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叶集

叶集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叶集


叶集位于六安市西部,为安徽西大门。明永乐年间一叶姓人家在此立埠经商,叶 集由此得名。叶集位于安徽西部与河南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北平原,素有“安徽西大门”、“大别山门户”之称。全区现辖叶集镇和孙岗、三元两乡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320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人。



简介


1993年,省委、省政府在原叶集镇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并实行地区计划单列,1995年,叶集又被国家建设部、原国家体改委等11部委批准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12月,省委、省政府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批准设立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管辖范围扩大到孙岗、三元两乡,行使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享受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有关政策待遇,直属六安市委、市政府领导。

交通地理


叶集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地处皖西、豫东结合部,远离大中城市,经济集散空间较大。境内有已建成的312国道、宁西铁路和沪陕高速、合武高速、商景高速、沪汉蓉高速铁路等,合武高铁擦边而过。在以叶集为中心的方圆30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东进西出的快速通道。这里也是大别山及沿淮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农资、小商品、木材、农副产品等专业市场齐全。木竹加工业集群化发展,产品达十大门类二十多个系列;制鞋、食品、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茁壮成长,发展配套协作产业空间广阔。

叶集体制优越,机制灵活。早在1993年就率先进行了市场取向的综合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综合设置机构,精简办事程序和环节,健全一站式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高效率,快节奏,低成本”的运行机制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为进一步发挥试点、试验优势,叶集试验区分别被国家发改委、省政府批准为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区,省政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镇。2002年8月,省政府再次批准在叶集设立省级叶集经济开发区。

基础设施


叶集城镇功能健全,设施配套。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的思路,推行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3.9亿元,基本建设投入4.6亿元,先后建成了110千伏变电所,2万吨自来水厂,新增水泥路面近20万平方米,加快了城镇规模扩张和品位提升。目前,叶集城区骨干路网完善,城镇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5.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由1.8万人增加到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5%,初步形成了三纵四横城市框架,建成了沿岗工业园区、木竹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和行政文化中心。各功能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城镇给排水、供电、通讯等综合功能配套,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整体推进,实现了工业进园区、住宅进小区、商贸进市场、农业进基地的城市开发建设构想。叶集教育设施健全,全镇拥有叶集高中、皖西当代中学,皖西当代中专。其中以叶集高中为主向高等学府输送各类人才。近年来,叶集加速了教育基础的建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成立了大专学校,叶集对教育的建设又前进了一步。

历史沿革


叶集古属东夷(淮夷)。古称鸡父邑,口传称鸡父城。《尚书禹贡》载地理此处位置属古扬州之域。《史记夏本纪》载: 禹封皋陶之后(偃姓)于英六。 《正义》: “英即蓼也”,是为虞蓼子国,殷(商)属徐州,《禹贡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为蓼国地(蓼故都在固始县蓼城岗遗址),属扬州之域。

春秋,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蓼设蓼邑属楚。后又分蓼邑设雩娄邑 (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和鸡父邑(固始东南)。自此鸡父邑开始在史书有所记载。

历史上著名鸡父之战也发生在这里。鸡父之战,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被称为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之一。爆发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巧妙选择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示形动敌,伏击突袭等战法,出奇制胜,大破楚军,从而逐渐夺取了吴楚战争的主动权。

西汉,在霍邱县境设安风县(治所在今邵岗乡许集村)、阳泉县(治所在今临水集)属淮南国九江郡。又在现霍邱固始之间设蓼县(治蓼故城),安丰县(治所在固始县东南)、雩娄县(治所在固始县黎集附近)。自西晋以后,南北分裂,郡县废置无常。《晋书地 理志》: “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县多废” 人口逐渐迁徙,鸡父邑逐渐湮没不见记载,直至明朝才重新拿聚集成城镇,始称叶家集,后改名为叶集。

新的发展


改革、试点、试验加快了试验区的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初步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依靠体制创新加快发展的新路子。2005年,全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65亿元,较2000年(下同)年均增长13.6%,实现财政收入5018万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0.7%。叶集以其优越的综合投资环境优势,正在成为皖西经济新的增长极、大别山沿淮地区区域性经济中心。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试验区工委、管委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以招商引资和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奋力打造木竹加工、轻纺食品和商贸物流三大支柱产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把叶集建成豫皖边际上的新兴城市。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战略,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力争在木竹加工、轻纺食品等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实现“五五”目标,即:建设五大专业市场;培育50家超5000万元产值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其中木竹加工产值20亿元,轻纺制鞋工业产值15亿元,食品工业产值5亿元,其他工业产值10亿元;开发商品住房面积50万平方米,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民俗风情


