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姚海根

姚海根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姚海根


姚海根,男,汉族,衢州市开化县人,北京开化人同乡会会长,1953年5月出生在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姚家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某局局长、西直门宾馆总经理、党委书记,正师级干部,大校军衔 。

中文名:姚海根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衢州市开化县

出生日期:1953年5月

职业:西直门宾馆总经理



军旅生涯


典型的江南人。 年少时为家庭生计砍过柴种过地。

1972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来到铁道兵12师59团。经过新兵连3个月紧张的训练,姚海根满怀憧憬地迎来了军旅生涯的第一关———新兵分配关。当时,有两个去向,一个是随连队搞建设进驻中南海,另一个是到农场做后勤保障。如果按他在新兵连的表现,第一个去向没问题。可在那个政治非常敏感的年代,因所谓的“家族历史不清”的原因,他想随部队进驻中南海的愿望破灭了,只能到团农场搞后勤。

抱着改变命运的目的来到部队,岂料到了部队又是种地;看着同时入伍的老乡进了神秘而神圣的中南海搞建设,自己却在河北涞水偏远的农场养猪、种地、酿酒,姚海根心理落差很大,甚至恨家庭“连累”了自己。就在他对前途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候,山里人那股韧劲和他骨子里的倔劲冒了出来,一种不服输、要和命运作斗争的思想油然而生,他想:农场怎么了,种地怎么了,我一定要干出点名堂!

当同来的战友还在消沉时,姚海根已不再怨天尤人,他满怀热情、鼓足干劲地投身工作,苦活抢着干,公差勤务争着干。由于表现突出,他当年就受到嘉奖,第二年就入了党,提拔为给养员。就这样,姚海根终于走出了新兵分配的阴影,迈出了军旅生涯重要的一步。从此,给养员—卫生队司务长—基建工程兵第四技校后勤助理员—基建工程兵北京第四干休所正排职助理员、服务社主任、招待所经理、副所长—第三干休所所长,整整28年很漫长,但姚海根走得很踏实,一步一个脚印,以勤奋和敬业赢得了成功。2001年底,三所被评为总政先进干休所,2002年6月,他被破格提拔为总政机关干休所管理处副处长,同年7月按组织程序,由江泽民主席签发委任令,他从文职干部改为现役军官,职务调为副师并授予大校军衔。

管理宾馆


2003年7月,总政在全军为西直门宾馆挑选第8任总经理,他有幸被选中了。

姚海根在新馆落成之前就编辑成16开本、洋洋99万字的工具书一本厚重的《西直门宾馆管理规范》。实属罕见,也足见姚海根何等用心。为适应新的岗位,姚海根还专程到北京旅游学院进修了一个多月。他是一个始终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的人啊!

2004年开始,西直门宾馆先后为全国“两会”接待浙江、青海、海南、云南、贵州等省份的人大代表;去年10月,出席党的“十七大”的辽宁、湖北、河南的代表入住这里……姚海根顾不上高血压,每天工作十多小时,同时发动员工抓住契机,本着“服务军队,服务社会”的原则,开展服务技能大练兵、大竞赛,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赢得了相关领导和宾客的广泛赞誉。去年,西直门宾馆实现利润1074万元,圆满完成了经营指标任务。

不忘家乡


无论是父母官还是老百姓他都是家乡人眼中亲切的“姚大哥”,衢州人到北京创业,到北京办事,都喜欢找老姚。因为姚海根还兼任衢州北京同乡会常务副会长、开化北京同乡会会长,他很好地利用工作平台服务家乡人民。多年来,姚海根始终关注衢州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尽己所能为家乡办事。他积极与中央有关部委沟通、协调,解决衢州交通建设资质,协调市县创建双拥模范城,联系央视以扶贫形式播发无偿广告,上下斡旋为家乡修路争取资金……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父母官还是老百姓,他都热情接待。谁有困难了,找到他,他都会给予帮助;到京城没地方住,他帮着联系或安排住宿;看病缺钱了,他给垫上;没钱回家了,他帮助买火车票。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姚大哥”,他那儿不仅是宾客而且是衢州人放心、舒心、安心的温暖的家,是衢州人的大本营。这几年开放搞活了,姚海根四处为家乡的土特产和农副产品找销路打品牌,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都品尝过开化龙顶茶,宾客们经常吃到甜美的衢州柑桔,西直门宾馆的每个房间都有龙顶茶,宾馆的餐桌上甚至还有龙游发糕、双桥粉干、千岛湖鱼头,胡柚、蜂胶在北京有了代售点……

