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沿河四宝

沿河四宝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沿河四宝


传统沿河四宝:油桐、乌桕、蜂蜜、白山羊。历史上的“沿河四宝”形成于明清时期,是“油桐、乌桕、蜂蜜、白山羊”四大农特产品。有古思州文化遗产、黔东特区革命传统、乌江山峡百里画廊、土家民族风情等独特文化资源被誉为“沿河文化资源四宝”。



传统“沿河四宝”


清代和民国时期,“沿河四宝”以其量大质优闻名省内外,其地位与“沿河盐运经济”同样重要,是沿河当时经济的主要支撑。解放初期至七十年代,沿河四宝在全县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沿河一度是全国重点油桐和乌桕生产基地县,有“中国白山羊之乡”美誉,1974年全县中蜂蜜产量为1820担(统计资料)。八十年代以后,除白山羊有较大发展外,其余三宝均逐渐下滑,风光不再。白山羊2002年年末存栏296017只,当年出栏259988只,以后几年全县白山羊年饲养量均在300000只以上。

1、油桐

《沿河县志 》记载:“沿河县油桐生产历史悠久,县内在唐代就利用油桐籽榨取桐油制作涂料和点灯照明。清代桐油已成为主要经济林产品之一。民国时期,油桐是县内主要贸易商品。民国32年(1943年)全县油桐籽总产800吨。1949年全县油桐籽总产1129吨。解放后最高的1958年、1959年和1978年年总产3000吨。贵州省粮食厅化验,油桐籽出油率44.7%,榨出的桐油色泽深黄,油质清澈透亮,附着性好,气味正常,含水分0.1%,杂质0.07%,酸价为2.4,被涪陵炼油厂评为一级桐油。桐油主要用作涂料,并用于建筑、机械、交通、化工等行业。沿河是全国47个油桐主产县之一,常年产量居全省第三位。“1951——1984年累计收购桐油23365.2吨,县内销售1622吨,外调21743.2吨。内销桐油中工业及其他用油占40.7%,农业用油占33.7%,照明用油占25.6%。”

2、乌桕

《沿河县志》记载“沿河是贵州省乌桕主产县之一,常年产量居全省第一位,主产地是甘溪、沙子、谯家、官舟区。明万历年间县内利用乌桕籽榨取木油,加工制烛照明。清代乌桕已成为主要经济林产品。民国时期,乌桕和桐油均为县内主要贸易商品。民国32年(1943年)全县乌桕籽总产750吨,1949年为1845吨,1954年达2310吨。乌桕籽出油率35——36%,最高为39%。皮籽合榨榨取木油,皮、籽分榨榨取皮油和梓油。木油是制作肥皂和提取脂肪酸、甘油的原料,梓油是制作油漆的原料,皮油可食,是提取内可可脂的原料。“乌桕油(木油)是沿河县大宗土特产品,常年产量约500吨,纯度达97%以上,产量与质量均居全省首位。1975年收购量高达548.2吨。

3、蜂蜜

《沿河县志》记载:“沿河县有‘招蜂养羊,不用家粮’的古农谚。明嘉庆年间蜂蜜是县内主要土产之一。1949年末全县养蜂11560箱,蜂蜜产量20吨。1974年供销社收购蜂蜜86.4吨。1976年全县有养蜂场93个饲养员162人收养蜂2767群。另外还有221户农民改用木箱人工巢础饲养中蜂。人类养蜂的历史可推至原始社会的原始畜牧业,今沿河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养蜂历史可溯及巴国时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思州(州治今沿河)即以蜂蜜、蜂蜡、茶叶、生漆、朱砂作贡品。

4、白山羊

《沿河县志》记载:“解放后,50年代山羊与中蜂、桐棬一起是‘沿河三大特色’,以其肉鲜味美,膻味轻,富含赖氨酸和谷氨酸;板皮质地致密,厚薄均匀,张幅适中,皮板柔润,富有弹性而驰名国内外。70年代,沿河县被列为全省山羊生产基地县,是‘贵州白山羊’中心产区。1980年全县山羊年末存栏90223只,出栏31100只。”沿河白山羊以天然放养为主,加上主要牧区边邻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草条件几近原生态,人们都说:“沿河白山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新时期沿河四宝 新时期沿河四宝:在现代生态农业倍受推崇的当代,沿河自治县又有四大农业特色产品被誉为“沿河四宝”,它们是:姚溪贡茶、金竹贡米、沙子空心李、困龙山铁叫鸡。1、姚溪贡茶 姚溪贡茶是一个沿河地方优良茶种,主产于沿河北部姚溪一带,属苔茶类,茶叶主要特点:茶味清香醇厚、耐泡。据《华阳国志》,《茶经》等记载,今沿河北部姚溪一带出产好茶的历史可溯及巴国时代,姚溪茶至少在唐代已成名并已进贡。沿河县现有茶园面积近2万亩,宜茶区规划茶园面积20万亩,主要生产姚溪贡茶。 姚溪贡茶不仅是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今天沿河生态茶业的主打品牌。姚溪贡茶既是一个茶叶品牌,又是一个特优茶种,其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均不可低估。

