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穴居狼蛛

穴居狼蛛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穴居狼蛛


穴居狼蛛(Lycosasingoriensis),属蛛蛛目、狼蛛科、狼蛛属,是一种大型剧毒蜘蛛。喜欢生活在洞穴中,是少有的不织网的蜘蛛,在长期废旧的房子易发现这种狼蛛。穴居狼蛛是国内一种大型的狼蛛,因该是体形最大的,和有些捕鸟蛛的体形不相上下,性情适中,算比较温顺的蜘蛛。



基本资料


拉丁学名: Lycosa singoriensis (Laxmann,1769)

纲: 蛛形纲

目: 蛛形目

科: 狼蛛科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0

寄主危害作物: 0

简介


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 (Laxmann, 1769年)

外形及生态: 属蛛蛛目、狼蛛科、狼蛛属, 是一种大型蜘蛛。雌蛛体长30mm 左右, 全身呈灰黑或灰褐色, 身体和步足密生黑、白及棕色茸毛。头胸部梨形, 前部隆起, 中间有黑、白相间的辐射状斑, 两侧呈黄白色。腹部椭圆形, 背面密布黑色小斑点, 中间有黑褐色的心脏斑, 后部有6 对黄白色的斑点。腹部腹面黑色, 密生黑色绒毛。雄蛛体长20mm 左右, 形状与雌蛛相似, 但体色较浅, 腹部明显较小。

穴居狼蛛多生活在森林、草原、荒漠、半荒漠地带,在农田、山坡也时有发现。筑穴而居,洞口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 cm ,洞深20~40 cm ,深者可达60 cm。常在夜间出猎,采用直接袭击法捕食各类昆虫。母蛛于5 - 7 月产卵繁殖,卵袋略呈椭圆形,形似大花生仁,灰白色,由两片构成。据对25 例卵袋测量统计,平均体积16. 9mm ×14. 0mm ×11. 4mm ,每袋含卵379. 9 粒(184~656 粒) ,卵色黄,孵化期20 d 左右。小蛛孵出后即爬上母蛛腹背,母蛛携带小蛛约10d ,在此期间小蛛可离开母体饮水或采食母蛛食剩的昆虫或碎屑,此后逐渐离开母体独立生活。一只母蛛一年可做2~3 个卵袋。母蛛寿命2~3 年。

穴居狼蛛在国内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吉林等省区。在繁殖季节(乌鲁木齐附近5~ 7 月,伊犁尼勒克山区7~ 8 月) 母蛛常系小蛛外出活动,此时其毒液的毒性也最强, 容易伤害人、畜, 在伊犁和哈密地区均有咬伤人、畜的报道, 严重者可致人死亡。

中毒症状


本种蛛毒无色、味苦, 呈碱性反应,可溶于水, 但不溶于酒精和醚。在75℃以上高温时毒性被破坏。人被咬后伤口处可看到两个小红点, 剧烈疼痛, 个别病人大汗淋漓, 甚至把所穿的棉衣浸湿。病人脸部呈现特有的青紫色、浮肿、以致光亮。呼吸困难、脉搏减速、心率不齐。有的人视力模糊、失明、呼气带有一股特殊的臭味。如未及时抢救, 病人可在10 几小时后因心脏麻痹而死亡。曾有一女孩被咬后中毒死亡的报道。

防治


(1)在人、畜经常出没、毒蛛活动频繁地区, 可喷洒杀虫剂。

(2)人被咬后, 可立即用火柴或烟头烧灼伤口,抢在毒素未扩散前以高温破坏其毒素。该法必须在被咬后1~ 2 分钟内进行方有效。

(3)在伤口周围针灸, 拔火罐。

(4)尼勒克县医务人员采用大剂量可的松加在5% 葡萄糖盐水中快速输液, 并用维生素C 辅助治疗。

(5)采用上述治疗寇蛛咬伤的方法, 配合使用季德胜蛇药或群生注射液。

(6)国外报道, 用抗蛛毒血清治疗毒蛛咬伤有特效, 但需提前制备血清。建议在毒蛛危害严重的地区, 开展抗蛛毒血清的研制工作, 做到有备无患。

急救方法


1、被叮咬四肢后,可立即用布条或纱布捆紧伤口上方,防止毒液扩散,每15-30分钟放开1-2分钟。

2、被咬伤后1-2分钟,用高热的物品,如烟头、烧炭烫在患处,服季德胜蛇药片。

3、小心吸出毒液,吐干净后反复。

4、有条件的可以用拔火罐的方法

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30-36毫米。全体密被白色细毛及黑褐色长毛。头胸部呈长梨形,棕褐色。背甲两侧缘具黄色窄边,螯肢粗壮而垂直,黑色,多毛,前后齿堤均3齿。触肢黄褐色,跗节黑色,具黑刺。胸板黑色。腹部椭圆形,背面灰褐色,并密生黑色小斑点,心脏斑黑褐色,自心脏斑之后半段直至腹末有6对黄色肌斑。腹部腹面黑色,丛生黑色短毛,其中央部位有由黄包小点斑形成的4条纵行线纹。