肺腑感言


作为一名衢州开化人,我很自豪。那里有秀丽的山水,有勤劳朴实的乡亲。钱江源滋养了我,赋予我智慧和灵气;父母养育了我,教会我踏实做人的本真。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家乡人民多做实事,多做善事。———姚海根

水稻育种专家


1944年出生,祖籍浙江嘉善西塘。

1965年,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1973年,调回嘉兴地区农科所。

1993年,出任嘉兴市农科所所长。

1997年,转任嘉兴市农科院院长。

为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嘉兴市政协副主席,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

姚海根的话


——“农民的后代就要为农民做事,这叫质本农来还农去。”

——“搞农业科研的人,辽阔田野是实验室,广大农民是合作者。”

——“能为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做力所能及之事,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职责。”

事业介绍


姚海根从事水稻遗传与育种研究40多年,目前是浙江省水稻育种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及国务院特殊津贴。因为全市同行及姚海根的付出,嘉兴市水稻亩产连续8年超过500公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0 多年中,他亲手育成并通过各级审定,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达68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8亿亩,增产粮食达70多亿公斤。姚海根作为基层科研单位的水稻育种工作者,育成品种之多、覆盖面积之广、应用时间之长、应用成效之大,为国内外农作物育种界所罕见,成为水稻育种史上的一个奇迹,被江浙沪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誉为“江南水稻育种大王”。

就想为父老乡亲做些什么

“我在试验田”、“我在海南”……经过好几次电话约定,近日,在嘉兴市农科院姚海根狭小的办公室里,他终于挤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走上水稻育种道路的初衷,完全是想为父老乡亲做些什么。”姚海根饱含深情地说。姚海根出生在嘉善西塘一个世代贫寒的农家,呼吸着稻田泥土的芬芳,伴随着江南水乡的桨声,1961年他考入浙江农业大学。“我从小就对机械很感兴趣,我用麻秆做成的小风车同车水用的风车一模一样,所以报考了浙江农大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一年后,院系调整,我转学农学。”说起后来吃育种饭,姚海根的选择并不偶然。“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就亲身感受到农民种田‘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农机、农学都是农。”

说起农业、农村、粮食之类的话题,在姚海根的记忆中,有些片断是定格的。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户口的姚海根正在读高中,带往学校的口粮极其有限,班上有的女同学是居民户口,每月定粮17公斤,她们就把省下的口粮接济姚海根等农村户口的男生,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现在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对我来说,多育种,育好种,让农民增产增收,就是对帮助过我的老同学,同时也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为报答嘉兴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和父老乡亲,同时也为了和分居多年、一直留守家乡“农门”的妻子团聚,姚海根1973年初调到原嘉兴地区农科所工作,直至现在。

从1973年上半年到1974年下半年,他的足迹遍布了嘉兴地区的山山水水。在调研中姚海根痛切地看到,那些种了多年的“老三代”水稻品种抗病性差、产量低。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就是稻瘟病,一些老病区和重病区田块几乎颗粒无收,那种“人种天收”的惨景姚海根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作为农民的后代,又是农学系毕业生,姚海根感到深深的内疚,他下定决心搞水稻育种:尝试运用遗传学原理,把抗病基因导入当家品种,培育出既抗病又高产的新一代水稻良种。 1974年初冬,他主动请缨加入水稻育种组,从此踏上了泥泞且布满荆棘的上下求索之路。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令姚海根和所有知识分子无比兴奋和激动。从这时开始,姚海根的科研条件得以显著改善,其中最让他高兴的是,可以便利地展开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种质资源引进工作。当时,种稻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年的丰收和希望,全在于优良的稻种。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姚海根心无旁骛地投身试验。1979年,通过利用国外抗稻瘟病种质与嘉兴丰产品种配组,成功培育出他的处女作——抗稻瘟病品种“秀水48”,成为浙江新一代当家品种,在重病区增产达20%以上,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此,姚海根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相继又成功地培育了秀水11、秀水27、秀水04、秀水63、秀水110、嘉花1号共四代晚粳当家品种,又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四个。

