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phlebitic syndrome,Post-thrombotic syndrome,英文简称PTS)是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干年后,由于瓣膜的破坏和回流障碍而导致的系列临床综合症。



临床表现


表现为患肢酸胀、慢性水肿、浅表静脉扩张或曲张、小腿皮肤色素沉着、淤积性皮炎、溃疡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机制


一方面是静脉血栓形成导致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长时间静脉处于高压状态;另一方面是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后使得静脉瓣膜遭受破坏,即使血栓吸收后静脉管腔再通,仍然存在静脉倒流情况。

易发人群


(1) 髂静脉存在广泛血栓者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没有及时采用规范治疗措施者(未早期诊断、低于3个月的抗凝、INR未达标等)

(3) 下肢静脉血栓转入慢性期时,没有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者(未使用弹力袜、压力绷带或气泵治疗仪)

诊断方法


(1) 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于有经验的血管外科专家来讲,通过了解过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目前的临床症状、下肢的体格检查,基本可以判断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2) 血管超声:可以了解下肢深静脉的通畅情况和瓣膜返流情况,但是对于下腔静脉、髂静脉的显示严重欠佳。

(3) CT或磁共振:一般64排以上的CT或3.0T磁共振都可以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的情况。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动态了解全程静脉情况,为“金标准”。

治疗措施


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或降低静脉压力,缓解症状,避免溃疡等并发症。主要方法包括:(1)药物治疗;(2)压力治疗;(3)手术治疗;(4)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以华法令等抗凝药物可以防止新发血栓形成。一般在静脉血栓形成后抗凝6个月,但是对于反复发作的静脉血栓需要终身抗凝。目国际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前还没有很好疗效的药物。网络媒体上许多中药制剂普遍夸大或虚构疗效。

压力治疗:以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压力治疗(IPC)为代表,可以有效缓解静脉压力,预防或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压力治疗的疗效普遍被认为优于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Palma手术(耻骨上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曾经一度作为治疗髂静脉血栓闭塞的方法。但是由于畅通率低,手术创伤较大而渐渐少用于临床。

介入治疗:曾经一度介入治疗由于通畅率过低而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目前只在国内少数医疗机构的血管外科开展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近年来,由于介入器材和技术的改进,严格把握介入的指证,其治疗价值逐步凸显,成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最有希望的技术手段。

相关专家


我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方面基取得的成效基本和国际同步。上海九院血管外科张培华教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时间和临床分类提出新的理念和贡献。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血管外科张强教授亚洲首创内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再通型)取得成功。昆明总医院血管外科陈翠菊教授、苏州医学院附属二院血管外科李晓强教授、上海长海医院的景在平教授、北医三院血管外科董国祥教授,等等,都是国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方面的知名专家。

预防措施


(1) 静脉血栓的早期、规范抗凝治疗

(2) 抗凝结束后的压力治疗(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压力治疗)

(3) 部分病人可以早期采用介入技术开通髂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