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香港天气资讯中心

香港天气资讯中心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香港天气资讯中心


香港天气资讯中心于1999年8月1日正式成立, 由Kelvin Woo和Johnny Luk的香港气象局及Edward Fung的 天气资料库 两个天气网站合并而成



气象台简介


香港天气资讯中心至今己有逾700000人次浏览。本网站致力推动香港气象界发展,透过各种天气资讯、连结及教育资源,增强本港市民对气象的认识。 并提供多元化气象服务及举办不定期聚会,为香港气象迷提供互相交流的渠道。另外,当有热带气旋影响香港时,本站亦会发出比香港天文台更详尽的热带气旋报 告,及举办热带气旋预测比赛。

传媒介绍


1999年10月 : PC Market

2000年5月 : PC Family

2001年3月 : 星岛日报

2001年4月 : Hi-tech Weekly及无线电视节目

2002年3月 : 接受香港电台访问

2002年9月 : e-zone

气象台建立


在香港设立一个气象观测台的构想,最初是由英国皇家学会于1879年提出。皇家学会认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气象,尤其是台风的理想地点”。事实上,随着当时香港人口逐渐增加,台风造成的破坏已广受社会所关注。香港政府亦对皇家学会的建议表示欢迎。经过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后,皇家学会的建议最终在1882年获接纳。随着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长﹞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于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于同年创立。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气象观测、地磁观测、根据天文观测报导时间和发出热带气旋警告。这些饶有价值的服务备受重视,且于1912年获得英皇佐治五世颁赐皇家天文台的称号。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部门复称香港天文台。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门的运作模式及服务范围亦不断与时并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其间天文台不断引入先进科技,以配合业务发展。

服务范围


天文台的天气预测总部二十四小时工作,定时向报界、电台、电视台及其他有需要的通讯机构,提供天气报告。按情况需要,天气报告会包括热带气旋警告、暴雨警告、雷暴警告、山泥倾泻警告、火灾危险警告、强烈季候风警告、寒冷及酷热天气警告和霜冻警告。此外,天文台亦发出紫外线指数报告,提供本港太阳紫外线强度的资料,以及让市民认识紫外线对健康的潜在不良影响。市民亦可透过天文台的打电话问天气服务及天文台网页直接获取上述资料。此外,市民透过打电话问天气服务可索取各种气象和地球物理资料及授时服务。天文台又为多间商业通讯和传呼服务公司提供天气资料,市民可透过不同电子媒介获得这些资料。除了为市民提供天气服务外,我们也为国际航空和船运界及运作上易受天气影响的本地机构,例如公用电力公司、货柜码头及交通营运机构,提供特别的天气服务。机构也在运作上易受天气影响,在指定时间或当天气转坏至某个程度时,机构提供所需意见。

台徽释义


天文台台徽的基本构思,源自太极两仪,阴阳调和的概念。在香港,每当台风袭港的时候,所有市民都会想起天文台,因此以台风形状作为天文台的台徽,是顺理成章的。加上正中的十字坐标,整个标志就好像是从雷达监测台风雨带一样,表示天文台时时刻刻都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以准确预测天气为目标。设计者将台风形状左右两边拉阔,套在像地球般圆中带扁的外框中,取其平稳慎重形象,同时也代表天文台的工作范畴包含气象及地球物理等方面。此外,台徽中有两个S字母,一个是白色的S,内有另一蓝色的S,这两个S代表了科学 (Science) 及服务 (Service),代表天文台以科学为基础,以服务为目的 (Service based on Science) 之宗旨。

历史沿革


1883 香港天文台成立。

1884 开始定时作气象观测。设立热带气旋警告系统﹝香港最早的海洋气象服务﹞。设立一套以鼓形和锥体形状的目视热带气旋警告系统,用作通知离港船只台风的位置及移动方向。这个系统在1917年被一个以十种标志的热带气旋警告讯号替换。这系统在1961年6月被废除。

1885 时间球于尖沙咀警署首次降下。

1892 开始提供海港气象服务。天文台每日将24小时天气预报送到报馆,以便刊登在中午左右出版的报纸号外。

1908 透过无线电报接收船舶天气报告。位于尖沙咀讯号山(亦称大包米或黑头角)的新时间塔替换在尖沙咀水警总部的时间塔。及后由于无线电广播时间信号已被广泛使用,时间球于1933年6月30日被拆除。

1915 开始提供船舶天气预报的无线广播。

1917 一套表示本港风力的目视热带气旋警告系统在7月开始使用,替换自1884年以来使用的本地台风炮(声音)风暴讯号。这个目视系统是现时的热带气旋警告系统的起源。

1921 利用测风气球作高空探测。开始地震测量工作。

1928 天气预测在香港电台广播。

1937 设立航空气象服务。

1948 加入国际气象组织﹝IMO﹞,即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前身。

1949 利用无线电探空仪及雷达探空系统测定高空气象资料。

1959 天文台设置首座天气雷达。

1961 开始测量大气中的放射性。

1964 接收极轨卫星的自动图像传送信号﹝APT﹞。

1966 在1966年开始以 95 兆赫频率直接由天文台播出6 响报时信号,并于1989年9月16日停止运作。直至今天,天文台的6 响报时信号仍继续由香港电台播出。

