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议题设定

议题设定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议题设定




理论起源


议题设定(Agenda Setting)是传播学的理论,属于传播效果论的一支。议题设定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报道内容的方向及数量,对一个议题进行强调。在媒体上被强调的议题,与受众心目中所认知的重要议题,有显著的关联,而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在美国社会学者拉查斯菲(Paul Lazarsfeld)提出两级传播理论之后,关于媒介万能的大效果理论受到质疑。此后对于媒介效果的论述偏向中小效果,认为除了大众传播以外,消息来源与阅听人之间要经过一连串中介,媒介因此无法造成态度及行为上最大影响。到了196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克拉伯(Joseph Klapper)更提出媒介效果有限理论,说明媒介只能加强受众既存的态度,而无法改变。而议题设定理论则是将传播理论带回中大效果论。因为这个理论观察到,虽然媒体不一定能造成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但却可以有效的影响认知。此理论最早是由Bernard Cohen在1963年提出。这理论指出媒体对一个议题的报道取向及数量,能够影响受众对这议题的重视程度。Bernard Cohen曾说:“媒介也许不能很成功地告诉人们要怎么想(How to think),但它却能很成功地告诉人们该想些什么(What to think)。”[1]。议题设定理论的正式提出,首见于McCombs和Shaw在1972年于《民意季刊》上发表了〈大众传播的议题设定功能〉(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研究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对北卡罗莱州教堂山(Chapel Hill)的选民加以研究。结果发现媒介所报道的议题,与选民心中认知的主要议题,有极大相关。

议题设定的内涵


媒介内容影响受众认知,可分为两个面向讨论,一个是媒介议题面,一个是阅听人面。

议题方面重要性:媒体认为一项议题有多大的新闻价值。

地理接近性:这项议题是否接近媒介与受众的地理位置。

报道密集程度:这项议题在媒介上曝光的时间长短

阅听人方面暴露时间:阅听人花费多少时间在媒介上。

个人特质:例如生理性别、教育程度、社经地位、所处地理位置与文化等等。

切身性:一项议题与阅听人本身是否有关。

需要引导的需求:阅听人有想要了解一件议题的需求,而该议题通常与阅听人切身相关。因此在这方面也凸显议题设定理论有使用与满足(Use and Gratification)的色彩。

议题设定的步骤


McCombs and Shaw描述媒介在整个水门事件中所扮演的,就是一个议题建构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媒介强调某些事件、活动、团体、人物。不同的事件需要不同种类和份量的报道 来引起民众的注意。媒介的这种初步的强调,会影响民众思想和言谈的种类(what people will think or talk about)。

2.这些被引起注意的事件仍然须要加以整理、贴标签,它们必须与某些问题或民众 的关怀联结在一起。媒介在这个阶段可以上下其手,强调其所要强调的事件。

3.媒介将事件或议题与次象征符号(secondary symbols)联结在一起,使得事件或 议题成为整个政治生态中的一部分。在这里发生类似“利益集结”的过程,因为并不是每一个议题都有那么明显的政党色彩,但媒介会将之变成利益团体与利益团体间壁垒分明的 议题,使议题更具争议性(炒做新闻)。

4.能够明言要求的发言人就在媒体上出现,而且他们之间竞争媒体对他们 的注意力,赢方即主导议题的方向。

议题设定的模式


此三种模式说明媒体的议题设定效果影响受众的三种主要途径:

知晓模式(Aware Model):大众媒介上呈现某个主要议题,而受众则注意到了这项议题,也就是0曝光与有曝光的区别。

显著模式(Salience Model):大众媒介上呈现两项主要议题,而媒体比较强调其中一项,而对另一项议题的曝光较少。

优先模式(Priority Model):大众媒介上有两项以上的议题,而媒体会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加以排列,借此分配曝光时间的比率分配。

相关分词: 议题 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