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




图书信息


作者: 格利克曼

译者: 焦东建 / 董茉莉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9月1日)

丛书名: 世界文化名人书信丛书

平装: 359页

开本: 大32开

ISBN: 750602179X, 9787506021791

条形码: 9787506021791

尺寸: 23 x 15.5 x 1.7 cm

重量: 558 g

内容简介


本书书中收录了近300封肖斯塔科维奇亲笔信,几乎包括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大部分生平和创作经历,在这些书信中,肖斯塔科维奇是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肖斯塔科维奇,而非私人的肖斯塔科维奇,他是共产党的忠诚儿子、杰出的社会和国家活动家、人民艺术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的每一封书信的收信人和本书作者都在每封信尾附加了详细的注释。

今年是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俄罗斯举行了规模颇大的纪念活动,国内相关的活动不多,惟一可称道的也就只有这本书了。书信集和回忆录不同,更能保持历史原貌,两者参看,更可见伟大音乐家的铁骨。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的原编者格里克曼教授是肖斯塔科维奇生前的密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长达40多年。 在书信集中,格里克曼把300多封肖斯塔科维奇的信收入其中。比较特别的是,收信人和本书作者在每封信尾附加了详细的注释。

这些注释能够帮助读者置身于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当时的处境,同时又将我们引领到天才作曲家那深邃的精神世界之中,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窥视肖氏这位伟大作曲家在他生活和创作的年代中所表现出的真实的心理特征。

媒体评论


书评

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笔继续谱写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

本书所收录的信件从未做过任何删改,它们始终保持原样不变。

在信封上和明信片上,常常带有“已经通过军事检查”字样的邮戳。

今年是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俄罗斯举行了规模颇大的纪念活动,国内相关的活动不多,惟一可称道的也就只有这本书了。书信集和回忆录不同,更能保持历史原貌,两者参看,更可见伟大音乐家的铁骨。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致格利克曼的信(1941—1974年)

