边,然后双手捧酒杯,杯上架一双筷子,逐一向亲人作揖后放到指定位子,该亲人就坐该位。如果女方舅公、舅舅等较多,首席要摆双连桌。一般客人随意坐。

酒过三巡后,开始“撬蛙”。赤娘(代表新娘的女歌手,新娘是歌手的话也可自行去敬酒,不请赤娘)端来桷盒,内点一双红烛,放二只酒杯,由一位姑嫂提着酒壶陪同,姑嫂先介绍一下新娘对所敬的客人的称呼,赤娘向该位客人作揖,然后唱敬酒歌“一对酒盏红了红,端到桌上敬××(称呼),敬您××食双酒,酒筵完满结成双”。姑嫂向桶盆内酒杯斟满酒,赤娘双手捧杯敬上,客人接过一饮而尽,然后往桶盆内放一个小红包。赤娘再敬第二杯。从首席第一位敬起,然后每桌都一一敬。

敬酒时,客人要掏小红包,故称“撬蛙”。这些红包钱,分点给赤娘作报酬,也分点给姑嫂,叫“分姐妹钱”,主要给新娘带到夫家,以后给孩子做帽子时打银牌用。

姑嫂陪赤娘敬酒主要是景宁做法,其他县也有新娘陪赤娘敬酒的,在遂昌是赤郎敬酒,叫“赤郎背花”。

炉塘烤火。历史上畲民贫寒,衣着单薄,山高天寒,薪柴丰茂,炉塘燃烤取暖渐成习俗,家人来客,围坐火塘,吃饭、饮茶、吸烟、对歌,形成别有情趣的炉塘文化。

煨年猪。于农历除夕之夜,把硕大的木疙瘩(柴脑)焐于炉搪灶灰里焖烧,昼夜不熄,以火红的“年猪”作为传薪火种,期待来年养得大猪,人畜兴旺,日子红火。

畲族信仰的宗教是祖先教,迥异于佛教、道教和其他原始宗教,祖先教发祥于东昆仑闾山。畲族宗教祀祭活动曾为头等大事,频繁而复杂,时七昼夜,公元669年后缩减为三昼夜,至今未变。《宗谱》《祖图祖画》《做阳书》《做阴书》《高皇歌》《回忆封金山》《传师学史》为畲族传世珍宝,是畲族祖先教之圣经宝卷。畲乡体育有竹秋千、操石磉、稳凳、十字拖环、赌棍、操杠等运动。

“儿歌”是畲童的启蒙艺术,韵脚流畅,易学易记,反映生活童趣、认识自然、热爱劳动。如《鸡公上岭尾驼驼》:“鸡公上岭尾驼驼,鸭子下田食草禾。大人商量赚钱用,细崽思量摘野果。”《黄处石叮铛》:“黄处石叮铛,安溪大路上。雾溪水滂滂,大岗笋食爽。”

“谜歌”表现畲民对生活事象的艺术传神天赋。如“铜相打(锣钹),铁相杀(剪刀),秆绕绳(草鞋),篾吊钵(火笼)。”

“情歌”是畲族民歌中最富激情的轴心,艺术成就也随情潮耸涌峰巅。如《山甲穿山两头通》:“山甲穿山两头通,和郎讲情莫漏风;燕子背泥口衔紧,蚕儿吐丝在肚中。”《双双笑影水中留》:“妹子恋郎无话由,同到河边去放牛。故意唤郎看游鱼,双双笑影水中留。”《郎打赤脚去砍柴》:“郎打赤脚去砍柴,过娘寮边一把拉。未等郎君开口问,手中塞来一双鞋。”《春风吹来一块青》:“娘是坡上黄桷树,郎是缠树万麻藤。寒霜打来一道枯,春风吹来一块青。”;“婚俗歌”有系列程序设计,祝福警示兼而有之。如新娘起舞,伴娘合唱:“新女婿入门来,锅灰摸在自脸腮。叫你各人莫忘记,妻子面前要学乖。”情趣盎然,忍俊不禁。

