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沿河城

沿河城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沿河城


一、北京沿河城,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 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城后,始称“沿河城”。其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位于贵州省东北角,乌江沿岸。

中文名:沿河城

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

东西长:约420米

南北长:约300米



北京沿河城


北京门头沟沿河城及敌台

概况

沿河城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 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城后,始称"沿河城"。其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据大明天启四年(1642年)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所立《沿河城守备府碑》载:"沿河口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建于万历六年(1578年)","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 此处当年与七座楼同属沿河城管辖,所以楼台都是"沿字第X号"标序。

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冯子履所立《沿河口修城记碑》记载了建城的缘由:"国家以宣(今宣化)云(今大同)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荡荡,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虏阑入塞,民闻警溃散去,保匿山谷间"。"百姓未能贴席而卧也"。因此朝廷于此修建守御城池,"命吏具备锸积储□,期期而不具备之","凡数月告成事"。"无赤羽之警,藉公等策以期间,为此城也"。"故知设险守国,要惟在任人哉"。边城要塞,防御北方外族入侵,屯兵守备,历朝修长城,其初衷莫不如此。此碑原立于沿河城圣人庙,四百年风雨折毁去上半,其余部分文字也风蚀严重,难以辨认了。《沿河城守备府碑》《沿河口修城记碑》这两块石碑现存于沿河城办事处。

沿河城内城长约一华里,宽约半华里,分东西两门。东门名"万安门",可惜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只残留城墙和门洞尚可辨认。东门城墙上立有"沿河城"的石碑。

沿河城及敌台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

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此城辖有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更为奇特的是在洪水口东侧梨园岭还有一座无编号敌台,其形制外观与编号敌台基本相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来此游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无尽的创造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决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祖国的强大能不使你感动吗?

气候

最好是夏秋季。永定河畔,夏日可以避暑,秋日赏景,美不胜收

住宿

去沿河城可以住沿河城办事处

交通

1、苹果园站乘326路汽车至河滩站,换车即可。

2、阜成门乘336路汽车到河滩站换车

环境

沿河城赋

吕秀玉

第一次见到沿河城小城,就被他的古朴典雅所倾倒。真正的依山傍水,真正的古色古香,虽无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风雅韵致,但雄浑中透出婉丽,苍凉中蕴含质朴,在北方是极难觅的清幽闲逸之所在。

小城有悠远的历史,当年因地势险要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久而建成城堡,岁月的风雨使这座古老的建筑如一尊饱经沧桑的雕塑,虽伤痕累累但傲然挺立,雄风不减,在落日的余辉里愈发显得神秘而妩媚。

昔日的兵戎相见狼烟四起被今天的太平与繁荣所取代,祖先绝想不到为抵御外寇保家卫国而苦心构建的军事设施会有今日的变迁,它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思索。如今他已被世人所瞩目,修复工程也已开工。每年来此观光旅游寻幽探古,作画写生的络绎不绝。更有甚者,有人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流连忘返,在此买房置业,把这当成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的理想场所,城市的喧嚣让他们厌烦疲惫,小城如画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迷醉。

走近小城,你会惊叹造物的神奇,亦会感叹祖先非凡的创造力。崇山峻岭之中竟深藏这样一座气势恢宏,工艺高超,挺拔坚固,风雨不透的石头小城!按当时的条件,如此巨大的石料是如何运上这十几米高的城墙,后人无从知晓。东西城门如威风凛凛的铁甲将军昂首矗立坚不可摧。南北城门玲珑隐蔽,整座山城随山就势浑然天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永定河穿峡越谷,绕千岭过百涧似一条绿色的飘带,又如一位多情的少女奔小城款款而来,依依恋恋与小城深情拥抱,为小城带来无限的风光和灵气,在城外水势平缓,河面开阔,养育了两岸飘香的果园和浓郁的杨柳,远远望去宛若苏堤北移,幻如仙境一般。而“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象小城每年都可领略。

小城太小了,方圆只有一里许,城里明清时期的建筑相当紧凑,除一条正街宽阔笔直通贯全城外,大多是四通八达的小巷,很少深宅大院,而做工精良样式讲究的小四合院随处可见,门楼或高大气派或小巧别致,磨砖对缝粗雕细琢。砖雕的鸿福字影壁,木雕的门窗家具,石刻的台阶门墩……无一不向后人展示着小城曾经的富足和辉煌。

