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最高月发行量曾达180万册,现仍居全国文学期刊发行量之首)、最为海内外各阶层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

中文名称:《小说月报》

语言:汉语

类别:文学选刊

主办单位:百花文艺出版社

创刊时间:1910年7月

国内刊号:CN12-1063

国际刊号:0257-9413

邮发代号:6-38

定价:5元/期

主编:沈雁冰



期刊简介


《小说月报》,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初由恽铁樵、王莼农主编。1921年1月,该刊从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编,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刊登鲁迅、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多是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等人的新诗。1923年第13卷起郑振铎任主编后,又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目,这时的《小说月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等新人的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下,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小说月报》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天津市模范集体(2002年度)。北方八省市十佳期刊。主编马津海荣获全国第五届百佳出版工作者。

发展历史


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小说月报》创办之初,由王蕴章(莼农)编辑;第3卷第4期起改由恽树珏(铁樵)编辑。基本撰稿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戏消遣的言情小说和即兴小说占很大篇幅,为鸳鸯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传播的形势下,商务印书馆不得不顺应潮流作局部改良,重新由王蕴章编辑。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蓬勃发展.

1920年1月第11卷开始进行部分改革,吸收沈雁冰主持新增设的“小说新潮”栏的编辑工作,开始登载白话小说、新诗、译文和论文,刊物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同年11月,由沈雁冰接编。沈雁冰即对刊物进行彻底改革。此时文学研究会正在酝酿成立,沈雁冰为发起人之一,与北京的郑振铎、王统照等人联系,邀请文学研究会同人供稿。

1921年 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编、经过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号以崭新面貌出版,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两年后,沈雁冰辞去主编职务,由郑振铎接任主编。他继承沈雁冰的改革精神,使刊物沿着前两卷的方针前进。

小说月报》锐意改革

1月10月小说月报在第12卷1号发表改革宣言。宣言认为:

一、同人以为研究文学哲理,介绍文学流派虽为刻不容缓之事,而移译西欧名著尤为重要。

二、同人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必将忠实介绍,以为研究之材料。

三、写实主义文学,最近已见已不应多为介绍;然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言之,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为写实主义之真杰作实未尝有其之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

四、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相辅而进;批评主义在文艺上有极大之权威,能左右一时代之文艺思想。同人因此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导。

五、同人等深信一国之文艺应为一国国民之反映,对于此点亦甚愿尽提倡之责任。

六、中国旧有文学不仅在过去时代有相当之地位而已,即对于将来亦有几分之贡献,此则同人所敢确信者,故甚愿发表治旧文学者研究所得之见,俾得与国人相讨论。

耿济之翻译的名著

1921年,耿济之翻译了果戈里的《疯人日记》(《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契诃夫的《侯爵夫人》(《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等

耿济之还翻译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商务1月版)及《猎人日记》(1922年、1923年在《小说月报》上译介)发表了《〈猎人日记〉研究》。

沈雁冰在《小说月报》发表文章批评鸳鸯蝴蝶派

1922年7月10日,沈雁冰在《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上发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批评鸳鸯蝴蝶派。文章以《礼拜六》第108期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留声机片》为例,从思想内容以至描写方法,进行分析和批判,认为鸳鸯蝴蝶派写得最多是恋爱小说或家庭小说的中心思想,无非是封建思想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的各色各样的翻版。此举引起鸳鸯蝴蝶派的不满,并对商务印书馆当局施加压力。商务印书馆的保守派也借此要沈雁冰断然拒绝道歉后,商务印书馆当局对《小说月报》的稿子实行检查。沈正式向馆方提出抗议。

