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乌尔姆会战

乌尔姆会战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乌尔姆会战


1805年10月,爆发乌尔门战役,即乌尔姆会战,又称第一次多瑙河战役。拿破仑将主要兵力使用于具有有决定意义的战线上,充分发挥机动作战的威力,采取速度加上迂回包围的战术,让奥军在意识到危险时就已经折兵损将。



拿破仑巩固统治地位


在几年的和平日子里,拿破仑大大加强了自己对法国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坚决肃清企图复辟波旁王朝的保王党分子,无情镇压雅各宾党人,加强法制统治,颁行了法国著名的《法国民法典》,用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经济上,鼓励摆脱封建桎梏的农民积极发展生产,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政策,同时保护海外贸易,继续向海外开拓殖民地。在文化上,改革了国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由政府创办大学,同时承认“法国大多数人的宗教”即天主教在国内的地位。在军事上,继续实行征兵制度,不断加强现役军队的建设,为了培养军事人材,专门由国家提供经费,兴办了一批中等学校。

通过这一系列工作,拿破仑牢牢地巩固了有利于法国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专制政权,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随着权力的巩固,拿破仑的用意也就日益明显,统治法国的野心昭然若揭。1802年8月2日,根据议会的决定,拿破仑由第一执政变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终身执政”。1804年5月18日,议会又进而通过法案,把治理共和国的资任“托付于一个皇帝”。因此,拿破仑于同年12月2日加冕为法国皇帝,称为“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深深知道,法英两国都要力争世界霸权,它们的利益冲突并没有因为《亚眠和约》的签订而有所缓解。发展海外贸易的竞赛,国内工商业对原料的需求以及殖民地的争夺,不断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酝酿着新的战争。因此,拿破仑在基本稳定了国内的政局之后,立即着手军事工作。

1803年春,执行了大约1年的《亚限和约》,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为了进行对付英国的作战准备,拿破仑在加来海峡岸边的布伦港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兵营。一方面,在那里集结了法国的海军,加紧进行训练,并且加速增造舰船;另一方面,还在沿岸开设6个训练营地,开始大规模训练陆军部队。这样,到1804年7月,法国以布伦港为中心,集中了大约120,000人的兵力,10,000匹战马,将近3,000艘舰船。拿破仑充满了信心,非常乐观地认为,只要天气有利,能在海上做6个小时海峡主人,他就会成为世界的主人。

欧洲建立策3次反法联盟


对于法国的积极备战,英国不能不深谍感到忧虑。早在1803年5月,当拿破仑开设布伦军营约2个月之后,大不列颠政府即已向法国宣战。不过谁都知道,素以海上实力称雄的英国,要想单个地制服欧洲大陆的拿破仑法国,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尽管恢复了法英两国的战争状态,英国并没有展开积极的军事行动。惯于驱使别人为它火中取栗的大不列颠政府,一直在加强外交活动,重新等待时机,寻找新的同盟者。

机会终于来临了。俄国亚历山大一世取代他的父亲成为沙皇以后,开始表露了对拿破仑皇帝的严重不满,认为自己有能力在欧洲大陆同拿破仑进行一番较量。奥国哈布斯堡王朝对于2次被拿破仑打败,一直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吕内维尔和约》使他们丢失的领土和权益,因而充满着洗雪耻辱的热望。奥地利经过4年多来的休养生息,也认为自己有了再同法国一战的能力。

这样一来,英国人抓住了时机。1805年4月11日,英俄两国经过较长时间的谈判以后,秘密地签订了1个旨在对付法国的同盟条约。随后,通过两国的积极外交活动,到8月间,又把奥地利、瑞典和那不勒斯等国相继拉入同盟队伍。于是,第3次反法联盟宣告组成。按照条约规定,俄国出兵180,000,奥地利出兵300,000,瑞典12,000,共同对法作战。英国不派陆军部队而为在大陆作战的盟国部队提供军费,即每年对每100,000兵员提供1,250,000英镑的补助金,但款项只能用于在英国购买武器装备。

第3次反法联盟的建立,把欧洲大陆的战争真正提上了日程。

拿破仑改变计划


对于即将到来的军事威胁,拿破仑是有觉察的。但在当时,他不愿意轻易放弃经过2年半精心准备的攻英计划。他以为,一切已经就绪,只要把封锁法国港口的英国舰队诱开,他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成为伦敦、英国议会和英格兰银行的主人”。然而,事态的发展迫使拿破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计划。

