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易卜生

易卜生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易卜生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挪威语: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生于挪威希恩,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中文名:易卜生

外文名:Henrik Johan Ibsen

国籍:挪威

出生地:希恩镇

出生日期:1828年

逝世日期:1906年

职业:戏剧家、诗人

代表作品:《玩偶之家》;《人民公敌》



简介


易卜生(HenrikJohanIbsen),挪威戏剧家、诗人。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翌年和苏姗娜.托雷森结婚。1862年,剧院破产,他不得不借债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他在这所剧院先后写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爱的喜剧》(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的喜剧》,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他为此感到痛心。同时,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引起他对整个半岛的独立前途的忧虑。于是他决定出国远行。就在这一年,他离开挪威到意大利;瓢泊异乡,疟疾缠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债台高筑,生活极为窘迫。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写了一部诗剧《布兰德》(1866),这是他旅居国外的第一个创作成果。以后又写了《彼尔.英特》(旧译《彼尔.京特》,1867)。这两部剧本都表现了“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通过《布兰德》,他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不妥协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无所有。”1864年以后的27年间,易卜生一直侨居在罗马、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写了《皇帝与加利利人》,在剧中提出了沟通情绪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1874和1885年,他曾两度回挪威作短暂的逗留。

《玩偶之家》(1879),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

女主人公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钱,为丈夫海尔茂医病。丈夫了解原委后,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怒斥妻子下贱无耻。当债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

恩格斯曾指出,娜拉是有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挪威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剧本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宗教和妇女解放等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作出解决。《玩偶之家》演出后,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娜拉要求个性解放、不做"贤妻良母"的坚决态度,遭到上流社会的责难和非议。但易卜生并没有在责难面前退却,他继续创作问题剧,揭露社会问题。

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国。他后期创作的《建筑师》(189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是自传性质的作品。1900年中风。长期卧病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学者日不落在《简约解读世界性的戏剧大师易卜生》中指出:“西方世界在高速发展,而时间对于中国却好像是一只生了锈的钟,在停滞中腐烂着!如“元代大都,传来呜呜的号筒声,一列行刑的队伍穿过大街。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年轻女子就这样被押赴刑场。许多善良的人们慨叹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临街酒馆里的刘大娘向关汉卿讲述了女犯朱小兰的不幸遭遇以及她的悲惨身世。朱小兰的悲剧激起了关汉卿对这个弱女子的无限同情之心和对官府衙门草菅人命的无比愤慨(引用网络资料--引用于姜方的博客)。”。关汉卿大约生活在1240--1310年之间,而挪威杰出的剧作家、诗人易卜生(又译作:易仆生。他为世界文库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二十五部戏剧和丰富的诗歌、书信、文艺散文。),却生活在1828~1906年之间,其代表作《玩偶之家》,可以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同样在今天享誉世界。旧中国知识分子结构里,没有多少懂易仆生的,除了古希腊悲剧,仅知道点《窦娥冤》。“写作,既是坐下来判断自己”易仆生在自己的作品的扉页上写下的这句话,如同他的剧作一样深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他,被被人们誉为“现代戏剧之

父”。这位北欧文化巨人,以社会化性的哲学思想、丰富的人生观,反映了挪威那个特定的时代。易卜生作品中的“娜拉”(《娜拉的出走》),就是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女权运动影响的产物,再或者说起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妇女从经济方面要求解放、在受教育和立法上争取权利、博得与男性的平等。无疑,易卜生的作品有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子。如果说严复单单基于英格兰自由主义基础上的自由主义保有理论的基本可靠性,而胡适以易卜生主义解说自由主义。因为新文化运动,胡适就文学革命发表理论文章,在“新青年”辟“易卜生专号”提倡妇女解放,为那场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中国20-40年代的一些社会主义者,恐怕也如此。易卜生曾说:“艺术家用生命铸造生命,用灵魂锻造灵魂,当他完成一件作品后,便把一部分生命留在原作里,成为可以感知的活体。”是的,人骨里的本能决定屈从群体的倾向,一个作家的笔必须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突出个人争取自由的天性,因此易卜生不愧为“伟大的问号”。《培尔金特》,挪威著名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经典之作。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dvardHagerupGrieg1843-1907),运用挪威民间音乐,根据易卜生同名诗剧,创作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配乐诗剧《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正如易卜生对一位看不懂他的戏剧的德国读者说:“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须先了解挪威。”他晚年作品,更是他人生的写照。易卜生,伟哉伟哉!”。

