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亚西尔阿拉法特

亚西尔阿拉法特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亚西尔阿拉法特


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2004),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骄子,从小就是孩子王,亲身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1989年,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199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中文名:亚西尔阿拉法特

外文名:阿拉法特

别名:阿翁

国籍:巴勒斯坦

民族:阿拉伯人

出生地:耶路撒冷

出生日期:1929年8月

逝世日期:2004年11月11日

职业:巴勒斯坦领导人

毕业院校:开罗大学

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人物简介


亚西尔阿拉法特生平:巴解战士 战斗一生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1929.8—2004.11),全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骄子,亲身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

荣誉


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起者,一位出色的民族领袖,也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斗争成为国际政治中的倍受关注的重大事件之一。为了表彰阿拉法特为和平做出的贡献,199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博瓦尼和平奖”。1994年,他与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外长佩雷斯共同获得该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11月11日11时58分,阿拉法特在巴黎逝世。

大事记


愤怒的亚西尔阿拉法特

1929年,生于埃及开罗;1948年,参加第一次阿以战争;

1950年,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52年,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

1959年,组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并出版《我们的巴勒斯坦》一书;

1964年,组建“法塔赫”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

1969年,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

1973年,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

1989年,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

1991年9月28日,蝉联总统;

199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6年巴勒斯坦自治区举行首次大选,他当选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并一直连任至今。

2001年底开始至今,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软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内。

2004年,于法国贝尔西军医院病故,享年75岁。

生平经历


出生

阿拉法特 (Yasser Arafat) 1929年8月出生,是一位逊尼派穆斯林。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年仅19岁的阿拉法特开始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是个不错的战士。

从军

20世纪50年代,他在科威特秘密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及其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法特一直流亡海外。

1969年2月,阿拉法特开始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并从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次年4月2日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总统。从此,阿拉法特作为巴勒斯坦民族的象征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中东和平

1991年中东和平进程开始,阿拉法特领导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以色列进行了艰难的谈判。1993年9月,巴以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1994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开始实行自治。7月,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199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

独立斗争

阿拉法特命运多舛,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曾遭遇以色列特工多次暗杀及其他险情,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自2000年9月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来,以色列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因此,从2001年底开始,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软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内,人身安全一度受到严重威胁。美国政府也对巴民族权力机构施加了极大的压力。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这使阿拉法特的处境更为艰难。

进行改革

为了推动巴以和谈,巴民族权力机构2003年3月进行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然而,随着巴以冲突再度紧张,以色列再次把责任归咎于阿拉法特。9月11日,以安全内阁以阿拉法特是“和平绊脚石”为由,决定“原则上”将阿拉法特驱逐出巴勒斯坦。以政府官员甚至声称,杀死阿拉法特也是一种选择方案。

亚西尔阿拉法特挑灯夜战

发出威胁

2004年以来,以色列政府不断向阿拉法特发出威胁。继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及兰提西被“定点清除”后,以高级官员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暗示,阿拉法特可能成为以下一个袭击的目标。沙龙也多次宣称不再遵守与美国商定的不伤害阿拉法特的承诺。9月22日,沙龙表示将在适当时机用对付亚辛和兰提西的手法对付阿拉法特。面对以色列的威胁,阿拉法特表示:“没有人可以把我赶走。”

身体状况

由于遭受以色列的长期“软禁”,阿拉法特的身体每况愈下,2004年10月27日,其健康状况出现恶化。在以色列方面的允许下,阿拉法特29日取道约旦前往巴黎就医。

和平是阿拉法特一生的追求。阿拉法特曾有一句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为了表彰阿拉法特为和平做出的贡献,199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博瓦尼和平奖”。1994年,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外长佩雷斯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为了巴勒斯坦民族的解放事业,直到1991年秋,年已62岁的阿拉法特才与比自己年轻34岁的苏哈小姐结为伉俪。膝下有一个女儿。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法国巴黎因病逝世,享年75岁 。

