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 mental set 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又称心向。心理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运动定势指个人从事某种运动反应的准备状态;注意定势指观察者准备接受特定信息的状态;知觉定势指人们按照期望和背景而不是按照实际物理刺激去感知刺激。问题解决定势则指心理定势对思维活动的影响。心理定势可以影响人的知觉过程,也影响人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但也妨碍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往往要求打破定势。



简介


定势又称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预选的特殊准备状态。具体地说,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前面曾从事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

定势有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家迈尔于1930年研究过定势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他的实验里,对部分参加试验者利用指导语给以指向性暗示,对另一些参加者则不给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人们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同样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相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看图一,你会念成ABC;看图二,是12,13 ,14,其中有一个字符完全相同,按照你的读法,则B=12,因为人有“心理定势”。图三,一看就知道:四个女人的侧身裸体像;图四,四个男人的头像。可是你知道吗?两组图像当中,有一幅图一模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眼睛出毛病了?不是眼睛的问题,是心中的定势。

定势有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家迈尔于1930年研究过定势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他的实验里,对部分参加试验者利用指导语给以指向性暗示,对另一些参加者则不给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

比如说,5岁练钢琴,练到15岁才能登台演出,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强烈的定势。10岁练小提琴,20岁指法才规范,十年就是为了形成规范的定势,在这个意义上,定势是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仅是人的局部的心理活动,而且是主体的完善的个性状态。只有形成最完备、最全面定势的人,才幸运地成为演奏家。因此,当你工作顺利的时候、人见人爱、钱如潮而至,说明有良好的定势,千万不要动。

同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也有妨碍作用,在很多现实事件中都可以理解到。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将瓶子平放,瓶底朝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找出口,一直到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不停地重复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由于这种定势思维,它们才没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只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因而当你身处不利境遇时,失学失恋失业、子不肖妻不贤、钱不够、心很乱,说明:你处于不良定势当中,必须要打破常规定势。自己改,找专家改,不利则必动。

相关实验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阿西莫夫是俄国血统的美国人,一生中撰写了400部书,算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在《智力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中,他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他说,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看样做?” 阿西莫夫心想,这还不简单吗?便顺口答道 :“盲人肯定会这样-”——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汽车修理工一听,开心地笑起来:“哈哈,你这笨蛋,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其实,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数学家华罗庚讲过一个故事:如果我们去摸一个袋子,第一次,我们从中摸出一个红玻璃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我们还是摸出了红玻璃球,于是,我们会想,这个袋子里装的是红玻璃球,可是,当我们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白玻璃球,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玻璃球罢了。可是,当我们继续摸,我们又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又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我们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接触了一定的类似的概念后,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似乎它也是没错的,可是如果跳出了这个范围会怎样?我们面对的是如此浩瀚的世界,你又如何能探尽这个世界?在学习、工作和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试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作用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口渴需要喝水时,你常以为暖水瓶里装着很多水,他用力一提,原来瓶是空的。由于用力过大,暖水瓶被提得很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提水壶之前,你已经有了一种心理准备,这种准备提供了足够的力量可把装满水的壶提起,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瓶内没水,你支付的力量远远大于提空壶所用的力量,因此感到水壶格外的轻。这种现象的理论根据就是心理定势。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知识经验,也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这些习惯或方式在从事某项活动之前,便构成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定势。它能够决定和调整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的实现,能够影响后继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趋势。

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这些经验很快整合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随之而来的知觉活动产生影响,制约着知觉的程度和方向。例如,0这个符号,当它出现在一系列数字之后,你会准确地知觉为数字"零",而不会认作字母[ou];而当它出现在一系列英文字母之后,你会毫不犹豫地知觉为字母[ou],而不被认知为数字“零”。道理就在于刚刚获得的感知经验,已成为同类知觉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它以简化的心理模式无形地影响随后的知觉活动。

另一类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情绪、价值观以及已养成的习惯、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等,都可构成某种心理定势,它将不自觉地,甚至无意识地对人的活动发生影响。例如,当人的需要特别强烈时,与该需要相联系的心理定势也显得特别强烈。从本文开头所举之例可以看到,口渴需要喝水的愿望越强烈,那么提壶倒水的心理定势也就越强烈,它支付出的力量也就越大。还有人们常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是说职业习惯问题,正是这种职业习惯构成了人的心理定势,使人用以思考问题、观察事物的方式总是同自己的职业相联系,因而对同自己职业有关的事物就特别敏感。习惯和通常的行为方式作为一种心理定势,似乎有一种潜在的力量,驱使人完成某一套动作,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固着定势。操作程序和行为模式经过固着定势而被简化成稳定的心理模型,只要这习惯的动作一开动,便会不费力地重演下去。固着定势在这里起着无意识的动力作用。