少年时期


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翌年和苏姗娜.托雷森结婚。1862年,剧院破产,他不得不借债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他在这所剧院先后写 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爱的喜剧》(1862) 《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的喜剧》,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他为此感到痛心。同时,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引起他对整个半岛的独立前途的忧虑。于是他决定出国远行。就在这一年,他离开挪威到意大利;瓢泊异乡,疟疾缠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债台高筑,生活极为窘迫。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写了一部诗剧《布兰德》 (1866),这是他旅居国外的第一个创作成果。以后又写了《彼尔.英特》(旧译《彼尔.京特》,1867)。这两部剧本都表现了“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通过《布兰德》,他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不妥协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无所有。”

晚年时期


1864年以后的27年间,易卜生一直侨居在罗马、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写了《皇帝与加利利人》,在剧中提出了沟通情绪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1874和1885年,他曾两度回挪威作短暂的逗留。 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国。他后期创作的《建筑师》(189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是自传性质的作品。1900年中风。长期卧病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

作品列表


亨里克?易卜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是欧洲知识界取得现代突破的中心人物,被公认为现代戏剧之父。他的剧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仍在世界各地继续上演。据说,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在世界上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

易卜生共出版过26部戏剧和一部诗集,其作品常被划分为四个部分:

民族浪漫历史剧

其中包括从《凯蒂琳》(1850年)到《觊觎王位的人》(1863年)等剧作

思想剧

《爱情喜剧》(1877年)、《布朗德》(1866年)、《培尔?金特》(1867)和《皇帝与加利利人》(1873年)

当代现实剧

《社会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敌》(1873年)

心理与象征剧

《野鸭》(1884年)、《罗斯莫庄》(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达?高布乐》(1890年)、《建筑师》(1892年)、《小艾友夫》(1894年)、《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1896)和《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

作家年表


1828年3月20日亨里克?约翰?易卜生出生于希恩市斯多克芒加登庄园。父母:玛丽

琛(婚前姓阿斯腾伯格)和克努特?易卜生,商人。

1835年父亲生意破产,家庭财产被拍卖,举家搬迁到格尔彭的温斯托普农场。

1843年在格尔彭教堂接受坚信礼;全家搬迁到希恩的斯尼佩托普;易卜生12月27日离开家庭。

1844年1月3日抵达格里姆斯塔,给药剂师闫斯?阿鲁普?莱曼当学徒。

1846年与莱曼的女仆之一,艾尔莎?索菲?闫斯黛特,产下一名私生子。

1847年药店产权归拉尔斯?尼尔森所有,搬进更大的店铺。

1849年易卜生创作《凯蒂琳》。

1850年

前往克里斯蒂安尼遏(奥斯陆)学习,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凯蒂琳》以布林约夫?比阿姆化名出版。担任学生联合会报纸《社区日报》和讽刺性周刊《安利姆纳》的编辑。易卜生作品首次搬上舞台:独幕话剧《武士冢》于9月26日在克里斯蒂安尼遏上演。

1852年前往卑尔根,开始担任挪威剧院导演。前往哥本哈根和德累斯顿学习。

1853年《圣?约翰之夜》首演。

1854年《武士冢》修改本首演。

1855年《厄斯特罗特的英格夫人》首演。

1856年《苏尔豪格的宴会》首演。与苏珊娜?图洛森订婚。

1857年《奥拉夫?里列克兰斯》首演。担任克里斯蒂安尼遏挪威剧院艺术总监。

1858年于6月18日与苏珊娜?图洛森举行婚礼。《海尔格伦的海盗》首演。

1859年写作长诗《荒原》和组诗《在画廊》。儿子希古尔德12月23日出生。

1860年写作《斯凡希尔德》——《爱情喜剧》的草稿。

1861年创作诗歌《特尔耶?维根》。

1862年克里斯蒂安尼遏挪威剧院破产。易卜生前往古德布兰达尔峡谷和挪威西部研究民间传说。《爱情喜剧》出版(1873年11月24日首演于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担任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顾问。