“鬼节”与蒿子粑粑: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叶集方言


特点词汇:

排场一般指外露的铺张奢侈。六安地区各地方言中含有体面、阔气、丰盛的意思,如:他结婚排场;又含有好看、漂亮、精致的意思,如:这姑娘长得排场,穿得也排场。另外叶集方言中俏巴也是指漂亮、好、体面的意思。如:她长的挺俏巴的。这菜烧的俏巴。

把普通话和方言中用作动词、介词时,都有拿、抓住,控制、掌握,守卫、看守,将的意思。在舒城肥芜方言中还有帮、给的意思。如;他把人家干活。我没东西把你。

后头普通话和方言都指后面。叶集和周边的霍邱固始中还有老婆的意思。

斗普通话的涵义,方言中都具有。此外,在叶集方言中转义“做、吃”等的意思,相当于一个万能动词,如:斗饭、斗肉(吃肉)、斗架(打架)、斗棋(下棋)、斗烟(吃烟)、斗酒(喝酒)等等。

房屋房子的总称。肥芜方言区和金寨楚语区方言有时特指卧室。如:这间房屋兄弟俩住,那间房屋我住。

爹北方话指父亲。霍邱话指祖父或叔叔,六安、寿县一般指祖父。

鞥(ēng)指硬,鞥人。这个字也常常在肥芜方言中使用。杠,指非常坚硬的东西顶住身体某个部位,使人不舒服。

日能(弄)是窝囊、脏、乱的意思。如:这个人真日能。

过劲本指精明能干、强、厉害的意思。如:这一家子都过劲。后来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又加入了贬义色彩,指小气,太过精明。如:他也太过劲了吧。

有些词很有地方特点,比如

傻叫来呆

舒服叫粗坦

驼背叫背锅子

钥匙叫锁耙子

蝙蝠叫鳖胡子

完蛋叫做月熊了

帅叫光棍,架相

还有其他的比如:猫叽(嘀嘀咕咕)、磨牙(小孩之间有纠纷)

就滴通常是指是的、好的、行……等意思,如:这东西是你的 答:就滴。

叶集存在几种地球上别的地方不存在的动物,分别叫猫猴子、狼巴子、水猴子,这些动物力大无比,非常恐怖,但很少有人亲眼见到

儿子女儿的称呼比较重要,这种词汇和地方上人群的来源有密切的关系,叶集有自己的特点:

儿子:老憨子:儿子。称呼的来源不详。

女儿:拢 ,老拢。普通话中对应的词是囡,普通话读nan,但实际上普通话标注的是不对的。叶集话中这个词和江浙一带的发音基本一致,上海话中囡发音为“囡仵noe”,意为女儿的连读发音,叶集话实际也是这样,江浙方言中囡还延伸为小女孩的宠爱称呼,

形异义同方面

语素同、结构异普通话中勉强、司机等词,本地区方言有讲成强勉、机司的。

语素有同有异普通话中松针、倒霉、假装等词,本地区方言有讲成松毛、背霉、假马的。南瓜,金寨话讲成方瓜。驼背,霍邱话讲成背锅子。

构词方式不同例如蘑菇、被子、拐角,在地区方言中说成菇子、被条、拐子。锤子,金寨话称锤头。这,霍邱话说成这子。

词形完全不同普通话狐狸,在地区方言中,一般称毛狗。舅母,寿县话称妗妗。干什么,寿县沿淮一说成知麻子。小心,舒城话说成恍墩。

古语词遗留方面:

地区肥芜方言区有遗留古语词现象,如:

南蛮《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鶆舌之人也。”古时北人称南方楚人为蛮夷。今方言沿用此语,称南方人为蛮子。

緥《说文》:“緥,小儿衣也。”字亦作“褓”、“葆”。《史记赵世家》:“衣以文葆。”今方言以“褓被子”指婴儿用的小被子。

胤《说文》:“子孙相承续也。”今方言称繁衍后代为胤。如:胤种。胤后。

金寨楚语区遗留古语词现象,如:

滮《说文》:“滮,水流也。”今方言称液体流出、涌出为滮。如:管子破了,水往外滮。头打破了,血直滮。

柯《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毛传:“柯,斧柄也。”今方言称用刀、斧修枝打丫为柯。如:柯树丫子。