定势常出现在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之中。定势对知觉的影响很大,它使主体以特殊的整合准备去反映知觉对象,使人的知觉不自觉地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它影响知觉的整合、组织和选择。

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干扰作用。前者有助于认知思维活动的迅速、敏捷而有效地进行,后者则相反,它使创造性思维活动受到限制,难以突破旧框框,或使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甚至造成认知的歪曲反映。我们了解了这一规律可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这将有利于我们对新事物新特征的认知,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思维。

如何破除心理定势


“什么老鼠两条腿走路?”如果有人问你,你或许有些茫然。 “试试动画片中的……”稍加提醒。“米老鼠!”你不难找到答案。“那么什么鸭子两条腿走路?”“唐老鸭!”你肯定会脱口而出,充满自信。两秒钟以后,你又会后悔:还有什么鸭子不是两条腿走路?!你也许认为这是捉弄人的恶作剧,其实,这是有关“心理定势”的心理游戏。规则是用来干什么的?只能是供我们去打破的!那么,如何破除心理定势呢?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找一找

现代科学证实,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开发。而人类潜力宝库的大门却被“我不能、不可能”等心理定势的“封条”封住了。这些“封条”有的封住了自我意识,有的封住了对外界事物的正确认识,找到“封条”是我们首先必须做的事。

你可以从自身入手,列出“我不能”、“我做不到”等一些想法(如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学生,我不可能超过他;我学不好外语等等)。再有,找一找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如某某是权威,当然是对的;黑白胶片当然拍不出彩色效果来等等)。

此外,还可以到自己当前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阻碍中找一找。

想一想

找到这些想法后,先要想一想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如我学不好外语是因为我年纪大了;某权威是对的,因为大家都那么认为等等。这些理由都好像很有道理。

接着,再问一问自己,这里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年纪大对学外语好像有影响,可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成人的言语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表明稍有衰退,在90岁时衰退也仅是中等的。众所周知,徐特立52岁学俄文,马寅初、恩格斯70多岁还学外语。

最后,明确一点,我没有做到的原因不是我没能力,而是我“认为”自己不能,是这种定势的观念影响了我。

做一做

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我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的不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打破心理定势,有时只需要做一做就行了。

古代有一位国王,他把几个儿子带到一座巨大的石门前,对他们说:“谁能推开这扇门,谁就继承王位。”王子们望着巨大的石门,都摇摇头放弃了。只有最小的王子走过去,用力一推,门开了,就这么简单!

我们心理的“封条”压在心头,如一座大山,其实也就是一张纸,轻轻一碰就破了,所需要的只是一点勇气和行动而已。

巧用心理定势的故事


虽说心理定势有利也有弊,但只要我们用得巧用得妙,它就会发挥出你所估计不到的效用。

不信,我为你讲个故事。?

1915年,在讨伐复辟帝制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护卫军因寡不敌众,部队建制被打散。时任连长的刘伯承带着只剩下数十人的连队,冒着绵绵的秋雨,踩着泥泞的道路,在敌人整整一个营兵力的穷追不舍下艰难地开往大足县。行进中,刘伯承突然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到路旁小树林中休息。夜幕降临时,刘伯承下令部队,将草鞋“倒穿在脚上”,折回原路,继续前进,走上一小段路后,拐弯朝路旁的一座山上爬去。敌人循着脚印,在他们曾经休息过的小树林内搜索了一阵,毫无所获,在树林外,敌人仔细辨认刘伯承他们留下的足迹,见脚印朝着大足县方向,于是沿着大路往他们前进的方向追去。士兵们不约而同地将敬佩的眼光投向使他们化险为夷的刘伯承。

这着“倒穿草鞋”之计,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利用敌人的心理定势,造成敌人判断失误,使部队在比较严峻的形势下转危为安。这便是刘伯承超人的智谋。?

下面还有一个改变对手心理定势的故事,同样很精彩。?