1863年《觊觎王位的人》出版。写作长诗《患难兄弟》。

1864年《觊觎王位的人》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首演。前往意大利并开始在罗马生活四年。

1865年创作《布朗德史诗》,后改名为《布朗德》。

1866年《布朗德》出版并获成功。易卜生获得政府艺术家津贴。

1867年《爱情喜剧》修改本出版。创作并发表《培尔?金特》(1876年2月24日首演于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

1868年迁居德累斯顿,开始与家人在那里的七年生活。

1869年《青年同盟》出版并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举行首演。前往斯德哥尔摩出席斯堪的纳维亚文字大会。前往埃及出席苏伊士运河开通典礼。

1870年写作诗歌《致一位瑞典女士的最后一封信》

1871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版诗选(《神话》)。

1872年基本完成《皇帝与加利利人》。

1873年完成和出版《皇帝与加利利人》。担任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国际艺术评委会成员。

1874年访问挪威(克里斯蒂安尼遏)。前往斯德哥尔摩。发表《英格夫人》改编本。

1875年出版《凯蒂琳》改编本。迁居慕尼黑,开始在那里的三年生活。创作诗歌《诗函》。

1877年《社会支柱》出版并首演于哥本哈根的皇家剧院。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878年再次前往罗马。除短期离开外,在那里生活七年。

1879年创作和出版《玩偶之家》,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次公演。

1881年创作并出版《群鬼》(1882年5月20日首演于芝加哥的奥罗拉?特纳大厅)。

1882年创作并出版《人民公敌》(1883年1月13日首演于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

1883年出版《苏尔豪格的宴会》修订本

1884年创作并出版《野鸭》(1885年1月9日首演于卑尔根国家场景剧院)。

1885年访问挪威(克里斯蒂安尼遏、特隆赫姆、莫尔德和卑尔根)。迁居慕尼黑,开始在那里的六年生活。

1886年创作并出版《罗斯莫庄》(1887年1月17日首演于国家场景剧院)。

1887年前往日德兰半岛北部(塞比)避暑。前往哥德堡、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

1888年创作及发表《海上夫人》(1889年2月12日同时首演于魏玛的霍夫特剧院和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

1889年在格森萨斯度过最后一个夏天。结识爱米丽?巴尔达赫。

1890年创作并发表《海达?高布乐》(1891年1月31日首演于慕尼黑皇家剧院)。

1891年返回挪威,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定居。见到西尔杜尔?安德森。

1893年创作并发表《建筑师》(1893年1月19日首演于柏林莱辛剧院)。(儿子)希古尔德与伯格利奥特?比昂松结婚。

1894年创作并发表《小艾友夫》(1895年首演于柏林德意志剧院)。

1895年迁居位于克里斯蒂安尼遏的阿比恩加特和德拉门大街拐角处的公寓并在那里度过晚年。

1896年创作并发表《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1897年1月10日同时首演于赫尔辛基的瑞典剧院和芬兰剧院)。

1898年诞辰70周年——克里斯蒂安尼遏、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同时举行大型庆祝活动。

1899年创作并发表《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900年1月26日首演于斯图加特的霍夫特剧院)。

1900年第一次中风。

1906年5月23日逝世

戏剧之父


挪威首都奥斯陆南边的小城斯基思,是个保留着北欧中世纪建筑的城市。城中,那座塔楼高耸、气势雄伟的大教堂,更让人们惊叹不已。一天,有个满头鬈发、相貌俊秀的孩子路过教堂时,突然吵着要陪伴他的女仆带他一起登上塔楼看风景。当孩子从高空看到自己家的房子、广场的车马、只有玩具一般大小的行人时,兴奋得拍手欢呼起来。这一刻,他从高空看世界的感觉,似乎影响到这孩子的一生。