根据确切情报,反法联盟中的奥俄两国已经采取了军事行动。俄军开始向西开进,预计前来与奥军会师。从战略态势来说,联盟各国对拿破仑的帝国形成了半月形的包围圈。拿破仑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

法国皇帝很快就认识了形势的严重性。1805年8月下旬,他果断地放弃曾经梦寐以求的渡海作战计划,迅速改组了准备渡海作战的部队。根据拿破仑的密令,法军立即调头东向,要赶在联盟国军队特别是俄奥军队会师之前,对他们实行各个击破。拿破仑扬言,说他即使不能到伦敦,也要于11月中旬在维也纳出现。8月23日,他写信给参谋长贝尔蒂埃,命令法军要迅速和秘密地向美因兹行军,要在尚无任何人知道以前,先把30,000人送到日尔曼的中心。

原先的一切准备工作,都是着眼于渡过加来海峡进攻英国,现在,突然调头东向,对付背面出现的紧迫形势。这对于拿破仑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工作是极其繁杂的,事情千头万绪。然而,拿破仑胸有成竹。他从容不迫地处理着最为紧迫的外交工作。为了稳定欧洲中部的形势,首先增派了大批外交使节,把那些末被卷进反法联盟中去的小国家,如巴伐利亚、巴登和符腾堡等,拉到了自己一边。为了争取普鲁士,使它不参加第3次反法联盟,特地派出自己的宫廷大总管迪罗克将军,命他前往柏林,不惜以割让汉诺威作为条件,以所谓“最诚挚的态度”,换取了普王威廉三世的一个诺言:普鲁士在未来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法国组建“大军”


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征战,拿破仑把预定开往奥地利的军队改称为“大军”,下面编成7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和1个近卫军,分别委派自己提升的元帅担任指挥职务。其中:贝尔纳多特指挥第1军,下辖2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共15,000人;马尔蒙指挥第2军下辖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共20,000人;达武指挥第3军,下辖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共25,000人;苏尔特指挥第4军,下辖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共28,000人;拉纳指挥第5军,下辖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共26,000人;内伊指挥第6军,下辖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共21,000人;奥热罗指挥第7军,下辖2个步兵师,共14,000人;贝西埃指挥近卫军,下辖1个步兵师、2个骑兵团,共6,000人;缪拉指挥骑兵军,下辖5个骑兵师,21,000人。

整个大军,共有20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总计176,000人,并有286门火炮。当时,第1军不在法国本土,而驻在汉诺威。这是法国在不久之前才兼并得来的领土。第7军驻在布列斯特,这是法国伸向大西洋的那个半岛。其余部队都在布伦军营及其以南沿海一线。

就19世纪初期的军事状况来说,这支大军确实是名不虚传的劲旅。它的士兵,绝大部分来自法国大革命中获得解放的农民子弟,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兵员是在1800年以前入伍的。他们跟随拿破仑,久经军旅生活和战斗考验,有着强大的战斗实力。在士兵们的眼里,拿破仑并不只是一位皇帝,而且也是他们切身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因此士兵们非常崇拜和信任自己的统治者,把他当做当代的恺撒,看成是制服整个欧洲的巨人。

为使大军能够威震欧洲,成为自己手中的得力工具,拿破仑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军事传统。他改善了军队的组织形式,改进了军队的使用方法,并大力发展了炮兵和骑兵部队。为了使每一个军都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在其编成之内,除了基本的步兵之外,还编有一定数量的骑兵和炮兵。不过,法军的炮兵和骑兵主力,从来都是牢牢地掌握在拿破仑自己手里的。他深深懂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炮兵和骑兵是他的基本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只有把它们使用在关键时刻和要害地点,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奥军的前进战略

1805年的战争序幕,严格说来,是由奥地利人揭开的。第3次反法联盟建立以后,按照同盟国的计划,作战的联军应该协调行动,以便在欧洲大陆打败法国。为此,由奥地利和俄国的军队担任主要突击,首先进入德意志境内,而后由东向西进攻,把战争推向法国本土;由瑞典军队担任辅助突击,在北线采取牵制行动,即从侧背威胁法国。在南线,由英国和俄国各派一支远征军。英军以马耳他岛为基地,俄军以科孚岛为基地,同时从两个岛上出发,准备在意大利南部登陆,首先从东西两翼合击驻在那里的法军(圣西尔部),尔后向北推进,威胁意大利北部的法军(马塞纳部),以策应奥俄联军主力的行动。