小城的正房即南北房高大宽敞,由长辈居住,厢房多为两间也有一间,但不论大小,一样的样式一样的精工,五檩八柱,砖石土木结构实用坚固,冬暖夏凉,每个房子都有土炕柴灶,正房如有隔断则有两盘炕灶,取暖烧饭快捷方便,多年的生活实践使聪明的小城人把柴灶改进成连火灶,即小灶连大灶,一条火道支两口锅,外面小锅炒菜,里面大锅焖饭,比煤气还快,而且炕暖屋子热一举几得。小城人烧饭先用大火煮后用炭火焖,做出的饭格外筋道熟分,绵软透香;菜是先炒后炖,各种菜放在一起烧得入滋入味,随吃随盛再冷的天也不会凉,算得上真正的火锅。特别是冬闲,悠然的小城人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屋里弥漫着乳白色的蒸汽和饭菜的香味,吃着自家种的土豆南瓜小米饭,就着自己腌制的各式泡菜和炖“火锅”,真是绝妙的享受。小城人实在,不论你到哪家都会被热情地招呼入座,绝不虚伪,外人常会被这真诚淳朴打动而感叹人性的返璞归真,作为小城人这是极平常的事。小城还有一个习俗即家家都要养几盆花,没有名花异草,珍品佳木但体现着小城人的闲情雅趣,点缀着农家小院,渲染着他们的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山傍水的小城人靠这里的山水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怡然自得。山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柴草解决了他们的燃料。在城外河岸有勤劳勤俭传统的小城人搬石垒堰在树缝石隙之间篱笆为墙围成了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菜园。哪怕只有笸箩大的一片也会被粗大的巧手侍弄得有声有色。肥沃的河泥丰厚的农家肥,纯净河水的浇灌使这里的蔬菜格外水灵,品种也五花八门,祖辈传下的,外面引进的自己培育的家菜、野菜“洋菜”有名的无名的应有尽有,它不仅是小城人的菜篮子,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观赏这些菜园,穿行在篱笆小巷里,既有曲径通幽的新奇,又有观赏风景画的惬意;蓝天白云下,南山碧水旁,一块块绿油油的菜园,平整的土地,笔直的畦子,五颜六色的蔬菜花,爬满豆角秧的荆篱芭,蜂蝶在园中快乐地唱歌跳舞,园外是静静的河水,小鱼自由地玩耍,河边有洗衣石和晾衣杆。主人侍弄完菜园把摘下的菜在河里洗净,收起晾干的衣服,柴门虚掩……一幅真实的世外桃源图。

淳朴的天性豁达的心胸,优美的环境和纯净的食品让小城人长寿,在这里八九十岁的老人随处可见。他们大多耳聪目明,神清气爽,下田劳动一刻不闲,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劳动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每天天不亮,惯于早起的小城人就起床了,女人烧火做饭,喂鸡喂猪,男人劈柴挑水或送粪浇园,城里鸡鸣狗叫,城门口人影绰绰也有一些人遛早散步,炊烟和晨雾中忙碌与安然构成了小城特色的黎明。

最美是小城的夜晚,大山里静悄悄,青山隐到黑暗里默默守护着小城,一轮明月挂在城外树梢上,顽皮的孩子枕着古老的童谣甜甜地睡去,梦里也要演练“狗刨”“鲤鱼打挺”。城外小桥,河边柳树是年轻人的天堂。夜幕里是谈情说爱捕鱼捉虾的最好时机,而城里戏台下古槐旁是老人们的乐园:小城的历史,祖上的荣耀,代代相传的神话典故,被他们不同的版本演绎得声情并茂。倘若说起自己当年扛枪打东洋的不凡经历更是慷慨激昂,不仅让年轻人热血沸腾,他们自己也仿佛又年轻了一回……老人不善熬夜,就像小孩子不愿早起,当一切归于平静,月挂中天,只有夜莺在唱,蟋蟀在鸣,如水的月光把深蓝的天空染成遥远的深海,静谧的小城沉睡在树影的婆娑里……

灵山秀水的滋养哺育使这里的孩子俊秀健美,眉宇间透出一股聪慧灵性,女孩清纯洒脱,男孩机敏活泼,他们身居小城心里都装着整个世界,他们知道天体宇宙,电子网络,当金发碧眼的大鼻子老外造访他们的家园,他们会用英语说“你好”、“欢迎光临”。

长大的孩子都走出了小城,求学、工作、入伍、经商,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但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是小城人,祖先传承给他们的诚实善良,勤奋刻苦已渗透骨髓,是他们终生的财富。

游子总是要归来的,不管腰缠万贯还是失意落魄,小城都会用母亲博大的胸怀迎接他,这里有他们的童年,他们的祖坟,这里是赋予他们生命和翅膀的地方,这里是风筝的线轴,这里是他们的根呀!