几十年后,这个名叫易卜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剧作家。他写出了好几部剧情紧凑,用人物遭遇生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剧本,剖析了人世间的虚伪和罪恶,突破了戏剧多年来以历史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传统,不但震动了挪威,还影响了欧美。这些戏剧深刻揭露了假、恶、丑,正如他在《在高原》一诗中所说:“我从高处看人群,看清了他们的真正本性……”

1874年夏天,在丹麦哥本哈根,写了多部戏剧、已经成名的易卜生与朋友劳拉交谈时,劳拉告诉他,她因为一时筹不到钱支付丈夫治病的费用,只得伪造签名借钱。她万万没想到丈夫后来得知此事后,居然拒绝原谅她百般无奈之际的行为。她的家庭就此破裂。这个男人气量太小了,易卜生当时这么想,可他又想起前些日子读到的挪威女作家科莱特的小说《职业的女儿们》,书中流露出争取妇女自由解放的激情……

四年后,暂居罗马的易卜生开始用笔写下他的思索,那是一篇题为《关于一出现代悲剧的札记》的文章:“世界上有两种精神的法律,两种良心。一种是男人的,一种是妇女的……这个社会纯粹是男权社会,一切法律都由男人制定……”

他放下笔,又想到现在的家庭,几乎与封建时代一样,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仍然是男人的玩偶。易卜生思考着。又过一年,他写出了剧本《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剧本出版两个星期后,就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次公演。大幕拉开,观众们看到舞台上出现的是奥斯陆一个银行经理海尔茂的家。快到圣诞节了,这个家庭多么温馨啊,圣诞树送回来了。海尔茂温情地称呼妻子娜拉“小宝贝”、“小鸽子”。他爱自己的妻子,从不在外寻花问柳、酗酒闹事。娜拉好像也挺幸福,她结婚八年,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好几年前,因为海尔茂患病要去疗养,娜拉手头没钱支付,百般无奈只得背着海尔茂假冒自己父亲的签字,向银行借债送丈夫去看病。这些年来,她省吃俭用积钱还了这笔债。

眼下,升任经理的海尔茂要解雇职员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是当年娜拉冒名借款的知情者,他不愿失业,写信向海尔茂告发此事,威胁他。海尔茂看信后居然对娜拉大发雷霆。当柯洛克斯泰听人劝说后,写信表示绝不再提此事时,海尔茂又对娜拉亲热起来。这番周折让娜拉终于看清丈夫海尔茂的虚伪本质,也明白自己在家中只是海尔茂的玩偶和消遣的东西。她愤然离开了这个家。

《玩偶之家》形象生动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市侩气和虚伪,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它的上演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戏鼓励妇女不顾家庭、丈夫和女儿,独自出走。简直是伤风败俗……”

“这出话剧的结局,应该改成娜拉放弃出走的念头才对……”

这种种用“道德”来否定《玩偶之家》意义的言论,使易卜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易卜生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写出《群鬼》、《人民公敌》等戏剧,用作品反击那些披着道德外衣的伪君子的恶毒攻击。在《人民公敌》中,那位坚持揭露有毒水质污染环境真相,而被竭力掩饰真相、制造虚假繁荣的官员、绅士们宣布为“人民公敌”的人物——斯多克芒医生,在舞台上大声说:“难道我就心甘情愿地让舆论、让这些多数派和这些牛鬼蛇神把我打败吗?对不起,办不到!”“靠着欺骗过日子的人都应该像害虫似的被消灭干净!”