然而,急于报仇雪耻的奥地利人,没有等待俄国盟军到达,自己在8月间便率先行动起来了。奥军统帅部认为,在最近两次(1796——1797年和1800年)的法奥战争中,拿破仑都选择了波河流域作为主要战场,并在那里接连不断地打败奥军,进而威胁着维也纳。至于德意志境内的多瑙河上游地区,虽然自古以来也是兵家争夺的要地,双方都很重视。但是,在近两次战争中,法军在那里的行动,并不怎么得手,而且,拿破仑对于那个地区的熟悉程度,远远不如意大利战场。根据这种分析,奥军统帅部决定,要把北意大利方向作为奥军主力部署的主要方向,而以奥军的部分兵力协同俄军主力进占德意志,作为联军主力进攻法国。

基于上述判断和决策,奥军统帅部采取了南北两线同时向前部署兵力的战略。34岁的卡尔大公率领奥军主力95,000人,南下意大利,预计沿阿迪杰河至波河一线组织防御,防止法军从这个方向出击维也纳;一旦时机成熟,则向意大利北部的法军意大利军团发起进攻。24岁的费迪南大公率奥军59,000人,西出巴伐到亚境内,溯多瑙河而上,分布在累根斯堡以西、直到莱茵河岸边的广大地区,以待俄军到来再取行动。

由于费迪南大公还太年轻,完全不熟悉军事,奥军统帅部特地选任53岁的老将麦克充当他的参谋长,实际上担负指挥任务。当地奥军统帅部根本没有设想拿破仑会从这条路线发起进攻,因而命令该路奥军从容不迫地在那里做着防御准备,以等待俄军前来会师。实际上,大约100,000俄军刚刚开始从波兰和摩拉维亚(今捷克南部地区)出发,预计在10月中旬才能赶到前线。这样,奥军的提前行动,完全暴露了意图,为它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拿破仑的作战设想


奥军兵分两路和匆匆开上前线的情报,不仅为拿破仑选择主要作战方向提供了决策根据,而见为他随后进行的各个击破奠定了基础。根据奥军的部署情况,拿破仑作出判断,未来战争的胜负将由多瑙河方向的战况来决定。于是,他果断地放弃汉诺威这块不久之前才兼并到手的领地,只保留了其南部的哈默林要塞;撤出了在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境内的法军,将该军调回意大利北部。当队拿破仑成功地运用了外交手段,诱使那不勒斯宣布中立,不容许一切交战人员驻留。这样,也就等于宣布,不允许英俄两国的军队在那里登陆,实际上还是把这块地盘留给了法国。

拿破仑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力争在俄奥两军会合之前集中足够的兵力,首先歼灭多瑙河上游的奥军,直取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尔后乘胜打败俄奥联军,促使第3次反法联盟瓦解。为了达到此一目的,拿破仑深知必须具备2个条件:一是集中兵力,二是争取时间。而要创造这种条件,就须有周密的作战设想。

拿破仑有句名言,所谓军事指挥艺术,就是当自己的兵力数量实际上居于劣势时,反而能在战场上化劣势为优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出敌不意,避实就虚,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805年8月,拿破仑正是根据这个原则来调遣作战兵力的。

据此,拿破仑作出了如下的部署:命令驻守在汉诺威的贝尔纳多特军于9月初出发,直取格廷根;同时,马尔蒙军从布鲁日出发,前进到美因兹;尔后,两个军继续向维尔次堡前进,与巴伐利亚国王的军队会合。命令第3、第4、第5军,于8月底从布伦军营出发,在9月26日前进到莱茵河一线,分布在斯特拉斯堡至曼海姆之间大约130公里正面上的各渡口附近。命令奥热罗军从布列斯特出发,迅速横跨法国本土,渡过莱茵河,直取弗赖堡,占领黑林山的各个隘口。

这个部署的基本着眼点,是要争取在9月底使自己的基本兵力开到菜茵河一线,赶在俄军到来之前歼灭多瑙河上游的奥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拿破仑还特地请出当时已经宣布退休的马塞纳元帅,命令马塞纳重上战场,担任编有65,000人的意大利军团司令。拿破仑此举的企图非常明显,他期望马塞纳能在北意大利再显身手,牵制住卡尔大公统率的奥军主力,以便于法军在北线各个击破奥地利和俄国军队。

