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武昌文庙

武昌文庙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武昌文庙




概述


文庙,亦称圣庙、文圣庙、孔庙、孔圣庙。原为尊孔活动圣地。因庙里设儒学,故又有学宫之称。县文庙称县学,府文庙称府学。清代以前,没有文庙称谓,只称圣庙、孔庙或孔圣庙。

清末座落在武昌城内的文庙有两座:一是武昌府的文庙(府学),在玉带街(今大成路),建于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解放后,被用来办武汉市第10中学。近年来,武汉市10中又与黄鹤楼小学合并,更名黄鹤楼学校,系其遗址。临街与大成路菜场相对的一面更办起了商场。一是江夏县的文庙(县学),在菊湾东街党巷(今称红巷),今也不存。

历史


文庙,即孔子庙,是古代奉祀孔子的庙宇。南北朝北齐时,各地始建孔颜庙,奉祀孔子和颜回。唐太宗贞观四年(628),命各州、县普建孔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宋、元以后,又在“文宣王”之上加“至圣”、“大成至圣”和“至圣先师”等字样。这样,孔庙也就称为“孔圣庙”和“文庙”了。清朝在孔庙内设儒学,府、州、县学逐渐与孔庙合而为一,文庙也就成了官学、孔庙的代名词了。

清代,科场上开始实行武科举,取武秀才、武举人,遂封关羽为武圣,立庙,称关帝庙。后又加封岳飞为武圣,立庙,称岳武庙,或与关帝庙合称关岳庙,又称武圣庙。从此,尊孔圣地孔圣庙则改称文圣庙,简称文庙。

文庙规模有大有小,但建筑格局及其陈设基本一致。这里着重记述武昌府文庙。第一道围墙南向,东西两侧各开一门,门据上分别刻“道冠古今”(东门)和“德配天地”(西门)。围墙正面上半截为石栏杆,称为内伴。两端各竖丈余高的石碑,上刻“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墙外有两三丈宽的走道,道前有一围着石栏杆的方池,称为伴池。

进第一道门过场地是第二道围墙,有正门,但不常开,需本府有人中状元时才开,称之为“状元门”。门内有圆池,池上有桥,池后为场,场上有品质两个,分东西排列。场后为大成门,琉璃瓦盖顶。大成门后,是一片百余方丈的场地。场后为大成殿。

清末,废除科举后,尊孔之风日趋淡化,文庙只能渐消,1926年,北伐军入城,文庙改做他用。

相关分词: 武昌 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