1941年

第l封1941年11月30日 /45

第2封1941年12月22日 /48

1942年

第3封1942年1月4日 /49

第4封1942年2月6日 /52

第5封1942年2月14日 /54

第6封1942年3月11日 /56

第7封1942年3月31日 /58

第8封1942年6月29日 /59

第9封1942年7月26日 /61

第10封1942年9月17日 /62

第11封1942年10月14日 /63

第12封1942年11月4日 /64

第13封1942年11月6日 /66

第14封1942年11月22日 /66

第15封1942年12月6日 /67

第16封1942年12月23日 /68

1943年

第17封1943年3月1日 /70

第18封1943年3月28日 /72

第19封1943年4月17日 /73

第20封1943年4月21日 /74

第2l封1943年5月10日 /76

第22封1943年5月26日 /77

第23封1943年10月8日 /78

第24封1943年12月8日 /79

第24封1943年12月31日 /81

1944年

第25封1944年1月3日 /81

第26封1944年2月13日 /83

第27封1944年4月19日 /83

第28封1944年6月2日 /86

第29封1944年7月23日 /87

1945年

第30封1945年1月2日 /88

第3l封1945年2月17日 /91

1946年

第32封1946年1月12日 /91

第33封1946年2月11日 /92

第34封1946年9月24日 /94

第35封1946年10月12日 /94

1947年

第36寸1947年1月20 /95

1948年

第37封1948年12月12日 /97

1949年

第38封1949年1月24 /98

第39封1949年2月25 /99

第40封1949年4月29 /100

第41封1949年6月lO /101

第42封1949年7月29 /102

第43封1949年9月25 /103

第44封1949年9月26 /104

第45封1949年12月9日 /104

第46封1949年12月21 /105

1950年

第47封1950年2月2日 /107

第48封1950年2月20日 /107

第49封1950年3月11日 /108

第50封1950年4月3日 /108

第51封1950年4月6日 /110

第52封1950年4月27日 /111

第52封1950年10月9日 /111

第53寸1950年10月31 /112

第54寸1950年12月25 /113

1951年

第55于1951年3月17日 /114

第56于1951年4月5日 /114

第57封1951年17月4日 /116

第58封1951年7月21日 /117

第59封1951年8月18 日 /118

第60封1951年9月24日 /118

第61封1951年10月9日 /119

第62封1951年12月5日 /120

1952年

第63封1952年9月16日 /120

第64封1952年10月14日 /121

第65封1952年10月16日 /123

1953年

第66封1953年4月11日 /123

第67封1953年4月27日 /124

第68封1953年5月6日 /125

第69封1953年6月24日 /127

第70封1953年8月22日 /128

第71封1953年8月28日 /129

第72封1953年8月29日 /130

1954年

第73封1954年1月4日 /130

第74封1954年1月28日 /131

第75封1954年4月7日 /132

第76封1954年6月25日 /132

第77封1954年9月18日 /133

1955焦

第78封1955年3月21日 /134

第79封1955年4月21日 /138

第80封1955年8月13日 /139

第8l封1955年8月25日 /139

第82封1955年8月28日 /140

第83封1955年11月16日 /142

第84封1955年12月28日 /143

1956年

第85封1956年1月11日 /144

第86封1956年1月28日 /145

第87封1956年5月29日 /148

第88封1956年5月29日 /149

第89封1956年6月2日 /149

第90封1956年6月15日 /150

第9l封1956年6月27日 /150

第91封1956年9月13日 /151

第92封1956年12月27日 /153

1957年

第93封1957年3月31日 /153

第94封1957年4月13日 / 155

第95封1957年4月15日 /155

第96封1957年4月23日 /156

第97封1957年4月24日 /157

第98封1957年7月15日 /158

第99封1957年9月11日 /158

第100封1957年11月10日 /158

第101封1957年12月10日 /160

第102封1957年12月11日 /161

第103封1957年12月18日 /161

第104封1957年12月24日 /163

第105封1957年12月29日 /164

1958年

第106封1958年1月5日 /165

第107封1958年2月2日 /165

第108封1958年3月20日 /166

第109封1958年5月5日 /167

第110封1958年6月3日 /168

第111封1958年6月22日 /168

第112封1958年7月10日 /169

第113封1958年7月17日 /169

第114封1958年8月24日 /170

第115封1958年9月6日 /171

第116封1958年9月12日 /172

第117封1958年9月19日 /173

第118封1958年11月11日 /175

第119封1958年12月19日 /176

1959年

第120封1959年2月2日 /177

第121封1959年2月6日 /178

第122封1959年5月20日 /178

第123封1959年5月26日 /179

第124封1959年5月27 13 /179

第125封1959年6月15日 /180

第126封1959年8月25日 /181

第127封1959年10月20日 /181

1960年

第128封1960年2月11日 /182

第129封1960年2月17日 /183

第130封1960年2月26日 /184

第131封1960年3月14日 /187

第132封1960年3月21日 /187

第133封1960年4月8日 /188

第134封1960年4月30日 /188

第135封1960年6月18日 /190

第136封1960年7月19日 /190

第137封1960年8月19日 /192

第138封1960年11月3日 /192

第139封1960年12月19日 /194

第140封1960年12月31日 /194

1961年

第141封1961年2月1日 /195

第142封1961年2月26日 /196

第143封1961年2月27日 /196

第144封1961年4月30日 /197

第145封1961年5月6日 /197

第146封1961年5月14日 /198

第147封1961年8月15日 /198

第148封1961年8月20日 /199

第149封1961年11月18日 /200

第150封1961年11月20日 /201

第151封1961年12月13日 /201

第152封1961年12月19日 /202

1962年

第153封1962年1月27日 /202

第154封1962年4月10日 /204

第155封1962年5月31日 /205

第156封1962年6月24日 /206

第157封1962年7月2日 /207

第158封1962年7月7日 /209

第159封1962年7月9日 /211

第160封1962年7月14日 /212

第161封1962年7月16日 /214

第162封1962年8月3日 /215

1963年