法军的开进与集结


1805年8月下旬,拿破仑在定下首先进攻奥地利的决心以后,立即指示参谋长贝尔蒂埃传达命令,把分散驻在汉诺威、布鲁日、布伦和布列期特等地的法军,迅速调到莱茵河一线,在那里集结待命。由于各军驻地分散,从上述各地到达莱茵河前线,距离约为600到800公里。这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为了赢得时间,拿破仑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首先,在外交上运用迷惑手腕,做出要从意大利进军的姿态。早在8月中旬,他在写信给外交大臣塔列朗时,就指示他要有意麻痹奥地利大使,说:“告诉奥国大使,我等候他的答复。假使我不能获得答复,则我将侵入瑞士,并结束我的海岸营区;我不允许在蒂罗尔有任何军队,奥军必须返回原防地,否则我就要开战。”这段话等于明白告诉奥地利,法军将和以往一样从意大利方向实施进攻,在决心撤消渡海计划的当天,他又给外交大臣下达了指示:凡是能够麻痹和迷惑敌人,并使法军赢得时间的消息,都可以在政府《通报》上发表。

其次,在战备措施上加强了地形和交通道路的侦察。他命令骑兵军的5个师充当大军的前卫,昼夜兼程,迅速前出,占领斯特拉斯堡一线渡口,以掩护主力开进。当的,还派出了他的妹夫缪拉元帅去进行现地侦察。缪拉化名“包蒙特上校”,对莱茵河一线,特别是黑林山区的各个隘口,进行了一次闪电式的侦察。拿败仑要求缪拉于9月11日前赶回斯特拉斯堡,并在那里代行大军的指挥权,直到拿破仑到达为止。另外,还派出大军的工兵指挥官贝唐德,令他陪同另一位深为拿破仑信任的将军,进一步地侦察多淄河、因河、累赫河与伊勒河上的一切桥梁、渡口和徒涉场的情况,同时查清奥军的部署。拿破仑还指示参谋长贝尔蒂埃,今他准备一份关于奥军每个单位详细情况的索引卡片以便临行前使用。

再次,他对军队的行军速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拿破仑曾经说过,“行军就是战争”,“军队的力量与力学中的动力相似,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快速的行军,能够提高军队的士气,足以增加取胜的机会。”因此,“行动的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基于这些见解,拿破仑对部队下达了加速行军的命令。按照传统习惯,一般的行军速度,那是每分钟以70步计算。他却要求大军以每分钟120步的速度开进。经过拿破仑多年培训的法军,非常圆满地执行了皇帝的命令。从布伦军营到莱茵河一线的600多公里路程,按照老习惯要走40多天。然而,整个大军,除距离800多公里的第7军外,全都在20多天之内完成了行军任务。应该指出的是,法军在整个行军过程中,曾经遇到大雨,道路非常泥泞,可是,10几万军队在长途行军中,居然没有一个掉队的士兵,也没有发生严重的病号。

为了迷惑奥地利人,在法军开向莱茵河线的过程中,拿破仑频繁地在巴黎露面,在政府的《通报》和报纸上,不断发表拿破仑活动的消息。这样,拿破仑仅只用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就把1支176,000的大军,从大西洋海岸边上调到了莱茵河沿线。而这一点,正是奥军万万没有想到的。

多瑙河上游的奥军部署


正当法军东进的时候,西来的奥军也在沿多瑙河匆匆开进。1805年9月中旬,费迪南大公率领奥军进入了多瑙河与伊勒河汇合处的乌尔姆要塞,占领了通向黑林山的各个隘口。黑林山是德意志南部的一个天然屏障,是阻挡法军进入中欧的一道难关。奥军开到多瑙河上游以后,随即沿伊勒河构筑工事,而将主力防守着乌尔姆及其以南的梅明根。当时,费迪南和他的参谋长麦克都洋洋自得,满以为法军的主要作战方向不会是多瑙河方向,而且认为,10月中旬以前,法军不可能赶到莱茵河一线。因此,他们正心安理得地等待俄军的到来。