为了大地的丰收,姚海根将他的热情、智慧和汗水凝聚成颗颗良种,撒向浙江和我国南方稻区的广阔田野。

“从我的育种生涯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科学昌明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水稻育种事业的进步;反过来,水稻育种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则促进了农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姚海根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我不可能有这些业绩。”对姚海根而言,生逢其时,这是对他一生经历的最好写照。

满满两箩筐大红鞭炮

“上世纪80年代初,原双桥公社农科站技术员骆铁民同志,听说我们搞褐稻虱试验,缺少虫源,主动到田间去抓,忙碌半天后,亲自把装有褐稻虱的编织袋送到农科所,让我做试验。就是这次抗褐稻虱种质资源筛选,筛得了抗虫亲本,培育成了秀水620、秀水664,这是全国第一批大面积推广的抗褐稻虱晚粳品种。老骆当时说的‘农科所的试验就是我们农科站的试验’这句话一直响在我的耳边,他是我的良师益友。”

“1981年冬,原嘉兴县农业局局长徐沂鼓励我们到海南加速繁育秀水48种子。他说:‘成功的话,功劳是农科所的,如果失败,担子农业局来挑。’那一年抗稻瘟病品种秀水48南繁面积嘉兴500亩,宁波100多亩,全省共1000多亩,繁殖种子20多万公斤,加速了秀水48在全省的大面积推广。”

农科所对面金桥村的农户一直是良种繁育户,农科所育成的新品种先让他们试种,收获的种子由农科所推广到上海、安徽、湖北等省市。通过农民试种示范,加速新品种推广,这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机制。“省种田能手王志康是嘉善西塘的一个种粮大户,水稻种植面积200多亩,近年来他既示范我们的新品种,又为我们生产良种。不久前,7个韩国资深农业专家到嘉善参观,在小王的田头竖起了大拇指说‘beautiful rice’。目前韩国的亩产在450公斤上下,而嘉善今年全县平均亩产可超530公斤,今后还可以提高。”姚海根踌躇满志。

“现在我们已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试验示范协作网,包括江浙沪20多个农村试验基点,坚持了10多年的联合试验。有好几个农民参与其中,如海宁双山的杨文营、江苏吴江的钱锦龙等每年都在秋收后,把有关试验数据提供给我们,经过整理和综合,我们又把汇总结果反馈给各试验点。这些现代农民,密切关注新品种的研究进展,主动承担起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这不仅是因为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更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到农民心中。”

1994年,许行贯、李德葆两位省领导亲自批示拨款20万元,为农科所盖起一幢两层的工作楼。姚海根至今还记得搬进工作楼的那一天,附近金桥村的村民,按当地习俗,送来了满满两箩筐大红鞭炮,让他感动万分。“鞭炮有价,情义无价,农民把我当自家人。”说这些话时,姚海根神情十分虔诚,“每年的收获季节一过,上海的、浙江的、江苏的许多种植户朋友都像走亲戚一样,到所里来看看我,说说当年的收成,谈谈来年的种子,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我喜欢读泰戈尔的作品,他把人的实际能力、自我估价比作分子同分母的关系。我引申他的比喻,看一个人是卑微还是高贵,主要看他的品德,而人的价值,也是个分数,即对社会的贡献是分子,向社会的索取是分母,分子大、分母小,则分数值就大。所以我觉得农民最艰辛,也最了不起。”姚海根对农民这一中国最庞大的群体,作出了这样的总体评述。

“建国以后的计划经济年代,农民以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为我国工业体系的构建作了奉献;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又以土地价格的剪刀差为发展我国二、三产业作了奉献。农民为共和国的发展、壮大、富强作了隐性的利益牺牲,从某种角度看,农民虽是个弱势群体,但更是个高贵的群体。”

“嘉兴去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之比大约在2比1,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这是一个乐观而令人鼓舞的比例。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对土地等拥有‘物权’,公共财政惠及农村,这样的政策得人心,也是和谐社会的标志。”风物长宜放眼量,姚海根认为嘉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城乡一体化成效有目共睹,他坚信“嘉兴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如果身体条件许可,我还想继续为嘉兴农民育种七八载。”这是采访姚海根时他说的结束语。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相关分词: 姚海根 姚海 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