相于汉孔融《与韦休甫书》:“不得复与足下岸幩广坐,举杯相于,以为邑邑。”相于,意相亲近,相友好。今方言谓男女交往嗳昧为相于。如:那个女人相于人。

某些领域词汇丰富,表义精细。

亲属称谓比普通话细,从自身往上述,四代有专门的词:

爸爸、爸(父亲)大大、大(母亲) ,老伯(bai)

爹爹,老爹(祖父)奶奶、老奶(祖母。舒城话念阴平指祖母,上声指母亲。)

太太、老太(曾祖父母,可加“男”“女”分指。)

板板(高祖父母,可加“男”“女”分指。)

从自身往下述,五代有专门的词;

儿子女儿

孙子孙女

重重(下 试牛 农历二月初二谓“龙抬头”,农家“试牛”。焚香、鸣炮,扬鞭于地头,而后开耕。也有在自家场地上象征性的犁一道,谓自此一年农事正式开始。南部平原地区气温三代)

灰灰(下四代)

蹦蹦(下五代)

时段划分比较细霍山话分早晨为大清早上、早上,上午分上昼、中上,下午分下昼、下昼黑,晚上分挨黑、晚上。

就滴通常是指是的、好的、行……等意思,如:这东西是你的 答:就滴。

好架象家伙通常是指,这东西不赖,很好,很有架势的感觉,如:哇,你穿的这衣服好架象家伙哟。

烧锅(做饭) 面鱼子:一种用面做成的小长条条的东西,就象是一种用面做成的小鱼。

农事活动


转暖较早,“试牛”多在农历正月下旬进行,六安西乡大麻产区春耕春播一般在立春、雨水间开始。霍邱乡间忌二月二打碾使牛,春耕一般于次日开始。

拔秧栽插 旧时农家多在春分、清明间浸种催芽,清明、谷雨间拔秧栽插。农谚有“清明泡稻,谷雨下秧”、“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之说。拔秧开始时,呜炮焚香,亲邻齐来帮忙,不索报酬。中午主家宴请吃元宵、挂面。拔秧最快者居上座,饮“黄泥酒”,吃“秧包饭”。栽秧多采取换工方式,一日四餐。稻田栽完,栽秧人互掷田里泥巴,称“泥仓”,预祝丰收。

采茶 山区在谷雨后开始采摘头遍茶。采茶乃妇女重要农事,山歌此起彼落,至今南境山区尚沿此俗。茶区此时最为忙碌,男子白天插秧,晚上制茶。

午收夏种 小满时,小麦、油菜等午季作物成熟。午收全面开始。农谚“芒种地里无青麦”。午收期间,农民以尽快吃到当年新面食为乐事。抢收后,还须翻耕麦茬田,抢种晚季水稻、玉米。午收夏种期间天长夜短,劳动强度大,下午四时左右主家送面条、油馍到田间,劳动者吃罢继续干活,称“吃下昼”或“打尖”。

歇伏 农历小暑、大暑间,农事较闲。六月初六,旧称“长工节”。是日雇主宴请长工,并发给长工澡巾、帽、扇。长工雇主间如相处不睦,可在这一天辞工。这段时间农民可稍事休息,俗称“歇伏”。

秋收秋种 “秋分”前后秋收开始,随后即到播种油菜、小麦季节。农谚有“寒露油菜霜降麦”,“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之说。

岁时节令


春节 农历每年的最后一晚为除夕。除夕与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民间习称“过年”,初一谓春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旧时为“送灶”之日,亦称“过小年”,每家于灶龛中贴灶君图像、置灶君牌位,两旁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备“马料”(剪短的稻草和黄豆),燃烛鸣炮焚香祷告,礼送灶君“上天汇报民事”。祭品中有“祭灶糖”,系饴糖制成,粘性大,谓封住灶君之口,免其上天言多有失。寿县城关居民取正方形豆腐作为祭品,谓“刀打豆腐两面光”。是日,家家掸尘,磨制豆腐和汤元面,烹制过年食品,进入备年高潮。

