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先秦两汉道家思维与实践

先秦两汉道家思维与实践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先秦两汉道家思维与实践


本书简介:


《先秦两汉道家思维与实践》,薛明生著作,原名为《先秦两汉道家思维与实践研究》,是薛明生老师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时的博士学位论文,后被台北:文津出版社收入“丛书:文史哲大系”于2007年出版。

书名: 先秦两汉道家思维与实践作者: 薛明生著

学科: 中国哲学

书籍分类: 人文社科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地: 台湾

出版日期: 2007年

语文: 繁体中文

ISBN: 9789576688140

本书探讨道家思想之实践并非高远玄妙而不可行,其实例俯拾可得。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所并称之中国「汉唐盛世」即有多数统治者不仅积极地推崇道家思想,而且还把这种思想直接贯彻於政治统治术之中。全书以道论的历史发展为经,以道论所蕴含的主题为纬,对道家道论的思维特徵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道家思想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功用,即「道论体现」,有丰富且具特色的探讨。

本书目录:

洪序

赖序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因缘

壹、先秦两汉道家道论传承不明

贰、先秦两汉道家道论研究之价值

参、对道家文化研究之兴趣

第二节 道家道论研究的现况

壹、本国学者对道家道论的研究

贰、外国学者对道家道论的研究

第三节 本书研究面向与研究的主要问题

壹、研究的视角

贰、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 本书研究方法、资料与特殊之处

壹、本书之研究方法、资料与章节内容

贰、本书研究道论的几点新见

第二章 道的概念溯源、界说与先秦道论发展

第一节 道的概念初起与定义

壹、道的概念溯源

贰、道的界说与早期道论朴素体现

第二节 先秦道论的发展

壹、先秦天人相通之道论

贰、老庄与黄老之道论及其体现

参、先秦法天之道论发展

小结

第三章 秦汉道家道论之传承与演变

第一节 秦汉道论的展开

壹、秦汉对先秦天人相贯之道的传承

贰、秦汉致用性阐释之道论

参、秦汉道论之指实化

第二节 秦汉道论体现之流变

壹、秦汉因道生法之道论转变

贰、秦汉道术之用的转化

小结

第四章 道家道论之思维研究

第一节 道论思维之架构

壹、道论展现之方法

贰、道论思维之逻辑分析

参、道论思维之统摄分析

第二节 道论思维之特徵

壹、道论的与时变易性

贰、道论的分歧异流性

参、道论的汇整统合性

第三节 道论之证成及其体现的意涵

壹、契道思维之证成

贰、道论之开创性与自觉性责成

小结

第五章 道家道论之实践研究

第一节 得道之工夫

壹、得道之认识工夫

贰、得道之实践工夫

第二节 先秦道论之实践

壹、道论之政治社会管理实践

贰、道论之社会祭拜炼养实践

第三节 秦汉道论之实践

壹、道论之政经社会管理实践

贰、道论之社会方伎与祭祀实践

参、道论之炼养修行实践

小结

第六章 道家道论之反思、後续研究及其结论

第一节道论之反思

壹、道论思维与实践之终极性

贰、道论反思之价值

参、道论与近现代思潮之链结

第二节 道论之後续研究

壹、道论论证之标准化建立

贰、道论对中西方哲学及宗教之回应

第三节 互古弥新之道家思想

参考文献

国家图书馆收录部分摘要:

中文题名    先秦两汉道家思维与实践研究


副题名    


外文题名    


论文作者    薛明生著


导师    洪修平指导


学科专业  
 中国哲学


研究领域\\研究方向    


学位级别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2006

论文页码总数    233页


关键词    道家思想


馆藏号    BSLW 2007 B223 2


【中文摘要】     道家思想真的只有得意忘言或心领神会的悟传吗?我以为道家思想的发展,似乎实践的重要性比其形上论述要大一些;又因为道家思想的理论思维未能作系统化的建构,以致道家思想的阐述散见各史籍中。本文主要研究先秦两汉道家思想想的是什么?它如何想?它如何表现以及它实践或体现了什么?因此需要。.. >> 详细 道家思想真的只有得意忘言或心领神会的悟传吗?我以为道家思想的发展,似乎实践的重要性比其形上论述要大一些;又因为道家思想的理论思维未能作系统化的建构,以致道家思想的阐述散见各史籍中。本文主要研究先秦两汉道家思想想的是什么?它如何想?它如何表现以及它实践或体现了什么?因此需要从它的思维内涵、架构、特征加以分析,并整理及建构出本文论证所依据之道家思想实践体现的筛子,进而把先秦两汉之史实进行过滤与沉淀,希望能找出道家思想的体现部分,当然也期望这种论证能给道家思想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先哲牟宗三先生曾在其《中国哲学十九讲》书中叙及“道家没有实有层只有作用层,所以道家不会在实有层上肯定或否定什么,但道家的圆教正是要‘作用的保存’,或‘作用的肯定’一切。”道家思想为中国主流思想之一;在天道认知上,老子把中国早期具人格神义的天或道,加以拔高至一切的主宰与生灭的总依归。这是中国具哲学理性思维的发端,也因为这一开头,使得中国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依据;然而对于这一形上思维的道本体,却未能具体而微的分析论述,反而以生活实践的规约来体现“道遍在”性。也就是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透过生活实践中对天道的依承或模仿,从而来证成天道的深广性与通透性,此乃表示万物所必然的依归总源头。换言之,这种人与物所必然依归的总源头,就代表着万物的存在与发展为“道”的“分身”也是为“道”所流转。因此不论万物如何的转化,它始终与“道”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亦即万物的转化乃是在作用层上展现。这一密切关系的情况即有如牟先生所说“道家的圆教正是要‘作用的保存’,或‘作用的肯定”来彰显天道意涵的正面性。也就是说“道遍在”性,即为道家思想的根本意涵所在,它使得天道这个概念因为这一永恒性的确立而永续的存在。
由于道家思想的确立起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再加上西汉初建七十余年的黄老之治,使得道家思想得到了明确的体现与示范;不过该思想自东汉即有以道教之名代行道家发展的趋势。从文献研究发现,不论是道家或道教都共识于天道自然、时序轮转的形上之体与形下之用的统合。显然先秦道论的未竟理论系透过实践下贯到生活的体验,从而因指实化与操作化使道家思想得以从政治社会管理、社会祭拜与人身炼养修行等方面一再体现。所谓对道家思想指实化与操作化,简单说来,就是在生活层面以一种概括的方式加以提成,如“简约易持”或“以简御繁”之模式的提纲契领。虽然操作之方式为“简约易持”或“以简御繁”,但并非以虚空性的言传或指示而已;反而是生活中必然接触与依靠的根源,如“尊天”即以“重君”对待,“无争”就以“自知”相关连。“尊天”与“重君”,从某种意义而言乃表示对于天地万物的阶层性与管制性的服从表现;而“无争”与“自知”即反映出天地时序轮转的必然,这是不容辩解与更易的。因此对于道家思想的指实化与操作化,就在这一根本底蕴认识下,不断的强化以及不断的比附而更复杂与深化。
本文乃是以逻辑演绎之基源问题研究法来呈现道论原貌,亦即对先秦各别哲学之道论从史学考证作综合统摄,并以理论与实务相互参照、对举道论的根本义;此不但说明了道论的旨意,而且也链接了近现代环境保护、科学生命及经济哲学之学术思潮。研究发现,道家思想的发展乃是“与时俱进”,换言之,道家思想的“与时俱进”特征乃是依于天道变化的必然性所致,也就是说,道家思想本身即具有此一“随势”的因子存在,只不过有心之士加以把握与运用,而使得道家思想不时的呈现变化的新貌。若从道家思想本身此一随势的因子而论,即表示它即为牟宗三先生所推言的“作用的保存,或作用的肯定一切。”以学术语言阐释,道家思想所具有的变化性即为主动的观照一切,此即可说道家思想乃是万物生命共知与共行认识的呈现,这难道不是唐君毅先生所指的“人之生命,心灵活动之共知共行的实践”吗?从另一方向解释,对于有心之士的把握与运用道家思想,虽然能呈现道家思想之被动性。但我以为若从这一被动的态势论究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思想的衍发,是众人共知共行的认识与实践,此一思想本身即博采众议、约集众见而形成的。而道家思想不但广博收敛古人思想之结晶,而且更凝炼出对天地万物运作的机宜把握。后人在如此的认识氛围下,自然会有着“顺势”或“随势”的行为出现,此固然难以明确区分主被动的地位,但从本根说起,人受到了思想的影响,而且此一思想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根本源,那么人在实践上也就居于巧势的利用,而形成群呼众拥的气势。从表面上看,人指挥了思想的运动,但骨子里确是思想的种子在萌发其影响力。
道家思想的认识乃是“自然共生”,道家思想的体现乃是“致虚守静”与“重积德”的形上之体与形下之用的综合。也就是人可以透过对天人一气、悟、势、和同、诠释、时、衡准、圣人观等的落实化处理,推知天道可究,并证成天道把握。从本文统摄分析研究发现,道家思想的天人一气、悟、势、和同、诠释、时、衡准、圣人观中,看到了道家思想可以从各个层面透过实践,都有“达道”的可能,当然这种“达道”乃是指称阶层性的表现,并无法作从此开悟了然而无一切障。亦即在道家思想论证的统摄分析中,所关注的重点为:一者为“得道”或“达道”之必然开出新路;二者为“得道”或“达道”的程度给予当下性的契得而予以限制。因为天道时转,不为尧存桀灭;此意乃表示圣人或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无法跳脱天道的涵盖。也因为这个原因,道家人物之“依法行道”或“因道立法”或“立法全道”的模式或现象,即在战国后期及两汉之后不断的以一己之见充分的加以发挥。质言之,人的主动积极性被调动出来,亦即人之积极性来自天的赋予;因此不论人如何消沉或奋起,这都表明着天道的广深性。道家思想在先秦时即有着辉煌发展,其思想由战国时期稷下黄老道家学派的吸纳与汇整后,在各国争相扩张版图思维下,相继宗奉天道的因道生法认识而积极作为。秦朝一统的局面固然虽非直接来自道家思想,但却可以说是有着间接的因素使然;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稷下黄老道家对先秦道家思想,基于现实需要而作出了实践理据的衍发与转化,因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之道家发展,确为其思想的奠基与蓬勃衍化的重要阶段,它丰富了与踏实了中国思想的内涵,也为中国的文化开展了恢宏的与包容的气势。当然显而易见的是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确为两汉带来丰沛的经济力量与坚实的宗教信仰和人身炼养的风气。而道家思想在未来的发展上,因为有着此一恢宏广阔气势,所以不论是在环境生态保护上亦或人工生命或生命科学上,都带来了可以发挥与援用的理据与依据。
本文布置:在导论之后首先分别论述道论溯源、界说与先秦道论发展,及秦汉道论之传承与演变,其次为道论之思维研究,再次为道论之实践研究,最后为本文道论之反思、后续研究与结论。
关键词 道家道论 天道自然 道生法 与时俱进 重积德 先秦道家

相关分词: 先秦 两汉 道家 思维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