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依玛坎

依玛坎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依玛坎


赫哲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流传最普遍的"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



简介


“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说唱时,须按故事

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通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由来


赫哲族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流传最广、最受欢迎。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

伊玛堪或依玛坎,最早的含义为鱼即哈(鱼),现在的含义,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有的认为是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其形式有说有唱,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历史渊源


概况

赫哲族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流传最广、最受欢迎。伊玛堪或依玛坎,最早的含义为鱼即哈(鱼),现在的含义,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有的认为是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其形式有说有唱,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虽无乐器伴奏,但说起来合辙押韵,很受群众欢迎。其腔调因其内容不同而各异,有男腔、女腔、老翁腔、少女调、欢乐调、悲调、叙述调等。

伊玛堪歌手,是深受赫哲族人民喜爱的人,赫哲族人尊之为“伊玛卡乞发”。近百年来赫哲族人中著名的伊玛堪歌手有:莫特额、比根尔都、三福玛发、尤贵连、古托力、吴高丽、周令额、傅长春、尤安喜、毕方古、卢申、卢明、尤卢氏、毕张氏、葛毕氏、葛长胜、吴连贵、吴进才等。现代伊到处堪歌手以葛德胜老人最为著名,深受赫哲族人民的喜爱。

衬词

伊玛堪的唱词都有衬词,每个歌手所用之衬词各有不同。常见的如“嘎哪呀哈尔哪”等。其内容十分丰富,有英雄人物、风土人情、渔猎生活、爱情故事等,无所不包。其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西尔达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第夏日丘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安徒莫日根》、《木竹林》等。

神话

此外,反映赫哲族在早期社会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神话,赫哲语为“斯俄温说胡力”(神的故事)。其具有代表性的有《天神恩都力造人》和《太阳和月亮的后代》《姓氏的来历》《莫日根射日》、《莫士格格奔月》、《北斗》、《彩虹》、《金鲤鱼和黑龙》、《除恶龙》、《大马哈鱼》、《送魂萨满》、《治病萨满》、《一新萨满》、《那翁巴尔君萨满》、《舍尔德勒和哈瑟罗》以及《树神》、《江神》、《白四爷》和《火神》等。关于赫哲族风俗人情、社会生活、名胜古迹、地方风物以及民族起源和反侵略斗争等各个方面的记录的传说,赫哲语称为“特伦固”,可以说是赫哲族的百科全书。如祖先传说《七兄弟》、《白城人的后裔》;莫日根传说《乌力莫日根》和《神叉苏布格》;地名传说《黑龙江传说》、《莲花河传说》;风俗传说《三月三》、《九月九》、《烧包袱》等;动植物传说《天鹅》、《浮吐兰》和《种了》;反侵略传说《血尔古》、《三江口大捷》等。赫哲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还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说胡力”及民歌。

民歌

民歌,赫哲语为“嫁令阔”。赫哲族是一个非常喜爱歌唱的民族,无论是生产劳动,或是集会,或是谈情说爱,都要唱,以表达感情。其内容包括赫哲族的捕鱼、狩猎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嫁令阔,按音调可分为赫尼娜、白本出、伊玛堪、萨满、老头、少女、喜、悲调等;按民歌形式可分为酒歌、对歌、散歌;按内容分则有古歌、萨满歌、渔歌、猎歌、悲歌、喜歌、节令歌、礼俗歌、情歌、叙事歌、摇篮歌、新民歌等。

作家文学

作家文学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乌白辛是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他先后改编创作了20多部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影响较大的有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歌剧《好班长》、《焦裕禄》,话剧《黄继光》等。乌白辛成功地把伊玛堪的演唱形式支用于《赫哲人的婚礼》一剧中,苍劲、凄凉、悲壮、欢乐的各种乐调的变化,正适宜表现出赫哲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浓缩地反映了赫哲人近300年来的苦难历史和他们的英勇斗争。该剧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由赫哲族戏剧家写的第一个反映我国人中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的那里本。乌白辛把民族形式与传统手法相结合,对话剧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创造性的贡献,有益于赫哲族与其他民族文学的交流借鉴。

艺术特色


伊玛堪的篇幅巨大,现已采录下来的每部都在几万字至十几万字之间。其内容丰富多彩,大多是叙述古代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征战与联盟、氏族之间的血亲复仇、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也有一些降妖伏魔、追求自由和歌唱爱情的,还有讲述萨满求神、渔猎生活、及风土人情等。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尽管篇幅大、篇目多,但故事情节全都围绕着众多的莫日根这些主人公展开。这些莫日根贯穿伊玛堪的全篇,是被全力描述、反复歌颂的英雄形象。这一民族的象征性人物同其他史诗的主人公一样,有着神奇的出生经历,并且在童年时代都有着苦难的遭遇。他们在历次劫难中被千锤百炼成意志坚强、力大无穷、懂文韬、有武略、重情义的英雄好汉。几乎每部伊玛堪的情节都围绕着一个固定的模式展开,即莫日根为拯救被异族部落掳获的父母而进军远征,而那些异族部落的首领也个个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在长期的征战中,这些莫日根们既能借助神力呼风唤雨,变幻形体,将对手搏杀,又能与友善的部落讲和结为同盟,获取最终的胜利。

