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仪征市高级技工学院

仪征市高级技工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仪征市高级技工学院


仪征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办于1992年,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于2006年度通过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贯标”工作评审,是我省县级市中第一家以“贯标”要求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技工院校。办学十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可以成材”的理念,积极开展技工教育和社会培训,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校连续十年被表彰为“扬州市文明单位”,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创建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地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近百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在校学生2500人左右,有各类教职员工140多人,实训设备900余套。主要开设有机械加工及数控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汽车装配与维修、电气工程、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十多个专业。其中高级工、技师班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50%。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通过委培、自培、下厂实践、学历进修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一体化”教师,有效提高了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学校现有各类教师110人,专业技术教师68人,实习指导教师36人,双师型教师50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87人,其中研究生3人,高级职称21人(含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23人,实习指导教师均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在积极办好各类技工学历、技能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年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各类人员3000多人次、技能鉴定1500多人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施“贯标”,推动学校管理再上新台阶

2005年2月,学校就全面贯彻《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质量管理标准》,是江苏省县级技工学校中唯一一所开展“贯标”活动的学校。通过“贯标”,学校“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4月学校参加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在镇江举行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贯标”复评成果发布会,学校的成果发布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与会领导、代表一致好评。

开展“创建”,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可以成才”的办学理念,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树立“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是学校顾客”的理念,不断增强教学满意度,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创建顾客满意的学校”主题创建活动。学校各部门通过满意度调查,全面了解顾客的需求,加强各方面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做到让顾客满意。同时,学校还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连续十年被评为“扬州市文明单位”。 2007年8月学校还被确立为2005~2006年度的江苏省文明创建先进单位,进一步提升了高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突出技能,打造“高级蓝领”的摇篮

我校作为“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突出技能提高,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目前,高级工班、技师班已达20个,在校生中高级工及以上班级人数已达800多人。同时学校与几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办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等专业函授大专班。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办学,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技能人才。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各类社会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培训和鉴定工作。先后开设了高级钳工、高级电工、数控高级及技师培训班多期,培训人数近800人,参加高级工鉴定人数达450余人,技师鉴定170余人。我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当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单位”。

就业导向,努力提高社会满意度

学校按照“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要求,长期坚持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宗旨,加强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成人、成才”双重教育并重,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已连续多年保持了低违纪率、零犯罪率的文明校园环境,确保了一方平安。在教学实践中树立“人人成才”、“师生平等”、“教育服务”的观念。坚持实行“宽进严出”、“考教分离”、“双证毕业”的制度,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学生。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学生敬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培养的学生有技术、能吃苦、稳定性比较强。多年来,学校共计为社会培养中级技术工人6000余人,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

2009年是我校创建技师学院至关重要的一年,学校将根据高级技工学校的管理要求,以创建仪征市技师学院为动力,不断加大学校软、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提高办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适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