雄蛛:体长19-20毫米。体色与雌蛛相同。

卵袋:圆形白色,较大,直径在33毫米左右。卵袋内含卵可达600粒以上。卵粒直径1.40-1.90毫米。

生物学特性


穴居狼蛛的洞穴在棉田和其它旱作周围的沟渠、畦沟、村落的旧墙、山坡的向阳面、小路旁等地方。洞口椭圆琅,直径在2.00-2.50厘米,不高出地面,洞口附近丛生杂草,洞体垂直或在出口处稍有弯曲,深度可达30-60厘米。在新疆,繁殖期在7-8月间,雄蛛寻找洞穴中的雌蛛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雌蛛就在洞穴内产卵。雌蛛有护卵习性。孵出的幼蛛,常群集于雌蛛的背上,甚至攀附于附肢上,一同离开洞穴,随母蛛在外活动。有时在洞内雌蛛的背上可见到体长达8.50毫米的幼蛛。雌蛛先把幼蛛带到水边,然后再带到潮湿的草地,在这里雌蛛一边过游猎生活,一边随时在适应的地点用其后面的步足不时将幼蛛扫下,使其独立生活。

幼蛛经过短暂的游荡生活和偶尔的隐蔽生活后,开始挖洞而营穴居生活。在洞内脱蜕皮、休眠和成长。白天多隐伏于洞内,夜晚出来寻找猎物。当捕获猎物后,一般是把虫子拖入洞内进食。

穴居狼蛛,是一种剧毒的蜘蛛。并含有抑制细菌生长与繁殖的抗菌物质。其毒性的大小,常随性别、发育阶段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雌蛛的毒比雄蛛大;成蛛的毒比幼蛛的毒性大;繁殖季节的雌蛛的毒性最大。

生活环境


穴居狼蛛多生活在森林、草原、荒漠、半荒漠地带,在农田、山坡也时有发现。筑穴而居,多在平原地区的小麦水稻以及湖泊附近挖掘洞穴,洞口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 cm ,洞深20~40 cm ,深者可达60 cm。穴居狼蛛能活2年

分布

穴居狼蛛在国内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吉林等省区。在繁殖季节(乌鲁木齐附近5~ 7 月,伊犁尼勒克山区7~ 8 月) 母蛛常系小蛛外出活动,此时其毒液的毒性也最强, 容易伤害人、畜, 在伊犁和哈密地区均有咬伤人、畜的报道, 严重者可致人死亡。

繁殖


常在夜间出猎,采用直接袭击法捕食各类昆虫。母蛛于5 - 7 月产卵繁殖,卵袋略呈椭圆形,形似大花生仁,灰白色,由两片构成。据对25 例卵袋测量统计,平均体积16. 9mm ×14. 0mm ×11. 4mm ,每袋含卵379. 9 粒(184~656 粒) ,卵色黄,孵化期20 d 左右。小蛛孵出后即爬上母蛛腹背,母蛛携带小蛛约10d ,在此期间小蛛可离开母体饮水或采食母蛛食剩的昆虫或碎屑,此后逐渐离开母体独立生活。一只母蛛一年可做2~3 个卵袋。母蛛寿命2~3 年。

防卫利器


马歇尔专门研究过狼蛛绒毛的防御功能,他发现它们的绒毛似乎是专用来防卫某种动物的。比如,墨西哥金毛狼蛛的绒毛是专用来对付蚱蜢鼠的鼻腔的,能使这种动物的鼻腔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可以使蚱蜢鼠窒息而死。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研究了七种狼蛛绒毛的防卫作用,其中一种是马歇尔发现并做出鉴定的,另外他还发现了其他几种狼蛛绒毛的新作用。例如:有些狼蛛是从它们的嘴上脱毛,有些蜘蛛是从它们的腹部脱毛。最奇特的一种狼蛛是将绒毛脱落到它们的卵上以保护它们的子女免遭食肉动物和寄生虫的攻击。马歇尔发现食鸟巨蛛用它们的绒毛制成一种光滑而又柔软的垫子,脱毛时它就趴在这个垫子上。或许,狼蛛绒毛的最初用途是用来制造一种具有吓阻作用的噪声。

在所有蜘蛛中食鸟巨蛛发出的声音最大、最响。它们发出的嘶嘶声远在3米之外便清晰可闻,专用来吓阻掠食动物。马歇尔发现狼蛛发出的嘶嘶声是通过头前面用来抓取食物的两个前肢和用来走路的头两对腿摩擦而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像是撕裂绸缎的声音,这是由于一组腿上的绒毛倒钩与另一组腿上的绒毛粘缠在一起,然后又相互撕开造成的。