“对歌”的实质是献艺斗智“比肚才”。如男歌手唱:“未见是未见,箍个脚盘大如天;七百行脚来洗脚,还古空着一大片。”女歌手答:“大讲努,一桁毛竹长唔过;初一拖你门口落,十五竹尾未拖过。大讲努,一桁毛竹长唔过;破了四万千筋篾,还破六万桶王箍。”比奇思妙想,比才智敏捷,比浪漫进取。 “哀歌”主张顺从自然规律,劝导节哀。如“孝男孝女莫伤心,日头落山天要黯。树到冬天要落叶,人到年老要归阴。”

夜行嫁。 在“子时过了丑时上,新娘梳妆更衣衫……”的“催亲歌”歌声中,新娘开始梳妆更衣。据说,凌晨佛晓,途中行人少、清爽吉利,是行嫁黄金时刻,所以天未亮新娘就梳妆了。过去,畲族女性从做新娘那日起,把头发梳成螺式或筒式发鬓盘在头上,载头冠,着花边衣衫。现在新娘的发型和衣着打扮,与当地汉人没有多大差异。但仍沿袭在三更半夜梳妆更衣,早出娘门以图吉利。规定卯时入夫家门。

新娘由二位伴姑相随,走到厅堂向父母双亲告辞,与兄弟姐妹各含一口砂糖饭,预兆日后生活像糖样甜蜜,谓“姐妹饭”,并含三口糖饭用巾帕包好,藏在怀里带到夫家养千斤重大猪,谓“千斤饭”。有的还举行留箸仪式,意为新娘要去别人家了,父母交给兄弟瞻养。方式是:新娘站在中堂中间的小凳上,面朝外,兄或弟站其背后,左右手各拿一双筷子,从新娘腋下递给新娘,新娘接过从肩上将筷子还给,反复三次。然后姨母把新娘搀到屋檐,撑开“行路伞”交给新娘沿途半撑半蒙行路。相传始祖三公主当年撑“皇伞”行嫁,于是世化沿袭新娘撑行路伞。《畲族简史》云:“新娘出阁持一伞,半张以蒙其首,步行至乾宅。”如今,有的新娘以车代步,依旧随身带着“行路伞”。

一群姑娘(也有妇女在内)依依不舍地分别把嫁妆抬起,送到大门外。有的抬着嫁妆向东走,有的往西行,四分五裂,弄得赤郎束手无策,紧紧跟随后头好言求情,经过一番戏耍之后,赤郎掏出早奋好的红包递给姑娘,表示送行谢意。姑娘也以红包回敬,预祝一路平安。这样相互赠送红包谓“牛牯兑牛娘”。可是,调皮的姑娘牵过“牛牯”,却不兑“牛娘”,这么一来,当然又有一番逗趣,她们或许拿走嫁妆背上的“点心饼”(赤郎途中用点心的饼干),或是往赤郎脸上抹黑。好不容易赤郎才是接过嫁妆,熊熊松阳灯引路,快步如飞。“感谢酒、感谢茶,感高六亲和东家,感谢姐妹来送行,郎今度亲转回家……”的欢快歌声在山间回荡,新娘已走很远了。耍赤郎往往又播下,再来该村娶亲的种子。没有人耍赤郎的村会被人说这个村姑娘无能。在景宁有的村是吃了“落脚酒”后,行郎在下午就先抬嫁妆回去了。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云和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木制玩具、金属加工、轴承、小水电、食用菌、水干果等产业为龙头,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特色经济。

云和以木制玩具蜚声海内外,1994年在全国首届全国特产之乡评比中,被评为“中国木制玩具之乡”。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欣然题辞“中国木制玩具城”。现有生产企业500余家,产品有上万个品种,销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位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

云和盛产绿色食品,有香茹、黑木耳为主的“山兰牌”食用菌系列产品,有板栗、云和雪梨、加州李为主的“仙宫湖”牌水干果系列产品及“仙宫雪毫”茶系列产品,曾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大奖。

云和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紧水滩,石塘电站建设形成的云和湖是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大小岛屿无数,两岸山清林绿,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交通运输


53省道丽浦公路横穿而过,与52省道云寿公路相交,已着手建设丽浦线云和段一级公路,用以连接金温铁路和金温高速公路,全县通车里程达250公里,乡乡通公路,已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云和县紧水滩镇石浦村至大源乡公路工程,该县通往紧水滩库区大源乡的一条通乡道路。

