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寻找巴金的黛莉

寻找巴金的黛莉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寻找巴金的黛莉




简介

简介


作家赵瑜的报告文学《寻找巴金的黛莉》一经《中国作家》推出,便产生了轰动,并当之无愧地荣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对于该书,评委们在授奖辞中这样高度评价:“作品以寻找巴金的七封信为源,牵出一位现代女性传奇而坎坷的命运。作者精湛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结构能力,标志着中国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文本价值,更体现了作家忠诚于土地的精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寻找巴金的黛莉

作者: 赵瑜

类别: 文化;纪实文学

价格: 25.00

语种: 中文

ISBN: 9787020078707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开本: 16页

出版时间: 2010年3月1日

装帧: 平装

其他: 2009年《中国作家》文学大奖

内容简介


那年,黛莉十七岁,还是太原女师念书,读了巴金的小说,激动中给他写信,谈生活的纠结,人生的苦闷,想到要去牺牲,三十岁的巴金,也认真地回复,劝告她:“你还是继续求学吧。我并不是叫你埋头读死书,不问外间的一切事情。……你不过是个十七岁的孩子。而中国还充满着三四十岁的壮年人。第一批献身的应该是他们,而不是你。你不要那样苛酷地责备你自己。”巴金的信温暖,动人,热忱,笔底全是殷殷的关切和爱护,透着一种责任,一种信仰;赵瑜的笔法也是妙趣横生,大写意般,又不乏细节的精心雕琢,高屋建瓴,却又没放过任何一丛毛茸茸值得反复咂摸的意味。

作者信息


赵瑜,1955年出生于山西长治,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晋东南师专政治系。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晋城巴公化肥厂工人,晋东南体委运动员,长治汽车大修厂工会体育宣传干部,晋东南地区交通局干部,晋东南地区文联秘书长,《太行文学》副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文学委员会副会长。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调山西省作家协会为驻会专业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中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的要害》、《太行山断裂》、《但悲不见九州同》、《第二国策》、《革命百里洲》等,参与并推进了当代报告文学的发展,尤以中国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影响深远。 曾获鲁迅文学奖。

书籍目录


巴金一家

第一部分

这七封书信,都是年轻的巴金用钢笔书写的真迹,应该没有发表过。收信人地址前后一致,都是“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收信人姓名均为“赵黛莉女士”。七只实寄信封俱在,其中两封保留着民国时期邮票数枚,上面分别印有孙中山头像和蒋介石头像。寄收邮戳依稀可辨,有“平沪”、

一 巴金致黛莉第一封信

二 古董商喊出高价位

三 这批旧信从何而来

四 温馨而又敏感的话题

五 血溅《牺牲者》

第二部分

上海沦陷,巴金的《春》还没有写完,他要到各地旅行的计划也一推再推。许多外地读者来信来电,关心巴金的安全。天津少女杨苡,年龄也是17岁,她在来信中对巴金说:“先生,你也是陷在同样的命运里了。我愿意知道你的安全。”巴金为此感动流泪。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问题:山西少

十三 抗战前最后一封信

十四 宁武关人拉板车

十五 五叔捐躯与梅生出走

十六 在西安会晤赵健女士

十七 战争也没有毁掉它们

十八 从克难坡到嘉峪关

文摘


闲暇时候,我也好点儿收藏。去古玩集市游走一圈,偶得两件俗物,不奢望升值空间,只图个课间歇息,平添一番古今赏析的情趣。有一搭无一搭,时日渐长,却也相熟了不少行内友人,所选项类亦不固定,是老的就话稠。彼此散淡请教,或交流往昔体会,或共享近日喜忧,不敢期待动人心魄的宝贝。人可以贪玩,切不可贪财。

让我无法割舍、不能轻弃的交易,却有这一回。当时,面对着巴金先生早年写给山西少女的七封老书信,我无法平静待之,反复追索不舍。得信后,展开考证落实,“探索发现”这位女性。前前后后竟用了两年多工夫。故事波澜起伏,值得一记。同时,我将借助此文,向读者和研究界披露全部七封信的内容。

这七封书信,都是年轻的巴金用钢笔书写的真迹,应该没有发表过。收信人地址前后一致,都是“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收信人姓名均为“赵黛莉女士”。七只实寄信封俱在,其中两封保留着民国时期邮票数枚,上面分别印有孙中山头像和蒋介石头像。寄收邮戳依稀可辨,有“平沪”、“上海”、“北平”、“阳曲太原”等字样,可辨认的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巴金先生或在信封上写“平快”二字,或写 “上海李缄”字样。我得信时,七只信封和七封信之间,已经分离开来,没有原装在一处,因而其前后顺序尚需详查。巴金先生在信尾注明时间,未见年份,仅有月日,也为这七封信的排序加了些难度,要依靠内容从容推断。我认为七封信应是跨了年度的。要把七封信前后顺序排列准确,包括与信封对上号,还望专家细识。