传奇人生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5日凌晨,阿盟五个成员国分别向以色列开战,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4月的一天,阿拉法特与一名同学及一名埃及少校动身去巴勒斯坦。然后,他们三人又分头行动。阿拉法特英勇地投入到战斗中去,用迫击炮击毁了以色列的一辆坦克。他在战斗中机动灵活,战功卓著,引起对方的重视,把他列为重点搜捕对象之一。看来,阿拉法特传奇的人生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就已初见端倪。

阿拉法特曾经直言不讳地谈到他对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看法,他说:“我不能忘记,当阿拉伯军队开进巴勒斯坦时,我在加沙地带。一位埃及军官来到我们分队,命令我们放下武器。开始我不相信我的耳朵。我们问:‘为什么?’这个军官说,这是阿拉伯联盟的命令。我们抗议,可是没有用。军官给了我一张收到我的来福枪的收据。他告诉我,我可以在战争结束后取回。这时我明白了我们被这些阿拉伯国家出卖了。我自己被他们的背叛深深触痛了。”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阿拉法特参加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纳赛尔是这场战争埃及方面的统帅和英雄,阿拉法特也在这场战争中受到洗礼。1956年7月,阿拉法特完成了在开罗大学的学业,成为一名工程师。当纳赛尔发出全民总动员后,他立即主动报名,自愿到埃及部队服役。埃及方面授予他少尉军衔,带领一批工兵前往塞得港地区,负责清理未爆炸的炸弹。阿拉法特进入战区后,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每天,他都冒着敌人的炮火进入阵地进行作业。他面临的是双重危险,一是来自敌方的危险;二是来自处理未爆炸弹和地雷的危险。胆大心细的阿拉法特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胆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回到开罗。埃及军方有关负责人对他说,他是一名处理炸弹的专家,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如果愿意留在埃及军队工作,可以得到提升,从事教官训练工作。阿拉法特拒绝了这项工作,他说:“我告诉他们,我已另有工作。我知道,假如我留在部队,我就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我就不能自由地开展组织工作。”于是,他毅然离开埃及,到科威特创建巴解组织。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阿拉法特参加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因战争于6月5日打响,所以又称“六五战争”。在“六五战争”过程中,阿拉法特领导“法塔赫”所属的“暴风部队”在以色列占领区作战。6月7日,他与“法塔赫”代理司令乘车前往戈兰高地作战前线侦察敌情,协同叙利亚军队进行战斗。法塔赫的战士们作战勇敢,在阵地上与以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他们还派出一些战斗小组,携带迫击炮等武器,到敌人后方作战。阿布杰哈德说,以色列司令承认,以色列推迟了进攻时间,因为他们的部队遭到了来自背后的打击。在以色列军队腹背进行作战的正是巴勒斯坦“法塔赫”这些年轻的战士。

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仍然留在巴勒斯坦,在以色列占领区生活战斗了四个多月。他经常生活在巴勒斯坦农民中间,效仿当地的农民戴方格头巾。他对这种头巾有专门的解释。他说,黑白方格代表巴勒斯坦农民;红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方格中的白色代表城市中的居民。自那时起,他一直戴这种头巾,借以显示他的独特风格,也表达他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真挚感情。

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处于“不战不和”的局面。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爆发日为犹太教赎罪日,战争期间又值伊斯兰的斋月,故又称“赎罪日战争”或“斋月战争”。阿拉法特对“不战不和”的局面感到焦虑,对被驱逐出约旦感到恼恨,对巴勒斯坦有些激进组织搞暗杀、绑架、劫持飞机等行为感到不妥但又无法控制。在战前召开的协调会上,阿拉法特承担的任务是指挥一支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穿插到以色列占领区,在敌后形成第二战场。战斗打响后,巴勒斯坦游击队员们大显身手,四处出击。巴勒斯坦这支特别纵队在以军腹部神出鬼没,使以军惶惶不可终日,感到非常头痛。就这样,阿拉法特指挥的巴解游击队严重威胁到以军的后方,对以军的行动形成很大牵制,使以军首尾难以兼顾,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埃及和叙利亚前线的战斗。 四次中东战争未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阿拉法特仍在斗争,他的生命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几经死里逃生。

