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因明

因明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因明


因明,梵文 Hetuvidyā 的意译,指古印度的逻辑学。它与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工艺历算学)、医方明(医学)、内明(各学派自己的学说,对佛教来说则指佛学)合称“五明”,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指显明、知识、学问。



历史溯源


因明导源于古印度的辩论术。相传,上古时代的《奥义书》就已提到了因明。释迦牟尼幼时,也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过五明(当时的“内明”系指婆罗门教的“四吠陀”),这中间包括了因明。不过,因明真正形成自己的独立完整体系,则是公元二世纪左右的事。当时婆罗门教内部出现了以《弥曼差经》为根本经典的弥曼差派、以《奥义书》为根本经典的吠檀多派、以《数论经》(又名《僧佉经》)为根本经典的数论派、以《瑜伽经》为根本经典的瑜伽派、以《胜论经》(又名《卫世师经》)为根本经典的胜论派、以《正理经》(又名《尼夜耶经》)为根本经典的正理派等六个学派,合称“六派哲学”。其中正理派特别重视正理(相当于因明)的研究,古印度最早的因明学专著——《正理经》就是此派的创始人足目撰写的。

因明学专著--《正理经》


足目在《正理经》中建立了因明学的纲要——十六句义(又称十六谛),即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的方式:

(一)量。指对事物的认识,有现量(知觉)、比量(推理)、声量(类比)、譬喻量(证言)四种。

(二)所量。指认识的对象,有我、身、根、境、觉、意、作业、烦恼、彼有、果、苦、解脱十二种。

(三)疑。指疑惑,对事物的性质尚未认清时的心理状态。

(四)用。指对疑惑的消解,即认识的目的。

(五)喻。指实例。

(六)悉檀。指宗义,学派或个人的学说主张。

(七)支分。指五支作法,即由宗(论题)、因(理由)、喻(例证)、合(应用)、结(结论)五个方面组成的推理形式。

(八)思择。指归谬法推理,即通过指明假设的反题的悖谬而显示正题的正确。

(九)决。指对事物性质的判定。

(十)论议。指依据逻辑规则对论题展开的讨论。

(十一)纷义。指为坚守自说所作的诡辩。

(十二)坏义。指只在驳倒对方的立论而自己并不立论的辩论。

(十三)似因。指似是而非的理由,有不定、相违、问题相似、所立相似、过时等五种。

(十四)难难。指故意曲解对方的言论,再作驳难。

(十五)诤论。指用错误的理由推出错误的结论去反对和破坏辩论中的敌方。

(十六)堕负。指导致辩论失败的种种情况。自此以后,因明学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分类


按照佛教的说法,因明分为内道因明和外道因明两种。由佛教发展起来的因明,称为“内道因明”;由其他学派发展起来的因明,称为“外道因明”。起初是外道因明的成果为多,内道因明的成果为少。到了后来,这种现象发生了逆转。内道因明的成果远远超出外道因明,成了古印度因明学的主要推进者,著名的因明大师几乎全出自佛教。因明,也就由古印度一般的逻辑学的泛称,变成了佛教逻辑学的专名。

相关分词: 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