女性的形象也出现在每一部伊玛堪中,她们多为英雄莫日根的妻子。这些女性美丽绝伦、睿智善良、嫉恶如仇、法力无边,是正义与善良的化身。这些半人半神的女性总是在英雄们危难之际突然出现,帮助丈夫脱离险境战胜强敌,如果哪位英雄不听妻子的规劝而一意孤行,则难逃灭顶之灾。

演唱风格


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如各种"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赫哲族人的创世传说;"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伊玛堪的唱词都有衬词,每个歌手所用之衬词各有不同。常见的如"嘎哪呀哈尔哪"等。

伊玛堪的语言既古朴平实,又讲究合辙押韵,其唱腔高亢嘹亮,带有原始粗犷的山野气息。虽无乐器伴奏,但说起来合辙押韵,很受群众欢迎。其腔调因其内容不同而各异,历代讲唱人在【赫尼那调】这个基调之上,又演化出男调、女调、老翁调、少年调、欢乐调、悲伤调、叙述调等,有时还掺杂着萨满调,所以讲唱起来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因而世代传承,从未中断。一般的故事都

比较长,一唱就连续好几天。伊玛堪的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流行地和艺人的不同,所采用的唱腔曲调也各有区别,常见的曲调有【赫尼那调】、【赫里勒调】、【苏苏调】、【喜调】、【悲伤调】和【下江打渔调】等。

代表性作品


伊玛堪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有《西尔达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第夏日丘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传承价值


伊玛堪歌手,是深受赫哲族人民喜爱的人,赫哲族人尊之为"伊玛卡乞发"。近百年来赫哲族人中著名的伊玛堪歌手有:莫特额、比根尔都、三福玛发、尤贵连、古托力、吴高丽、周令额、傅长春、尤安喜、毕方古、卢申、卢明、尤卢氏、毕张氏、葛毕氏、葛长胜、吴连贵、吴进才等。现代伊到处堪歌手以葛德胜老人最为著名,深受赫哲族人民的喜爱。

从已经采录到的伊玛堪中,可以看出它的两大特点:首先它是对赫

哲族历史的忠实记录。无论是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还是民俗学家、宗教学家,均可从中撷取宝贵的原始资料。有人称伊玛堪为赫哲族的口头百科全书,应该说当之无愧。第二是它集中体现了赫哲族的审美观。伊玛堪用古典浪漫主义的手法,描述了赫哲族的英雄们除暴安良、降妖伏魔的英雄主义气概;描述了赫哲人对忠诚和信义的高度赞美,对自由和爱情的执著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显而易见,伊玛堪不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在那个时代的广阔背景下,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地再现了生活美,堪称一部完美再现赫哲族英雄人物、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大型古典交响诗。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

人物介绍


葛德胜

葛德胜“伊玛堪”说唱者,获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男,赫哲族,父名葛双印,族名关布鲁。祖姓葛依克勒氏,后简化汉姓葛。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生,世居克锦(今富锦市)城东三里的下吉里屯。前母早逝,后又以三女续之。后生二男二女,长男即葛德胜,次子葛长胜比他小六岁,二妹葛淑清,小妹葛淑珍,一家人相依为命,艰苦渡日。

葛德胜降生后,取名“莫托”。莫托二字翻译过来乃女婴之名。意思是保其不夭而永年。八岁入富克锦东庙私塾,从师扬白华,学《三字经》《百家姓》等到传统启蒙读物。11岁辍学从父狞猎。16岁母亡,22岁父殁。自跟随长辈进山狩猎后,同宗妹夫付吉利,善唱“伊玛堪”,讲述“尤当格力令”(笑话)。还有嘎尔当的古托力、苏苏屯的高力玛发和毕方古等,他边听边学,他和弟弟妹妹一样,自幼接受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用故事里英雄莫日根的形象,鼓舞和教育自己同困难做斗争。经族人介绍二妹嫁给了霍吞吉林(大屯)同族老人韩凤岐的长子韩连第,三妹作了童养媳。