软禁生活


亚西尔阿拉法特

长期以来,阿拉法特在自己的祖国没有安身立足之地,为了巴勒斯坦事业只好四处奔波。他是世界上空中飞行最多的领袖人物,被称为“空中总统”。但是此后阿拉法特由空中总统变为“笼中鸟”,失去了行动自由,过着软禁生活。

阿拉法特被长期软禁在位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官邸中。这座官邸多次遭以色列空袭、炮击和坦克破坏,到处是断垣残壁和碎石瓦砾。阿拉法特的活动空间很小。

驱逐阿拉法特是沙龙蓄谋已久的计划。在以色列的长期轰炸以及封锁中,阿拉法特的活动空间只剩下几间办公室,办公楼四周被三米高的铁丝网围住,形同监狱。以军在阿拉法特官邸各处埋设了炸药,要求包括阿拉法特在内的所有人离开官邸,以军切断了阿拉法特官邸的水、电源及电话。阿拉法特生活在狭窄的办公楼里,只能靠一些饼干和罐头食品度日。

两年多来,阿拉法特已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规律。这位74岁的老人每天清晨四时起床,先诵读《古兰经》,再看阿拉伯文和英文报纸。他稍稍休息一下,开始锻炼身体。他的锻炼方式因受条件所限,显得非常简单,在狭小的室内空间活动活动手脚,骑一会儿自行车。在以色列围困稍有放松的情况下,他在贴身警卫保护下走出办公楼,坐在废墟中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早六点半左右,他开始用早餐。

阿拉法特的生活本来就俭朴,被软禁后的生活就更加俭朴。吃点芝麻面包加奶酪和鸡蛋,喝点果汁和加蜂蜜的红茶,就是他惯常的早点。然后他开始工作,直到下午两点半才用午餐。他一般不单独用午餐,通常都与到访的客人和共事的助手共进午餐。下午睡一会觉,他又继续工作,晚上十时之后用餐,晚餐多为清淡的食品和水果蔬菜。他睡眠很少,每天最多睡五小时,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工作。这对于古来稀的老人来说,实属罕见。对于阿拉法特来说,他为巴勒斯坦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经历了艰难困苦,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正如他所说,他历来就蔑视以色列的枪口。长期以来,阿拉法特在自己的祖国没有安身立足之地,为了巴勒斯坦事业只好四处奔波。他曾这样说:“我这一辈子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地面上的还多。因此,飞机既是我的祖国,又是我的坟墓。”

九死一生


在争取巴勒斯坦建国的历程中,被以色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乃至“恐怖分子”的阿拉法特可谓九死一生:

1969年初,一名以色列“摩萨德”安插的巴勒斯坦内奸混进阿拉法特的办公处,偷偷地把窃听器和波型脉冲雷达发射器安装在阿拉法特的专车车底下,企图以此为以色列战斗轰炸机指引目标。但阿拉法特及时发现了这个装置。

1969年年中,在约旦“法赫德”游击队营地里,阿拉法特对刚刚寄到他办公室的一个邮包产生了怀疑,当阿拉法特的卫兵刚把邮包带到办公室外,邮包炸得粉碎。

1971年,阿拉法特的专车在叙以边境附近遭伏击,阿拉法特的司机中弹身亡,但阿拉法特安然无恙。

1973年,一架利比亚客机被以色列击落,机上的100多名乘客和机组成员悉数遇难,而原计划搭乘该航班的阿拉法特因临时决定改乘其它航班而逃过一劫。

1982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亲率大军侵入黎巴嫩,把设在贝鲁特西区的巴解总部团团围住,将阿拉法特等巴解最高领导人困在其中狂轰滥炸两个半月,但阿拉法特却毫发未损。这期间,最惊险的一次据说是一名以军的狙击手已经瞄准了阿拉法特,但鬼使神差一般,有一颗冷酷之心的狙击手在扣动扳机前犹豫了一下,就这么一秒钟的功夫,他永远失去了打中阿拉法特的机会。

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空军突袭位于突尼斯城南郊的巴解总部,一举将巴解总部夷为平地,伤亡数十人。可阿拉法特当天因迟到15分钟而再次逃过这一浩劫。

