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7月1日) 平装: 273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7221066019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叙述中国一个小小村庄中的社会生活史。作为三篇著述之合编,它从不同侧面透视了一个远离中国“核心区”遥远的村庄的社区史,在继承中反思了汉学人类学宗族理论的“东南模式”。在溪村对作为地方政治和观念形态的家族展开历史和人类学研究,使我们看到一个“血缘群体”如何走出“古代”,如何进入“近代”。溪村人在逐步脱离文化母体的过程中,要面对强化的国家和“反民间文化”的“大众文化”,要面对现代文化对于社区“小传统”的压抑。他们怎样适应?怎样在日常生活和“非常仪式”中再度创造社区生活的活力?他们那些围绕复兴传统活力而展开的努力,对于我们这些可能已过快地适应了现代文化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文本的“小地方叙事”,为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局部但并非无关全局的说明和启发。

编辑推荐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铭铭,北京大学教授。已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 《逝去的繁荣》(1999)、《人类学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玛》(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大量中外文著述中,论述了社会人类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惠”可能。在近期的论著中,也针对西方中心论和民族国家论展开一种双重的观念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中国“天下观念”和 “海外民族志”的传统与未来。

目录

自序反思性的绪论

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

现代场景中的灵验“遗产”——围绕一个村神及其仪式的考察

地方政治与传统的再创造——溪村祠堂议事活动的考察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本书中的核心一篇,是我在1997年发表的习作《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其他两篇,都是在《社区的历程》发表后根据溪村资料陆续书写出来的。其中,一篇关注复兴中的地方社区仪式在“当代场景”中的意义与作用,另一篇依据笔记资料论述了溪村祠堂重建过程中不同社会力量的互动。三篇合在一起,实际就是《社区的历程》(增订版),这里取了《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这个新书名,是因为考虑到这能更直白地反映书中包括的三种论述的问题意识与具体内容。

三种论述都是“学术性的”。既然如此,它们只能是文学家笔下的“知道分子”(王朔语)所为。文学家鞭笞得好。不过,在这个“后臭老九时代”里,多数人还是以“知道分子”为荣。“知道分子”自己也相信,说出知道了些什么,就能部分地证实自己是“君子”。按照传统的要求,“知道分子”所写的东西,需与前人写的东西“前后贯通”。于是,“知道分子”想象自己的“天职”是“通古今之变”。多数“知道分子”不怎么注意,我们所“创造”的,时常仅仅是“读书”的后果。“读书”不简单是阅读书籍。“读书”意味着我们的“创造”通常是被“教”出来的。我理解的“教”,包括“上学”、“自学”和“学着独立研究”。“知道分子”从小学读到博士,从助教到教授,成为“知道分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学会模仿以便“创作”。

文摘

第1章 溪村的社区背景

闽南经济文化区

溪村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经济文化区内。闽南经济文化区分布在戴云山脉之西南方,它的核心地带包括:九龙江流域(漳州)、由东溪、西溪汇流的晋江流域(泉州)及较迟发展起来的海岛城市厦门。区域内部有广大的内陆山地、濒临海岸的都市及近海岛屿。闽南经济文化区原住民是“闽越人”的一支,他们早在7000年前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秦统一中国后在福建地区设郡,但直到汉代,此地仍然由土著政权控制。中原在士民自西晋开始大规模迁移入闽,先后西晋永嘉年间、唐高宗时期和五代“闽国”时期形成三个移民高潮,此后士民迁移入闽者也时时有之。东汉到元的1000年间,闽南经济文化区,与福建其他地区一样,受迁移而来的世家大族文化的影响,逐步汉化(陈支平,l991:1—12)。当地的汉人在持久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与来自海外的不同人群、不同种族密切接触,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区域特征的民系。

闽南经济文化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