风景名胜


仙宫湖

崛立在云和县紧水滩的浙南第一坝紧水滩水电站大坝,将滔滔瓯江拦腰锁住。在水电站建成的同时,浙南的茫茫林海中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紧水滩库湖。1993年8月9日经地区行署批准,改名为仙宫湖。放眼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这里广阔的湖面,烟波浩渺,水山相连,望不尽头。与千岛湖相比,虽无“千岛”之态。但湖中岛屿正在一个个形成。随着蓄水位的渐渐增高,将会出现更多“湖心之岛”。那晶莹澄碧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潋滟的波光,似一颗闪眼的明珠,镶嵌在群山峻岭之中。湖两旁的松杉。翠竹掩映于湖唇,好似绣上一道花边,君若泛舟湖中,其可谓“人行明镜中”了。倘若天气作变,更给景色增添妙异的变幻。晴天,头上蓝天万里,脚下碧波千顷,点点白帆移动,轰轰船只掠过,举目望去,山水一色;回首顾盼,却置身于绿水青山之中。雨天,雾霭茫茫,层林碧水连成一片,人在湖面,有身置云雾琼楼仙境之感。尤其在赤石、龙门一带,水域宽阔,岛屿列布,湖区四周还有“九潭十八湾”、“夏洞天”、“龙老洞”、“蝴蝶洞”、“牛头山”等胜景。仙宫湖不愧为特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梅源梯田

梅源梯田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为一处自然景点,位于云和县崇头镇,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丽龙一级公路12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级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摄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摄,12公里处的吴坪村和18公里处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摄点,该景点拍摄线路长,可以容纳大量旅游者。

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模较大处垂直高度达500米,横向伸延3000多米,纵向延伸1500余米。梅源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壮观,气势恢弘,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形成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具有面积大、线条好、形状美、立体感强等特点。周围环境优美,山、水、梯田、村庄被和谐地融为一体,在晴朗的条件下,阳光的反衬还会呈现出美丽惊人的色彩。

梅源梯田由于海拔较高,田中的水和河谷中的水蒸发而上,受气流影响而形成云海,水份又被林木充分吸纳,化为云雾烟雨,驻于高山丛林,山巅与田间时常白云缭绕,使之出现虚实与层次,组成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

开心岛景区

开心岛景区由10余个高低、大小不一的半岛和岛屿组成。岛区陆地面积共约1500亩,以开心岛为主,开心岛面积100亩,最高点海拔236米,与云和湖最高水位线相对高度50米,四面环水。开心岛原名芭蕉湾,1986年10月,紧水滩电站蓄水后形成,1998年引进开发,建成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取名开心岛。开心岛原为柑橘基地,红壤高水平梯带,周边半岛植被为马尾松林和柑橘为主。岛上现有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共十余幢,散落在岛顶部,进出码头及岛各部,主建筑在顶部,为酒吧、餐厅、茶座和多功能娱乐厅及棋牌室等。是以毛竹为原材料搭建的单层雁塔式阁楼及建筑小品。水面设水上乐园、钓鱼区等设施。开心岛是云和湖赤石景区的中心,水面开阔,视线范围水域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幽蓝平静,盛产云和湖有机鱼类。四周岗峦起伏,溪涧纵横,山林繁茂。

坪垟岗畲族文化村

坪垟岗畲族文化村位于县城西南部8.5公里处的坪垟岗村,海拔280-340米,总面积1平方公里,1999年正式开放。坪垟岗群山环抱,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翠竹连绵,环境质量良好,有雷岗和蓝岗,即以畲族主要姓氏雷、蓝而分,中间以一条小溪为界,坪垟岗村是一个纯畲族居民的行政村,有畲民287人。自明代万历年以来,坪垟岗畲民世世代代固守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畲族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是全丽水市著名的畲族聚居地之一。该村民俗风情极为浓厚,畲文化艺术活动频繁,曾一度吸引了不少民族文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民族事务工作者前来考察、探讨和研究畲族文化。