他们会为小城带来些什么呢?

古老而年轻的小城,愿你的明天更好。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


历史沿革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位于贵州省东北角,乌江穿城而过,常住人口8万,民族以土家族为主体。沿河县城是一古老的城,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州,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唐武德元年(618年),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牂牁要道,请置郡抚之,武德四年(621年),于县地置务川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涪川三县,以冉安昌为刺史。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唐思州治地一说在今沿河县城东岸,与务川县城同城,二说在今沿河县城北城子上。宋初沿唐制,把不能派流官统治的经制州列为化外州,设置羁縻州委任土官管理。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派都虞侯赵延浦任思州刺史,土著田氏族人不宾附,朝廷将思州等列为化外思,改经制州为羁縻州,委派土著首领管理。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田祐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将思州、务川县治徙于北部荷叶坪,后又移到原都濡县治所,州、县同城。务川县治沿河历519年,思州治沿河历497年。在南宋、元、明、清时期沿河县城均为土司驻地。元置沿河祐溪长官司,简称沿河司,治今沿河县城西岸,沿河城由此而名,沿河司直到民国三年才改为沿河县,县城依旧为原沿河司城。1934年5月3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红二军团)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等率领下占领沿河县城西岸,6月1日,沿河县城40余名船工帮助红军用20余艘木船渡过乌江,占领沿河全城,开始对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986年,改沿河县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沿河旧城街道狭窄,西部大开发后,沿河县城变化很大,如今的沿河县城已成为旅游观光的圣地,沿河县城景点很多,聚民族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沿河县境内还有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重要景点。

月镜高悬

位于城东一公里许之镜山.俗称月亮岩。清康熙年间江阴陈鼎《黔游记》云:“镜山……有石如镜”。道光《思南府续志》:“沿河司有景悬岩石月”。民国《沿河县志》:“山壁有石如镜”。思南志载:“里人于八月十五夜半窥石,镜中隐隐见名山依次而过。”镜山山势陡峭,林木蔽覆,高约160米,屏立城东.山腰有约20平方米的灰白色岩壁,状似圆月,因而得名。前人赞道:“百尺竿头此独尊,群峰拱向若星门,中秋分外添光皎,不许同流有异源。”

东山伏牛

位于县城东岸,名营盘顶,高海拔408.7米,可总览全城,状似伏牛,首东尾西,侧目镜山,故又名“犀牛望月”。山腰有东岳庙,现为和平镇二小;还有为护送沿河客商与土匪战斗牺牲的解放军副连长杨殿元烈士的陵墓。山脚的泗王庙昔为思南府迁移沿河时治所。东侧山坳原建有文风塔,为县城主要历史标志,文革时期被毁。

黄猫警渡

在城南一公里许的石家坨后山,有一巨石.形如卧虎,头东尾西,俯视乌江,故名“猫山”;如果亲临猫山脚下,便会看见这里原是一片石林,嶙峋怪石,多姿多彩,或如石狮,或似石印,或如醉人横卧,或似怪兽奔驰,形态逼真。石林前矗立着一座由三块巨石叠砌而成高30多米的石岩,高出群峰,分外夺目,这就是“猫山”,“猫山”身后,一大树直伸天空,自然地形成“猫尾”,把“猫”衬托得活灵活现。“石猫”神情专注,鸟瞰乌江水面。猫山脚下的乌江河槽,有一百余米长滩,名曰“猫滩”。这里滩陡流急,昔木船操作笨重,故常在此翻船。民间对这座石猫山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乌江航道上的猫滩,水流湍急,十分险恶,常有覆舟之虞,每当木船撞滩,船沉人溺,呼救哀号,惨不忍睹。这些情状,感动了玉皇大帝,便派山头上的石猫承担了报警任务:当船行至滩前时,如石猫发出“咪悠咪悠”回荡山谷的叫声,船工闻之,只好停船等待了,如贸然行驶,必然撞滩翻船;如听不到猫叫声,就可安全过滩。民国《沿河县志》云:“相传石猫一叫,必有覆舟之虞。”故名黄猫警渡。