1967 开始发出有关雷暴及豪雨的警告。

1973 天文台设置首部计算机系统。

1975 天文台透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GTS﹞交换气象资料,并全面建立了下列三组地区性专用电路:香港─东京﹝1969﹞香港─曼谷﹝1970﹞香港─北京﹝1975﹞ 开始发展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

1977 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低分辨率卫星图像。开始发出山泥倾泻警告。

1979 设置了一套由三个站组成的短周期地震仪网络。天文台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平衡正压模式﹞开始投入业务运作。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天文台在九龙市区和启德国际机场跑道安装五个测风站,试验探测机场的风切变。1980 设置了首套铯原子钟报时系统。

1983 提供三天天气预报服务。

1984 首两个用作提供公众天气服务的自动气象站于天文台总部及沙田建立,而另一个用作提供航空气象服务的自动气象站亦于赤 角投入运作。天文台实时雨量数据收集系统开始运行。

1985 首个粤港兴建的自动气象站于黄茅洲开始运作。设立打电话问天气服务在京士柏建立了一所辐射测量室。

1987 设立环境辐射监测计划。天文台科学主任开始主持电视天气节目。

1988 一套新的天气预报数值模式(有限区域数值模式)投入运作,集中处理影响香港及邻近区域的小尺度天气系统天文台向新闻处及香港电台传送二十三个世界城市的天气资料及预报,以便向传媒及公众发布。

1990 辐射监测及评价中心成立。

1992 一套以颜色为标记的「暴雨警告系统」开始使用。

1993 天文台开始测量高空的臭氧及辐射。

1994 天文台第一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开始运作。

1996 天文台在因特网设立网页。成立天文台之友,加强市民和天文台的沟通及提高市民对天气服务的认识。

1997 将地震站网扩展至8个台站,并以数字式信号传送。

1998 提供互动形式的资料查询系统﹝IES﹞服务。天文台的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TDWR﹞投入运作,每分钟探测风切变及湍流,向航机发出有关警告。推出四天天气预报服务。在1998年7月航空气象服务从旧启德机场迁移至赤?角新的香港国际机场。

1999 天文台在大帽山装置的新天气雷达系统正式启用。新系统提供高分辨率雷达数据,能更有效地监测恶劣天气系统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级计算机,用作运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气预报数值模式﹝业务区域谱模式﹞,以加强预测暴雨的能力。开始发出寒冷天气警告。开始提供紫外线指数。

2000 开设了一所位于天文台附近一幢商业大厦内的资源中心,方便市民索取资料及刊物。天文台添置了一套高效能服务器簇,以提高气象数据处理的能力。推出五天天气预报服务。开始发出酷热天气警告。

2001 天文台增强网站服务,提供文字版及有声网页,让视障人士更容易获得天气信息。

2002 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香港天文台开发和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网站正式运作。这个是世界上首个涵盖2003 首次成功接收到从商业航机上计算机传送来的自动天气报告。

2004 全东南亚首套自动高空探测系统正式启用。

2005 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局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合作建成闪电定位网络,并推出闪电位置信息服务。

2006 天文台推出紫外线指数预测服务,方便市民考虑适当的防晒措施。 天文台在香港国际机场装置了第二台激光雷达系统,以加强风切变预警服务。2006年5月香港天文台参与了太平洋海啸警报及减灾系统成立四十多年来首次举行的泛太平洋海啸演习。天文台为2008年奥运马术比赛研发的两套实时暑热压力测量系统,已在2006年6月分别安装于沙田香港体育学院及上水双鱼河骑术训练学校。2006年12月26日吕宋海峡发生猛烈地震并引发小型海啸,香港天文台发出了有史以来首个海啸报告。天文台为世界气象组织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和恶劣天气信息中心网站转用worldweather 及 severe.worldweather的新域名以彰显其国际地位。在2006年年底,天文台成功引进一套全球─区域气候模式作气候预测研究之用。季度气候预报开始向公众发布。

2007 发出3号和8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的近海平面参考测风站数目增至八个,涵盖全港。天文台台长于五月主持了部份世界气象组织会员大会的会议,这是有史以来天文台人员在世界气象组织主持的最高规格会议。

2008 天文台在其网站推出首个香港分区气温预报。

网站历史


1999年8月1日 网站正式成立

1999年8月8日 John Yeung的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加入为合作网站

1999年11月8日 本网站成立100日,推出免费天气网上邮服务

2000年初 获极速数码网络提供服务

2000年7月7日 新版本正式开幕,加入教育资源及更多丰富的天气资讯, 新口号为「天气无限 由你变幻」

2000年尾至2001年初 与气象之友及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举办了数项活动,包括比赛及投票, 吸引不少气象迷参加

2001年1月17日 推出HKWX免费天气网站服务

2001年3月 推出ICQ/电邮天气资讯提示服务,方便市民获取最新天气资讯

2001年3月30日 Niki Kwok 和 LiAhSheep的自动气象资讯站亦加入为第二个合作网站

2002年9月20日 第三版正式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