金竹米、姚溪茶、都濡春等历史农业品牌也应形成于两汉、南北朝之间,以致隋、唐在这一带设郡县治所,地方政府就以现成的地方名优特产品金竹米、姚溪茶、都濡春等进贡朝廷。这与《茶经》、《元和郡县志》等史料记载相吻合。宋代著名词人黄庭坚在其词作《阮郎归 茶》中记述尤为详尽:“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园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短短四十七个字,写了产茶的黔中“桃花源”环境及茶产业的兴旺“忙”;写了茶品种、品牌(红茶、绿茶,月团、犀胯等)争奇斗艳、包装华贵、制茶工序复杂工艺考究(研、焙),形色具佳、香味宜人;写了茶品质与品牌名气(品高闻外江),品质极好,声名远播长江流域及中原地区(古时称乌江为内江、外江则指乌江以外的长江流域及其它地区);写了本地区茶文化繁荣(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茶经》记载:“茶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民国《沿河县志》亦载:“茶 以县北姚溪所产为佳。”作为茶的重要原产地之一,这一地区野生茶树品种和栽植茶树品种都很丰富。重要的有家茶、大树茶、苔子茶、刺茶、老鹰茶等。姚溪茶属于苔子茶,是地方特色优良品种,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非常适应这一地区的土质气候条件。姚溪茶有长势旺、产量高、易采摘等特点。加工成的茶叶十分耐泡,多次冲泡不会有白水味,香气自然,汤色微青,其味淳厚优雅,入口舌边回甜、齿间生风……2、金竹贡米 金竹贡米产于沿河北部塘坝乡金竹一带,相传唐宋时期曾为贡品。金竹贡米声名远播,金竹梯田风光闻名省内外。沿河县北部金竹一带种稻历史悠久,土质肥沃,水热条件好,所产稻米蛋白质和油分含量较高,香味浓郁,有“隔日剩饭返生”的特点。沿河县共有优质稻适宜稻田11万亩,具备金竹贡米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条件。沿河优质米适宜区主要有北部优质米产区,以环公溪口地区的新景、客田、塘坝为中心区,适稻田面积5万亩,优质米品牌为金竹贡米,加工、包装、贮运中心为公溪口。中南部优质米产区,以官舟水库灌区和峡门口水库灌区及毛田——石灰优质米产区为中心区,适宜稻田面积6万亩,加工、包装、贮运中心为淇滩。南北两个优质米产区可统一品牌为 “金竹贡米”,若按亩产1000斤成品米计算,年产优质米总量可达5500万千克,按每千克3元计价,年产值可达16,500万元。3、沙子空心李 沙子空心李为沿河特有优良品种,具有独特风味,有300余年栽培历史,被誉为“人间仙果,李中茅台”。移栽外地,目前为止,没有成功范例。现栽培面积10000余亩,挂果面积5000余亩。 沿河自治县盛产的“沙子空心李”已于2006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沙子空心李产于沿河自治县沙子镇、中界乡一带,李子呈圆形,果肉金黄,色泽鲜艳,果肉脆嫩,清香浓甜,汁多爽口,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是极好的鲜食果品。从盛花期到果实成熟135天,一般在七月下旬成熟,成熟时平均单果重量35克,最大单果重50克。成熟后的李子外表披上银灰色腊质保护层,肉核自然分离,“沙子空心李”由此得名。民谚有“桃饱梨饥,李子吃了拉稀”的说法,沙子空心李却不仅风味极佳,口感特好,而且无论一次吃多少都不会坏肚子,还有“开脾健胃,滋润肌肤”的养生效果。

近年来,由于沙子空心李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等贵州毗邻地区热销,栽种面积和产量也大量增加,还建起了产区保鲜库和种苗场,加工厂也正在筹建之中,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4、困龙山铁叫鸡 沿河县北部的困龙山地区,有一种叫做铁叫鸡的优良家禽品种,肉质细腻,毛色黑亮,抗逆性强,产蛋率高。 铁叫鸡主产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北部后坪、客田、塘坝等乡镇的困龙山区。本鸡种全身毛色乌黑油亮,红冠,啄、爪黑色;生长快,抗逆性强;体型较大,成年母鸡每只2千克左右,成年公鸡每只3千克左右;肉质细嫩,产蛋率高(当地民谚:麻一千,黑一万,白鸡母,不生蛋);外观优美,活泼好动,可作肉鸡、蛋鸡、观赏鸡(当地民谚:金猫银狗铁叫鸡)品种。据调查,目前主要为农家散养,年饲养量10万只以上,主要销往彭水、武隆、务川、沿河等附近几个县城,部分销往遵义和重庆。