白鹤舞门

又称白鹤闹五门,位于城北江中.俗称五门滩。民国《沿河县志》载:“石骨横江,斜伸如翼,束江划若五门。”由于滩险流急,暗礁密布,水流受阻,在碧绿江面泛起阵阵飞鸟形银色浪花,酷似一群白鹤在江中飞舞嬉戏,水声哗啦,宛若伴奏,形象逼真.令人神往,故名白鹤闹五门。清同治十三年在此江畔建立了鹤鸣书院。经过整治后的五门滩,碧波荡漾,江水滔滔,叠浪千重翻翠锦,轻舟直下五门滩。

锡顶撑云

位于县城西五公里的杨家坪,名高锡峰,一峰如笔,高耸云天。《思南府志》谓:“久雨云出则晴,久晴云出则雨。”里人以此预测天气变化。《沿河县志》云:“县后高峰挺秀,矗立云霄.含云吐雾,气壮山河。”

珠岩积雪

位于城东两公里一山脉自南而北蜷伏延伸,壁立东面。岩壁色彩斑斓.形似珍珠玛瑙,故名“珠瑙岩”。顶高海拔974米,比县城高650余米,每到严冬下雪,山顶俨若玉龙腾空,上连茫茫云天,下榻斑谰岩壁。交相辉映,形成胜景奇观。民国《沿河县志》云:“珠岩与锡顶争雄,……每当雪霁。玉轮潢亘。有如骊龙孕珠,光烛数里,士夫争相赏焉!”现电视差转台挺立山顶,铁塔冲天俨如龙角.晚上明灯闪跃,似星月凌空,气象万千。

洲水奇观

位于城内西岸的中堆浩。有一石洲高约5米,宽30余米,长40米,四周呈流线型,状似伏龟,兀立江中。经多年洪水冲刷,岩层分明,线缝清晰,遥视若花纹,近观似鳞甲。每当乌江涨水,洲东,洪流滚滚,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洲西,轻波细浪,从容不迫,缓缓倒流回旋;石洲,则如定海神针,稳插江中,岿然不动。如此动静相间,缓急有致。诸色交织,结为一体.形成稀世奇观。相传张三丰昔日游此,曾留下“两溪夹一沟,乌江水倒流”之句。每逢盛夏,这里是人们洗澡游泳中心,傍晚乘凉胜地,晚风轻拂,爽身宜神,乐而忘返。

泉珠暧泡

县南城南面一千米的岩脑下的乌江西岸边,有一温泉,名曰“珍珠泉”。泉水清澈如玉,泉眼涌水如珠,热气蒸浮如雾,水温50℃左右,为有疗养价值的热矿泉。至晚在隋唐务川县、思州时期也被开发利用。从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至今已有1411年利用历史。民国《沿河县志》载:“汤如水佛,涌泡若珠,泉可荡邪,水可消厉,遥望白气浮蒸如烟。”曰“泉珠暖抱”。又云:“泉源泻玉,四季如汤,每当夏秋之际,游人如织,竟相澡身,乡人疥疾者洗之立愈。”

红军渡广场雕塑

原有红军渡纪念碑,位于县城西岸观音岸,碑高1.4米,宽1.2米,四边雕有扁草五星花纹图案,碑正中棣书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渡江和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简介。1979年6月1日,沿河县革命委员会在纪念红三军渡江和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45周年之际,将县城乌江渡改为红军渡,在渡口东岸观音岩脚建竖红军渡纪念碑。1982年县政府将红军渡纪念碑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因修建河东防洪堤时被埋于地下。2008年10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县城西岸修建红军渡广场,塑红军雕像,便重刻“红军渡”纪念碑文。

