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血战1944

血战1944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血战1944


纪录片风格的二战战争电影经典。芬兰导演阿克林德曼(Åke Lindman)代表作。片名直译为“塔里-伊汉塔拉1944”。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苏联红军从卡累利阿地岬向芬军发起总攻,“芬兰的自由危在旦夕”,芬军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一线重新设防,又在塔里-伊汉塔拉一带与苏军对决,终在鏖战两个月有余后全线遏制苏军攻势……该影片即演绎芬军将士在塔里-伊汉塔拉主战场上决死抗击苏军的全过程。芬兰人视角中“苏芬战争续战”最后一役。战以求和,哀兵必胜。纯战争,男性化,冷静低调,惨淡出色。



基本信息


名称:血战1944

外文名称: Tali-Ihantala 1944

更多外文片名:

Slaget om Finland.....Sweden

Tali-Ihantala - Slaget om Finland.....Sweden

Tali-Ihantala 1944 - Slaget om Finland.....Sweden

导演

Åke Lindman

Sakari Kirjavainen ....(co-director)

编剧

Stefan Forss ....writer

Esko Salervo ....dramaturge

Benedict Zilliacus ....writer

主演

Rauno Ahonen ....Colonel

Mikkomarkus Ahtiainen

Frank Biermann

影片类型: 动作 / 战争 / 剧情

片长:117 min

国家/地区: 芬兰

对白语言: 芬兰语 / 德语 / 瑞典语

上映:2001年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级别:Sweden:15 / Finland:K-11

制作成本:?,200,000/estimated

拍摄日期: 2006年6月 - 2006年8月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3190 m(Sweden)

剧情


芬兰人视角中“苏芬战争续战”的最后一役。片名直译为“塔里-伊汉塔拉1944”。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苏联红军从卡累利阿地岬向芬军发起总攻,芬军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一线重新设防,最终在塔里-伊汉塔拉一带与苏联红军对决,并全线遏制了苏联红军的进攻态势。该影片演绎的即是“芬兰的自由危在旦夕”之际,芬军将士在塔里-伊汉塔拉主战场上顽强抗击苏联红军的全过程。…

经典评论


以前从没接触过芬兰影片,只是在前几天去淘碟时无意中看到了这部叫《血战1944》的影碟,在好奇中度过了漫长的85分钟。真是纯战争片,片中除了战场就是战场,除了鏖战就是鏖战,印象中,片刻的歇息也只是几个芬兰作战指挥部的镜头和死亡或受伤士兵的鲜血淋淋场面。片中没有女人,没有京剧亮相似的冲锋,也没有咬牙切齿的狠话,有的就是不卑不亢,不骄不躁,顽强踏实地战斗。说真的,看的很不适应。据介绍,此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可这片子也太冷静写实了,这可让看惯诸如《亮剑》、《大进军》、《挺进中原》等等战争片的我很是不适应,感觉以前我们看到的英雄们其实只是台上的戏装像,而在这部片子里才真的看到了台下幕后英雄们的素面。

其实,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惨烈的。如果能够避免战争,那我宁肯不要什么英雄。

因为对这部电影的背景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在看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印象中,苏联红军在“二战”中都是为了打败纳粹德国而顺带解放别人的,何来以重兵去拼命去占领芬兰呢?看来,以前所接触到的“历史”还是很“羞涩”的,许久以来“她”只是以手遮口作羞涩状,却原来是用修饰过兰花指去遮盖满嘴的黄板牙呀!