此外,阿拉法特还屡因意外与死神照面:1969年1月,阿拉法特驱车从安曼赶往巴格达途中,因其座车车速过快而在超车时撞上一辆载重车的集装箱,阿拉法特座车车顶撕裂,而浑身全是血的阿拉法特居然没有什么大碍。

1992年4月7日晚,阿拉法特乘坐的阿尔及利亚民航的“安一26”飞往利比亚萨拉地区视察巴勒斯坦游击队营地途中遭遇到一场特大沙暴,结果阿拉法特的专机与地面无线电联络中断,连机带人失踪。这一消息举世震惊,可阿拉法特居然再次在机身断成三截的情况下死里逃生。

经典时刻


橄榄枝

阿拉法特

1974年11月13日,阿拉法特踏上了联合国大会的讲坛,让整个国际社会选择“橄榄枝还是自由战士的枪”。抛开这惊世宣言不说,仅仅是这名巴勒斯坦领袖在联合国的出现已经是巴勒斯坦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和平曾在咫尺之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织主席在白宫的草坪上,在欢呼的人群前把手握在了一起。这次握手是两个曾经的死敌在公众面前的第一次握手,也标志了阿以和平宣言的签署,即奥斯陆协议。在协议里,以色列同意在1994年4月之前从加沙地带和西岸撤军。当地会进行投票以选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在白宫前克林顿总统把两位领导人介绍给了被邀请的客人们,站在克林顿旁边的是前总统吉米卡特和老布什,他们两个人都曾在执政期间为了和平的实现而奔走斡旋过。

克林顿说,“勇者的和平只在咫尺之遥。整个中东都期待着能够过上平静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这条道路有多么艰难,每个和平都有它自己的敌人。”

拉宾在对来宾的讲话中说,“我们曾经和你们巴勒斯坦人浴血奋战过,今天在这里,我要大声宣布,我们已经流了足够的血和泪,足够了。”

阿拉法特也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达成的协议是一个需要用巨大的勇气去达成的协议。”这次在白宫的握手看似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但是阿拉法特却因此遭到了巴解组织的强烈谴责。

而这次历史性握手的两年以后,拉宾被犹太极右派分子暗杀了。巴以和平也因此再起风波。

诺贝尔和平奖

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织领袖阿拉法特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亚西尔阿拉法特

对于阿拉法特来说,他是巴勒斯坦方面惟一有权威劝说他忙于战事的人民放弃他们的实现所有梦想的愿望,而对以方做出妥协的人。但并不是所有的巴勒斯坦人都选择了和平,对以色列士兵的疯狂绑架说明了这一点。但接受和平的人也大有人在,正是他们使得为取得和平而做出的努力仍在艰苦的条件下存在着,并影响着更多的人。

握手拉宾遗孀1995年11月9日,阿拉法特秘密前往以色列,慰问被暗杀的以色列总理拉宾的遗孀莉亚拉宾,这也是他第一次访问以色列。他紧紧握着莉亚的手,第一次摘下了他从不在人前摘下的已成了他标志的头巾。他说,“我希望上帝能够帮助我们在这条艰难的通向和平的旅途上走下去。”

莉亚拉宾在回忆起阿拉法特时说,“他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丈夫去世后,他来到我的家里看我,就在这座房子里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两个小时。不久以前我们还以为我们永远也不会和解,可是他就像我的家人一样安慰我,而我也把他当成了家人。”

纪念活动

握手拉宾遗孀

2002年3月29日,全世界的人都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发誓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不屈的阿拉法特。当30辆以军坦克开进拉马拉阿拉法特的官邸,当以军推土机在总统府大楼的北墙上撞出一个大洞,阿拉法特在总统府地下室昏暗的手电筒光照下,愤怒地声讨以军的暴行。办公室里的水和电已经停了食品和供给也快要用光,一支卡宾枪放在手边,身边的保镖倒在血泊中。官邸外,成千上万巴勒斯坦人和外国志愿者聚集起来,决心以鲜血保卫阿拉法特的生命。

虽然以色列政府反复进攻拉姆安拉总部,并对阿拉法特的安全发出威胁,但很多人认为以色列的目的仅仅是羞辱阿拉法特,使他接受以色列提出的和平条件。在接受采访时一名巴勒斯坦警察说:“这只是对巴勒斯坦人民发出的一个信号。他们在说,‘看,这是你们的领导人,而我们有能力杀了他,也可以这样把他软禁起来。’”