除夕日,张灯结彩,贴年画、春联(旧有贴上春联后索债者不再上门讨要之俗),蓄水备肴,贮足春节三日之用。舒城有在除夕早晨或下午用公鸡、鲢鱼、猪头“三牲”请菩萨之习。晚间,灯烛长明,爆竹声声,焚香、燃烛、摆供肴于香案祖宗牌位之前,老幼伴鼓罄之声向天地和祖先牌位行跪拜之礼。然后共食“年饭”,又称“团圆饭”。俗谓“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父子见面,夫妻团圆”,如家中有人在外,则于席间虚设一位,置盅、碗、筷于其前。年饭多至十碗十碟,图“十全十美之吉”,有几样菜必不可少:鱼,只摆不食,寓“年年有余”之义。旧时山区缺鱼,便以木雕鱼置于席上;圆子,喻“元宝”;粉条,喻“钱串子”;青菜豆腐,寓“保平安”。年饭毕,晚辈向长辈“辞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而后合家围炉畅谈守岁,共叙天伦之乐。境内农村有除夕“封存”之俗,即年饭后用红纸块贴于盛满米的斗、升、秤及工具、农具之上。舒城有在大门背面贴红封条习俗,以示“财门紧闭”,“封门大吉”。至午夜再度焚香鸣炮,于烛台上摆设酒肴.行叩拜之礼,请灶君下界过年,谓“接灶”。初一早起,燃长挂“开户炮”,迎接财神,男子向家中长辈贺新后,即相偕出门给亲友拜年。贺式一般为拱手或跪拜(对长辈)。民间有“初一拜叔,初二拜舅,初三初四拜岳父”之规;城镇有用“年帖(类今贺年片)”拜年者,上书(印)“恭贺新禧”,下署“×××顿首”,持此片穿街过巷,送交亲友。新婚男子第一个新年去岳父家拜年,凡接受新客拜年礼品的岳家亲戚和本家长辈,均需摆宴接待。正月初三早晨焚香“送年”。寿县农村有燃烧封檐纸钱、松枝之俗。下午,撤去供品,倒去几天来积下的垃圾污水。城镇也有晚间过年的。

春节期间,城乡均有闹花灯习俗,常见的有车船灯、狮子灯、蚌灯、龙灯。传统戏曲演唱亦常见。

建国后,“过小年”之日多事掸尘和制作春节食品,不再搞“送灶”仪式,春节期间习俗大多依旧。不同者是春联内容多具新意,贺年片逐渐普及至城镇一般农户,青少年尤喜互蹭。拜年仪式改为握手,贺语一般为互道“新年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节日愉快”等;各级党政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年前登门向军烈属、离退休人员、五保老人、驻军拜年慰问;各机关单位全体人员或本系统各方代表欢聚一堂,互道吉语,共庆佳节,此谓“团拜”,后即不需再互相登门拜年了。城乡演唱传统戏曲、表演传统灯舞之风50年代尚炽,80年代后,人民生活大为改善,互饮“春酒”之风仍很盛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旧谓“正月十五大似年”。是日早起,家家悬彩灯于门前,焚香燃烛,送祖归位。早餐元宵、饺子,中餐菜肴丰盛,亦有早食美酒佳肴、午食水饺、晚食元宵的。早餐后,或赶会,或观灯。夜晚家家灯烛通宵长明。孩童手提灯笼走街串村。金寨、霍山农村有往祖坟送灯之俗,灯用小竹竿劈开扎成,糊以白纸,中间燃烛,每坟至少一盏。六安、霍邱、金寨等县有“炒跳蚤”之俗,即将瓜籽、花生、玉米放在锅中翻炒,谓可保持卫生。城镇灯会巡行时,所经居户、商店门前,均放爆竹,送烟糖。是夜官民同乐,举城共庆,直至夜阑。建国后,灯会仍存。文化大革命期间消失,70年代末重又恢复。各文化馆站举办“灯谜 会”、“游艺会”等新式灯会。