千年古刹经堂下

“经堂下”,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大源乡境内,是屹立在云和、龙泉、松阳三县屋脊的千年古刹。相传“经堂下”原为赖氏的随带香火,赖氏谱载:公赖忠诚,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任虔州(江西)知府,辞官后举家卜居松阳。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从福建迁至云和桃子坑村三望排定居,在此处重设“益经堂”。咸丰元年(1851)夏月,由王增山后人及周围村民集资,在此处重修观音堂。古刹建庙旧址距今已1600余年。这里海拔800余米,处于高山之巅,庙址属云和地界,北邻松阳,西行龙泉,处于三县分水山脉的屋脊,四周眼望,惟馀莽莽。据老人口传,现有的平地在当时均为庙宇,正殿为五开间,并另有僧人禅房,现也隐约可见残痕。现尚存完好的观音堂为三进三开间,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阔18.57米,通进深16.25米,悬山顶,小青瓦。一进门厅面阔18.57米,进深3.76米,东面辟一大门,西面开一小门。二进面阔8.84米,进深3.4米,五架梁。三进面阔8.84米,进深4.49米,七架梁,明间七檩用四柱,次间七檩用三柱。二、三进之间有一面阔4.2米,进深1.84米的天井。建筑四周夯土墙,牛腿、梁枋等木构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堂内现存清乾隆初年《善庆田亩碑》一通,咸丰元年铸灵板一块。

慧云讲寺

位于云和局村之溪口村对岸。寺院怀抱于山麓之间,两山挟峙,雄伟壮观。绿色的香樟苍翠欲滴,褐色的石阶通向古朴的院门。院内两株古老的罗汉松,多股的枝干一人难于合抱,宽大的树冠遮挡一片天空,乃康熙三十六年,一位高僧植下。慧云讲寺前身是“景莲堂”,也叫“官坑观音殿”。1993年由民宗部门正式批准60多平方的“景莲堂”为宗教活动场所。后来由虔诚的陈云娟居士发心筹资,共募集400多万元。2001年6月开始征山动土,2005年始建新大殿和僧寮。2007年11月21日,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大雄宝殿”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那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灵岩山方丈明学长老提写的。慧云讲寺地灵水秀,吸引众多高僧芒履朝圣,许多大师为慧云讲寺留下了墨宝佳作。普陀山方丈道生书“瓯江胜境”;中国佛教学会高僧怡藏敬书“慈航普度”;九十四岁高僧留下“山谷幽兰”的水墨佳画……

狮山景区 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城东南3公里。形势狮蹲,故名。狮山景色秀丽,环境幽雅,为云和县八景之冠。原有培峰亭、文明阁、普仁寺等古迹。现存狮乳泉、独峰庙及宋代摩崖“喷雪”、清代“望翠峰”碑。自唐代以来,云和狮山以其毓秀列为“云和八景”之首。山上古木参天,藤萝倒挂,怪石罗列,飞泉相激。远望俨如狮子蹲伏,山因形而得名。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85),山上就建成普宁寺,从此它在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传统文化。历代骚人墨客如苏轼、刘基、章溢、魏兰等人游迹题咏,更为名山增色。

云和特产


仙宫雪毫茶

“仙宫雪毫”茶的产于风景秀丽的浙南云和县仙宫湖畔,“仙宫雪毫”茶外形浑圆紧洁,锋苗显秀,色绿多茸毫;内质郁香清馨,幽雅持久;滋味鲜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肥壮全芽或半开展。辍干茶于透明杯中,视之如座座雪峰簇立,一经开水冲泡,白毫翻滚,有如万绿丛中白雪飞,朵朵新芽,仍似俏立枝头之上,栩栩如生。

“仙宫雪毫”茶95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1年获得浙江省级名茶证书,同时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通过欧盟茶叶农残MRL标准,获丽水首届“丽水市生态名茶”荣誉称号。

“仙湖青龙”茶

仙湖青龙”茶外形扁平挺俏,栗香持久,品饮之下,堪于西湖龙井相媲美。“仙湖青龙”茶曾获浙江省“二类名茶”及丽水地区“一类名茶”称号。

云和雪梨

云和雪梨,量多质好,名闻遐尔,青田、温州客商多处设立“梨行”收购。1984年,梨园进行全面普查,全县共有11个品种,经省农科院分析鉴定,其中山花梨、细花雪梨、真香梨、六月消属上等优良品种;甜梨、早梨属优良品种;粗花雪梨、红梨需要改良;大心、细心柿扁梨是劣质淘汰品种。1989年9月,科委等6个部门组成雪梨品评小组,对63个单株样品进行初评,将其中15名样品送丽水地区农业局评选,局村乡杨家山村产的雪梨被评为全区第一、二名,其中有一个梨重950克,横径13.5厘米,高12厘米,誉称“梨中之王”。