但是软禁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在阿拉法特领导巴勒斯坦的34年间,在他在官邸中被以军胁迫的那一刻,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达到了最高点。在以后的几年里,以色列的围困时松时紧,但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阿拉法特飞往巴黎治病。这是他在过去的两年多中第一次离开他的官邸。

爱情


生命里三个女人

阿拉法特的妻子和女儿

阿拉法特,几乎是镇静与勇敢的代名词,他的勇气来自于对巴勒斯坦的爱。阿拉法特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国土的国家元首,1929年出生在耶路撒冷一逊尼派穆斯林家庭。阿拉法特这个名字就来源自耶路撒冷老城附近的一座山峰,意为“神与吉祥”的意思。

阿拉法特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人,黑白相间的阿拉伯方格头巾,墨绿色的军便装,加上九死一生的经历,阿拉法特给人一种威武傲岸的印象。其实,阿拉法特也表示向往美好的婚姻。实际上,阿拉法特早年有两次不成功的恋爱:第一次是在埃及开罗大学读书期间,阿拉法特就曾经有过一个恋人。他甚至向女孩的父母求婚,但却被女孩的父母拒绝了;第二次恋情是在约旦。阿拉法特在约旦与一个黑发黑眼睛的女孩不期而遇,一见钟情,一段时期内两人来往频繁。但由于他当时正全身心地投入对抗以色列的斗争,没有时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怕耽误了女孩的青春,就主动地终止了来往。后来这个女孩远嫁英国,做了他人妻。

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时,偶然遇到一位苗条漂亮的金发女郎,这位女士叫苏哈塔维尔。那年阿拉法特60岁,苏哈的美貌与才华吸引了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了解到,苏哈一家都信奉基督教,但是苏哈热爱巴勒斯坦事业。他们冲破宗教隔阂于1991年10月在突尼斯秘密结婚,那年阿拉法特62岁,苏哈28岁。在阿拉法特看来,爱情和自由战士形象是自相矛盾的。他以及他的同僚都用“没有时间”来避开爱情这个话题。有三个女人走进过他的情感世界。在与他相差34岁的金发女郎苏哈相遇后,终生不娶的誓言终于……初次成为新郎的阿拉法特已经62岁。

26年前的恋爱刻骨铭心

与前两次恋爱比起来,他与娜达亚斯鲁之间的爱情故事可谓刻骨铭心。娜达亚斯鲁是一个家庭富足的阿拉伯女性,思想开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贝鲁特的一所大学,后来嫁给“法塔赫”的一位领导人。1971年,当阿拉法特与娜达亚斯鲁在贝鲁特相遇时,她的丈夫已经在一次工程意外事故中丧生。

这位30多岁风韵超群活力十足的女性深深吸引了阿拉法特,两人很快就堕入了爱河不能自拔。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由于娜达和交战的双方都有深厚的友谊,她承担起了斡旋的重任,为双方平息战争而奔波操劳。有一天夜里,她刚参加完一次会议,从位于贝鲁特的总统府返回住处时被人暗杀。阿拉法特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

分手

1999年,阿拉法特和女儿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初,阿拉法特与西班牙著名记者伊沙贝尔皮萨诺相遇相识,从而再次尝到了爱情的甘甜。伊沙贝尔皮萨诺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新闻从业者。1977年7月丈夫去世后,她就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新闻采访工作当中,先后采访过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等人,在新闻界小有名气。

皮萨诺几经周折到突尼斯见到了阿拉法特。她赶到阿拉法特住所的时候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阿拉法特邀她共进午餐。采访前她认真准备了40个问题,但阿拉法特根本用不着她提问,不论是国际形势、以巴冲突还是个人嗜好,都滔滔不绝,令她大感意外。此后,皮萨诺和阿拉法特陷入了爱海之中。然而,尽管他们相爱,但因为两人都是事业心极强的人,所以这段跨国情缘最终没有结果。

