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伊尔-28

伊尔-28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伊尔-28


伊尔-28“小猎犬”Il-28(Beagle)

伊尔-28为前苏联空军双发喷气轻型轰炸机,属于前苏联第一代轻型喷气轰炸机,是根据能对前线军事目标和水面舰艇进行战术轰炸的要求设计的。伊尔-28于1947年首次试飞,1950年“五一”节首次公开出现,同年开始装备前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伊尔-28共生产几千架,已全部从前苏联前线航空兵退出现役。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并装有机炮自卫武器。伊尔-28Y教练型,将机头领航员舱改为第二座舱,拆除了机炮。

外形尺寸

翼展 21.45米

机长 17.65米

机高 6米

机翼面积 60.8米2

重量及载荷

空重 12,890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 18,400公斤

超载起飞重量 21,200公斤

动力装置是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推力2×2,700公斤

机身两侧可安装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飞推力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 900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 415公里/小时

升限 12,300米

爬升率 900米/分

航程 2,260公里

起飞滑跑距离 875米

着陆滑跑距离 1,170米

3名乘员,驾驶员和领航员舱在机头,机尾有密封的通信射击员舱,伊尔-28可在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公斤或12枚250公斤炸弹,也能运载小型战术核武器,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HP-23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

伊尔-28国产变轰-5


中国早期反舰能力

1950年苏联援助中国大陆一批图-2轰炸机,这是中国轰炸航空兵早期的主要装备。这些图-2轰炸机不仅担负大陆空军的对地轰炸,还要担负对海作战。在1955年1月10日攻击台湾"中权"号坦克登陆舰时,这些轰炸机使用的是250公斤的普通炸弹。由于当时海上风浪大,登陆舰停泊在大陈岛港湾中,而且其航速低机动性差,又缺乏防空武器,无法对付大陆空军图-2轰炸机的中高空水平投弹。运载大量燃油和弹药的登陆舰被命中后,发生了大爆炸。当时参加轰炸的图-2编队在离大陈岛十多海里外爬生到了3000以上高度,致使轰炸航线超过了港湾中的台湾高射炮的有效射击斜距,很多台湾高射炮火全部打空。而此次轰炸只炸中了停泊舰群中笨重的运输舰只,这已经显现大陆轰炸航空兵缺乏对海上作战舰艇攻击能力。由于没有有效打击台湾海军作战舰艇,这些战斗舰艇依旧对即将发动的登陆作战威胁很大,因此,几小时后,大陆空军再次动用强击机对港湾和大陈近海的台湾作战舰艇进行俯冲轰炸,将其中的锚泊的"衡山"号护卫舰炸成重伤报废。

螺旋桨活塞发动机的图-2轰炸机在二战期间的对海作战中,并没有取得过很好的对海军舰艇的战果。随着战后喷气机时代的到来,轰炸机也很快全部喷气化,大陆在1952年开始引进生产苏联的伊尔-28轰炸机。在引进喷气轰炸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机载反舰武器的引进。与伊尔-28配套的РАТ-52航空火箭鱼雷同时引进,作为对舰艇的主要攻击武器。

大陆引进生产的型号改称为鱼-2。РАТ-52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鱼雷武器,依靠火箭发动机推进。鉴于而战期间的经验,鱼雷轰炸机在进入攻击舰艇航向后,需要采取低空水平飞行,高度太高或俯冲等状态,会使鱼雷着水后,发生与瞄准航向很大的偏差,而过大的高度会摔坏鱼雷稳定面,当时航空鱼雷都是无制导的直航鱼雷。在典型的攻击过程中,鱼雷轰炸机需要在距目标数海里外降低高度,一般是贴水几十米飞行,同时调整航向对准目标。一些鱼雷机上安装有自动计算提前角的陀螺瞄准轰炸仪,而很多鱼雷机只有机械瞄准具,靠飞行员瞄准。在离目标1海里左右飞机投雷,同时赶快转弯逃离。