云和长裙竹荪

长裙竹荪,又称''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皇后''、''植物鸡''等,名列''四 珍''即竹荪、猴头、香菇、银耳之首。长裙竹荪原系野生植物,因为生长条件相当苛刻, 成长不易,得之更难。历来被认为是珍奇稀罕之物,作为南方贡品,,只有皇帝才有幸品尝。据传,清光绪年间,慈格太后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出亲信遍访天下,好不容易觅得 ''僧竺蕈''若干。所谓''僧竺蕈'',即长裙竹荪。慈艳太后动用官兵三千人,费时九个月 才得长裙竹荪1.5公斤,平均每人才找到0.55克,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1983年4月,在云和县沙溪乡杉后湾的山沟竹林里发现一棵野生长裙竹荪,全身由三部份组成:菌蛋、菌柄和顶装盖、盖部四周重挂网络状裙带,由紫、白、 黑三色组成,宛如身穿白裙、头戴紫帽、脚着黛靴的下凡仙女。这位''长裙仙子''高40.5 厘米,裙长25厘米,裙幅边长62厘米,重450克,真是一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竹荪皇后''!云和县药用真菌实验站从1983年初春开始,着手试验长裙竹荪的人工栽培技术。他们经过多少不眠之夜,终于逐步掌握了长裙竹荪的自然习性和生长规律。他们利用原菌制成母种,生产茵种,通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看到一朵朵长裙竹荪这一''雪裙仙子''破土而出。珍稀的长裙竹荪终于按人的意志在浙南的土地上繁衍了。

云和板栗

云和板栗远近闻名,堪称板栗中的上品。山野板栗盛产于云和石塘镇库区沿岸。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造就了云和山野板栗壳泽光亮、个大味甜的独特风味。全县现有板栗面积2.5万亩,去年产量75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其中,云和山野板栗专业合作社拥有基地6720亩,可年产板栗180万公斤,产值320余万元。

云和香菇

云和香菇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八百余年前,云和菇民以原始的“砍花”法开创了人工栽培香菇的历史。随着“段木纯菌种栽培技术”的问世,“云和香菇”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国内外市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云和菇民在全面维护“云和香菇”传统属性的基础上,应用“培养料栽培香菇技术”,以云和特有的自然条件,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采用规范的菌种和配料,创造了被全国食用菌学会认定的全国五大先进栽培法之一的“无棚架半地下式栽培法”。以这种云和特有的管理方便、省工省本的技术生产的香菇优质高产高效,使香菇发展成为云和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云和黑木耳

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可口的菌类食品,有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气止痛等功效,并能治疗痔疮出血、崩漏、产后虚弱等症。"兰山"牌黑木耳曾获国际金奖。

云和美食


豆腐泥

至云和县山乡做客,首先会吃到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豆腐泥”。豆腐泥名字好听而古怪,然而制作简便,经济实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云和独有的特产。因为,豆是自己种的,家中又备手磨,随时可以制作,简便便利。山区人民好客,不论平时是否来往,只要你到了山村,“进门便是客”,主人都会热情接待。“山头地方”除山蔬野菜外,高级食品——当家菜豆腐泥请客,已是传统美俗。

豆腐泥,黄豆泡涨后,用手磨磨成豆糊,不用过滤,放入锅中煮熟,然后加姜、葱、蒜或芜荽、辣椒以及油盐酱油之类调料,舀入火锅上桌,边滚边吃。穷苦人家渗入南瓜丝、萝卜丝,即使不用油,也很和协而味道鲜甜。高等人加上明甫、虾尾等海鲜,那就锦上添花,当然更加可口了。

要是用新的嫩豆磨成的豆腐泥,更多优点,吃起来嫩而不滑,细而不流,软而不粘,糊而不腻,爽然适口、碧绿诱人,加上特有鲜美的扑鼻香气,真使人闻闻亦馋涎欲滴,别说多奇妙迷人了!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她还冰清玉洁而不污染哩!大概因为被磨成细嫩如泥,故称“豆腐泥”。