第163封1963年1月6日 /216

第164封1963年1月7日 /217

第165封1963年1月28日 /218

第166封1963年2月22日 /219

第167封1963年4月14日 /220

第168封1963年5月6日 /221

第169封1963年6月28日 /222

第170封1963年7月7日 /222

第171封1963年7月24日 /224

第172封1963年8月1日 /225

第173封1963年8月27日 /226

第174封1963年9月1日 /227

第175封1963年10月8日 /228

第176封1963年12月31日 /228

1964年

第177封1964年7月16日 /229

第177封1964年7月21日 /230

第178封1964年9月15日 /231

第179封1964年9月24日 /232

第180封1964年12月13日 /234

1965年

第181封1965年1月27日 /235

第182封1965年4月23日 /236

第183封1965年6月19日 /237

第184封1965年7月3日 /238

第185封1965年7月6日 /239

第186封1965年8月3日 /239

第187封1965年8月16日 /240

第188封1965年9月4日 /241

第189封1965年9月10日 /242

第190封1965年9月24日 /243

第191封1965年11月26日 /244

1966年

第192封1966年2月16日 /244

第193封1966年3月20日 /245

第193封1966年3月30日 /247

第194封1966年4月5日 /247

第195封1966年4月19日 /248

第196封1966年4月27日 /249

第197封1966年5月4日 /250

第198封1966年5月8日 /252

第199封1966年6月14日 /254

第200封1966年7月29日 /254

第201封1966年8月6日 /255

第202封1966年8月13日 /256

第203封1966年10月9日 /256

第204封1966年11月10日 /258

第205封1966年12月2日 /259

第206封1966年12月26日 /260

1967年

第207封1967年1月24日 /261

第208封1967年2月313 /262

第209封1967年2月18日 /264

第210封1967年3月13日 /265

第211封1967年3月22日 /266

第212封1967年4月8日 /267

第213封1967年4月24日 /268

第214封1967年5月6日 /268

第215封1967年6月14日 /268

第216封1967年7月1日 /269

第217封1967年8月11日 /270

第218封1967年8月30日 /271

第219封1967年9月2 日 /2721

第220封1967年9月30日 /273

第221封1967年10月16日 /274

第222封1967年11月29日 /275

第223封1967年12月8日 /276

第224封1967年12月26日 /278

1968年

第225封1968年1月25日 /279

第226封1968年5月12日 /280

第227封1968年6月5日 /280

第228封1968年6月22日 /281

第229封1968年7月5日 /282

第230封1968年7月20日 /283

第231封1968年8月2日 /283

第232封1968年9月24日 /283

第233封1968年10月9 日 /284

第234封1968年10月26 日 /285

第235封1968年11月10 日 /286

第236封1968年12月4日 /286

第237封1968年12月19日 /287

1969年

第238封1969年1月2日 /288

第239封1969年2月1日 /289

第240封1969年2月17日 /290

第241封1969年3月19日 /292

第242封1969年3月19 日 /294

第243封1969年3月25日 /295

第244封1969年4月28日 /296

第245封1969年5月12日 /298

第246封1969年6月10日 /298

第247封1969年6月24日 /299

第248封1969年7月22日 /301

第249封1969年8月18日 /302

第250封1969年9月10日 /303

第251封1969年10月6日 /304

第252封1969年10月7日 /305

第253封1969年10月26日 /305

第254封1969年11月23日 /306

第255封1969年12月26日 /308

1970年

第256封1970年1月25日 /309

第257封1970年2月27日 /310

第258封1970年3月28日 /310

第259封1970年5月11日 /311

第260封1970年6月2 13 /3121

第261封1970年8月16日 /313

第262封1970年8月24日 /314

第263封1970年8月27日 /314

第264封1970年9月21日 /315

第265封1970年10月25日 /315

1971年

第266封1971年2月22日 /317

第267封1971年6月2日 /317

第268封1971年6月3日 /318

第269封1971年9月9日 /318

第270封1971年11月28日 /320

第271封1971年12月30日 /321

1972年

第272封1972年2月20日 /322

第273封1972年2月21日 /324

第274封1972年4月3日 /324

第275封1972年5月12日 /326

第276封1972年7月19日 /326

第277封1972年8月15日 /327

第278封1972年10月19日 /3281

1973年

第279封1973年1月16日 /329

第280封1973年3月9日 /330

第281封1973年7月17日 /331

第282封1973年8月1日 /332

第283封1973年8月14日 /332

第284封1973年9月20日 /334

1974年

第285封1974年3月25日 /3351

第286封1974年5月17日 /336

第287封1974年8月23日 /336

1975年

本书编者的自述和日记 /338

附录关于《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与其他 /342

书后 /354

序言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是我国音乐界所熟悉的20世纪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之一,他是音乐创作的改革者,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他的创作范围包括交响曲、清唱剧、歌剧、协奏曲、室内乐、声乐套曲等多种类型的作品。他的创作风格是在继承和发扬优秀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古典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是非固定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们不断地开垦处女地,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脱离因循守旧和某些刻板公式。