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宣恩灯戏

宣恩灯戏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宣恩灯戏


宣恩灯戏源于湖南辰河戏,又叫“腊肉班子戏”。

清乾隆、嘉庆年间,湖南辰州府泸溪县先后有李、邓、吴、杨、侯、石、张、向、牛、胡等十三姓人来宣恩定居,他们中大部分是手艺人和生意人。初来时,由牛老裁缝的祖父邀集五六个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人组成戏班,专为乡民的红白喜事演出,以维持生计。当时的唱腔以辰河腔为主,故称辰河戏。传到牛老裁缝时,他以聪明的才智,创新和发展了该戏,使该戏的演出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为宣恩人所喜闻乐见。戏班所到之处,主东多以酒席相待,尤以名菜腊肉最为抢眼,所以人们戏称为“腊肉班子戏”。凡逢年过节、清明上坟、老人寿诞、红白二喜、乔迁新居、整无事酒等,宣恩人都乐意请“腊肉班子”唱戏。民国20年(1931年),辰河戏继承人胡安清、李维成认为“腊肉班子”名称不雅,有贬低之意,故改名为“灯戏”。于是,正式有了一个由胡安清、李维成、石元开、杨法宪、陈玉甲、周玉轩、郑大庭、马太元等12人组成的宣恩灯戏班子。宣恩灯戏在唱腔上继承了辰河戏的“九板十三腔”,常用的多为大板腔、辰河调、巴巴腔三种。正生、小生、老生,多唱大板腔;正旦、老旦、苦旦,多唱辰河调;小丑和花旦,多唱巴巴腔。此外,还有倒板、二流、四平调、感叹调、开门调、垛垛调、扫台调、快板调、赶板调、闺门调等。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灯戏的声腔,逐步融入了本地的对口调、快板、金钱板、莲花落等民间艺术,使灯戏唱腔更加丰富多彩。灯戏的主奏乐器是大筒筒胡琴,伴以锣、钹、鼓、木鱼、梆子、笛子、唢呐等器乐。灯戏作为一种民间地方戏种,不太讲究“四功五法”,角色行当也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历年来,宣恩灯戏班子演出大小剧目达80多出。其代表剧目有《蠢子回门》、《三娘教子》、《姚癞子讨亲》、《三婿争婚》、《打瓦分工》、《罗店招亲》、《崔氏逼嫁》、《借亲记》、《老少配》等10多出。剧目来源一是将传统的南剧剧目加以移植改编,二是艺人们的编创新作。民间艺人胡安清就编创了《替儿嫌媳》、《二仙传道》、《刘太尊捉妖》、《抢亲》等几十个剧目。宣恩灯戏之所以能长演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一是因为内容丰富、短小精悍;二是表演形式活泼、风趣、诙谐,具有地方特色;三是不择贫富,有请即到;四是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方便。新中国建立后,于1954年成立了宣恩县灯剧团,经常到万寨、长潭河、晓关、桐子营、覃家坪以及恩施的芭蕉、甘溪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六十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灯剧团销声匿迹。1979年底,以民间老艺人为主体又成立宣恩县城郊灯剧团,在县城周围农村演出近百场。后来由于民间老艺人的先后谢世,宣恩灯戏也就停止了活动。

相关分词: 宣恩灯 宣恩 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