这些台词正是易卜生的心声。《玩偶之家》的结尾,娜拉出走之后向何处去?是个问号。《人民公敌》的结尾,坚持真理的斯多克芒医生成为孤独的少数派,不但自己失去了工作,连同情他的女儿、朋友也都失去了工作。他今后怎么办?也是个问号。易卜生这类揭露现实的戏剧,没有走传统戏剧在剧情高潮中解决问题的老套路,而是提出问题,激发观众去思考。因此他被称为“伟大的问号”。

易卜生在一些取材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戏剧中,同样注入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培尔金特》中,他写了一个富于幻想、终日懒散生活的青年培尔金特流浪闯世界的经历。培尔金特遇到过妖魔,后来又贩卖黑奴发财致富,干了不少坏事,最终破产潦倒,回到了家乡。《培尔金特》公演时,观众看到戏临近结尾,舞台上的培尔金特在剥一只洋葱,他剥去一层又一层,剥完了所有的皮,什么也没有找到。易卜生通过这个具有强烈象征性的情节,突出了全剧的哲理:自私、专横地向生活索取的人,最终是一无所有。

易卜生七十八岁时在奥斯陆逝世。他留下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剧本成为世界各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作品,他的创作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美戏剧产生深远影响,因而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

不为人知的一面?


父亲??

当这位作家因大量作品而渐渐走红,生活日益滋润时,有40年不曾与贫穷的父亲联系过,他写给舅舅的信中为自己辩解,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已败落,事实是那时他正在越来越好。他越是富有,就越是不愿意与家人接触,因为家人都是需要他帮助的人。

弟弟?

他有个跛足的弟弟,尼古莱亚历山大,生活极其窘困,他却从未帮助过他。他的另一位弟弟奥勒派于斯,先后干过水手、小店主和灯塔看守人,用微薄的收入艰难地养活着苍老的父亲,却从未得到过易卜生的帮助。他的家人们先后在贫困中凄凉地死去。

情人与儿子?

1846年,18岁的易卜生在一家药房做工,与那儿一位比他大10岁的女仆艾尔丝索菲金斯达特私通,生下一个男孩汉斯雅各布亨利克森,易卜生从不过问他们的生活,未支付过分文生活费用,直到艾尔丝索菲金斯达特眼睛瞎了后,凄凉地死去。

汉斯雅各布过着贫困的生活,这位有着与易卜生令人惊奇的相似面貌的私生子,在生活实在过不下去时,寻求父亲的帮助。身无分文的汉斯雅各布敲开易卜生的寓所房门时,易卜生也被门前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惊住了,他不得不承认这是自己的孩子。易卜生掏出5个克郎扔给汉斯雅各布,并对他说:“这是给你母亲的,它对你们来说已足够了!”易卜生并不知道此时汉斯雅各布的母亲已与世长辞。从此,这对父子再也没有见过面。

在易卜生大量的财富收入中,他把三分之二以上的金钱用来投资,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当他的儿子(婚生子)西居尔问他这是为什么时,易卜生的回答简单而又直接:“睡得好而吃得不好比吃得好而睡得不好强。”西居尔把易卜生与他母亲的婚姻关系比喻为一种工作上的合作关系,从无亲情的垂顾。

落选诺奖


从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开始,他就被提名为候选人,一直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可惜前两次都失之交臂,当1903年瑞典文学院将目光投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特别是挪威以来,他的希望大增,可是同胞比昂斯滕比昂松成为了他最大的竞争者,由于两人实力相当,曾经有人建议,两人同时获奖,可是有些院士以不符合评奖章程而否决,二人只能择其一,由于前两届得主都因为生病原因未能亲自前来领奖,瑞典文学院不希望今年再次有得主缺席,由于七十五岁的易卜生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而七十一岁的比昂逊虽也年迈,但还是生气勃勃,创作力旺盛。这样,瑞典学院选最终把文学奖单独颁发给比昂逊。

易卜生得知这一消息后,独自呆坐一旁,沉默不语,由此可见,他内心里一定不甘心,因为他晚年因为生病创作停顿,急需要通过获奖来挽回声誉,比昂逊领奖回来后,前来看他,他握着对方的手,只说了三个字:“祝贺你!”

而对于瑞典文学院来说,刚刚否决了两人同时得奖不符合章程,但是仅仅第二年就同时颁发给了两个人,不知道易卜生知道之后心里有何感想?而这只是瑞典文学院出尔反尔、我行我素的开始。

相关分词: 易卜生 易卜 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