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语言的多元化和言语的复杂性

语言的多元化和言语的复杂性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语言的多元化和言语的复杂性




概述


语言(language),是人类进行各种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同时也是其使用者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载体。社会的发展需要语言的逐步统一;但对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遗产也需要进行继承和挖掘。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及其历史气息,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语言世界。

在当今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语言在更广泛交流中走向逐步统一的速度加快了,但人类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的遗失速度同时也在加剧。在目前人类使用的六千多种语言中,有三千多种语言已经成为濒危语言,并且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从人类生活中永远消失。

为了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发起每年2月21日为 “国际母语日”活动。多语言的使用,是国际母语日的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在2007年的致辞中说:“努力促进多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在教育中的使用。这可以通过鼓励人们认识和掌握三种不同熟练程度的语言来实现:即一种母语,一种国家官方语言和一种沟通语言。发展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间的对话,可以有效的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他还呼吁“制定国家和地区语言战略使之为世界所有语言创造和谐的环境。”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在北京“2007年国际母语日”活动致辞中说:“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语言及文化的多元性正在全球范围内面临巨大威胁。信息全球化一方面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为语言和文化多元性带来了挑战。一种语言可能会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消失。世界现在仅有的6000种语言中有过半数濒临消亡。” “弘杨多元文化,共建和谐世界”成为北京“2007年国际母语日”活动中,国内外一百多名语言学者们针对这种现实所产生的共识。

语言的产生及分类


语言,是人类生存与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由于语言产生初期完全是自发性的,随后才是会意性的模仿、延续和不断完善;由于不同的群体及其部落所生存的环境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因此多元化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在人类产生文明前就形成了。

一般,我们将语言分为:国语(Land Language):是指经过所在国家规范统一了的标准的,或公认了的所在国家的交流语言;在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则是使用民族语言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语言;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则是由国家和政府规定的第一官方语言。民族语(National Language或Native language):是指所在的本民族人之间内部日常使用的语言,其发音部位、语言习惯在本民族内部通用,但与其它民族语言之间不能直接进行交流;对于民族单一的国家来说,就是其国语。方言(local language)或俚语(Slang):是指在一些大的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区域的人内部使用的当地的地方口语交流语言;与当时统一了的标准语言有一定的差距,对于非本地或未掌握其当地语言的人来说,也许不能直接进行交流。母语(Mother Language):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是一个人从出生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种语言,用英语译成First language比较确切;也有人认为应该是一个人从出生后首先学说的语言,也许是方言,也许是民族语,还可能是国语或别的语言,总之它是一种能够进行交流的语言;还有人认为应该是在家庭和所在地的语言,但不一定能够进行社会交流。到目前对它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因此,为了便于人们进行交流,凡是强势语言,都有自己的标准语言;如目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和东南亚一带的华语就是被人们公认的汉语的两个标准语,伦敦英语就是英国的标准语,此外储如标准日语就是东京日语等等,语言学家们为了便于研究,将各种语言按产生源和历史时期分为多个语系,如:日尔曼语系、印度语系、欧罗巴语系、汉藏语系等,其每个语系又分多个支系及语种,如汉藏语系的汉语、日语、藏语等。每个语系及支系之间具有一定的环境、地理、语言间的联系,这样才有利于进行语言研究工作。

人类正在使用的语言按使用人口和使用范围及频率分为:强势语言、弱势语言、濒危语言和濒绝语言。

在语言产生初期,语言首先是在群体内进行交流的。其群体越大,语言通过实践,完善的就越快,因而标志其达到文明之一的产物----文字就出现得越早。每个民族或部落,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范围,都要在交流中,推行自己的标志语言。因此在不断的实践改进和完善规范着自己不断变化的语言。使这种实际上是言语的交流工具,演变成为更有生命力的、规范的语言,所以文字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古中国创立的汉语和方块象型文字,对汉藏语系产生了绝对的影响,涉及到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语言和会意指事字,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步形成了印欧语系,几乎对全球的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影响。

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都不会自动放弃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及文字;这是各种语言延续和存在的基础。正是有了这种基础,才是形成人类语言种类多元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由于民族或部落间的语言不通,给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不便。因此产生了一种人数不多且能互相沟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的职业,它就是现在叫做“翻译”的,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间的交流;同时,同一民族内部使用的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规范和推广;而对于不同民族间,无法接受和统一的语言,则规定了规范的第一官方语言、第二官方语言等等手段来解决语言沟通问题。还有许多弱小民族,由于不愿受到强势语言对其弱势民族和语言的歧视,以及语言对等民族间的相互歧视,仍然使用着自己的语言;语言歧视便逐渐转化成了民族歧视矛盾。

在多元化的语言现象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语言间发生冲突和矛盾的问题,至今五百年来,先后又出现过三百多种人造的中立语言方案,但大都在推行中,由于没有语言存在和发展的人文与社会基础都相继消失了;只有一些为数不多,且科学规范的语言方案,如:伊多语(IDO)、世界语(Esperanto)等十几种人造语言还在传播和使用着,其中由柴门霍夫(Zamenhof)于1887年公布的世界语(Esperanto)方案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

因此,由于民族语言的表现形式不同,发音方法和部位不同,更重要的是每个语言的民族、历史文化、地理及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不同,承载的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也不同,造成了多元化的民族语言现象的局面。

一种语言走向濒危、消亡,往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抢救濒危语言,就是抢救其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如中国近年来对楼兰、西夏语言及文化的发掘抢救就属于这个范畴。