曾担任过美国上议院议员的洛兹,一次应邀去波士顿发表关于国际联盟问题的演讲。此前他了解到,现场的多数听众并不赞同他的观点,而他又必须说服听众。他知道,如果采取正面进攻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将难以奏效,这只能使他同听众更加对立。怎么办呢?洛兹在演讲一开始就有意缩小了他和听众之间不同意见的范围,并把他同听众的不同观点轻描淡写地说成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特意强调他和听众的共识。下面是他演讲的开头:

“各位先生、女士、我的同胞们,哈佛大学劳威尔校长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在各位面前说几句话,这使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自然有许多的不同,但关于世界的安全、美国的命运,我们的目标是一致无异的。现在请允许我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说自己的看法。?

“以前,我曾经用英语多次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可惜有些人对我产生了误解,特别是许多卓有见识的人士,因为对我没有真正的了解而引起了误会,他们甚至以为我是反对任何的国际联盟组织的。其实,恰恰相反,我多么渴望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国家都能联合起来,组成我们的神圣的联盟,只要这个组织真正能够联合各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争取世界的和平,促成世界裁军的实现。”

这就是洛兹的聪明之处。可以想像,即使是心怀敌意的听众听了这段演讲的开头也会心平气和的。你不防设想一下,如果不采用这样的开头,而是在演讲一开始就立刻去批评听众对国际联盟的错误见解,大谈国际联盟是怎样的不可靠……那将怎样?听众还能这样安静地坐在下面听他的演讲吗??

在口语交际中,听众的心理定势虽然是一种潜在的因素,但它常常会形成言语交际中的一种障碍。说话人只有及时了解谈话对手的某些特点及已经形成的某种心理定势,并有的放矢地设法改变那些影响谈话效果的心理障碍,才能缩小同谈话对手之间的距离,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使谈话获得理想的效果。?

认识了心理定势的本质、特点,在我们工作生活中,你就可以巧用心理定势助自己成功。?

在本游戏的最后,我有几道题考考你:?

“一个桌子有4只角,砍去1只角,还有几只角?”?

“思维定势”告诉你:3只。?

正确答案:5只。?

“树上有3只鸟,用枪打下来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思维定势”告诉你:2只。?

正确答案:0只,全吓走了。?

再看下面几个问题:?

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1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很明显是111。?

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2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思维定势”告诉你:大概是222。?

然而,错了!正确答案是2的22次幂。?

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3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这时,你也许会这样想:看来绝不是3的33次幂。?

又错了!正确答案恰好是3的33次幂。?

你答对了几道??

下面为大家准备的新游戏叫做“我写我名”,很奇怪吧,写自己的名字也能当作游戏做。也许你写自己名字的次数也难以计数了,但这次决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你能写出感悟,写出人生。

睁眼睛与闭眼睛?做事情是睁着眼睛做好,还是闭着眼睛做好,当然是睁大眼睛做好,视觉能给我们方向感,视觉可以检验做的结果,反馈给大脑,再由大脑指引我们将事情向好的方向做。当我们做一件事做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时,我们就会说“我闭着眼睛都能做好”,此也说明闭着眼睛做事比睁着眼睛做难。?

我常想,这世上有没有睁着眼睛却没有闭着眼睛做得好的事呢?此时,你一定想起了什么,立即回答“有”!比如,有的歌星爱闭着眼睛唱歌,有的音乐家也喜欢闭着眼睛演奏乐器,相爱的人情到深处会闭着眼睛拥吻……?

可是这些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所做的事情都是熟练至极,根本无须视觉来指引,而且都是需要用心去参与,去演绎的事情,将自我的情感注入到所做的事情,才是他们的最高境界。所以,现在视觉的帮助对于他们来说不但无关紧要,更会因为视觉的干预阻碍情感的百分百的投入。还有一点,睁眼与闭眼,对于做这些事的人来说,也有个人习惯、喜好的问题,有的人就喜欢睁着眼睛做。?

连这些都排除了,你说到底有没有睁着眼睛还没有闭着眼睛做得好的事呢?告诉你,我就遇上了这样的事,一遇就是两件,现在我就敢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有”!?

一天,朋友说跟我玩个游戏,要我把两只手交叉,然后再将十指迎面相扣。现在他要碰我的手指头,碰到哪根,那根手指头就要动动,以示回应。朋友嘱咐我要睁大眼睛看着,不可闭眼。一开始我只当是个小儿科游戏,没发觉其中有什么端倪。?