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墓

位于县城乌江西岸石坡仰天窝,占地148平方米,坐南朝北。墓地左、右、前三方有石礅围墙,墓前竖石碑。墓碑正面书刻“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12个大字,背而刻记金角罗夫遇难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组织空军志愿队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金角罗夫是志愿队少尉飞行员。1939年12月24日,奉同盟国命令,金角罗夫一行9人驾驶三架飞机,从重庆起飞到南宁、独山上空与H军作战。在执行任务后返航途中,燃油剩下不多,他们根据飞机当时所在位置,就沿乌江飞行,以寻找最近的秀山机场降落。飞至沿河上空,燃油耗尽,被迫在县城南面乌江东岸坝坨河漫滩降落。因河漫滩面积不大,前两架飞机降落后剩下的空地很小,为避免与已降落的两架飞机相碰,金角罗夫驾驶的飞机果断地作横向乌江着陆,飞行员也急速跳伞。当金角罗夫跳伞刚落地时,正降落的飞机从他身上滑过,而不幸遇难。第二天中午,民国县政府在县城乌江西岸万寿宫右侧球场(今县政府大楼后)为金角罗夫举行隆重葬礼。各机关团体、学校师生、地方绅士、街道居民万余人胸戴白花,鸣放鞭炮,拥棺游街,为金角罗夫送葬,将遗体安葬在迎将桥(今乌江大桥西桥头)侧,并竖立石碑。1953年6月,沿河县人民政府为金角罗夫墓重竖新碑。1976年因修乌江大桥,将其迁葬于石坡公墓。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金角罗夫烈士墓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8月,铜仁地区行署拨专款对墓地进行维修。

千年乌杨树

从沿河县城东风码头乘船顺江北下,大约4公里处的乌江西岸,屹立着一棵参天古树。这就是有着约千年历史,被当地人称为“神树”的乌杨树。它历经苍桑,枝繁叶茂。乌杨树虬曲盘结的树根经过洪水的冲刷,全部裸露在地面,盘根错节,纵横交错,似盘龙卧江,像虬须卷曲……千奇百怪,却依然紧紧抓住泥土,树干倔强地兀然挺立,伸枝展叶,下临滔滔的乌江,就这样挺立了一千多年,却依然顽强如初。凡游人到此,无不肃然起敬。

乌杨树是一种长在水边的树种,过去在乌江边生长很多,由于不见其繁殖,现在已几乎灭绝。乌杨树在土家人的心中具有很高的位置,从民国《沿河县志》中可清楚地看到在县城东岸有一条街被命名为“乌杨街”。对乌杨树的记载,《沿河县志》记载:“乌杨,生水边,以生地不碍五谷,有大至十围者。”

关于这棵千年乌杨的传说很多。当地村民认为树有灵性,有让孩子认“保爷”的风俗,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备好香烛来祭拜这乌杨“保爷”。

土司衙署

土司衙署是土司正副长官办公的所在地,是当时土司辖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枢。沿河县城土司衙署其沟造是如此之精致、壮观、雄伟,充分显示了当时的民族艺术文化水平,是沿河历代土司世袭的历史的见证。

土司衙署依山而筑,坐西向东,位于县城西岸下街(现印刷厂),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庭院式的木质结构平房,共有一厅、两院、五厢、四合院,风貌古朴。前门临街敞开,门外有榜房四间,分列左右。青石为梯,拾级而上,经一朝门,迎面有一平房,门上有匾额,上书“克绍前徽”四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严寅亮所题。踏入前院,左右各有一石狮,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再拾级而上,人正厅,门前楹额书写“永治沿江”四字,下有楹联。入门,便是土司公堂,堂呈条形,堂上有一显目匾额“节义”二字,下设一案,为土司视事用。其厅内雕梁画栋。厅后院内种有花卉,院左有一间为幕厅,并列三间木房,为土司正长官住所,上有匾额“鸿基丕显”,门上有楹联,中为堂屋供有张土司祖宗神位。院右并列长三间木房,是吏目住所,吏目住所右边有偏房二间,坐南向北,供司监视事之用。

据《思南府志》记载:“司署建自明正统五年(1441年),后第八年修监房。明弘治五年(1493年)、九年(1497年)修正副长官宅。明正统九年(1515年)修治厅。”这座古建筑物到拆毁前,楹联均已湮灭,匾额和部分装饰已经朽坏,但字迹清晰可见,文笔甚工。房屋的外观和框架整体完好。

1986年6月10日沿河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对具有民族文物价值的张土司衙署给予保护,沿河县政协、文化局、民委、党史办、县志办等单位多次提出加强保护的意见,县印刷厂于1988年6月21日还是将其拆毁,令人遗憾。至今只有一些供人留念的几张照片和《思南府志(续)》上的示意图。

相关分词: 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