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


据2010年8月11日出版的英国《柳叶刀-传染病》期刊介绍,目前有一种新出现的不明原因的病症正在一些国家流行,一些西方医学家把这种病叫做“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或者简称为NDM-1。由于许多发病者曾在印度或巴基斯坦旅游和治疗,因而研究人员推测这种携带NDM-1的细菌可能起源于印度次大陆。据报道,这种病可以通过饮水等途径传染,表现症状为肠道感染,这种新型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抗药性,死亡率很高。



定义


一种超级病菌NDM-1(全称为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即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从南亚传入英国,很可能向全世界蔓延。这种超级病菌可让致病菌变得无比强大,抵御几乎所有抗生素,且10年内将无药可用。日前,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研究员在接受专访时称,确切地说,NDM-1是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的超级耐药基因,编码一种新的耐药酶,称为NDM-1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是酶菌(酶菌?没有这个名词,NDM1是 ndm基因编码的产物,能水解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从而导致耐药性),是肠杆菌的一种,与大肠杆菌(E.coli)、沙门氏菌属同一类(产NDM1型酶的细菌目前发现的是鲍曼不动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属于非发酵菌,与大肠、沙门等产杆菌科细)。最近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所谓"超级细菌(superbug)"实际上是一种产新发现的碳青霉烯酶--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1,NDM-1)的肠杆菌科细菌,产此酶的NDM-1基因(blaNDM-1)常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等,已在南亚发现高度耐药的感染病例,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

危害性


NDM1能轻易地从一种细菌跳到另一种上面,科学家忧虑NDM1跟危险性病毒结合,变成无法医治的人传人病毒,并且这是一种多重抗药性细菌,一旦在全球散播,抗生素作废的时期将拉开序幕,危害非同一般。

“‘超级细菌’的危害特别严重。”作为我国细菌性感染临床诊治的权威,汪复忧心忡忡地表示,“这意味着目前‘无药可治’,让我想到了抗生素发明前的时代。1939年,白求恩大夫因为细菌感染而死,2年后,青霉素才开始在临床应用。“

由来


根据文献记载,一名59岁男性印度籍瑞典人于2007年11月回到印度,2007年12月在新德里一家医院做了手术,2008年1月8日回到瑞典。在新德里住院期间,他使用了阿莫西林、丁卡那霉素、加替沙星、甲硝唑等抗生素。2008年1月9日,从他的尿液中分离到一株肺炎克雷伯菌。后来发现,这株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携带一种新的金属β-内酰胺酶,被命名为NDM-1。这就是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简称NDM-1)。此研究报告发表在2009年12月美国微生物学会的《抗菌药物和化疗》杂志上。论文的责任作者是英国卡迪夫大学蒂莫西沃尔什教授。作者名单里没有印度科学家或印度研究单位。

传播途径


(1)经血传播

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

(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

(3)医源性传播

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液透析患者常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4)性接触传播

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证实。

(5)昆虫叮咬传播

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病毒传播起一定作用。

(6)密切接触传播

与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预防


勤洗手可预防ndm-1

NDM1能轻易地从一种细菌跳到另一种上面,科学家忧虑NDM1跟危险性病毒结合,变成无法医治的人传人病毒,并且这是一种多重抗药性细菌,一旦在全球散播,抗生素作废的时期将拉开序幕。

近日,英国卫生部宣布英国已经开始讨论研制新抗生素的办法,但科学家提出:可能10年内都不会有对NDM-1有效的新的抗生素出现,但勤洗手能有效阻止其传播。

沃尔什说:“我们极度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监控体系,也极度需要针对此类病菌的新的抗生素。”他指出,目前对携带NDM-1的细菌还具有一定效果的只有2种抗生素,但很快这些细菌就可能对这两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科学家指出,要阻止NDM-1的传播,必须尽快识别NDM-1感染病例,并将任何感染者隔离起来。其他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对医院设备进行消毒、医生和护士用抗菌香皂洗手等,也能阻止NDM-1的传播。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者皮陶特呼吁,要求那些曾在印度的医院中接受过治疗的外国人在返回本国后先去医院进行筛查。英国健康保护署专家利弗莫尔则呼吁所有医院的病人、访客和医务人员都勤洗手,以防止NDM-1的传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都勤洗手,以预防感染NDM-1。在出现一些病症的时候,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体内的细菌产生耐药性,为以后的治疗带来不便。到印度做医疗美容要谨慎

