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徐端钧

徐端钧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徐端钧




个人简介


徐端钧,男,1949年生于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研究与教学,擅长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次。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79年9月考取浙江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韩世钧教授学习化学热力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春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赴大阪大学学习结构化学,获大阪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的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回国后长期在浙江大学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科研工作,1997年任化学系教授,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1、生物模拟物功能配位化合物的研究、光合作用放氧反应中心复合体模拟。

2、生命有关的超分子结构化学。分子有序聚集过程、聚集体内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3、新颖功能材料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具有特殊电磁性能(例如一维导电性能)和可用作新一代计算机存储材料的分子光开关。

4、晶体工程。利用分子识别形成共晶体,达到异构体的有效分离。

5、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

6、药物晶型与手性研究。

职务与学术兼职


浙江大学化学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

浙江大学化学公共课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

国际晶体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晶体学报》的编委。

主讲课程


物理化学(甲) (化学系本科生)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化学系硕士研究生)

高等结构化学 (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普通化学 (本科生)

浙江大学理学部“首届教学优秀奖”获奖者


徐端钧教授热爱教学工作,有高度的教学责任感,在浙大担任了二十多年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对教学和科研问题有独到的深刻见解。

徐端钧教授在浙大担任了20年“物理化学(甲)”课程的主讲,长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法,课程讲授深入浅出、条理清楚,注重结合科研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想,教学效果出众,他所讲授的“物理化学”课程,一直深受学生喜爱,连续多年获得学生的优秀评价。近年来,徐端钧教授担任本校“普通化学”课程负责人工作,组织新的教师队伍,扎扎实实地进行普化课程改革:编写出版反映全新教学理念的新教材,注重传统知识和反映时代性的新知识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生动反映自然科学多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通过普化课程对化学的本质有全新的认识,并在课程中初步学到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徐端钧在理学院和竺可桢学院讲授的普化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2006年被竺院学生评为“最佳上课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徐端钧组织普化任课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一学期四次的集体备课、每周的课堂教学观摩,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校普化课程面貌发生大的改变,2005年普化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最近,徐端钧又带领普化教学团队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努力着。浙大普化教学的改革已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2005年高教出版社主动出资在我校举办全国普化教学研讨会,推广我校普化课程改革中的创新理念。

徐端钧教授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指导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和SRTP活动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能力得到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有12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2001级西藏民族班的嘎多同学,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SCI论文。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竺可桢奖学金,1人获得中科院奖学金。

徐端钧教授教育学生注重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鼓励学生把提高自身学识放在第一位,不以短期内取得科研成果多少衡量学生的优秀程度。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鼓励学生以健康愉快的心情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关心生活困难的学生,主动资助经济上困难的学生,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徐端钧教授充分认识教学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主动热心指导青年教师,把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心得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贡献力量。

经学校推荐,徐端钧教授于2000年被教育部聘请担任全国中学教材审查审定工作。在由多所重点高校教授组成的化学教材审定小组中担任负责人,为全国基础教育的教改做出重要贡献,在化学教育界赢得了较高的声望。

在化学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徐端钧教授完成了大量的科研工作。长期以来在结构化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在超分子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成果,所进行的芳环堆积本质的超分子化学研究和配合物中配位键本质的基础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在浙大工作期间发表了百余篇SCI论文,H指数达到12。在晶体结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为国际瞩目,2005年2月受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UCr)邀请担任国际权威期刊Acta Crystallogr.,E的国际编委,成为在IUCr主办的系列学术期刊中受邀担任国际编委的第一位中国内地学者。两年多来,徐端钧教授为该SCI期刊处理了近400篇稿件,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专家。

被誉为人气“端哥”