沿河文化资源四宝


被誉为“乌江明珠”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独特。有古思州文化遗产、黔东特区革命传统、乌江山峡百里画廊、土家民族风情等独特文化资源被誉为“沿河文化资源四宝”。

1、古思州文化遗产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羁縻思州,武德四年置务州治务川(今沿河河东古城、经治州),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思州治迁今务川,思州(务州)治今沿河500年。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的497年,思州(务州)治所在今沿河县城河东古城,这在《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贵州通志》等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实地踏勘考证,至今仍然能够得到丰富的确切的实物佐证,古石板街、古码头、古城护城河、古城内外城墙等,遗迹宛然,古城形制依稀可辨。唐武德元年至武德四年之羁縻思州,目前尚不能准确定位其治所地点,只能根据《贵州通志》、《元和郡县图志》、《思南府志》、《岑巩县志》、《沿河县志》等史书记载,推测其治所在今思渠荷叶坪至印江河口之间,可能性最大的是荷叶坪古城和城址头古城,其次黑獭、官坝、坝沱、沿河城区亦有较大可能。

盛唐时期的思州,辖区包括今沿河、务川、酉阳、秀山、印江及德江大部、思南一部,总面积20000平方千米以上。从辖区面积、交通区位、战略地位、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考察,思州都是当之无愧的黔中首郡。今贵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銮塘书院”创办于唐宋时期的思州,今贵州历史上最早的名茶“思州茶”也成名于唐代思州。《茶经》、《贵州通志》等史料上有记载。

唐宋思州,到元明间演变为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裁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设立思南、思州、乌罗、石阡、铜仁、新化、黎平、镇远等八府,并在思州、思南八府基础上建立了贵州行省。也就是说,唐代思州是明代十三行省之一的贵州行省的渊源,历史上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有人说,古思州是一位文化老人,以乌江文明扁担,一头挑彭水、涪陵,一头挑思南、镇远,挑走古时黔中道,挑来今日贵州省。贵州简称“黔”,就是为了纪念古思州这位乌江文化老人。

2、黔东特区革命传统

1934年5月至1934年12月间,由贺龙、肖克、任弼时、夏曦、关向应、王震等领导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建立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其首府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驻沿河县土地塆。黔东特区包括沿河县大部、印江、德江、松桃、酉阳、秀山等县一部,方圆200余里,人口10万多。根据地建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和20个区革命委员会及1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黔东特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云贵高原上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三千多黔东儿女参加红军,其中沿河有两千余人。黔东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黔东特区革命传统是沿河人民、黔东人民、湘鄂川黔边区人民以至全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也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及上百个遍及沿河全县的黔东特区时期革命遗址与纪念地,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3、乌江山峡百里画廊

乌江流经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132千米,形成89千米长的雄奇壮美的山水画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由夹石峡、荔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沱峡等峡段组成。乌江百里画廊植被良好,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有人字瀑、羞女泉、白龙过江、佛指山、望夫石、天生桥、珍珠洞、朱家洞、暗溪等水文与地质地貌奇观;百里画廊还是一座原生的、露天的乌江历史博物馆,有数十千米乌江古纤道,有黑獭原始村落遗址、思渠荷叶坪古城遗址、洪渡古镇、龚滩古镇、思渠古镇、淇滩古镇、夹石古镇和蛮王洞等人文景点景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秀比桂林山水,雄及长江三峡,内藏桃源仙境荷叶坪,外被麻阳河与梵净山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载乌江文明和古思州文化遗产,被誉为“乌江缩影古思州”。2009年,乌江山峡百里画廊被命名为“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12月28日,以【国函152号】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个“乌江缩影古思州”,其资源禀赋可资申报世界级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4、土家民族风情

沿河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土家族民族风情十分浓郁。沿河土家族包白头巾、祭土王、跳摆手舞、唱打闹歌、哭嫁、饮麻糖酒、吃灰豆腐,民俗古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载歌载舞、优美抒情、女高男低、风趣诙谐的土家花灯;红灯万盏、一片缠绵、语汇含蓄、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气势挥泓,刚猛豪放,动作如行云流水的民间集体舞蹈“肉莲花”;高亢激越、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曲版丰富、急促明快、波澜起伏的“耍锣鼓”;结构规整、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人类原始戏剧“活化石”的傩坛戏;动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泼灵巧的“打绕棺”;情真意挚、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声情并茂、粗犷有力,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结合,功利性和娱乐性有机统一的“薅草锣鼓”;风格多样、美观实用、独具神韵的土家民居吊脚楼,都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土家民族风情原汁原味,颇具特色。

相关分词: 沿河 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