清明 为祭扫祖墓之日。清明前十日至后十日,给亲人坟墓培土修葺,做“坟标”(两块相迭的圆台形土块),六安南乡和霍山一带兴插“挂标”(用红、黄、绿纸剪成齿状或圆钱形),而后祭祀。但需避“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家家插柳于户,求避灾免祸。金寨、霍山有“清明不插柳,死在大门口”之谚。城镇居民清明前后至郊外游颐“踏青”。建国后,清明扫墓习俗犹存。是日,城镇机关单位组织人员向烈士陵墓敬献花圈。青少年组织春游,商业部门常于清明前后举办物资交流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诗人节”。家家包粽子,“炸鬼腿(炸油条)”,饮雄黄酒,悬盘香,焚苍术,贴钟馗捉鬼图或张天师剑斩“五毒”(蛇、蝎、蜘蛛、蟾蜍、蜈蚣或老虎)图,门前插艾挂蒲。小孩胸垂香荷包(中草药配制缝成),戴“五毒”或“八卦”兜肚,擦雄黄酒于耳鼻眼口;婴儿穿虎头鞋。旧谓如此可驱疫免灾。六安等地有送扇、帽给新女婿之习。建国后,捉鬼图、斩“五毒”图等已极少见,其他习俗沿袭。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七月半”、“鬼节”。是夕,举办“盂兰会”祭吊孤魂野鬼,放“河灯”,以彩纸、木片制成彩灯,用船载至河心,点燃灯中蜡烛后,逐一放入水面,致满河灯光闪烁,旧谓此举可为溺死者照明,使其早日超生。建国后,“孟兰会”、“放河灯”等俗革除,以纸钱等祭悼新亡亲人之俗尚存。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入夜合家围坐赏月,案桌上置香炉及月饼、菱角、柿子、板栗、石榴等果品,焚香叩拜,农村有“摸秋”习俗(摸摘瓜果蔬菜)。建国后,摆香案赏月之习 沿袭者浙少,余俗多存。

冬至 又称“冬节”,是日有做“冬至丸(米团)”,吃油炸点心和百味馄饨之俗。六安以食南瓜、南瓜粑粑和油炸鸡蛋为主。南境山区多食油炸豆腐、山芋。此俗仍存。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是日家家煮“腊八粥”,由八种杂粮、干果合煮而成。旧传此日女穿耳孔不痛,办婚嫁喜事的亦多。建国后,食“腊八粥”之俗仅山区犹存。

历史沿革


叶集始建于春秋,古称鸡父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一叶姓徽商在此构筑市井,立埠经产,集散交易大别山及沿淮土特产品,据此得名叶家集。清乾隆二年,开顺镇汛迁到叶家集,改称叶集巡检司,清乾隆、道光年间(公元1736—1850年),叶集市井繁华,盛极一时,南北街道及各港口分布着河南、山西、湖北、陕西、江西、安徽六家商务会馆和600余家货行、商店、手工作坊,常住人口3000余人,县志载“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辏,以叶家集为最”。此后,叶集一直为豫皖边际一个重要经济政治中心。

历史名人


陶勇(1913—1967),原名张道庸,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中将。

台静农(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字伯简,笔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霍丘县叶集人。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中学后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奠定了国学基础。1925年春初识鲁迅,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抗战后,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1946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静农治学严谨,在文学、艺术、经史等多种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

未名四杰——1925年,鲁迅在北京发起组织“未名社”文学团体,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等6人。其中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4人皆六安叶集籍作家,因称叶集“未名四杰”。未名社成员追随鲁迅先生,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创作进步作品,介绍和出版国外进步文学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社团。未名社活动期间,叶集“四杰”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鲁迅、曹靖华离京后成为未名社的实际骨干。

原名台传严,字伯简,笔名青曲、青辰、孔嘉等。为著名教授、作家、书法家。1903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1917年于叶集民强小学毕业后考入汉口大华中学,1920年夏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1921年加入林如稷倡办的文学团体“明天社”,后毕业于北大国学研究所。二十年代就有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问世,是鲁迅指导下的未名四骁将之一,深得鲁迅欣赏并赞其“贡献了文艺”。曾编辑《歌谣》周刊。1925年8月加入“未名社”。鲁迅先生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里选了他的《天二哥》、《红灯》、《新坟》、《蚯蚓们》等四篇。1930年秋加入“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并选为常务委员。1928年至1934年曾因“共党嫌疑”三次入狱。1929年至1946年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福建夏门大学、山东大学、长沙女子师范、台湾大学任国文教授,1973年于台湾大学退休。

台静农一生从事教育、文学创作,并酷爱书法,曾于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书法展览,展示他的书法50作品余件,在国外甚有影响,日本控书法研究所出版了《台静农书法特集》。

方志 原名杜宝镜,女,1924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茶棚村。1937年参加红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在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团工作。1940年1月至1943年2月在华中解放区淮北地区任乡党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县妇女部部长,1943年3月至1944年3月,任淮北解放区第三军分区妇联副主任、区委书记。1945年任华中一分区睢宁县委常务委员兼妇联主任。1946年参加解放战争。

1949年11月至1955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混成旅组织科副科长、空军第十师组织科长、南京空军政治部统计科长,其间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干部处处长,现退休。

相关分词: 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