11月10日,沈雁冰在《小说月报》13卷11号的社评栏内发表《真有代表旧文化旧文艺的作品么?》和《反动?》,谈了对礼拜六派的看法。在一篇文章中,不同意有些人把礼拜六派看作是"旧文化旧文艺"的代表,而是"现代的恶趣味 一 污毁一切的世与纵欲的人生观",说:"礼拜六派的文人......把人生当做游戏,玩弄,笑谑;他们并不想享乐人生,只把他百般揉搓使他污损为快","我们为要防止中国人都变''猿猴之不肖子''的缘故,觉得有反抗这派运动的必要;至于为文学前途讨,倒还在其次,因为他们的运动在本质上不能够损及新文学发达的分毫"。沈雁冰的《反动?》一文,从有人把礼拜六派的通俗刊物泛滥看作是"反动"谈起,认为礼拜六派不是"反动",而"是潜伏在中国国民性里的病菌得了机会而作最后一次的发泄"。文章提出:"治标不如治本,我们一方面固然要常常替可爱的青年指出''通俗刊物''里的误谬思想与浅薄技能,一方面亦要从根本努力,引青年走上人生的正路"。

郑振铎接办《小说月报》

1923年1月,《小说月报》主编易人,由郑振铎接替沈雁冰主编这本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长期被"鸳鸯蝴蝶派"所垄断。1921年沈雁冰主编该刊后,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贯彻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创作主张的新文学刊物。郑振铎接手主编《小说月报》,开始清除"鸳鸯蝴蝶派"和"学衡派"等文学流派的影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大多数是文学研究会的人。《小说月报》注重发现、培养许多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新人鼓励他们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同时郑振锋十分重视翻译、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发展该国文学的借鉴。

1924年徐调孚参加编辑工作。1927年 5月至1928年10月郑振铎旅欧期间,叶绍钧(圣陶)代为主编。

1930年底叶绍钧、郑振铎相继脱离商务印书馆后,由徐调孚任编辑。

直至1932年1月,未及发行的第23卷新年号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一同毁于“一二八”战火而终刊,共出22卷258期。

期刊特色


《小说月报》创刊以来,始终保持鲜明特色,即选得快、选得准、选得精和多样化。它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格调高昂,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使刊物既厚重沉实,又丰富多彩,既满足读者的阅读欣赏需要,又照顾到专家学者研究鉴赏之需。不为一时的轰动效益赶时髦,而是把读者的精神需求当作刊物的神圣职责。刊物发行量从高峰滑落后,认真总结得失,使刊物特色更加鲜明,以别人不可代替的特色显现自己生存的价值,这一雅俗共赏的特色被广泛认可。

栏目设置


《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申明编辑方针:旨在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内容和形式上“谋更新而扩充之,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稿件大部分为文学研究会会员所撰译。

主要内容


①理论:

理论文章多出自沈雁冰之手。他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创作的前途》、《社会背景与创作》、《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鲁迅论》等文章,反映了作者当时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并代表了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主张。

《小说月报》曾开辟“创作讨论”、“创作批评”、“文艺丛谈”等栏目,并通过社评、杂谈、通信、读后感等形式,刊登鲁迅、郑振铎、胡愈之、周作人、叶圣陶、瞿秋白、沈泽民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鼓吹血与泪的文学,译述外国文艺论著,批判封建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奠定基础,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②创作:

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发表了鲁迅的《端午节》、《社戏》、《在酒楼上》等小说。最初两年,多系叶绍钧、冰心、王统照、许地山(落华生)、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梁宗岱、徐雉等人的新诗。他们的作品反映人生痛苦,暴露社会黑暗,同情被压迫人们,发挥反帝反封建的作用。1923年后,又涌现出许杰、王以仁、王任叔、鲁彦、罗黑芷等一批新作者。相继刊载了王统照的《黄昏》、张闻天的《旅途》、老舍的《老张的哲学》等长篇小说和朱自清的《毁灭》、叶绍钧的《浏河战场》、朱湘的《王娇》等长诗。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孙席珍、张天翼等新人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上,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2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③翻译:

从第12卷起至终刊共译介39个国家300余位作家及其作品800余篇。鲁迅译的俄国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郑振铎译的俄国路卜洵的《灰色马》,耿济之译的俄国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长篇小说均在刊物上连载,并曾编印《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太(泰)戈尔号》、《安徒生号》、《非战文学号》、《现代世界文学号》等专号和《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增刊号。第12卷增刊号《俄国文学研究》,收有郑振铎的《俄国文学的启源时代》、鲁迅的《阿尔志跋绥甫(阿尔志跋绥夫)》、耿济之的《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张闻天的《论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等论文24篇,同时译载俄国作家果戈理、高尔基、屠格涅夫、安得烈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尔志跋绥夫等人的作品29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俄国文学历史发展情况。第15卷增刊号《法国文学研究》,则刊登由沈雁冰、郑振铎、耿济之、刘延陵等人撰写的论文16篇,介绍法国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戏剧及近代法国文学;译载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乔治桑、莫泊桑、菲利普、法朗士、包尔都等人的作品。

④整理中国古代文学:

1923年郑振铎任主编后,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刊登余祥森的《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顾颉刚的《我们对于国故应取的态度》、王伯祥的《国故的地位》等论文,就整理中国旧文学问题进行集中讨论。1927年又编印第17卷增刊号《中国文学研究》上、下册,刊有郑振铎、郭绍虞、刘大白、陈垣、许地山等35人的60余篇研究论文。内容从先秦文学到魏晋六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民间文学,无不择优评述,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论文集。

⑤讨论:

该刊先后组织了“翻译文学书的讨论”、“语体文欧化讨论”、“创作讨论”,以及“自然主义”、“文学主义问题”等讨论。

刊物意义


《小说月报》发行22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却是革新后的11年,包括鲁迅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为它付出过辛勤劳动,使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介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小说月报》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艰辛跋涉的足迹,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1年 4月开始,将《小说月报》第12卷至第22卷陆续影印出版。

一作为“百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极为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下,成长中又不断地经历战火的撞击与洗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因此曾经先后使用过宣统、辛亥、民国三种年号)。但它在近代文学期刊史上却仍以生存时间之最(历时22年)、出版数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号外3册)、发行份数之丰(前期在1913年曾达到1万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达到2000份,“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见的”)而著称。

二它的诞生期正好处在中国近代文学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学期刊办刊大浪潮的结束与民初文学期刊办刊高峰出现的过渡时期,也就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等这些以“政治启蒙”为办刊宗旨的文学期刊“香消玉殒”与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小说时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创办的交叉、转型之际。而《小说月报》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它们的文学风貌与现代追求。

三它的历任五位主编(王蕴章、恽铁樵、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均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大家和文化传播者,有的人不但开创了文学期刊史上许多“首开先河”的重要举措,而且他们都通过传媒这一有利的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四它又因为革新前后的两个时期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蕴章、恽铁樵两位主编的《小说月报》(1910-1920年)始终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顽固的旧文化堡垒,一向被人们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蒙尘垢壁、少人问津。而后期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主编的新文学期刊,则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革新的急先锋和积极倡导并大力实3践新文学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镇,特别是“为人生”的宗旨一直备受推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常被新文学大家斥为的“文学逆流”,为什么在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之时,不把这个刊物的名字改换掉,却仍然延用这个所谓旧派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受众中的品牌效应及十年的社会影响还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与思考的。

五它的文字与图像想象的互动设置方式和制作技术自成一格,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晚清至民初的“过渡性”特征。它所刊载的封面插画中的图画既不同于晚清画报之“先哲”《点石斋画报》和其前身《绣像小说》那种完全由传统画匠手工绘制的水墨工笔,又有别于20、30年代画报繁盛与辉煌时期的《良友》杂志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进的新式西方照排技术的影像图片。在装帧设计上,它既有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刊首附插画选图风格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别于同时代《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的刊头图片,自我追求一种崭新的选图风貌与刊载方略。并且《小说月报》中那些大量精选的与文学杂志风格交相辉映的图片集中体现了编辑们办刊时的良苦用心,它让广大读者看到的,正是基于“画报可以启蒙”这样一种认识。

编辑


主编:马津海,男,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编审。

副主编:董兆林,男,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副编审。

文学编辑:刘书棋,男,毕业于天津市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副编审,副主任。

文学编辑:彩罕娜,女,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副编审。

文学编辑:徐晨亮,男,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编辑。

美术编辑:魏钧泉,男,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编审。

相关分词: 小说月报 小说 说月 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