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下骆宅村

下骆宅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下骆宅村


下骆宅村位于义乌市城东偏北。距城区7公里。辖下骆宅、儒娄、如端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下骆宅。义廿公路村北横穿,东阳江村南西流。东与白岸头村毗邻;南与青口乡下湾、平畴、江干等村隔江相望;西与北下朱、东傅宅等村接壤;北靠前王宅、下华店等村。1992年有483户,1426人。



历史沿革


下骆宅建村江滨。村东的弯月形长塘,南向环拱着数十株参天青松,景色颇美。此处是村中骆姓祖墓所在,以塘拟湖,以墓拟山,故地名曰湖山。因骆姓的住宅都在墓西,故得村名下骆宅。湖山则为下骆宅的代称。相传古时村内有过金宅园、胡宅园、前园、后园、大栗园、杏桐园、莳菇园、羊角园8园。明朝时在村东有一座富九豪民私立的侯宰门牌坊,当时就触律被毁,仅存侯宰门地名。清乾隆年间重修,柱径尺余的毓秀堂雕花厅及其厢房24间,颇为雅观。抗日战争前,村民在清洗世传龙灯的木雕中殿时,曾从迹似有意镶补的内壁,发现有"宋神宗"等文字的小片黄纸,木雕魁星背后暗匣内也藏有宋朝年号的字条。后曾在村中旧房4米深的地下挖到古房基遗迹。1991年开挖校舍墙基时,又发现古八角井遗迹。足证古时洪水频数,几经沦桑。

下骆宅祖先


下骆宅祖先姓骆。义乌骆姓,东汉三国时已有骆俊、骆统父子名闻于世。散居在义乌的有松林、竹林、梅林三大世系。据《松林骆氏宗谱》,下骆宅骆姓属松林世系。下骆宅村民大半姓骆,其次是孙、陈等21姓。孙姓绝大多数住在儒娄、如端。

下骆宅村古属六都


下骆宅村古属六都。1949年前先后隶属金岩乡、紫金乡。1949年后属下骆宅乡。1958年属廿三里人民公社。1961年属下骆宅人民公社。1983年属下骆宅乡。为乡人民政府驻地。

>下骆宅建村江滨。村东的弯月形长塘,南向环拱着数十株参天青松,景色颇美。此处是村中骆姓祖墓所在,以塘拟湖,以墓拟山,故地名曰湖山。

污染严重


村东的弯月形长塘,在2000年左右由于附近的望星印染厂的污染,面积日益缩小,池水越来越臭。在2005年左右开建的阳光大道已经把曾经的长塘填埋了。和长塘隔着一条马路,一条水渠的祖墓已经在2000年左右迁到村公墓里面了。

经济状况


下骆宅村地属河谷平原,土质肥沃。千百年来,村民男勤耕,女养蚕,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大小麦、玉米、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糖梗、芝麻和花生;水果有水蜜桃、红心李和梨、枣;水产有鱼、藕和菱角。

水灾频繁


1949年前由于江阔无堤,水灾频繁。1922年大水,全村进水2米以上,冲走了前后三栋的胡公庙,冲坏了不少民房,全部庄稼为洪水所埋,损失惨重,直至40年代末,经村民8人仗官亲关系联名申请和县政府多次向省政府申报,国民党政府才批准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浙闽分署内美国红十字会所提供的洋面粉,下拨260吨抵充工程款,成立下骆宅堤防建设会,完成护岸筑堤工程。

兴修水利


1949年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在村东南东阳江北岸建筑了一条平均高3米、长450米的外向表层石砌护岸堤,稳定了江水流向,江边建造了抽水机房,抽水灌溉。1964年下骆宅建成三机总功率为165千瓦 时的农业电灌站及其渠道。1988年村民踊跃参加集资,在原渡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带坝型宽5米、长132米的大桥,便利了东阳江两岸交通,调节了农业电灌站进水水位。确保农业丰收。1992年,村领导班子为了防止重商轻农、土地抛荒,除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外,又作加速农业改革开发的新规划,把101亩耕地批准给村民单独承包,综合开发办起了大型葡萄园。