妄念婚姻

1988年,已入花甲之年的阿拉法特感觉到了人生短暂 ,并由此产生了结婚成家的念头,这时他结识了美丽的姑娘苏哈。苏哈的父亲是一位大银行家,母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新闻工作者,创办了巴勒斯坦通讯社。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苏哈负责礼宾接待工作。阿拉法特对这位金发披肩聪明可爱的苏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的几天交往他们已经难舍难分。

在几年的接触中,苏哈被阿拉法特忘我工作、置生死于不顾的精神所打动了。阿拉法特也从与苏哈的密切合作中意识到,她是一位能与自己同生死共患难的伴侣。两人终于决定结婚。1991年金秋季节,62岁的阿拉法特与比自己小34岁的苏哈举行了婚礼。

亚西尔阿拉法特与苏哈

婚后聚少离多

婚后这对老夫少妻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新婚燕尔度蜜月,更不可能出双入对,苏哈连参加公开活动的机会都不多。阿拉法特几乎没有时间和她一起过假日,她几乎成了一个摆设。苏哈不止一次地抱怨说,她没有私生活。也许只有嫁给阿拉法特的人才知道这种婚姻的苦楚。婚后聚少离多,苏哈每天都在为阿拉法特的安全担心。阿拉法特浪迹天涯,行踪不定,为了保密、防止遭人暗算,他很少与苏哈联系。苏哈说:“我珍惜我们的婚姻,就像我与阿拉法特钟情于巴勒斯坦事业一样。”这就是性情中人阿拉法特在危情中的爱情。

个人财产


阿拉法特是个富豪,但是到底有多少财产有争论

2002年8月,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局长Aharon Ze''evi估计阿拉法特个人财产超过13亿美金。

2003年美国商业杂志Forbes估计他有3亿美金,排名为国家领导人中第六位。杂志社没有说明数据来源。

纪念馆


亚西尔阿拉法特纪念馆

纪念馆主体建筑由玻璃和来自耶路撒冷的米色大理石制成。纪念馆长、宽各为11米,寓意阿拉法特的辞世日期。

纪念馆由陵墓、祈祷区和博物馆三部分组成,中央的陵墓三面环水,陵墓下方也安置铁轨,暗示此处并非阿翁永久安葬地。除此之外,陵墓一旁30米高清真寺塔尖上放出一束直指耶路撒冷的激光。

工程主体部分已经竣工,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博物馆。博物馆将向人们展示阿拉法特的个人功绩、办公室物品和文件等,预计明年对参观者开放。整个工程预计耗资175万美元,建筑费全部来自巴勒斯坦人民。

与中国


亚西尔阿拉法特与周恩来

阿拉法特是中国人民长期熟悉的老朋友,曾十多次正式访华,会见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1964年,阿拉法特在其战友阿布杰哈德陪同下首次访华,中国的邀请单位是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当时阿拉法特正在筹备开展武装斗争,他访华时的化名叫莱乌夫。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会见他时强调,中国人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同意为巴方培训人员,表示将向巴方无偿提供军事援助。与此同时,周总理还提醒阿拉法特等人要注意斗争策略,不要提诸如“把以色列赶入大海”之类的口号,因为这类口号不利于巴勒斯坦的斗争。

1965年5月,巴解组织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中国政府决定,该办事处享有外交机构待遇。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主席后,周总理一再重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并多次向阿拉法特提出一些忠告。针对巴解组织有些激进组织进行的绑架、暗杀、劫持飞机等类活动,周总理对阿拉法特表示,中国不赞成进行包括劫持飞机等极端行动,因为那样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2001年,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来访的阿拉法特。

1984年5月,阿拉法特第四次访华。5月7日,当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亲切会见了阿拉法特,我担任翻译。邓小平对阿拉法特说,你们为了自己的正义事业已经奋斗了几十年,看来任何正义的事业都要经过艰难困苦的,中国永远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中国政府立即予以承认。同年11月20日,两国建交。而以色列此前一直承认台湾政府,所以尚未与中国建交,处于害怕中国对巴勒斯坦的过多支持,以色列在一年后才与中国建交。