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面临着至关重要的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要创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肖斯塔科维奇以此为己任,在巴赫、贝多芬、马勒、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等俄罗斯19、20世纪的伟大作曲家的影响下,同时吸收了现代派的某些音乐创作方法,顺应时代的审美要求,融合时代精神,深入思考,执著追求,反复尝试,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创作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创作形象,走出了一条新音乐之路。所有这些使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居于20世纪俄罗斯作曲家的领衔地位。同时为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纯粹的民族作曲家,我们无法想像,假如他离开了俄罗斯这块土地,他的艺术之树是否还会如此的枝繁叶茂。这也是他与他的同时代人之间的区别,无论是斯特拉文斯基,还是普罗科菲耶夫,或其他的俄罗斯作曲家,在那个年代里,他们似乎都在国外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沃土,他们的作品已被西方接受,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听众群,而肖斯塔科维奇的命运却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等始终紧密相连,他曾被称为“时代编年史”作家,因为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当时祖国所发生重大事件的真实反映,但他又不是一个静穆的“时代编年史”作家,而是一个既敏锐又深邃的剧作家和不断探索的思想家。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那种似乎非常鲜明,但又难以表述、难画难描和无法透析的一种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肖斯塔科维奇挣脱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家创作活动及思想的束缚,相对地走进了自由创作之天地。

他的音乐成为最鲜明、最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他的音乐艺术渗透了他对人类的爱、对人类崇高精神的信仰,他的艺术蕴涵着坚毅和理智,他的艺术是戳穿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及一切压制和泯灭高尚人性行为的犀利武器,同时也正如俄罗斯著名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所描述的那样:“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就是对现实中强力冲突的极度神经质的、极其敏感的呐喊……这种呐喊犹如当代人类惊恐的反映,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惊恐,也不是某些普通人的那种惊恐,而是整个人类的惊恐。”因此,对千千万万的听众来说,肖斯塔科维奇不仅是一种大艺术的象征,而首先是能够深刻表现受苦受难的人们的情感的作者。与此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音乐,向俄罗斯和全世界倾泻了自己内心的忧郁和忧患。 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彼得堡,父亲是一个工程师,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他的童年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十月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中度过的,所以当他在9至ll岁刚刚萌发作曲念头时,就试图通过自己的音乐,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中最令人担忧的事件的反映,通过自己的音乐,抒发自己对某些印象深刻的现象的感受。那时,他作过一些充满童稚的习作,比如,《自由之歌》、《悼念革命烈士进行曲》等。

1919年,当他刚满13岁的时候,他考入彼得堡(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两个专业。他的钢琴教师是尼古拉耶夫,作曲课教师是斯坦伯格,当时音乐学院的院长是格拉祖诺夫,承蒙他们的精心培养,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无论是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作曲创作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造诣,他的成绩一直都是令人满意的。有一次,格拉祖诺夫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曲考卷上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创作特点鲜明,有独到的见解,较早地显现出了创作才华,真是可惊可叹……”1923年,肖斯塔科维奇钢琴演奏专业毕业;1925年,作曲专业毕业。在校期间,他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活动,他谱写了浪漫曲、钢琴曲和交响曲一类的作品,他的毕业考试作品《第一交响曲》使他声名鹊起。 音乐学院毕业后,肖斯塔科维奇在继续从事钢琴演奏或主攻作曲的问题上,曾一度举棋不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尝试之后,他最后决定放弃钢琴演奏活动,集中精力搞作曲。

20世纪20一3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他谱写了歌剧、芭蕾舞曲、交响曲、钢琴曲,并为多部电影和戏剧配乐。在那些尚未成熟的作品创作过程中,肖斯塔科维奇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现代派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贝尔格等人的某些创作手法。 1928年,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十周年,肖斯塔科维奇谱写了《第二交响曲》,该曲公演之后,顿时引起了俄罗斯社会的强烈反响,但是在国外,却没有一家乐团将其列入自己的演奏曲目之中,因为西方不接受这种宣传广告式的音乐作品。同年夏天,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他根据果戈理同名讽刺小说创作的歌剧《鼻子》,这是他这位年仅22岁、具有非凡想像力的作曲家的绝妙之作,总谱中的每一页似乎都清晰地显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每一页乐谱都标志着作曲家独特的个性。即使是这样,当时苏联音乐界仍然有人指责说:“歌剧《鼻子》对果戈理作品中讽刺性并未在舞台上揭示出来……”还有人说:“《鼻子》只不过是俄罗斯歌剧和作曲家本人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大型的试验品。”肖斯塔科维奇的支持者、当时彼得堡(列宁格勒)爱乐艺术总监索列尔金斯基撰文反驳说:“歌剧《鼻子》像一枚‘远程炮弹’一样,预示着传统歌剧创作体制方面的断裂,标志着歌剧形式的向前发展……肖斯塔科维奇在结束了陈旧的歌剧表现形式的同时,指出了建立新音乐语言的必要性……”嗣后,又是无休止的论战,直到1962年,歌剧《鼻子》的总谱才在欧洲得以出版,并开始在许多国家上演,这部杰作很快就被听众所首肯。