阿尔伯塔省健康署高级医疗主管约菲说,“超级细菌”是“旧瓶装新酒”,细菌出现耐药性近年来一直存在,因为细菌会不断变异、适应人类惯用的抗生素。他口中的“新酒”,则是指全球著名的《 柳叶刀》杂志刊登的研究报告。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11日刊登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在37个曾在南亚国家(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接受治疗的英国人体内,发现了含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这是一种有多重抗药性、难以对付的细菌,且出现了随着人员流动而跨国传播的趋势。NDM-1的全称是“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是一种高效酶,能分解大多数抗生素,让抗生素失效。

NDM-1基因已在大肠杆菌、肺炎克雷柏氏菌等细菌中发现,能通过人际传播或者共用物品传播。感染者的症状包括:小便疼痛、伤口感染、肺炎和发烧。去年,医生在印度一个入院治疗的瑞典病人身上首次确认了“超级细菌”。

印度政府对“超级细菌”的命名中含有印度城市“新德里”非常不满,认为这份研究报告不严谨,打击了印度的医疗旅游业。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英国加的夫大学教授沃尔什回应说,用感染源头城市为细菌命名是一种传统。

研究报告的合作作者、印度学者库马尔认为,报告内容很科学。另一合作作者、印度医疗学者库马拉萨米则改口说,“超级细菌”的威胁被夸大了,事实上,它的威胁不如甲型HINl流感厉害。

广东省疾控中心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何剑峰15日说,民众无需对“超级细菌”恐慌,平时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即可。如果民众近期到印度旅游,要注意以下几点:个人卫生防护(勤洗手、清洁公用物品等);不乱吃路边小吃;食物要煮熟,防止病从口入。何剑峰还说,目前替加环素、多黏菌素这两种抗生素对“超级细菌”仍有效。

外国专家提醒,赴印度等南亚国家做医疗美容等要谨慎

结构


NDM-1超级耐药基因可传递

研究发现,编码NDM-1酶的基因位于一个140KB的质粒上。质粒是细菌可移动的遗传原件,可在细菌之间传递。携带NDM-1质粒的传递,可使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获得耐药性,增加治疗的困难。携带NDM-1质粒在细菌之间传递,可发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消化道等所有细菌可生长繁殖的地方。

携带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质粒,被称为耐药性质粒。细菌的耐药性质粒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发现了,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研究达到高潮。耐药性质粒在细菌中很常见,比如痢疾杆菌,几乎100%的痢疾杆菌都有耐药性质粒。

NDM-1质粒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它说明,细菌耐药性的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携带NDM-1质粒细菌多见于医院环境

8月11日,《柳叶刀传染病》刊发NDM-1扩展研究论文。该研究由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健康保护署和印度马德拉斯大学的医学研究者联合开展。论文称,NDM-1多发现于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在英国分离到携带NDM-1质粒细菌的29名患者中,17名患者在一年内有到印度、巴基斯坦旅行的历史。其中14名患者有在当地医院就医的历史,包括美容手术。

论文提到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常常引起医院相关感染。从医院环境分离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往往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因此,这些获得了NDM-1质粒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可使医院发生相关感染的危害程度增加,治疗更加困难。

有报道说,类似的NDM-1感染也出现在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英国卫生部近日已就NDM-1防范发出警告。携带NDM-1质粒的细菌是在跨国传播吗?

从目前研究情况看,NDM-1是首先在印度新德里被发现的,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国家发现的NDM-1质粒一定来源于印度。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从英国和印度分离的携带NDM-1质粒的菌株明显不同。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说明英国携带NDM-1的大肠杆菌是从印度传过去的。携带NDM-1质粒细菌不会引发新传染病

连日来,NDM-1向全球蔓延的报道铺天盖地。这种携带NDM-1质粒的细菌危害究竟有多大?它会像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那样引发全球新的传染病疫情吗?