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徐端钧教授一直在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他担任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和研究生“X射线晶体结构解析”课程教学20余年,近年来担任“普通化学”课程教学负责人,编写出版了《普通化学》、《新编普通化学》等教材。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两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徐端钧教授对教学内容理解准确深刻、课堂讲授深入浅出,每学期教学评价都是优秀。所讲授的物理化学课程对化学系学生而言是难度较大的课程,但是学生普遍反映内容虽难但是听课易懂。学生对徐教授的物理化学课的评价很高:“您教给我们理性的思维,赢得我们一致的尊重”,“您严谨而质疑传统的科学态度,清晰的思维,让艰深的物理化学变成彩虹色的”;学生孙涤非说徐教授的物化课“是我在学校里见过的最有人气的”课。化学系学生之间亲切地称徐端钧教授为“我们的‘端哥’”,都说“以听过端哥的课为荣”。这些评价生动反映了徐端钧教授在化学系学生心目中地位。

自2002年起,徐端钧教授担任竺可桢学院“普通化学”课的教学任务,对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提出的“培养未来化学家合作伙伴”、“利用化学教学的平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普化课程教学新理念,得到高教出版社的特别重视。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的新教材和讲授的普通化学课程中,他把化学知识发展的背景、化学知识获取的过程、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知识体系目前存在的缺陷,尽可能清楚地介绍给学生。竺院学生姚立莉对普通化学课写下了这样的学习感受:“一个学期的化学课中收获颇丰,不仅较深入地理解了书中的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些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思想方法,这是能让我受益一生的东西;高中对化学一直没有什么感觉,现在很高兴地看到自己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徐端钧教授被竺院学生投票评为“最佳上课教师”。

徐端钧教授把自身较强的科研背景,很好地融合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提升了所讲授课程的水平,增添了课程的魅力。徐端钧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化学基础研究,对于从分子结构的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本质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课题组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不少成了他所讲授课程中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启发了学生对学科的深入理解。他讲课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融入了他对化学这门迅速发展的学科的深刻理解,所以学生到课率特别高。

徐端钧教授为浙大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了近20年“X射线晶体结构解析”的课程,结合课程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徐端钧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中,两人获得“竺可桢奖学金”,一人获得“中科院奖学金”;徐端钧教授本人获得浙江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作为普通化学课程负责人,徐端钧教授团结化学系各专业15名教师,一起承担着全校普通化学的教学任务。组织经常性的教学研讨,数十次组织公开观摩课,使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课程建设与发展后继有人。

近年所获荣誉奖励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

主要论著


1. Z. Chen, Duan-Jun Xu, Z. Li, J. Wu and M. Y. Chiang,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polymeric benzimidazole complex of Mn(II) bridged by succinate, J. Coord. Chem., 56(4), 253 (2003)

2. S. Shan, Duan-Jun Xu, C. Hung, J. Wu and M. Y. Chiang, Benzaaldehyde-2,4-dinitrophenylhydrazone Acta Cryst., C59(3), o135 (2003)

3. Y. Liu, Duan-Jun Xu, J. Nie, J. Wu and M. Y. Chiang,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bis- (imidazole)(m-succinato)manganese(II), J. Coord. Chem., 56(3), 155 (2003)

4. J. Nie, Duan-Jun Xu, J. Wu and M.Y. Chiang, Separ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chiral S-malic acid hydrate,Chin. J. Chem., 20(4), 395(2002)

5. Z. Hu, J.Nie, Duan-Jun Xu, Y. Xu and C. Che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molecular complex of camphoramic acid with mandelic acid, separation of a racemic mixture of mandelic acid by (1R,3S)- camphoramic acid, J. Chem. Crystallogr., 31(2),109(2002)

6. Z. Wu, Duan-Jun Xu, J. Wu and M. Y. Chiang, Bis(thiourea)chlorocopper(I) di(4,5-iazafluoren-9-one) monohydrate, Acta Cryst. C58, m374 (2002)

7. Z. Wu, Duan-Jun Xu and Z. Feng, 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roperty of Ni(II) complex with tetraglycol aldehyde bis(methionine) Schiff base, Polyhedron, 20(3-4), 281(2001)

8. S. Chen, J. Nie, J. You, Duan-Jun Xu and Y. Chen,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pyrrolinenitroxide radical, (N-2,2,5,5-tetramethyl-1-oxo-3-pyrroline-3-carbonyl)(N,N''- diisopropyl) urea, J. Chem. Crystallogr., 31(6), 339 (2001)

相关分词: 徐端钧 徐端 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