1974年,也就是在肖斯塔科维奇去世前一年,由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这部歌剧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功。 1930一1932年期间,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他根据列斯尼科夫的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这是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列斯尼科夫的小说展示了俄罗斯在革命前的黑暗时代,具有反差强烈的故事情节,根据这样的内容,肖斯塔科维奇以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深刻揭示出那种黑暗时代的畸形人性,并以哲人的深邃和浪漫主义者的情怀,在自己的音乐中充分再现了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在道德方面的悲剧性。这部歌剧的副标题为《讽刺悲剧》,这是肖斯塔科维奇所有的创作中最深刻、揭露性最强的一部作品,通过这部歌剧,反映出了作曲家浓烈的人文主义思想。

1934年1月,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上演,得到了俄罗斯和国际音乐界的认可,肖斯塔科维奇从此便跻身于最具盛名的作曲家之列。然而,时隔不久,《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对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横加指责,进行了很不公正的批判,所以这部歌剧很快就被打入冷宫,作曲家因此也被扣上了形式主义的帽子。直到1962年,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才被批准恢复上演。 20世纪30年代以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趋于臻熟,他通过自己创作的三部交响曲(即第四、五、六首),找到了戏剧音乐构思方面独特的表现形式。《第五交响曲》是以古典主义手法完成的,首演是由当时年轻的指挥家穆拉文斯基指挥的,从那时起,他就成了肖斯塔科维奇许多作品的第一个指挥家。《第五交响曲》与听众见面之后,顿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以说是佳评如潮。 由此可见,《第五交响曲》是一部很受欢迎的成功之作,有评论说:“在《第五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第一次以理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的面目出现……”“在《第五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首次尝试了严峻而深刻地表现重要的哲学思想。”“肖斯塔科维奇第一次像艺术家在公众面前,用最简练、最明了、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吐露自己的心声那样,如实地讲出了自己的心里罾囊}。”,这些评价都概括了《第五交响曲》中所包含的特殊意义。然而,官方却泽了这样一个定义:“《第五交响曲》是艺术家对正确批评意见的回答。”强 1939年,当肖斯塔科维奇满33岁的时候,他已经是列宁格勒音乐学院诵教授了,他创 造了自己的作曲学派,斯维里多夫、列维京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在同时代人当中,肖斯塔科维奇的确是最杰出的一位。

