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须芒草

须芒草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须芒草


大须芒草(A. gerardii)常高达2公尺(6.5呎)以上,是北美高草草原的代表植物,花簇分叉,似火鸡的脚。故有时称为火鸡足草。小须芒草(A. scoparius)高0.5∼1.5公尺,生于较乾旱草原。上述两种都是优良的乾草和牧草。沙地须芒草(A. hallii)小穗状花序黄色,生长于美国中部和西部沙岗。银花须芒草(A. saccharoides)高0.6∼1.3公尺,花簇银白色,长7∼15公分,美国西南部用作饲草。维吉尼亚须芒草(A. virginicus)及灌木状须芒草(A. glomeratus)均被毛,不适于用作饲草,在北美东部和西部种于贫瘠的土壤上。



简介


须芒草

bluestem

亦作beard grass,俗称蓝茎草。

基本信息


牧草科名: 禾本科

牧草科拉丁名: 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 Grass Family

牧草属名: 须芒草属

牧草属拉丁名: Andropogon L.

牧草属英文名: Bluestem,Broomsedge

天然牧草: 须芒草

牧草学名:Andropogon gayanus Kunth

牧草英文名: B1uestem

早熟禾科(Poaceae)须芒草属(Andropogon)植物,近200种多年生禾草,有时簇生,遍布温带和热带。叶片平展或折叠,茎实心或有髓。小穗状花序生于茎顶或叶腋。茎常有毛,有时淡红或淡绿色。有几种具地下茎。

地理分布


须芒草(别名甘巴草、圭亚那须芒草)原产非洲西部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非洲赤道附近,中国海南省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1982年引种,生长良好,在广东、海南推广种植。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支持根。秆密、丛生,圆柱形,粗壮,高1~3米。叶长披针形,长30~100厘米,宽1~3厘米,两面被毛,灰白色,叶缘粗糙,花序为具鞘状总苞假圆锥花序,由成对(稀单生)的总状花序组成。穗轴节间和小穗柄均向上变粗厚棒状,一边或两边具缘毛,总状花序,长4~9厘米,含17对小穗,每对小穗生于穗轴的各节,一无柄,一有柄,无柄小穗长8毫米,具芒l毫米,椭圆形颖托;有柄小穗长椭圆形,长5~8毫米,下部颖片具芒,芒长1~10毫米,小穗具花2朵,无柄小穗上部小花为两性花,下部小花不育,退化成一透明的外稃;有柄小穗小花为雄花,下部小花不育,每对小穗结一颖果。颖果纺锤状,长2~3毫米,宽0.5~0.8毫米,盾片和胚大向明显。细胞染色体:2n =4x=40。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适应性强,在热带旱季长的地区生长良好,要求降水量600~1100毫米。在海拔2000米地区有分布,以1000毫米以下生长最好,耐酸,在pH为4.6的土壤上能繁茂生长。耐瘠,不施氮肥,其产量为坚尼草(Panicum maximm)的2倍。耐火烧,旱季火烧后,促进新蘖发育,再生力达100%。种子成熟后易落粒,雨季时,发芽生长,形成茂密的草丛。自我更新量为10~50株/平方米。根系发达,入土深度80厘米,肥沃疏松的土壤可达3米以上。能摄取土层深处的水分,耐旱力强,最高可耐9个月的旱季。其产量最高是在年降水量750毫米以上、旱季为3~5个的地区。不耐水淹,也不耐重牧。为短日照植物,开花的临界日照为12~14小时,在海南儋县(北纬19度30分,东经109度30分)5月初开始抽穗,随之开花,开花盛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10月种子成熟,冬季并不枯黄,保持青绿状越冬。在儋县,旱季(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的鲜草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25%。能和圭亚那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sis)、大果蝴蝶豆(Centrosema macrocarpum)、尖叶蝴蝶豆(C.Acutifol)、野花生(Arachis pintoi)混播,表现良好。

饲用价值


叶量大,柔软,适口性好,营养期长,生长快,家畜全年均采食。产量高,产鲜草7.5~10.5吨/公顷,产蛋白质5175千克/公顷,为优良牧草。特别是在旱季和冬季,其他牧草相继枯黄,须芒草为牲畜提供了较好的饲草。可放牧利用,也可刈割,调制成干草或青贮。在世界热带干旱地区,如西非的尼日利亚、加纳等都视为优良牧草。

相关分词: 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