NDM-1质粒可以在细菌之间传播,使更多的细菌变得更加耐药。如果在医院就医的过程中感染了这种细菌,会导致某些疾病治疗困难,病情恶化。因此,携带NDM-1质粒的细菌有可能给人类造成重大的健康威胁。但NDM-1质粒的本质是对抗生素耐药,其本身不能引起新的传染病发生。

有报道说,在英国的医院里,已经出现了携带NDM-1的病菌在病人和病人之间的传播感染。那么,它会不会像耐多药结核杆菌一样发生传播?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携带NDM-1质粒的细菌主要是医院感染相关的细菌。因此,在医院环境严格实施预防措施,防范医源性感染,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问题

在被称为抗生素“黄金时代”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这一数字到1999年上升到了2000万。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耐药菌带来的用药困难。

目前,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发达国家,有5%~10%的住院病人发生过一次或更多的感染。美国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约为200万,死亡90000人,经济损失达45亿~57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要高出发达国家2倍~20倍。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左右,但漏报率很高,可达50%以上,致死率尚不清楚。主要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及手术切口感染等。

有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感染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死人数已超过同期艾滋病死亡人数。欧洲CDC对29个国家传染疾病调查发现,英国44%的医院存在高耐药性的MRSA。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调查显示,约11.1%的病人在医院期间成为MRSA携带者,MRSA已由医院向社区蔓延。2000年,我国MRSA的临床检出率达到20%~70%。2005年发现,我国金葡菌感染中,MRSA分离率占69.2%;临床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分离率已达80%左右,泛耐药不动杆菌检出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NDM-1的发现再一次告诫,控制细菌耐药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的应对战略和部署,需要重新审视。产生耐药基因的原因

自然界(非临床环境)中本来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药基因”,而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如同“筛选压力”,选择并进化这些整合有“耐药基因”的病菌,使得后者最终成为人类的噩梦——临床上的“耐药菌”。

2004年耐药、高致病性的难辨梭状菌在北美和西欧流行。仅在加拿大魁北克一地的爆发就造成7000名重症患者和1300人的死亡。万古霉素曾被誉为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当这道防线失守后,人们开始广泛使用碳青霉烯抗生素。如今携带NDM-1基因的耐药菌开始流行,表明在抗生素研发与微生物变异之间的赛跑上,后者再次取得了胜利。这或许是人类噩梦的开始。就在WHO宣布甲型H1N1流感疫情进入尾声的几天后,人们又听到了所谓的“末日细菌”的坏消息。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出现的 “超级病菌”NDM-1,目前已经蔓延到欧美多个国家。这一新型的耐药菌与以往的耐药菌如甲氧西林耐药菌(MRSA)有很大的不同,它其实并不是一种细菌,而是一种由特殊的耐药基因编码的酶,因此它的出现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更有媒体以《超级病毒NDM1不怕抗生素,末日细菌恐全球散播》为题进行耸 人听闻的报道。“百毒不侵”的机制

8月11日的《柳叶刀》杂志发表题为“印度、巴基斯坦、英国发现新的病原菌耐药机制”的论文,文章对这一新发现的耐药基因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生 物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New Delhi Metalo-1),简称NDM-1。研究发现:由NDM-1编码的酶能够分解碳青霉烯抗生素,而后者是目前抗感染治疗中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 抗生素,广泛应用于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