朋友开始触碰我的手指了,怎么回事?我的大脑迟迟给不出该回应哪个手指头的答案,好不容易做出个决定还是错的。我就不信,再试一个,咦?还是反应迟钝,一时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又连试了几次,结果还是错的比对的多。?

难道我的末梢神经出问题了,可怕!朋友让我闭上眼睛再试试,这下可就一试一个准。罪魁祸首找到了,原来是眼睛在作怪。?

想想也是,正常来说,左手在左面,右手在右面,现在左右手交叉了,还扣在一起,过程如此复杂。眼睛看到了它的位置,大脑也一时难以做出判断,到底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究竟是其中哪个指头?闭上眼睛就好了,没有视觉的干扰,就可全凭着触觉,将触觉感应到的传送给大脑,大脑再指挥相应的手指动一动。?

另外一件同样奇怪的事,我们就当作今天的游戏一起来做吧!? 做游戏?

你的字写得怎样,不错啊!特别是我的签名漂亮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这个写自己名字的游戏,看看有没有出人意料的事发生。?

请准备好笔和纸,在纸的前面放一面小镜子,然后找一本书或一块遮板挡住你的视线,这样你就只能通过镜子看到这张纸了。?

好,现在请你看着镜子,用笔在纸上慢慢地一笔一画地写下你的名字。切记,既不要写得太快,也不可闭上眼睛,一定要看着镜子写。?怎么样,是不是很难写?再看看你的成果,一定是惨不忍睹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平常我们写自己的名字时,似乎不假思索,它就自然而然地流于笔端了。可是现在看着镜子来写,由于镜子里呈现的是反像,所以我们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下笔,这时脑子里的笔画和上下左右的方向早就绞成了一团,手也不知如何使唤了。哪怕是画一条横线,我们也难以让它保持水平。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我们从未尝试过的情境,过去已有的经验非但不能给我们以帮助,反倒成了一种障碍。我们必须抛弃以往观念的痕迹,重新开始。所以,我们写字的样子就像当年我们刚学用笔时那样的笨拙,写出来的字也难免歪歪扭扭不好看。倘若我们固执地非要按照往常的方式来写,一切都将是徒劳。?

适应变化?

换了一个视觉角度,最熟悉的字也不会写了,如果我们的工作、生活也像这样出现了变化,遇到一个前所未遇过的境况,又会怎样呢??

当你面对一个新的环境,过去方法和经验将同样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甚至成为一种障碍,此刻你要做的是适应环境,寻找应对当前环境的新方法,建立新的经验。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更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一匹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一匹狼气喘吁吁地从它身边经过。这使它十分惊 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

“没有!”?

“有人在追赶你吗?”?

“没有!”?

“那你为什么没命地奔跑呢?”?

那匹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

“狮子要来?”听了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真的来了,只来了一只,然而由于它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变得极快。这匹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不久便饿死了。死时它不住地抱怨,是狮子破坏了它宁静的生活。?

这是一则包含深意的寓言,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咀嚼。居安思危,永不懈怠,竞争永远是生活的真正主题,工作、生活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适应你我,但是我们却必须学会时时处处适应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适应的问题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整个过程中。?

地球从来没有停止过转动,时间从来没有止步不前过,每个人都在一天一天地长大,一天一天地变老。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人生,永远都在动的状态中,只要有动就有变,变就意味着跟从前不一样。生活在“变”环境中的人,便面临着对于变的适应,因为你无法阻止变。?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厄运和灾祸。当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降临在我们面前时,有人选择抱怨,有人选择浮躁,有人选择等待,但我们是否想到选择积极适应??

NBC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查理?琼斯早期专门报道奥运会中的田径项目,干得非常出色。突然有一天,老板告诉他,下届奥运会将派他去报道游泳和跳水。听到这个消息,琼斯既吃惊又难过。因为他对这两个项目完全不熟悉。后来,他尝试着适应变化,下功夫熟悉游泳和跳水。结果他惊奇地发现,原来在新的岗位上可以做得更好。老板也发现了这种变化,于是交给他更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后来,琼斯成了美国“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一。?

有则寓言说:一只鸟儿单独栖息在沙漠中的一株枯树上,这是它惟一的栖身之所。有一天,骤起的风暴刮倒了枯树,可怜的鸟儿悲痛不已,只得飞到百里之外寻觅栖身之处。来到一片森林后,它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天堂。?