1989年10月,阿拉法特以巴勒斯坦国总统身份访华,邓小平再次会见了他。邓小平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之间的友谊。邓小平对阿拉法特说,我们的关系是几十年如一日,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典范。我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

1993年9月13日,巴以在华盛顿签署《奥斯陆协议》,苏哈本来要参加这次活动并已做好了启程准备,但在最后一刻因故取消。苏哈对此心中不平,颇有微词。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后安慰苏哈说,他们将一起去中国。果然,他们于9月20日抵北京访问,这是苏哈第一次访华。他们受到了高规格接待,江泽民主席等中国领导人与阿拉法特进行了会谈,就一些重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2000年4月15日-16日,应阿拉法特总统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巴勒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勒斯坦,江主席与阿拉法特总统举行了会谈。同年8月,阿拉法特访华。2001年,阿拉法特再次访华,这是他对中国进行的第14次访问,江泽民主席称他为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的一面旗帜。

名言


1、“隧道的尽头总会看到光明。”——就是这个信念始终支撑他的努力和斗志,然而,就在他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也始终没能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明”。

2、“我是一个凡人,也非常想有一位妻子和孩子。但是我知道我将面临长期的斗争。我认为要求任何一位妇女与我共患难都是不公平的。”——阿拉法特年轻时为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曾发誓终生不娶。

3、“我有狗的直觉!”——1985年以军突袭巴解总部,阿拉法特幸免于难。

4、“我左手持枪,右手拿橄榄枝,巴勒斯坦人追求和平,但请不要逼我用枪。”——1989年4月2日,阿拉法特当选巴勒斯坦国第一任总统。

5、“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阿拉法特在联合国大会上说出的名言。

6、“从我开始,自上而下,没有人不会犯错误。就连先知也难免出错。”——2004年8月18日,在拉马拉就巴政府腐败问题对立法者的讲话。

7、“我要死在巴勒斯坦,永不离开这里。”——2003年9月14日,在拉马拉通过广播向黎巴嫩的支持者发表的讲话。

8、“我为这次重要的、历史性民主选举深感自豪。”——1996年1月22日,当选巴勒斯坦民主权力机构主席后的讲话。

9、“这就是典型的亚西尔阿拉法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1994年7月1日返回加沙时的讲话。

10、“我们在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上是合为一体的。无论谁喜不喜欢耶路撒冷,也无论谁能不能去那儿喝到海水,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1997年8月20日,在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会议上的讲话。

11、“将巴勒斯坦国旗挂在耶路撒冷,挂在耶路撒冷的墙上,挂在耶路撒冷的尖塔上,挂在耶路撒冷的教堂上,是我的权利。”——1994年7月15日,刚返回加沙主持政局时的讲话。

12、“这个奖励不属于我。它属于我的人民。他们遭受了太多磨难,他们能够勇敢地为我们的烈士、我们的囚犯、我们的孩子和未来实现和平。”——1994年10月13日,得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讲话。

13、“我能给人民什么?一枚导弹?一颗炸药?我没有这些东西。一支生化武器?天哪!我能给人民唯一的导弹就是你们的统一,你们的统一,你们的统一。”——1991年9月27日,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讲话。

14、“为实现和平的战斗是我们人生中最艰难的战斗。它值得我们付出全力,因为和平的土地,和平的土地渴望全面和平。”——1993年9月13日,与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实现历史性握手、签订奥斯陆协议后的讲话。

15、“我们与谁实现和平?我们将与敌人实现和平。我们不是为了战争而努力,我们要为和平,和平而努力。”——1998年12月13日,美巴在突尼斯对话后,在表示希望这次对话能够实现巴以进行直接和平谈判时的讲话。

16、“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落下。”——1974年11月,在联合国大会上的首次讲话。

17、“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承认以色列国在和平、安全中生存的权利。”——1993年9月9日,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讲话。

18、“这不仅是以色列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损失,也是整个世界的损失。”——1995年11月5日,在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后的讲话。

19、“这是别人的录音带。是伪造的录音带。我根本就不在乎一盘伪造录音带。”——1992年2月12日,一盘据称是阿拉法特的录音带称犹太人是“狗”、“垃圾”,阿翁对此发表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