豆腐泥有时还有特种用途。凡美“猪娘”的人家,每年都要买些豆腐泥给小猪吃,三五天就能使小猪飞快增长,皮毛油光锃亮。所以山区人民视豆腐泥为最高级的营养品,同时也是小猪的快速催长剂。

橹饭和甑饭

往年,云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特有的大灶台,上安二至三口“二尺八”的大铁锅,二只烧饭、热水,另一只烧泔(猪食)。不管家中多少人,都用陶器饭樽炊饭。当米入锅烧至开花时,用竹篾做的笊篱把水饭撸(撩)起,倒入大炊樽,再放到另一只大锅去猛火蒸煮。这种蒸饭,锅盖一揭开,阵阵奇香扑鼻而来,米饭粒粒滚圆发胖,入口糯而不粘,洒而柔韧,男女老幼无不适合胃口。撸饭时还故意留些米饭不撸完,添火再熬一遍,上面薄的成糊(俗叫饮汤)、锅底厚的成粥。这种粥特别糊而香甜,饮汤更加甘美适口,人们常常把它比作高级牛乳。这一锅饭烧成,饭、粥、饮汤三者齐备,可各么所需,强劳力要吃饭,老弱者受吃粥,或者两三品种兼食,更能调剂胃口。入冬后,番薯成熟,家家户户都在饭樽四周入些长番薯,饭熟薯香,又加一个品种,饮汤配番薯更成为农村特色名点。

山区不用饭樽,而用木板箍的饭甑,往年山区稻谷少而番薯、玉米、马铃薯多,平时多吃番薯丝饭,做饭另有一套特殊方式:先撸好饭,倒入在饭甑里的半边。然后将干番薯丝浸入锅里米汤中拌匀,略加一蓬火,使番薯丝发软,撸入饭甑的另半边,加猛火蒸炊,山区柴火多,炊的火候越足越香。这一甑里实际有三种饭:白饭等客,番薯丝妇女、孩子吃,主劳力白饭和薯丝之间各取一半、拌匀,成为标准番薯丝饭。笔者第一次进出山村做客见主妇盛饭时在同一个饭甑里,变戏法似的盛出三种不同的饭,还大吃一惊哩!“番薯丝饭汤”微甜而带薯香,另有一番风味。此外,还有洋芋饭、苦菜饭、饭甑蒸炊方法大致相同,而风味各异,虽为充饥,亦有其特色。玉米则一般磨粉烧糊为多,俗称“玉米糊”,色、香、味俱佳。

抗战时,省会迁驻云和,当时一班外地人看到当地人吃撸饭,以为光吃撸蒸的干饭,而把米汤留给猪吃。结果,是人养得精瘦,猪却养得肥肥胖胖”。殊不知云和的撸饭是变化中的“一饭三品种”,为适应和调剂口味而别出心裁,米渣米油都是自己吃,其机灵巧妙应该是大智,而非单一不知变化的“焖饭”之真愚者可以同日而语的。

糟类食品

云和有句俗话:“十月酒,家家有”。也就是说,云和的风俗,每年到了十月,无论家庭贫富,人口多少,家家都要做点酒。因为十月小阳春气候温和,是做酒的最好时期。过早气候热,酒容易做酸;迟了天冷,酒又容易冻缸。另一个原因是十月酒做好后封存两月,正好正月待客。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做酒之意不在酒”,而在于“糟”。十月间,夏秋两收都已结束,农家要做糟类咸菜,备足一年的食用。

糟的品种很多,变化无穷,七妇各尽其妙。一般来说有糟姜、糟芋、糟笋以及糟茄干、豇豆干、黄瓜干等等。青菜也糟,大都都选用九头芥,糟成就叫酸辣菜,香酸辣交融颇有风味。这些糟品都是先将所要糟的东西洗净晾干,然后拌入预先调配好油、盐、辣椒的酒糟里密封,经一周后即可食用,操作简单,味道却很鲜美,香辣开胃,山区还是常用的“茶点”哩!