研究还发现,NDM-1广泛存在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病例中。携带有该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目前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更为严重的是,初步判断NDM-1基因存在于细菌的质粒上,能够在微生物中自由传播。根据英国健康保护署的数据,2007年在英国境内发现的“抗碳青霉烯抗生素”病例有7人,到2008年上升至20人,2009年则超过了40 人。而且导致病菌抗性的NDM-1基因也呈现出多样性。此次发现的NDM-1不同于以往的三种抗药基因。它在临床上引起的感染病例2008年为4 人,2009年上升至18人。由于这种耐药菌对绝大部分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加之NDM-1基因能借助质粒在微生物间发生“水平基因转移”,因此论文指出,NDM-1病菌在全 球大规模蔓延的潜在危险“明确而令人恐惧”。原因在于,航空旅行、全球化和人口流动都为NDM-1在国家和大陆之间迅速蔓延提供了机会,而大多数国家还没 有引起警惕。有报道称,目前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英国健康保护署对此发出了“三级国家预警”。由于这种基因以“新德里”命名,因此引起了印度方面的质疑。加之《柳叶刀》刊出的文章注明,该研究受制药公司(惠氏)的资助,而惠氏公司在抗感染领域的主打产品替加环素,又恰是仅有的对NDM-1病菌有效的两种抗生素之一,因此有人怀疑此新闻背后的推手是制药企业。带有 NDM-1 的耐药菌,多为大肠杆菌或者肺炎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其中包括头孢类、碳氢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作为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的万古霉素,可用于耐药性的革兰氏阳性菌,但对于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具活性。已经发现的耐药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本身就对抗生素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它既具有不能渗透抗生素的物理屏障,也可以通过“外排系统”泵出胞内抗生素。此外,抗生素结合的靶点还易发生变异,还能够产生分解抗生素的特异性酶。NDM-1病菌耐药的原理就属于后者。正是革兰氏阴性菌的多重耐药机制,使它在临床上逐渐成为“百毒不侵”的超级耐药菌。自然界中的志球基因

抗生素与耐药性如同“矛和盾”的关系,抗生素杀死微生物,耐药性又可以使微生物“免疫”抗生素。那么,导致这些耐药性的抗性基因到底从而何来呢? 最近两年,《科学》杂志和《自然》杂志均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论述。文章的观点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广泛的耐药基因。如产生抗生素的真菌、放线 菌,其抗生素合成基因簇中本身就含有“耐药基因”。在这些抗生素产生菌周围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为了生存也会进化出“耐药基因”。动物活动、人类迁移、物 理因素都能促使这些抗药基因的传播。而目前医疗、畜牧等行业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生态环境中毒性物质的存在,又作为“筛选压力”,不断选择并进化了这 些耐药菌。

如同抗生素来源于自然界的放线菌和真菌一样,目前绝大多数的耐药菌体内的“耐药基因”也是来源于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产生抗生素的最初目的是,为 了抵御环境中的天敌或竞争者,而它自己是对抗生素的毒性“免疫”的。这是因为,编码抗生素的基因簇本身往往就含有“耐药基因”。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很多不产抗生素的微生物体内也存在“耐药基因”,这些耐药基因在细胞内主要起到代谢调控、信号传递的作用。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耐药基因这一事实也促成了对“微生物耐药性”研究方法的改变。以前人们使用“药敏试验”来判定微生物是否对某一种抗生素具有耐 药性。而现在,更倾向于采用PCR技术和分子杂交等技术,通量检测病原菌DNA中是否含有可能的“耐药基因”,这种技术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科学的指导。志球的反击

在非临床环境中广泛存在着耐药基因,这是造成如今耐药菌泛滥的内因。而临床上的抗生素滥用,以及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则是造成耐药菌泛滥的外因。

实际上,自从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抗生素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以及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其相应的耐药菌也就不断出现。