舰艇的防空火力是鱼雷机致命的客星,1942年6月,美国海军的TBD"掠夺者"在中途岛海战中,被日军悉数击落连续两个批次的全部飞机。原因是这些鱼雷机携带鱼雷非常笨重,低空飞行瞄准无法机动,规避战斗机和舰艇防空炮火的拦截,有些鱼雷机几乎是迎面被弹,被炮火打成碎片。而日军97式鱼雷机则采取远距离投雷,因为日军的航空鱼雷射程比美军远近一倍,因此投雷距离几乎可以处于美军40毫米高射炮的射击斜距边缘。但是日军的鱼雷机飞行员依旧还是最大限度的逼近美军舰艇投雷,因为空中投雷受到的扰动很多,二战时期的鱼雷并没有设计空气弹道,要保持较高的鱼雷命中率就必须让鱼雷尽快入水,而距离太远进行投雷,高速机动的美军舰艇容易使其脱靶。

苏联海军对于航空鱼雷有自己独特观点。在设计РАТ-52鱼雷时,采取空中弹道和水下弹道相结合地方式。РАТ-52鱼雷与其说是鱼雷,却更象类似跳弹攻击的火箭弹。采用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中部有很大的弹翼,适合在空中飞行及水下滑行稳定弹道。РАТ-52由伊尔-28携带,投放高度最高可达1000米,相对二战期间有很大的作战灵活性。作战过程是由伊尔-28轰炸机携带,利用机上雷达搜索目标。当接近到离目标约5000米距离时,飞机将РАТ-52投放。鱼雷在空中有5000米的最大飞行弹道和500米的水中弹道。这种作战方式大大缩短了鱼雷攻击时间。在1953年苏联海军的演习中,成群的被称为"小猎犬"的伊尔-28轰炸机接二连三投下РАТ-52,这些大小外形与海豚类似的鱼雷,由火箭助推从空中飞出4000多米后扎进水中,鱼雷助推发动机脱落,主火箭发动机点火,推进鱼雷在水中冲向目标。这种攻击气势宏大摧枯拉朽,当时令北约海军十分震撼。中国大陆海军航空兵在50年代初获得了伊尔-28轰炸机生产线和РАТ-52鱼雷,国产型号分别为轰-5轰炸机和鱼-2鱼雷,中国海空军初步具有航空反舰能力。

解放军的完美继承

轰-5前线轻型战术轰炸机,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

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飞机设计局的试飞员V.K.克契纳奇驾驶伊尔-28轰炸机原型机首飞。1950年“五一”节首次公开出现,同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共生产几千架。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此外还有伊尔-28Y教练型,将机头领航员舱改为第二座舱,拆除了机炮。当时哈尔滨飞机厂在维修护理苏式轰炸机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中国空军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发动的解放一江山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杜-2和IL-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此事令军方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并开始归划国产第一代轰炸机。解放军曾打算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但在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只好通过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自行仿制生产,代号为轰-5(H-5)。

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厂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进入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停产。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歼-5使用的涡喷-5的改型,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苏联空军的伊尔-28最初使用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700千克。苏空军还在伊尔-28机身两侧加装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飞推力,我军的轰-5未见安装相关设备。

轰-5发动机进气口前方有三个管道开口,据网友指出是冷却空气入口,给位于整流锥后面(即发动机前端)的附件机匣、滑油箱、高压油泵等机件提供冷却空气。

主要设备包括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轰-5在IL-28的基础上更改量达40%,主要更改是:

将苏联原机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减重110千克

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同期仿制的新型轰-6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查证,轰-5很可能长期使用着原装进口的苏联尾炮塔。直到1984年,上级计划以轰-6的PX-1炮塔为基础为轰-5研制国产PX-2型炮塔,但因轰-5早已停止生产,而PX-1炮塔又与之相似,因此取消了PX-2研制计划。这恐怕就是轰-5使用轰-6尾炮塔的由来)。经过这些修改,轰-5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达探测距离加大,新瞄准具扩大了瞄准角和观测角,轰炸精度和敌我识别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统电气操纵随动性好,备弹量增加,射速大、射程远。

轰-5机组包括3名乘员,领航员舱在机头,驾驶员在其身后气泡形驾驶舱内。机尾有与前方不连通的通信射击员舱。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我军轰-5未见有装载核武器,可能与当时我国尚无法研制小型核武器有关。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mm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

相关分词: 伊尔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