民族语言中言语的复杂性


民族语言是在言语基础上,经过规范了的交流方式;它更符合本民族大范围的交流和文字记录(相当于标准语);而言语是在群体语或部落语基础上,自发地使用的语言,它是强行规范,或未达到当时规定标准的地方口语或土话,在外语中叫做:俚语(slang);因此,言语符合当地人们的口语生活习惯,但对于未长期生活在当地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和学习使用的。各地谚语笑话就是从其中整理出来的典型代表。一种民族语言具有一种或更多的言语形式存在。

任何一种强势语言,都是经过多次规范了的当时标准语言,而其中的方言或口头语,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其延续下来的言语或俚语,是不规范并人们经常使用的口头语言。

言语在同一种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也可能不同,如在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中,白人英语(White English)和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的某些意思甚至是相反的;英国英语(British English)和美国英语、新西兰英语、澳大利亚英语间的直接沟通也是很难实现的;即便在英国,人们把伦敦英语做为标准英语,但它和爱尔兰英语、英格兰英语、苏格兰英语也有区别。因为很多有经验的同一种语言使用者,就能从对方的口语中,听出未经专门训练的人的地方语音。因此地域广阔地区同一种语言的言语情况就更为复杂了。

由于言语的过于复杂,在人们不断扩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的统一和消失要比语言快得多,因为在本民族文化、教育、交往中,言语间的沟通和人们的需要是一致的,而且言语虽有自己的特色,但并不存在民族语言间的根本利益冲突,所以言语的统一和语言的回归现象在本民族内部反复磨合是必然的。

对于使用同一言语范围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利用言语进行交流和教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美国华盛顿特区三一大学的Eirini Gouleta 博士在北京2007年国际母语日的发言中说:“一个人,掌握一种生活用语需要三到四年时间,要进行比较专门的交流,则需要六年以上的时间学习和使用才能掌握;如果让一个孩子从受胎到六岁以前,能完全掌握一种最基础的交流语言,在他进入小学学习标准语言时,就会容易得多了,遇到自己无法解释的压力和困难也就能够用所掌握的语言消化、也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了;而如果学校或家长在孩子没有真正掌握母语及标准语言时,再让他学另外一种外语的话,这对孩子来说绝对是雪上加霜,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及其以后的人生。如果让他在小学前学好母语、进入小学后能学好标准语,到中学后再学另一种外语,效果会好得多;原因是他已经有了两种相近语言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了,再来学习外语就容易多了。”

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言语非常重要,对于语言和民族单一且人口少的来说就是民族语或国语;对于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就是民族支语或民族方言,也有称为母语的。它是国家或民族或地区的标志,也是进行各种启蒙教育的基础。

我国多元化语言及复杂性言语现状


目前,我国是一个属于世界上少数几个语言种类繁多的国家之一;具有五十六个民族、六十一种语言、二十八种文字的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国家;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强势语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各项建设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汉语已经有了在全球推广和使用的趋势,预计汉语将与英语一样成为全球流行语言。

我国的语言,除了汉语、维吾尔语、藏语、哈萨克语外,大多数语言为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及西藏等西南几个省、自治区。

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藏缅语族的土家语、羌语,侗台语族标语、黎语的加茂(台)方言和杞方言、村话、锦话、布央语、仡佬语的多罗方言和哈给方言,苗瑶语族的炯奈语,南亚语系的京语、俫语,南岛语系的回辉语,阿尔泰语系的锡伯语、塔塔尔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十九种语言都已经被列为濒危语言。“濒危语言”是指两三代人之内将要自然消亡的语言。如我国的鄂伦春族现有四千多人,在现代社会交往中,绝大多数人已经不能用自己的鄂伦春语进行交流了。

此外,我国藏缅语族的阿侬语、仙岛语、业隆语、义都语、苏龙语,侗台语族仡佬语的稿方言和阿欧方言、普标语、拉基语、木佬语,苗瑶语族的畲语、巴那语,阿尔泰语系的赫哲语、满语等正在向基本濒绝的方向发展。“濒绝语言”是指由于使用人数和环境已经不能进行正常使用和交流的语言。如目前满族能说满语的总人数已不到百人了。

此外,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已经有十多种语言,因为没有人会说已经消亡了。只是有人记得以前的老人说过这种语言。楼兰语、西夏语就是这样消亡的。

因此,抢救、研究和挖掘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濒危语言的工作,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就其形成历史来说,经历了万余年的历史变迁,有证可查的,从七千年前有了记事符号,到五千年前走向文明有了文字,再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明清时期规定的官话(腔),1920年规定的国语(华语)、1958年颁布的(大陆)普通话到现在,形成了多个汉语分支。

就中国大陆地域而言,除了统一的普通话外,就有东北话、云南话、北京话、河南话、广东话等等之别;就陕西方言来说,又有陕南话、关中话、陕北话的不同;仅陕北话,还有吴旗话、子长话、榆林话、神府话等等的言语差别;可以说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近年来,由于外语和计算机在全社会的推广与普及,又有一种新的计算机汉语出现的趋势。

新中国的党和政府历来比较重视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规范和统一工作,并在建国后,帮助许多解放前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还帮助有语言文字的民族改进和完善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与文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所难做到的创举。

目前,在多元化语言和地方言语非常复杂的情况下,如何长期运用、规范和使用这些语言与言语,并且保护和抢救这些濒危语言所在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将是语言及历史研究者的义务,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原文已在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二期发表p29,原文作者:吕应利,刘灵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