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小麦原种

小麦原种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小麦原种




原种


英文名称:stock;original seed 定义1:(1)通过原种生产程序繁殖出的纯度较高、质量较好,并且能进一步提供繁殖良种的基本种子。(2)新品种开始生产和推广的最原始的高质量种子。(3)保持一定的基因型,并可供随时取得属于该一基因型生物使用的培养生物。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 定义2:保持一定基因型的培养物,可用于随时取得属于该一基因型的生物。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群体、数量遗传学(二级学科)

小麦原种


是由良种繁殖场或品种育成单位通过原种生产程序繁殖出的纯度较高,质量较好,而且能进一步供繁殖良种使用的基本种子。发达国家还把原种分为育成者种子和基本种子。育成者种子是品种育成者自己生产的原始而无混杂的种子,故又称为原原种。基本种子是指由原原种种子直接繁殖,并经严格淘汰,或由良种繁殖场直接控制所繁殖出的种子,又称为原种。由原种种子繁殖出的后代称为检定种子,过去我们曾命名为一级良种、二级良种。1989年中国农业部颁布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中规定:“审定通过的品种,由育种者提供一定数量的原种交种子部门加速繁殖推广。”这里所指的原种,是新品种开始生产和推广的最原始的高质量种子。

小麦原种

是小麦新品种开始生产和推广的最原始的高质量小麦种子。

为规范小麦原种生产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种子苗木)GB/T 17317—1998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种子总站、河北省种子总站、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陕西省种子管理站、山东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志祥、李秀锦、张鸿文、马志强。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1998年4月。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原种生产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原种生产。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原种 basic seed

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4 原种生产

4.1 原种生产方法

采用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和混系繁殖,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和株(穗)行圃、原种圃的两圃制,或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

4.2 单株(穗)选择

4.2.1 单株(穗)选择的材料

来源于本地或外地的原种圃、决选的株(穗)系圃、种子繁殖田。也可专门设置选择圃,进行稀条播种植,以供选择。

4.2.2 单株(穗)选择的重点

生育期、株型、穗型、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具备原品种的典型性和丰产性。

4.2.3 田间选择

4.2.3.1 株选

分两步进行,抽穗至灌浆阶段根据株型、株高、抗病性和抽穗期等进行初选,做好标记。成熟阶段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成熟期等进行复选。

4.2.3.2 穗选

在成熟阶段根据上述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即可。

4.2.4 选择数量

根据所建株(穗)行圃的面积而定,冬麦区每公顷需4500个株行或15000个穗行,春麦的选择数量可适当增多。田间初选时应考虑到复选、决选和其他损失,适当留有余地。

4.2.5 保存

对入选单株(穗)在室内脱粒、考种、单株(穗)编号保存。

4.3 株(穗)行圃

4.3.1 建圃

经室内考种入选的单株(穗)的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穗)分行种植,建立株(穗)行圃。

4.3.2 播种

采用单粒点播或稀条播,单株播四行区,单穗播一行区,行长2m,行距20~30cm,株距3~5cm或5~10cm,按行长划排,排间及四周留50~60cm的田间走道。每隔9或19个穗行设一对照,四周围设保护行和25m以上的隔离区。对照和保护区均采用同一品种的原种。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按图种植,编号插牌,严防错乱。

4.3.3 田间观察记载、鉴定

根据附录A(标准的附录)进行。

4.3.3.1 生育期间在幼苗阶段、抽穗阶段、成熟阶段分别与对照进行鉴定选择,并做标记。收获前综合评价,选优去劣。

a) 幼苗阶段:鉴定幼苗生长习性、叶色、生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

b)抽穗阶段:鉴定株型、叶型、抗病性和抽穗期等;

c)成熟阶段:鉴定株高、穗部性状、芒长、整齐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对不同的时期发生的病虫害、倒伏等要记明程度和原因。

4.3.3.2 通过鉴定,分别收获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株(穗)行,进行室内考种,分别脱粒、保管,下年种株(穗)系圃。

4.4 株(穗)系圃

4.4.1 建圃

经室内考种当选的株(穗)行种子,按株(穗)行分别种植,建立株(穗)系圃。

4.4.2 播种

每个株(穗)行的种子播一小区,小区长宽比例以1∶3~1∶5为宜,面积和行数依种子量而定。播种方法采用等播量、等行距稀条播,每隔以9区设一对照。其他要求同4.3。

4.4.3 田间观察记载、鉴定

同4.3。同时应从严掌握,典型性状符合要求的株(穗)系,杂株率不超过0.1%时,拔除杂株后可以入选。当选的株(穗)系分区核产,产量不应低于邻近对照。

4.5 原种圃

4.5.1 将当选株(穗)系的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出田外。

4.5.2 采用两圃制生产原种,只简略株(穗)系圃,其他方法同4.2、4.3,即将经室内考种决选的株(穗)行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所产种子应达到GB 4404.1规定的原种标准。

4.5.3 用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可直接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其技术措施同4.5.1。

5 室内考种

5.1 对田间入选的单株(穗)材料,考查穗型、芒型、护颖颜色和形状、穗粒数、粒型、粒色、籽粒饱满度、粒质九个项目。在考种过程中,有一项不合格即行淘汰。

5.2 对田间入选的株(穗)行材料,考查粒形、粒色、籽粒饱满度和粒质四个项目。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分别称重,作为决定取舍的参考。