于是,只能靠自己补课去“还原”那段历史了。哦,那段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资料一,据芬兰总统毛诺科伊维斯托在回忆录《历史的见证》叙述,苏联于1939年11月底进攻芬兰时,芬兰孤军奋战,最初得不到外国的任何实际援助,但是道义上的支持并不缺乏,例如国际联盟把苏联开除了出去。当芬兰战斗了一段时间后,英国和法国才开始考虑援助芬兰。我们现在知道,温斯顿丘吉尔特别希望在北方开辟反对德国的第二战场,以阻止瑞典向德国军火工业供应铁矿砂。因此开辟新的北方战线是可取的。由于芬兰正在寻求各方的援助,英国和法国从1940年初开始提供援助,准备取道挪威和瑞典出兵芬兰,尽管这些国家的政府都反对军队过境。这种威胁显然迫使苏联与芬兰举行和平谈判,从而最终实现了和平。由于1940年3月与苏联签署了和平条约,芬兰使瑞典避免了战争,并使挪威不必首先拒绝英法军队的登陆,然后在一个月后又要与他们合作击退德国的入侵。1940年夏天,波罗的海三个国家被纳入苏联版图。出于怕再次受到苏联进攻的担心,芬兰同意德国借道位于德国和德国占领的挪威北部之间的芬兰领土调动军队。这次军队调动为德国大量兵力进驻芬兰北部创造了条件——这是使芬兰卷入第二次对苏战争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芬兰与苏联的第二次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结束于1944年9月。芬兰军队克服困难,经过激烈战斗,于1944年6月击退了苏联发动的强大攻势。芬兰军队在拉多加湖北部进行的小规模反攻甚至成功地击溃和逼退了苏联军队,但此时其他战场已经停止了军事行动。最后,芬兰向苏联割让领土。此外,1944年9月达成的停战协议迫使芬兰向苏联出借赫尔辛基以西的一块地区,供其用作航海基地和军事基地。芬兰还不得不支付大笔战争赔款。

资料二。芬兰曾经是沙皇俄国的一部分,在俄国革命期间,芬兰获得了独立。但是,1939年又遭受苏联入侵,在这场苏芬战争中,芬兰方面死亡约2万5千人,而苏联军队死亡20万人。但由于苏联国力的强大,芬兰最后还是战败并割让了10%的土地给苏联。1941年,芬兰成为希特勒德国的盟邦,芬兰人曾经帮助德国包围了列宁格勒。但到了1944年,芬兰还是被苏联军队占领了。虽然芬兰在每一次战争中均遭败绩,但却依然保持着独立。芬兰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芬兰宣布中立。而实际上,芬兰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共动员了五十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六。苏联无视芬兰的中立宣言,空袭了赫尔辛基、土耳库等南方城市。于是,芬兰政府向苏联宣战。8月的下半月,芬兰军队在德军的协助下展开了全面攻势,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收复了芬兰在1939年的全部领土。爱好和平的芬兰人对别人的土地并不感兴趣,立即由进攻转为防御,任凭德国百般威逼、劝说,就是不肯前进一步。于是,1942年至1944年间五十万芬兰和德国精锐部队无仗可打,只与不及他们半数的、战斗力不强的苏军对峙着。随着德国的接连失利,芬兰越来越希望摆脱德国,结束战争。斯大林于1943年12月在德黑兰由于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压力,已经同意芬兰应该保持民族独立。1944年9月,芬兰宣布退出战争。

好了,这下可以更好地解读这部影片了。这部影片其实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的那段历史,其史料价值要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另有资料介绍,在芬兰国家独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国家关怀每一个公民,尽一切努力去帮助他,真正尽到国家的责任,芬兰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平等,到1939年,社会50%的财富掌握在工人、农民手里,芬兰被称为“工人和农民的社会”、“一般劳动者的共和国”。国家能作到真正由普通的劳动者来管理,人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到1939年苏联进攻时,芬兰人民就象保卫家一样保卫国家,因为芬兰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国家。他们保卫芬兰,实际就是在保卫自己的八小时工作制、义务教育制度、国民生老病残全面保险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激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即使是强大如苏联强硬如斯大林者也抵挡不住。

影片中留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几个镜头:那位潇洒地坐着轿车在前线来回指挥作战的芬兰少校;紧张得忘记把反坦克火箭筒扛起而是抵在胸口发射的英勇士兵;脖子被子弹打烂仍拼死战斗的士兵;呜咽抽泣的叙述自己五兄弟都上了前线而自己最小弟弟已经战死的士兵;机警地连续炸毁多辆苏军坦克被少校夸奖时却木讷的“猎户兵”。

除此以外,很难找到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景象了。哦,不,还有,那就是影片中那尚未燃起战争硝烟时芬兰那如油画般迷人的壮丽河山。

相关分词: 血战 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