此外,还有两种云和特有的糟品,非常有特色,十分受欢迎:

糟肠和糟肉:糟肉一般选用猪头肉和五花肉,去毛洗净,放在滚开水中一烫,使肉略一挺硬撩起,切成小块,拌入酒糟罐中密封两周后即可食用。糟肠选用猪大肠(小肠也可以),方法与糟肉同。食用时,从罐中连糟带肉舀出一碗,蒸饭时放在饭锅里蒸,饭熟糟融,香气四溢,不仅肉、肠酥烂可口,即糟也异香扑鼻,味美无穷。

糟蟹:不用河蟹、江蟹,而必须是本地的特产——山坑溪流中的小蟹。而且必须全部是活的,先养一、二天,让它吐出腹中的废弃物,然后泡好盐水,澄清,倒去上浮和沉淀物,将活蟹撕去肚脐(腹下生毛的部分),浸入澄清的盐水中。另外用新鲜酒糟拌切碎的红辣椒、蒜瓣等倒入盐水中,与蟹拌匀,立刻密封。否则,活蟹经盐、辣、蒜的刺激,就会冲出盛器发狂奔跑,将不可收拾。密封一月后即可食用。虽然山坑小蟹有骨都鲜美无比,糟、汤更加妙不可言。请听这首民歌:“山坑小蟹也横行,一经糟腌无比鲜,人间第一神奇味,天上神仙也垂涎!”

打年糕

云和称年糕为馃,是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年货之一,打年糕也就成了年前一件大事。打年糕需要不少家伙,还需要很多劳动力,这么一件兴师动众的事,非一家一户能承担,因此左邻右舍的人都自动组织起来,排好次序一家一户地轮,轮到哪家,大家都会自觉地去帮忙。劳动力白天要到生产队劳动,或者上山砍柴,以备过年之用。打年糕一般都利用晚上时间及雨雪天,一家一个晚上,十多户人家就要十多个晚上。打年糕还要很大的场地,我们家三直房子,有很大的堂屋和灶间,还挺干净,自然每年都成了做年糕的理想场所。

第一道工序是蒸米。将早上就浸在水桶里的米,挑到水碓港洗净,放入木头饭甑里蒸,两只大饭甑同时进行。几个妇女将衣袖捋得高高的在雾气中穿进穿出,热气将她们的脸膛熏得红红的,一个个象抹了胭脂。她们都是较有经验的中年妇女,负责烧火、锅里加水、饭甑里洒水,并能根据饭甑上的蒸气香味正确判断米是否蒸熟,一旦蒸熟,立即有一大汉将饭甑端下,换上早已准备好的另一甑,而这喷着浓烈香气的熟米则被快速送到堂屋。

此时堂屋里早已摆开了战场。一只大大的石臼放在正中,十几个拿着馃戳的大人、小孩已严阵以待。蒸米倒入石臼,十几支馃戳同时插入石臼,你一下,他一下,不停地戳,大约十几分钟,这时的米饭已成团,几个人配合用馃戳将饭团翻过来,又再不停地戳,再过十几分钟,一人将米团子整团端出,放在八仙桌上,分成一小团一小团,再装入饭甑里去蒸。

蒸过第二遍的米团子再次倒入石臼,戳馃,将小米团戳成大米团,然后用大木槌砸,十几个壮汉轮流,每槌一下,坐在石臼边上的人就眼疾手快地将米团子调整一下位置,以保证它受力均匀。这种活不是每个人可以做的,必须十分灵活、熟练,否则一槌子下去,一记就砸扁他的手指头。不过这样的惨剧好象从来没有发生过。

最后一道工序是做年糕。如果说槌年糕是充满着力度的轰轰烈烈的交响乐,那么做年糕则是轻歌曼舞了。这是最宽松愉快的场所,与槌年糕相比,不太需要力气,男女老少都能包容。堂屋边上摆有一张用长凳、门板搭成的板台,一壮汉在石臼里抱起已经被槌得软绵绵的大圆团,啪地摔到板台上,用力揉实揉圆,然后用手撕扯成一小团一小团,分给早已在板台四周等候做年糕的十几个人。同样,将小团揉圆揉实,搓成长条,然后捺扁,就成了我们常见的年糕。

无论是帮忙做年糕的人,还是看热闹的老人小孩,都可以随便吃年糕团。板台的一角放着几个大盆,有豆沙、芝麻、咸菜等,你可以随意掰下一团热乎乎的年糕团,捏成薄饼状,舀上一勺馅子,再包成你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包子、饺子,甚至元宝、小鸟、小鱼。这种自己亲手制作的年糕团吃起来特别软糯可口,边做边吃,也弄不清楚自己吃了几团,撑得肚子撑不进去为止,在那过年过节才能吃几次白米饭的年代,真是难得的享受。