2008年《科学》杂志在“细菌的反击”一文中曾这样描述:1943年青霉素大规模使用,1945年院内感染的20%金黄色葡球菌对其产生抗 性;1947年链霉菌素上市,同年该药耐药菌出现;1952年四环菌素上市,1956年其耐药菌出现;1959年甲氧西林上市,1961年其耐药菌出 现;1964年头孢噻吩上市,1966年其耐药菌出现;1967年庆大霉素上市,1970年其耐药菌出现;1981年头孢噻肟上市,1983年其耐药菌出 现;1996年,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2001年利奈唑胺上市,2002年其耐药菌出现。此后数年里,仅有达托霉素等寥寥数种新型抗生素问世。万古霉素曾被誉为抗感染治疗领域的“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当临床上面临越来越多的万古霉素耐药菌(VRSA)和甲氧西林耐药菌 (MRSA)后,人们开始广泛使用碳青霉烯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等。如今携带NDM-1基因的耐药菌开始流行,再次证明,在抗生素研发与微生物变 异之间的赛跑上,后者再次取得了胜利。这或许是人类噩梦的开始。目前临床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抗生素的二类、三类用药,将人类菌群中少量的耐药菌被筛选出来,并在病理组织上形成致病的优势菌菌群。《柳叶刀》杂志2008年曾刊出通讯指出,我国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有40%为耐药菌。耐药菌的增长率达26%,居世界首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抗生素使用的不 合理。据报道,在我国75%的季节性流感,被医生误用抗生素治疗。此外,畜牧业、渔业中广泛使用阿莫新林、红霉素等抗生素用于动物的疾病预防。这些临床用药在非临床环境中使用,造成了环境中的耐药菌在临床上也无药可医。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人类曾以为找到对付病原菌的利器。但是,随着耐药菌的不断出现,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抗生素时代终究会被耐药菌的出现所终 结。地球上微生物的种类大于其他所有的物种数目之和,而人类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又远超过其所有的细胞。生物学家不禁感叹:人类可能只是外来生物,而微生 物才是地球的主人。新药研发后继乏力

造成目前病原菌肆虐的另一个原因是,新型抗生素研发的滞后。近十年许多制药公司开始不再关注抗感染用药的研发。前十五强的制药公司只有少数的葛 兰素史克、辉瑞、默克、诺华、阿斯利康等五家还在致力于抗生素的研究。这很大程度是源于,目前抗生素市场的低利润。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学实体药的研发往 往历时十余年,耗资过亿元。而上市不足数年,临床上就会出现耐药菌。此外,抗感染药物用药疗程多为数周。其市场容量远低于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药物。所以,近十年已经上市或正在临床评价的新型抗生素只有利奈唑烷(linezolid, 辉 瑞)、 达 托 霉 素(Daptomycin,阿斯利康)、达巴万星(Dalbavancin,辉瑞)、奥利万星(Oritavancin,礼来)、替加环素(Tigecycline,惠氏)。抗生素的抑菌活性及耐药性产生,与其构效(结构—药效)关系十分密切。同为“新药”的抗生素,已有结构类别的衍生物相对于全新结构类别的抗生素,在临床上是更容易出现耐药菌,甚至交叉耐药菌的。而在以上新药中,具有新型结构类别的抗生素只有利奈唑烷和达托霉素。其他抗生素的类似物和抗菌机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被发现。甚至,近四十年新型结构类别的抗生素,也只有利奈唑烷代表的利奈烷酮类和达托霉素代表的环脂肽类抗生素。2000年上市的利奈唑烷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但是上市仅两年就发现其交叉耐药菌。2003年上市的达托霉素,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目前尚无交叉耐药菌出现的报道。虽然“NDM-1病菌十年内无药可医”的说法有些言之过甚,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耐药菌问题,临床上少有长期的特效药。这也凸显了新结构类别抗生素研发的不足。 在目前缺乏新结构、新靶点抗生素的现状下,合理用药和隔离治疗是抵御耐药菌最为有效的策略。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缩短抗生素使用疗程,都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另外,面对感染患者实行预防原则,有条件的进行隔离治疗,可以避免医院内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在芬兰等国对感染患者实行“感染控制程序”,即住院病人进行定期耐药菌检测,并实施隔离治疗。因此,这些国家的MRS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国家。

命名之争


对于“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这一命名,印度表示抗议。印度健康部说,将这种细菌与印度联系起来是不公平的,印度官方将英国的这种言论称作“恶毒的宣传”。印度害怕殃及医疗旅游产业