渡口


下骆宅渡口1949年前是义乌东区的重要水运口岸,水涨时木桥曾架过58块桥板,主运木材、农副产品、生猪和石灰。逆运可达东阳以远,顺航可达金华、兰溪和杭州。常有很多货船和竹、木筏靠岸停泊。全村有2部木糖车在每年立冬后加工红糖,并以养禽畜及养蚕为副业。单纯的小农经济,经不起洪灾的侵袭。为了解决温饱,不得不改辙从工商起步。最初的经商形式是物物交换,如以红糖换鸡毛等,后来发展到贩卖粮食、草子种和蚕丝等。村内同时出现了磨坊、水作坊、副食店、日杂店、药店、酒坊、火腿庄和杉木行等行业。手工业有木业、制鬃业、铁业、油漆业和裱画业等。其中以骆益火腿庄最为有名,年产优质火腿曾达1万余蹄,销往杭州、上海、南昌等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停业。50年代办起木业社、成衣社。1963年创办猪鬃加工厂。60年代曾创建羽毛厂,并曾办过制糖厂和制酒厂,公共积累资金曾达13万元左右。1978年后,出外经商的人逐年增多,并由流动零售到定点批发,由出外经商到兴办家庭工业。特别是1988年以后,全村80%以上的户从事商业或家庭工业。1992年底,全村有服装厂42家。年产值2400万元,其中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有8家。办厂户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都有自己的销售摊位。出外经商的有140余人,主要在江苏和东北的10多个城市定点设摊经营,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1988年被评为义乌市户联工业先进村。

下骆宅村系乡人民政府驻地,乡办企业集中于此。有义乌市摩擦材料厂、义乌市制鬃厂、义乌市助剂厂、如意服装厂、矿泉水厂、制刷厂等。其中如意服装厂规模较大,有职工百余名,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乡办企业的发展,与户联工业形成了互相促进和不断竞争的局面。

交通


下骆宅村设有汽车停靠站,每日有40多趟客车在站停靠,并有出租车辆在站候客,交通便利。集市由单纯的副食品蔬菜小市场发展为综合性集市。由村设立水泥板摊位,供市场使用。以传统的每逢农历二、五、八日为市日,但已每日有副食品和蔬菜上市。由于进村就业的人多,消费猛增。村内有饮食店4家,五金店、电器店、代销店9家。1992年底,下骆宅集市已进行首次物资交流,计有临时摊位近千个,成交额在100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民国初年,在下骆宅祠堂创办养潜初级小学,有公田20余亩及公塘归学校出租,以供开支。70年代新建村校校舍,教室增加到4个。1991年又扩建成三层的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共设教室10个,宿舍8套。并有篮球场等体育运动场所。有教师15名,学生264名。另外,村办幼儿班分大、小2个班级,有幼师2名。乡万册图书室建在村内,为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1949年前,村区有2家中药店。1949年后,开办村医疗诊所。村内除乡医院外,还有医疗诊所和牙科诊所。1990年在村内发现的矿泉水,经有关部门化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服后能增强体质,村民长期免费饮用,可谓得天独厚。

1949年前,村内有新、老船桥会、水龙会及灯会,有公田50余亩归其出租以供开支。原有救火水龙2部,70年代已为救火机所取代。世传龙灯毁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予新制。1989年由村集资近6万元,修建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大道,宽4米,长620米,两端与公路并道。1992年,设立老年人活动室,使老人欢度晚年。近年来耗资近60万元,完成了标准化电力线路和现代化配电室配套安装工程。并在公路边和村内要道上安装了路灯。

随着家庭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村民生活的日益富裕,暗房斗室已不适应办厂和居住,促使民房建设飞跃发展。1992年年底,全村已有3层以上的民房55幢,其中大部分是4层,多设有电泵自来水装置。建筑用材、式样结构和外观装饰不断升级翻新。下半村传说中的后西园,数年之间,已建成高楼丛矗的全新居民区;上半村改革前的"鸡食田",密集着高雅宽敞的户办服装厂;村东西端的公路上,架设了高拱铁架大型铜凸字村界牌。村貌焕然一新。

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已达3000元以上。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20余户。电视机基本普及,煤气灶、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不断增多,办厂专业户大部分安装了电话机。另外,供销、银行、邮电、粮油等部门的设立,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1992年,村党支部被评为义乌市奔小康先进党组织。

相关分词: 骆宅村 骆宅 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