做好的年糕被迅速地装进篮子,送到后间也早已准备好的板台或篾垫,将它们整整齐齐地排成行。要晾七天,等晾干有了细小的裂缝再浸到水里,要用立春前的水,有用木桶浸的,也有用水缸浸的,但不能腌过咸菜或酿过酒,不然会变酸变臭。

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有了年糕机,逐渐由机器加工代替了原始的手工做年糕的方法。虽然,农村过年做年糕的习惯一直未改,但做年糕的那种氛围已经没有了。我七十年代初就离开了农村,可始终保持着农村人的土气,每年春节前都要到菜场买回一些年糕,晾年糕、浸年糕,即使不是做年糕的全过程,却亦能在脑子里重温儿时那热闹非凡做年糕的日子。

菜头咸

云和人称萝卜为菜头,“菜头咸”即用萝卜做成的咸菜,亦称“菜头粒”。山区农民生活艰苦,菜头咸是一年吃到头的下饭菜,家家必备。

秋冬,萝卜收成,挑一些个子中等的萝卜,连泥带根晒半干,去根毛后洗净,倒进大锅,加放腌菜卤和很多的盐,要煮一天一夜,不断加进腌菜卤;山区柴火方便,煮的时间更长,文火煮三天三夜。出锅时的菜头咸黑里透红,香气扑鼻,连汤带菜头咸装入泥坛里,盖严放在阴凉处,一两年也不会坏,随时可取出来吃。云和农村习惯用饭罇炊饭,将菜头咸切成小片,盛入碗中,加进熟油,放饭罇边上与饭同炊,奇香无比,胃口大开。

以菜头咸为原料,还可以加工成各种菜。云和人喜欢用擀面杖擀面条,常常用菜头咸、香菇、鸡蛋等煮成汤浇面。将菜头咸剁成末,加入鸡蛋、葱花捣成糊状,摊在油锅里煎成薄饼,称菜头粒煎鸡蛋,味美价廉,是极好的下饭菜。现在云和的饭店、宾馆,大小食坊都有这道云和特色菜。

油筒饼

“油筒饼”为云和所特有。一般是秋冬季南瓜、萝卜收成,茶油上市(早米水粉随时可磨),原料齐备。这时,人们就会想起泡油筒饼了。

洞筒饼制作简单:只是要特制“油筒提”三、四只(圆筒、平底、老酒杯大、高一寸,安提柄),小平锅一只。锅内装茶油浅半锅(一寸半深浅)。加热滚沸时,油筒提装满早米水粉(水米粉不能太厚,有一定流动性),用手提着,浸入油锅八分,略烫一会,筒内四周附着薄薄一层米粉,油筒饼的壳身已形成,即将筒内多余水粉倒回水粉缸内,馅入南瓜丝或萝卜丝(拌入青葱或辣味),与筒饼壳身齐平时,上面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水粉、没入油锅中,一俟上盖一层水粉转黄变硬,与壳身结合,即可脱筒,将饼倒向油锅里滚炸,当饼色现出金黄色时,就可以出锅,趁热享用,奇香扑鼻,松脆爽口,清淳甘辣,妙不可言。

词典解释


1. 山名。古取所产之材以制作琴瑟。

《周礼春官大司乐》:“ 孤竹 之管, 云和 之琴瑟。” 郑玄注:“ 云和 、 空桑 、 龙门 ,皆山名。” 南朝 宋 鲍照《拜侍郎上疏》:“不悟乾罗广收,圆明兼览,雕瓠饰笙,备 云和 之品。”

2. 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

《文选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李周翰 注:“云和,瑟也。” 唐 李白《寄远》诗之一:“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元 倪瓒《昼寄王云浦》诗:“邀我江亭醉三日,凤笙鸾吹拂云和。” 明 薛素素《临江仙》词:“自抱云和弹一曲,曲终还拟 湘灵 。风前泪眼几时晴。”

3. 元 代官署名。属教坊司。掌乐。

元 杨允孚《滦京杂咏》之二五:“特勅云和罢弦管,君王有意听 尧 纲。”

相关分词: 云和县 云和 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