不过印度当局认为上述顾虑言过其实。

一些愤怒议员已经在印度国会发起了议案,称英国此次的言论是一场阴谋。他们质疑知名医疗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报告,称这份杂志是由多国联合制药机构赞助的。“当印度作为新兴的旅游国家兴起时,这样的言论对印度来说是不幸的。甚至有可能是由多国公司设计的邪恶阴谋。”

印度《经济时报》引述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卡图契的话说,抗生素无效确值顾虑,但就此非难一个国家并不公平,“根本无需恐慌”。

德里医院Max Healthcare资深顾问马哈扬说,外国“医疗旅游”观光客感染这种细菌的机会微乎其微。他表示,通常只有加护病房内使用呼吸器或病危患者才会感染这类细菌,前来接受选择性手术的外国病患感染机会根本微不足道。

此外,印度首都新德里被用来为超级病菌命名,德里医界为之恼火,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也大感不悦。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计划在国际场合对研究结果声明异议。

当地医界认为,NDM-1样本取自清奈和哈雅纳省,以新德里命名不仅不恰当,更将对印度医疗旅游产业造成破坏性影响。

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声明说,该研究由欧盟,以及生产相关抗生素的维康信托和惠氏药厂赞助,多位作者都有利益冲突的问题。

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计划对研究结果声明异议,主任委员卡图契表示,将在国际会议场合表明立场。不过他坦承,本地确实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有关印度超级细菌的报道已引起印度卫生部门强烈不满,称把这种细菌与印度首都新德里联系起来是不公平的。有印度专家称,有关报道“建议”英国患者应慎重考虑前往南亚地区医院,这可能是跨国制药机构的“恶毒宣传”,意在打击印度正在兴起的医疗旅游业。

印度卫生部近日发表声明,强烈反对一些西方媒体将一种新出现的尚不明病因的病症与印度联系在一起,并称印度目前完全没有受到任何此类病症的威胁,在印度进行医疗旅行的所有外国游客是非常安全的。 印度卫生部在一份声明中说,西方一些媒体仅根据不完整的病例报告就把这种不明原因的病症与印度联系起来,这是非常错误和不公正的。印度尤其反对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名字来命名这种病症。声明说,印度的医疗机构一向为前来印度进行医疗旅游的外国游客提供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条件,目前印度完全没有受到这种新出现的病症的威胁,在印度旅行以及在印度的医院进行治疗都是绝对安全的。

近日铺天盖地的报道基本是源自英国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网络版上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蒂莫西沃什等人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的研究认为,印度次大陆的多名患者有这种名为NDM-1的基因。这种基因会改变细菌,使它们对多数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目前已经传播到前往印度、或与印度和巴基斯坦有联系的英国患者身上。至于以何种具体方式进行传播,文章中没有太多引述。

感染病例


首例病人

有报道称,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出现的NDM-1,已经蔓延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

据法新社报道,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医院的医生说,一名曾在巴基斯坦出车祸并在那里接受短暂治疗的比利时男子于今年6月死亡。这名医生没有交代死者身份,只说他在巴基斯坦入院治疗时感染含超级抗药基因NDM-1的细菌。医生曾用强力抗生素黏菌素治疗这名患者,但仍无法挽救他的生命。按法新社说法,这名比利时男子是NDM-1致死第一人。散至多国,已导致多人死亡

抗生素耐药性领域的医学专家将这种变种基因命名为NDM-1,它最早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后来有不少英美等国的游客前往这些南亚国家接受价格低廉的整形手术,使得这种基因得以传播。有报道称,这种变种基因目前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而且在英国已经出现了5例感染死亡者。

英国科学家在南亚和英国病人身上发现的这种被称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新基因,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对它无效,其中包括效力最强的碳青霉烯类。

最新一期《柳叶刀》医学期刊警告,赴印度接受整容手术在意便宜医疗的游客,有感染几乎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病菌”的风险。

研究还警告称,“NDM-1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可能性极高,国际协同监视有其必要”。