为了便于观察,马歇尔在狼蛛脱毛后的外甲壳上涂上一层金色,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这样就能看清绒毛钩和绒丝的结构了。为了确定狼蛛腿上的毛是否真有发声作用,他用麻醉剂将狼蛛麻醉后用刮胡刀刮它腿上的毛,然后再弄醒它,激怒它,听听它还有没有嘶嘶声。如果还有,就再多刮掉一些绒毛,直到嘶嘶声彻底消失。如果出现这种结果,就说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试验的目的不只在于发现绒毛的生理作用。通过试验科学家们还发现了狼蛛是如何进化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迅速适应生态变化的。在进化过程中狼蛛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许就是突然出现的以蜘蛛为食的穴居哺乳动物,如臭鼬和负鼠等动物。为了抵御哺乳动物的攻击,某些狼蛛在其进化过程中渐渐长出了刺毛,并能发出类似狗叫的低吠声,这样可以起到吓阻敌人的作用,这或许是狼蛛在其进化过程中最成切的地方。

并非所有的狼蛛都长有刺毛,由于大陆漂移的缘故,栖息于新大陆的狼蛛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独自进化了1亿多年,某些种类渐渐进化出了这种具有防卫功能的绒毛。全世界大约有850种狼蛛,其中500种产自美洲大陆,而在这500种狼蛛中有46O种长有刺毛。

狼蛛的绒毛并不是万能的,它对某些动物几乎不起任何作用。食鸟巨蛛的天敌是一种大如麻雀的超级大黄蜂。黄蜂常常将卵产到狼蛛的体内。黄蜂先用蛰针刺扎狼蛛的神经系统,将狼蛛麻醉,然后再将卵产到狼蛛的腹部,幻虫孵化后,就靠吃狼蛛的肉生长。

行为特征


科学家们还对狼蛛的行为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狼蛛的行为特点并不像原先人们认为的那样原始、简单,而是非常复杂多样。科学家们曾在东非发现一种狼蛛会跳非常复杂的舞蹈,这种舞蹈是一种求婚舞。跳舞时,雄蛛先扭动自己的腿并朝地下跺脚,然后雌蛛也跟着扭动起来,舞蹈常常持续3-10分钟,直到最后交配为止。

狼蛛具有超凡的辨识能力。科学家曾在巴西热带雨林中做过一个试验;他们将当地的一种狼蛛从它的洞中捉出来,将其放到几十米远的一个地方,这只狼蛛竟沿着一条最短路径又回到了自己的巢穴。科学家们猜测这种狼蛛或许生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气味辨识器官,能在几十米外闻到自己洞穴中的特有气味。有些饲养狼蛛的人报告说,他们的狼蛛能对鱼缸里不同颜色的砂石进行分类,将颜色相近的砂石排列在一起。

狼蛛还具有社会识别能力。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雌狼蛛在面对向其求偶的雄狼蛛时,如果对方为陌生者,它不仅会拒绝对方,而且常常会将对方吃掉;如果对方看上去似曾相识,它往往会善待对方,甚至会接受对方的求爱。上述观点来源于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节肢动物学家艾宁赫拜特进行的一项实验。实验中,赫拜特将雄狼蛛分成两组,在一组狼蛛的前腿涂棕色指甲油,在另一组上涂黑色指甲油。然后,她将这两组狼蛛分别放入两组年幼的雌狼蛛群中喂养。当雌狼蛛发育成熟后,再将两组雌性狼蛛分别放入不同的盒子中。

接着,赫拜特弄来一些从没有同两组腑狼蛛混养的其他雄狼蛛,在它们前腿上分别涂上棕色和黑色指甲油。然后将它们逐一放入装有雌狼蛛的盒中。结果发现,尽管雌狼蛛从没有见过这些新来的雄狼蛛,但如果雄狼蛛前腿的颜色是它们所熟悉的,那么它将受到欢迎;反之就会送命。此外,妃果雌狼蛛遇见其腿上带某种颜色的“故友”的次数越多,那么它就越有可能吃掉其他颜色的雄狼蛛。

除此之外,狼蛛似乎还具有智慧。科学家们做过一个试验,他们将一只狼蛛装在一个瓶子内,再将其从瓶中拿出,旋上瓶盖,这样狼蛛就无法回到自己的巢穴里,然后科学家们就训练它旋瓶盖。经过几天的培训后这只狼蛛竟然旋开了瓶盖。

狼蛛丰富多彩的行为特征让科学家们对这种节肢动物有了新的认识。“对这种动物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可以说我们对它们知之不多。在它们的世界里或许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马歇尔说。

相关分词: 穴居 狼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