1941年6月22日,由于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苏联的卫国战争爆发了,这是一次人类历史的交锋。是理性与蒙昧、文明与侵略、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当肖斯塔科维奇在《真理报》上谈到自己的《第七交响曲》时写道:“这部交响曲是俄罗斯人民道德力量的颂歌。”该曲创作于1941年,首演于古比雪夫市,然后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分别演奏,当这首交响曲很快传到国外之后,同样受到了各国听众的赞赏。1942年,当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在纽约指挥演奏《第七交响曲》之后,一位美国记者这样写道:“什么样的魔鬼才能战胜能写出如此美妙的音乐的人民呢?”两年之后,肖斯塔科维奇又完成了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悲剧的史诗——《第八交响曲》,成千上万无辜的人们遭受的痛苦和死亡,使作曲家心灵感到无比震撼,所以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极大的勇气,向黑暗与残酷发出了震天的呐喊,他让人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令人恐怖的战争悲剧。《第八交响曲》“燃起了人们胸中的烈焰”,他经常引用贝多芬这句用来表现艺术职责的话。 与穆索尔斯基和其他音乐家一样,肖斯塔科维奇认为,音乐就是他的常用语言,是作曲家述说重大事件的语言。因此,一个真正的作曲家是不会轻易放弃这种语言的。1947—1948年期间,肖斯塔科维奇又写出了两部优秀作品。一部是专门献给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另一部是取材于犹太民间诗歌的乐队伴奏歌曲《犹太民歌》。1949年,作曲家改变了自己以往的谱曲风格,以大众歌曲形式谱写了清唱剧《森林之歌》。此外,他还为电影《哈姆雷特》、《青年近卫军》、《牛虻》等著名电影配乐,这些也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1957年,为了纪念俄罗斯1905年革命,肖斯塔科维奇谱写了《第十一交响曲》,名为《1905年》,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冬宫广场;第二乐章:1月9日;第三乐章:永远的追忆;第四乐章:警钟。1961年,他的《第十二交响曲》问世,这部作品是专为纪念列宁而作的。 20世纪50-60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对俄罗斯人民解放斗争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读了俄罗斯17世纪历史的重要一页,这就是他根据作家、诗人叶夫图申科的诗歌,谱写的声乐交响诗篇《斯捷潘,拉辛的死刑》。在这一时期,肖斯塔科维奇十分渴望找到一种能够格外清晰地、具体地反映作品内涵的一种新形式,于是他努力使诗歌在交响曲中体现出优美的旋律性和歌唱性。在他根据叶夫图申科的另一首诗创作的《第十三交响曲》当中,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所追求的旋律性和歌唱性,《第十四交响曲》完成于1969年,这是一部哲理深刻、悲剧色彩极浓、充分体现人生价值的作品之一。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十五交响曲》,乍看上去平平常常,似乎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实际上整个乐曲都渗透着复杂的哲学思考和他对生活的反思。 肖斯塔科维奇还谱写了15首《四重奏》,他试图通过这种体裁,并以独特的深邃性和非凡而细腻的表现力告诉人们:他是一个哲学家和抒情诗人。 肖斯塔科维奇于1975年8月9日去世,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资深的艺术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肖斯塔科维奇就是俄罗斯的贝多芬,因为他和贝多芬身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反抗心理、坚毅和勇敢的性格,有着同样的谦卑、善良和隐忍;贝多芬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自我牺牲精神,肖斯塔科维奇在自己的《第五交响曲》中,将自己比做“代世人受罪的观世基督”。用傅雷的话说:“天才的艺术家(贝多芬)站在‘无意识世界’的最高峰,说出了自己的胸怀,结果唱出了大众的情绪。”众所周知,肖斯塔科维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时代的回声,都是灾难深重的俄罗斯人民的真实情感的宣泄;贝多芬有交响曲《英雄》,肖斯塔科维奇有《第七交响曲》与其对应。天才艺术家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试图通过音乐艺术来拯救可怜的人类,为人类求得光明、欢乐、幸福、进步和文明,但这只是我们后人对伟大作曲家理性的理解和认识,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曾经说过:“用陋智的钥匙是无法打开天才内心世界的大门的……”而往往在他们的文选、札记、书信等文学遗产中,我们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心灵,甚至连同他们本人的一部分,因为这是我们理性之外的东西,是对天才们的本能和自然心态的记述,这样也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他们作品内涵的理解。 即将出版的这本《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是俄罗斯20世纪音乐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他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极少,本书编者和收信人伊萨,克格利克曼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仅有的几位朋友中的一位。从1941年到。

1974年期间,在肖斯塔科维奇写给格利克曼的所有信件(本书所收录的近300封)当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曲家那种“即便是砍掉我的双手,我仍然要作曲”的强烈的使命感,这种浸透于血液之中、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自然愿望,是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止的,也是从理性上所难以解释的。一切天灾人祸,在这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面前,都会显得无能为力。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仿佛是作曲家本人与他的朋友伊萨克格利克曼共同创作的一部乐曲,“旋律部分”为肖斯塔科维奇的亲笔信,“和声”部分为收信人伊萨克格利克曼精心加工、整理、编辑和附加的详细注释。这本《书信集》读起来似乎像我国大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一样,原始、古朴、自然、和谐、真实感人,没有丝毫的渲染和矫饰。

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喜欢这本书,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家加深对肖斯塔科维奇这位伟大作曲家的认识,更深层地理解他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更准确、更细微地理解和欣赏其作品的目的。 译者 2005年2月7日于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