我所看重者,是信件内容。七封信加起来好几千字,总还是丰富的。我没有涉及过巴金研究工作,仍坚持把信收藏回来,怕它们流失损坏,就是为了给巴金研究者们救得一份素材。往日收点儿东西,总是个人私好,这次则有些为着社会之意。巴金先生这些信,距今 70多年风雨,仍基本上保存完好,让人怎能不珍惜。夤夜灯下品读,如同一位前辈作家再次向我们细叙心曲。巴金先生在信尾署名时,除首封落款“巴金”全名外,其余六封,只落一 “金”字,更让人倍感亲切。当年,巴金先生致信黛莉一人,而今看来,则是写给我们大家,写给他全部读者的。——(巴金致黛莉第一封信)

作文


在写作该书的过程中,引发了赵瑜诸多的感慨:“也许,我想在黛莉那坎坷的人生当中,寻找并且证明些什么――要国?要家?要民族解放、个人自由?这些概念是分裂的还是统一的?我们怎样看待巴金先生和他的《家》?事到如今,我们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主旨,又将如何评说?现当代文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作家与痴心读者之间,在历史上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唯有认真阅读作家的作品,并从中去寻找答案。

编者


2006年冬,作家赵瑜偶然在太原文庙一古董商那里邂逅了巴金从未发表过的七封亲笔书信,这些加起来近4000字的书信是年轻的巴金写给“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一位“赵黛莉女士”的,信件背后的人物命运深深地吸引着作家――赵黛莉是谁?近百年时代风云,她的命运又是怎样的?从此,赵瑜“追随着黛莉女士生活的足迹”,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寻找巴金的黛莉”这一艰难而又神奇的过程。而赵瑜记录全过程的报告文学作品《寻找巴金的黛莉》一经《中国作家》推出,便产生了轰动,并当之无愧地荣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10万元大奖,16位评委全票通过;荣登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前列。多家报刊几乎同步开始连载,《新华文摘》精编了5万余字给以刊发,众多报纸纷纷推出巴金七封信的原文。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连续组织了三篇由资深记者赵兰英撰写的新闻通稿,详细介绍了赵瑜发现巴金信件以及苦苦寻找黛莉的整个经过,这种做法比较罕见。文学报以《明白人下笨功夫》为题,整版宣传介绍了该书,《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商报》等国内数百种报刊及时关注,各大网站同时展开热议,越来越多的学者、评论家发表文章从各个角度提出肯定。作为批评界的重要刊物,《文艺争鸣》今年二月号刊发朱竞长文,将作品反响引向高潮。

作品主人公赵黛莉和女儿赵健读完全书后,热情致电赵瑜和编者,感谢他们,并表示:“想不到我们成了新闻人物了!”但她们不希望媒体登门打扰,要求住址保密。

关于自己的这部作品,赵瑜说:“今天的现实无疑是从历史推衍而来的,任何民族都只有把历史看成如自己的宗教般那么重要,才能更好地关注当下。所以,文学作品的创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现实和政策层面,因为你关注的这个问题很可能不久就能得到解决,一旦得到解决,作品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从历史上、从更深的地方去关怀土地与农民,才能告诉大家一些更丰厚的东西。”

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这部作品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那种作品――就是一粒沙可见大千世界的好例子,由7封信引出了大沧桑、大境界、大悲悯。

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陈晓明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晋文化的底蕴和晋人品性的书写,是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可见赵瑜笔法老到,恰是毫无遮掩的纪实笔法,让读者体验到晋文化的特有韵味;当然,更为深层的还在于书写晋人的历史命运。山西在近代中国一度是经济和金融的中心,想想当年平遥古城,多少大户人家,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山西在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中的败落,是中华民族令人惊惧的历史变异。现在,寻找黛莉的过程正是这种历程的艰难展开。寻找黛莉的故事携带出来的,是山西几个大家族在20世纪的动荡波折。寻找黛莉,几经曲折,分析的却是20世纪上半期山西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动荡不安的历史。中国的大家族卷入了生产、战争、政治、暴力,无一幸免,历经事件的冲击,或分崩离析,或颠沛流离,或苟全性命。这部作品最让人震惊的主题隐而不现,却时刻要爆发出来,那就是山西的也是中国的那些大家族,在20世纪无休止的战争动乱中的崩溃与灭亡。

误区


那些寻找黛莉的误区,却是展示中国现代历史之创伤最有效的历程。几经寻找,探寻了多户赵家,最后才找到了太原市坡子街20号赵公馆,其主人出生于宁武赵家。这户赵家到了赵廷雅、赵廷英这一辈,兄弟二人有些来历,其遭际也嵌进了中国现代史。赵廷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归国后以实业救国;赵廷英毕业于保定军校,官至少将,却落入汪精卫的汉奸阵营,命途多舛。这个家族与中国现代剧烈的社会革命裹挟在一起,家族的成员,或者反革命,或者革命,或者被革命摧毁。山西在现代中国剧变的年代就是一个战场,打完抗日战争,再打解放战争,此后就是斩草除根的土改,再也没有几户大户剩余下来。血雨腥风,山西的那些大家族、那些几进几出的大院,还有多少遗留下来?拆的拆,毁的毁,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家族的劫难。

陈晓明说,赵瑜作为晋人去书写晋人,那种情感与情怀,恰恰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深切、一种撕裂的痛楚。书写者把历史撕裂,历史把家族撕裂,生命在撕裂的缝隙间留存下来。

相关分词: 寻找 巴金 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