对于一个积极看待人生的人来说,生活的每一次变化,恰恰是一次挖掘自己、证明自己的良机。人生原本就是一个变幻莫测的过程,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主动去适应变化,用心去享受和体味每一次变化带来的挑战和乐趣呢??

适应需要接受。过去的安逸,过去的清静,已离你远去,你要坦然地接受眼前这一切变化,把它当成生命中的自然现象。?

你要接受亲人的远去;你要接受朋友的背叛;你要接受缘来缘尽;你要接受失败的挫折……

不愿接受,其实就是不愿失去曾经拥有的:拥有的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拥有的可心的恋人,拥有的相依为命的亲人,拥有的经营颇佳的生意。然而生活由不得你,时光由不得你,我们要生活下去,就必须接受生活中种种不愿接受的变化。接受,就是在心理上认同,情感上容纳;接受,就是走出“怀旧”情结,及早消除负面情绪,面向未来,重整旗鼓,重新上路。?

适应也需要放弃。放弃那些曾有的却与现在不适应的东西。在新的环境中,那些旧的观念,曾有的欲望,都成了现时的阻碍,放弃得当,我们才会解脱种种有形或无形的羁绊,打破种种思想上和行动中的禁锢,甩掉“包袱”,轻装前行,更快更好地进入新的角色。?

想到企业大干一场,就要放弃机关工作的清闲;想要进入婚姻“围城”,就要放弃单身的某些自由与逍遥;想要做明星,就要放弃做个平常人的自在。?

适应更需要挑战。每一次适应,必会面临着考验与挑战,每一次适应,必然就是一次严峻的自我考验和自我挑战,甚至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整合,一种

脱胎换骨的磨砺:爱情的结束,亲朋的病故,面临的无一不是痛苦的适应过程;求学路上的挫折,事业途中的困境,需要你不屈的斗志,不服输的精神才能杀出血路,走出逆境。所有的这一切都检验着每个人的能力、性格、意志……?

挑战的过程就是一个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取得了一次挑战的胜利,我们也就实现了一种新的“适应”。?

面临适应,这个人生别无选择的课题时,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适应。能否懂得“适应”和是否善于“适应”,正是检验人们的才智、勇气的一块试金石。?

如果说我们是永远的歌者,那么“适应”则是人生一支不歇的歌。

历史剧中的心理定势


第一是对历史剧的观赏涉及到“远近感知的双重性”:观众欣赏历史剧,需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有一点遥远的生疏,有一点异代的新奇”。这也就意味着,“观众在看历史剧的时候,如果感受的直截性与看现代剧一模一样,这并不是好事。把古铜器擦拭得金光耀眼无疑是件蠢事,即使现代仿造、复制也不应如此。”

第二要考虑“注意的轮廓性”:历史剧的审美和现实题材剧不同,是一种远距离的回顾性审美,因此对观众注意力的调动需要做到“把握住粗线条、总轮廓之中的鲜明整体”——“此中情景,恰如游山,有时要等到走完一条山道之后,拉开一段距离回首返顾,才能充分领略大山的雄伟险峻,人们甚至会惊异自己的勇气和脚力,然后更加坚定进一步向前的信心。人们回首返顾,不愿意、也不可能对远山的杂草碎石详加辨析和计较,而总是着眼于总体的气势、巨岩的组合、山色的层次。”因此,历史剧的选材必然是粗线条、轮廓性的,是那些“因距离阻隔反而显得更加清晰”的历史事物。

第三要考虑“理解的贯通性”,注重呈现一种经受时间冲刷的历史哲理。为了说明这一点,余秋雨引用了黑格尔的话:同样一句话,出自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和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其分量和含义就大不一样。为什么呢?他接着分析:“因为即使青年的话是完全正确的,却也未曾经历过历史的锤炼,人们总怀疑其间很可能包含着不少偶然性,而与银髯白发相伴随的人生经验则有着它自然的哲理价值。老者即便是一阵嗫嚅,人们也愿意恭恭敬敬地静听。不妨说,历史剧所吐露的,就是历史老人要宣告的哲理。观众看历史剧,需要动脑筋去理解这种哲理,也会习惯地索取这种哲理。”

相关分词: 心理 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