香港特区

香港《经济日报》13日报道,最近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发现,早在去年10月,一名66岁印度裔男病人在香港就医时,尿液样本中就发现了“NDM-1”;虽然这名男子已经痊愈,但香港卫生单位仍发出警告,这种超级细菌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都“免疫”,一旦感染近乎无药可医。

综合多家港媒报导指出,该男子在去年10月于普通科门诊求医时,在尿液样本中发现含有“NDM-1”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他身上的细菌对治疗尿道感染常用的口服抗生素有反应,所以现在已经治愈。香港卫生署副署长谭丽芬指出,这类超级细菌可能经手术感染,目前已叮瞩医护人员留意。

中国内地

2010年8月18日,一场有关“超级细菌”的研讨会在卫生部举行。一名与会专家对本报表示,“超级细菌”是一种感染,并不是传染病,公众无需恐慌。目前,中国分别在宁夏两名新生儿和福建一名老年癌症晚期患者样本中,检测到这一基因。其中,老年患者已因癌症去世,两名新生儿已治愈。

日本

据日本共同社网站报道,有关日本帝京大学医院(东京都板桥区)部分入院患者在院感染多重耐药不动杆菌(“超级细菌”)一事,院方8日公布了新的统计结果,感染者从最初的46人增至53人,其中4人已经死亡。院方承认“死亡可能系感染细菌所致”。

“新基因”说


国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超级细菌”其实是新基因

如此耸人听闻的消息是夸大其词还是有理有据确有其事?国家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在接受采访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首先要纠正一下有些报道当中的一个失误。

徐建国:这个报道有一个失误,它不是一种新的细菌。它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基因,能让细菌产生一种蛋白质,我们称之为酶,可以把抗生素分解了,之后抗生素就失效了。

怎么能产生这种蛋白质呢?为什么人可以遗传下来?是因为基因。这个故事是2007年底,一个印度籍的瑞典人得病,在他身上发现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好多抗生素都没有用。它检测出来的基因不一样,人家都没有。这种基因被命名为NDM-1。

如今的报道基本是源自《柳叶刀——传染病》期刊上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蒂莫西沃什发表的一篇论文。至于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文章中没有太多引述。

徐建国:这个基因从研究情况来看属于可移动遗传因子,就是说它可以在细菌中传递,使更多的细菌变得耐药,而且耐药范围比较广,从这些意义上说它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它会像以前的H1N1,或SARS那样传向全球、造成人们的恐慌吗?徐建国认为并不会产生新的疾病。

徐建国:两个东西不能比,因为两种东西性质完全不同。这个基因顶多是一把好枪,杀伤力很大,但是病毒是敌人,它是一个新的物种。比如病毒会造成甲流,这个基因只是耐药,不能造成病,只能说别人感染的时候不好治。而且甲流是在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传递,而抗药基因是在细菌之间传递。只是给细菌产生更强的抵抗外界的能力,而不会产生新的疾病。病毒的分类

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

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HIV)、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病毒的形态

(1) 球状病毒;(2)杆状病毒;(3)砖形病毒;(4)冠状病毒;(5)丝状病毒

(6)有包膜的球状病毒;(7)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8)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只有两种,即螺旋对称(代表烟草花叶病毒)和二十 面体对称(等轴对称,代表腺病毒)。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病毒,实质上是上述两种对称相结合的结果,故称作复合对称(代表T偶数噬菌体) 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

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HIV)、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病毒的形态

(1) 球状病毒;(2)杆状病毒;(3)砖形病毒;(4)冠状病毒;(5)丝状病毒

(6)有包膜的球状病毒;(7)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8)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只有两种,即螺旋对称(代表烟草花叶病毒)和二十 面体对称(等轴对称,代表腺病毒)。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病毒,实质上是上述两种对称相结合的结果,故称作复合对称(代表T偶数噬菌体)

抗生素


名词解释:抗生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抗生素基本上可分为二大类,一为抑制病原的生长,二为直接杀死病原。可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得。

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它成为人类同死神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大大增强。而此时,抗生素的生产速度远远慢于细菌的变异速度,将很容易引起大规模疫情的爆发。例如,禽流感,非典,甲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