葛德胜17岁那年,同穷苦的同族人家女儿何淑清结了婚,父亲过世后

的第二年,弟弟葛长胜也成了亲,弟兄分家另过。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赫哲族人民也同全国各族劳苦大众一样,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境地,生活更加艰难了。夫妻二人为了活命,夏季就在江通里搭个“撮罗子”捕鱼度日。入冬就在山撵皮子,成年累月住在山上,水上。由于警察、皮庄雁过拔毛、层层盘剥,生活还是难以维持。

从1940年开始,每到打红围的季节,他就到嘎尔当,大屯参加韩连成的猎队进山打猎。白天上山打猎,晚上没有事,就听“伊玛堪”,或讲“特伦固”。

1946年正月,葛德胜弟兄携全家随同嘎尔当、大屯的赫哲乡亲一同迁徙至饶河县里七里沁(永安屯),1948年11月搬迁到饶河四排。他的妻子先后生了十了孩子,由于天灾人祸,只有五个幸存下来。

1949年进行了土地改革,葛德胜一家也分得了土地和房屋。

38岁葛德胜热爱社会主义,跟着共产党走,党号召成立互助组,他就积极办起了互助组,接着又在饶河县成立了第一个初级社——黎明家业生产合作社。葛德胜被推选为副主任,积极带领大家走合作化道路。1952年10月1日以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并与敬爱的周总理碰杯饮酒,合影留念。

葛德胜1953年参加革命,当了村长。1956年调任西林子任副乡长。1958年任八五九农场二分场副场长。当中央领导人王震同志来北疆视察时,赠送给他一支半自动步枪。1959到呼兰干校学习二年。1962年任西林子公社副社长。先后被选为乡、县人民代表、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多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省打猎能手,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十年动乱期间,葛德胜被打成走资派靠边站,1969年末重新工作,1971年被派到四排兼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因患病离职休养,1975年退休。

1980年9月中旬,他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组织的民间文学调查组工,他讲唱了《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牟都里莫日根》、《西尔达鲁莫日根》、《乌呼萨莫日根》、《沙伦莫日根》等七部作品。

中国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于1984年4月21日在哈尔滨省文联“创作之家"民间文学获奖作品授奖大会上。授予葛德胜民间说唱家称号。他演唱的作品《满斗莫日根》获1979—1981年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香叟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获黑龙江省1983年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

葛德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黑龙江省赫哲族研究会顾问,1998年10月18日不幸病逝于饶河,享年87岁。

傅万金

傅万金饶河县政协副主席、省民研所副研究员。族名双喜,男,赫哲族,1933年出生,祖籍松嘎里江下游拉哈苏苏(同江)莫勒洪阔。后来家搬迁至宝清县大和镇,在那里上学读了几年书。

1946年,家移至里七里沁河旁之永安屯,仅受教至高小。

1949年迁至饶河县西林子村,土地改革后,当民兵,以农为务,同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参加工作工作先在本溪钢钢铁公司碾子山木材加工厂当工人,不久担任技术员。

1957年,他调任山西太原钢铁公司,担任基建单位技术员兼车间工会主席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1年,他带职由太原返回原籍,在饶河县四排村落户扎根。

喝三江水长大的万金,自幼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他的父亲付明阿青年时擅跳“哈康布鲁”而出名。他的母亲付尤氏,也是一个讲述“说胡力”,“特龙固”、“嫁令阔”的能手。

1964年,他创作了第一篇散文《仲秋之夜忆往昔》第一首民歌《渔民的歌声》。他还和老歌手葛长胜共同编创了一篇新“伊玛堪”故事《芦黑虎》。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以所谓“支持赫哲族投修集团”之罪名,而关进狱中达半年之久,出狱时腰腿几成残废。这一时期他先后任四排村长、西林子人民公社青年团书记,文教、民政、农业助理等职。

1972年擢小佳河公社副主任,后调任五七大学副校长、县建设科副科长、建筑公司经理、西林子公社党委书记等职。

1981年任县委统战部部长,兼政协副主席。并翻译了《香叟莫日根》、《阿哥第莫日根》和希尔达鲁莫日根》三部、“伊玛堪”十余首民歌。同时撰写了《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等。

1983年,他翻译的《香叟莫日根》、《阿哥第莫日根》双双获黑龙江省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

这时,他的学术研究已上升到很高的层次。在省满语研究所的刊物《满语研究》上,已连载了他用国际音标撰写的赫哲民间文学作品,为北方民族通古斯语族,语言特点和规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傅万金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民委委员、佳木斯市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黑龙江满语研究所副研究员,佳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86年5月30日,不幸早逝,时年54岁。

赫哲族


概况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祖先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属于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与赫哲族的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官私文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

一族名为赫哲。

形成

关于赫哲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属黑龙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来到赫哲族分布区居住的蒙古人、汉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较稳定的族体,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在解放前其社会发展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其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得到了超越发展,赫哲族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

相关分词: 依玛 玛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