5.3 对田间入选的株(穗)系材料和对照,分别脱粒、称重,取样进行考种。考查项目同5.2。但要从严掌握,并增加千粒重和容重的测定。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决定取舍。

5.4 为统一标准和减少人为误差,应固定专人,使用的仪器要经常检查校正。考种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各样品的含水量必须达到GB 4404.1规定的标准。

6 田间管理

6.1 原种生产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排灌方便、前茬一致、地力均匀的地块,并注意两年(水旱轮作两季)以上的轮作倒茬,忌施麦秸肥,避免造成混杂。

6.2 播种前搞好种子精选、晾晒和药剂处理工作。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确保苗全、齐、匀、壮。

6.3 各项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要合理、及时和精细一致。

7 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

7.1 入选的行、系和原种圃收获后,应在专场及时晒干脱粒。在收获、运输、晾晒和脱粒等过程中,严防机械混杂。

7.2 入库前整理好风干(挂藏)室或仓库,备好种子架、布袋等用具。脱粒后将当选的种子分别装入种子袋,袋内外各附一个标签,并根据田间排列号码,按顺序挂藏。

7.3 风干(挂藏)室或仓库要专人负责。储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种子水分不超过13%。应注意防止虫蛀、霉变和混杂以及鼠、雀等危害。

7.4 原种生产单位要搞好种子检验,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GB/T 3543.1~3543.7进行复检。对符合GB 4404.1原种标准的签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原种,可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小麦原种生产调查记载标准

A1 物候期

A1.1 出苗期

全区有50%以上单株幼芽鞘露地面时的日期,第一叶伸出芽鞘1.5cm时为出苗(以日/月表示,下同)。

A1.2 抽穗期

全区50%以上麦穗顶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

A1.3 成熟期

麦穗变黄,全区有75%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胚乳由面筋状变成蜡质状,手捏不变形,可被指甲切断的日期。

A2 植物学特征

A2.1 幼苗生长习性

出苗后一个半月左右调查,分为三类,“伏”(匍匐地面)、“直”(直立)、“半”(介于两者之间)。

A2.2 株型

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茎的松散程度分三类:主茎与分蘖垂直夹角小于15为紧凑;大于30为松散;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

A2.3 叶色

拔节后调查记载,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蜡粉多的品种可记为“蓝绿”。

A2.4 株高

分蘖节或地面至穗顶(不含芒)的高度,以“cm”表示。

A2.5 芒

一般划分五类。芒长40mm以上为长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mm以下为短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为曲芒;麦穗顶部小穗有少数短芒(5mm以下)为顶芒;完全无芒或极短(3mm以下)为无芒。

A2.6 芒色

分白(黄)、黑、红色三种。

A2.7 壳色

分红、白(黄)、黑、紫四种。

A2.8 穗型

划分为六类。穗子两端尖、中部稍大为纺锤形;穗子上、中、下正面和侧 面基本一致为长方形;穗部下大、上小为圆锥形;穗子上大、下小、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为棍棒形;穗短、中部宽、两端稍小为椭圆形;小穗分枝为分枝形。

A2.9 穗长

主穗基部小穗节至顶端(不含芒)的长度,以“cm”表示。

A2.10 粒形

分长圆、椭圆、卵圆和圆形四种。

A2.11 粒色

分红、白粒两种,淡黄色归入白粒。

A2.12 籽粒饱满度

分为三种,“1”饱满;“2”半饱满;“3”秕。

A3 生物学特性

A3.1 生长势

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拔节、拔节至齐穗、齐穗至成熟记载,分强(++)、中(+)、弱(-)三级。

A3.2 整齐度

A3.2.1 植株整齐度

分三级,整齐(++)(主茎与分蘖株高相差不足10%);中等(+)(株高相差10%~20%);不整齐(一)(株高相差20%以上)。

A3.2.2 穗整齐度

根据穗子大小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种。

A3.3 耐寒性

分四级,“0”无冻害;“1”叶尖受冻发黄干枯;“2”叶片冻死一半,但基部仍有绿色;“3”地上部分枯萎或部分分蘖冻死;“4”地上全部枯萎,植株冻死。于返青前调查。

A3.4 倒伏性

分四级,“0”未倒或与地面角度大于75;“1”倒伏轻微,角度在60~75之间;“2”中度倒伏,角度在30~60之间;“3”倒伏严重,角度在30以下。

A3.5 病虫害

依据受害程度,用目测法分0、1、2、3、4五级记载。

A3.6 落黄性

根据穗、茎、叶落黄情况分三级,以好、中、差表示。

A4 经济性状

A4.1 穗粒数

单穗实际粒数或单株每穗平均结实粒数。

A4.2 千粒重

以晒干(含水量不超过12%~13%)、扬净的籽粒为标准,随机取两份1000粒种子,分别称重,取其平均值,以“g”表示。如两次误差超过1g时,则需重新数1000粒称量。

A4.3 产量

是各种性状表现的结果,是评定原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以“kg/hm2”表示。

A4.3.1 实际产量

按实收面积和产量折算成每公顷产量。

A4.3.2 理论产量

根据产量构成因素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推算。

A5 其他

粒质: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用小刀横切断籽粒,观察断面,以硬粒超过70%为硬质,小于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

相关分词: 小麦 原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