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岩溶隧道高压富水充填溶腔释能降压新技术

岩溶隧道高压富水充填溶腔释能降压新技术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岩溶隧道高压富水充填溶腔释能降压新技术




基本信息


作 者:张梅著

丛 书 名: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84655

出版时间:2010-08-01

版 次:1

页 数:175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建筑 >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内容简介


《岩溶隧道高压富水充填溶腔释能降压新技术》系统介绍了在山岭隧道工程施工中遭遇深埋高压富水充填溶腔时采取的释能降压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释能降压机理、释能降压管理体系、释能降压技术体系、释能降压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岩溶隧道高压富水充填溶腔释能降压新技术》还详细介绍了释能降压新技术在宜万铁路云雾山、野三关、大支坪、齐岳山等隧道遭遇高压富水充填溶腔时的应用案例,并从安全、进度、经济及环保等方面对该新技术进行了评价。

《岩溶隧道高压富水充填溶腔释能降压新技术》适合大专院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管理、科研、设计、施工、监理的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岩溶分布

1.2 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

1.3 岩溶突水突泥地质灾害

1.3.1 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

1.3.2 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

1.3.3 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

1.3.4 宜万铁路大支坪隧道

1.3.5 宜万铁路云雾山隧道

1.4 释能降压法的提出与思考

第2章 释能降压机理

2.1 溶腔泄水机理

2.2 马鹿箐隧道泄水过程与泄水机理分析

2.2.1 钻孔泄水阶段

2.2.2 高位支洞泄水阶段

2.2.3 泄水洞低位泄水阶段

2.2.4 泄水洞接通溶腔后自排水阶段

第3章 释能降压法管理体系

3.1 风险管理目标

3.2 风险管理机制

3.3 风险管理体系

3.3.1 方案决策体系

3.3.2 管理制度体系

3.3.3 风险识别体系

3.3.4 技术应对体系

3.3.5 风险规避体系

第4章 释能降压法技术体系

4.1 释能降压法概念

4.2 释能降压法施工方针

4.3 释能降压法适用条件

4.4 释能降压法实施时机

4.5 释能降压法技术内容

4.5.1 查找溶腔

4.5.2 判释溶腔

4.5.3 锁定溶腔

4.5.4 打开溶腔

4.5.5 处治溶腔

第5章 释能降压法安全保障体系

5.1 水文监测专项设计

5.1.1 降雨量监测

5.1.2 涌水量监测

5.1.3 水压力监测

5.1.4 深孔水位监测

5.2 洞外排水系统专项设计

5.3 洞外警戒系统专项设计

5.4 洞内排水线路专项设计

5.5 洞内相邻洞室分隔专项设计

5.6 洞内外预警监控系统专项设计

5.6.1 声光报警系统

5.6.2 应急通信系统

5.6.3 视频监控系统

5.6.4 应急照明系统

5.6.5 应急供电系统

5.7 进洞条件专项设计

5.8 进洞观察安全撤离线路专项设计

5.8.1 顺坡施工

5.8.2 反坡施工

第6章 典型工程案例

6.1 云雾山隧道“526、617组合溶腔”释能降压技术

6.1.1 查找溶腔

6.1.2 判释溶腔

6.1.3 锁定溶腔

6.1.4 打开溶腔

6.1.5 处治溶腔

6.1.6 结构安全评价

6.2 野三关隧道“602溶腔”释能降压技术

6.2.1 查找溶腔

6.2.2 判释溶腔

6.2.3 锁定溶腔

6.2.4 打开溶腔

6.2.5 处治溶腔

6.2.6 结构安全评价

6.3 大支坪隧道“990溶腔”释能降压技术

6.3.1 查找溶腔

6.3.2 判释溶腔

6.3.3 锁定溶腔

6.3.4 打开溶腔

6.3.5 处治溶腔

6.3.6 结构安全评价

6.4 齐岳山隧道“629溶腔”释能降压技术

6.4.1 查找溶腔

6.4.2 判释溶腔

6.4.3 锁定溶腔

6.4.4 打开溶腔

6.4.5 处治溶腔

第7章 安全、进度、经济及环保

7.1 安全性

7.2 进度

7.3 经济性

7.4 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前言


在高压富水岩溶地区修建深埋山岭隧道,会遇到瞬间万吨以上、灭项之灾的突泥、涌水,致使正在开挖的隧道洞室堵塞数百米,造成机毁人伤的悲惨局面,严重危及施工人员及设备的安全。因此,如何保证隧道穿越高压富水充填溶腔施工时的安全,防止突发性灾害的发生,一直是困扰工程技术界的世界性难题。

宜万铁路是连接鄂、川、渝地区横跨我国东中西部的重要通道,早在1903年孙中山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要修建被称为川汉线的这条通道,经过近百年的多次论证,都因工程艰巨、风险太大、技术不可行而几度折戟。时至今日,建设者不畏艰险,努力创新,终于克服了难以预测的风险,建成了几代人百年梦想的出川通道,取得了工程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