奥军当时在多瑙河沿线的部署是:金迈尔率领18,000人,防守英戈耳施塔特、诺伊堡、京次堡和沿线的一些小据点;另有来自蒂罗尔的11,000人,分别把守多瑙河上从英戈耳施塔特到乌尔姆之间的各座桥梁,主要对付多瑙河北部的威胁;麦克同费迪南率领主力35,000人,驻守在乌尔姆要塞和伊勒河沿线,主要对付黑林山西南方向可能出现的法军。由于还有各种分遣队陆续到达,因此,当时撒在多瑙河沿线上的兵力,总数在70,000人左右。

奥军的上述部署显然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其一,这个部署的设想是,俄军很快就会到达前线,不久就能同奥军协同作战。可是,在当时,俄军还刚刚开过维也纳,离乌尔姆还行几百公里的距离。而法军此时却已到达莱茵河一线,并与奥军发生了接触。其二,奥军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利,周围都是法国的附庸国,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都已听命于拿破仑。奥军这样一种孤立而突出的态势,实际上已为后来的失败准备了条件。

灵活机动的战斗行动

1805年9月25日,拿破仑到达莱茵河边上的重镇斯特拉斯堡,在那里接过了大军的指挥权。他在听取了缪拉和贝尔蒂埃的详细报告后,立即挥军渡河,将主力投向奥军暴露的北翼,向奥军空虚的侧后横扫过去。按照预定计划,贝尔纳多特的第1军从汉诺威直接南下后,应于10月初到达维尔次堡,在那里同马尔蒙的第2军和巴伐利亚军汇合;达武的第3军则在曼海姆渡过莱茵河,直接开向多瑙河;第4军在曼海姆以南渡过莱茵河后,经海尔布隆,与第3军并肩前进;第5、第6两个军,分别在斯特拉斯堡和卡尔斯鲁厄渡过莱茵河,直接指向乌尔姆。拿破仑到达斯特拉斯堡以后,得悉奥军主力扼守乌尔姆的情况,于是命令第5、第6两个军改变进攻方向,在渡过莱茵河后向北迂回,经斯图加特和路德维希堡,向乌尔姆要塞的侧后实施进攻。

法军的战斗行动是从渡过莱茵河开始的。但是在实施进攻的最初日子里,因为是在奥军没有设防的北翼进行迂回,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激烈的战斗。当时,拿破仑本人和他的大本营,仍然停留在奥军主要防御方向上的斯特拉斯堡。为了制造要从正面发起进攻的假象,拿破仑派出了少量骑兵,对奥军防线的正面频繁地发动进攻,进行侦察,从而起到了迷惑敌人的作用。

10月6日,法军第4、第5两个军在缪拉骑兵军的协同下,于多瑙沃尔特附近突破了多瑙河防线,并很快在南岸建立和巩固了桥头堡。随后,大军的其他各军也迅速渡过了多瑙河,如潮水一般向南方和西南方向挺进,深入到了奥军的背后。

法军渡过多淄河后,缪拉率骑兵部队迅速掉头向西,从西南方向逼近乌尔姆要塞。10月8日,大约8,000名奥军从南面前来增援金迈尔部队,加强多瑙河沿岸的防御,以制止法军继续向两翼扩展。该军行至多瑙沃尔特西南25公里左右的韦尔廷根时,与缪拉的骑兵遭遇上了。经激战,奥军被击败,有3,500多人当了俘虏,其余的逃向了慕尼黑。

法军击溃奥军仅有的1支援军以后,不顾连续1个多月来的行军作战疲劳,紧接着在多瑙河南面地区发展进攻,势如破竹地抢占要地。其中,贝尔纳多特指挥第1军,迅速向西南挺进,很快攻占了慕尼黑,并在那里设防,准备阻击正朝该方向开进的俄军,切断奥俄两军的联系,保证大军主力围歼奥军。马尔蒙指挥第2军,向南攻占了奥格斯堡,切断了多瑙河地区奥军主力南逃和与俄军会合的退路,尔后从这里向西挺进,前出到伊勒河东岸,攻占了乌尔姆要塞南面的高地,从南面形成了对乌尔姆的包围。达武的第3军向南攻占了奥格斯堡和墓尼黑之间的达豪,在这里转为大军的预备队准备支援自己东、西两翼的第1军和第2军。苏尔特的第4军渡过多瑙河,通过奥格斯堡,向南进至兰茨贝格,然后在梅明根渡过伊勒河,攻占了乌尔姆西南的比贝腊赫,切断了乌尔姆驻军通向西南的唯一道路,以阻止奥军从这里突围与在意大利北部的卡尔大公会合。拉纳和内伊指挥的第5、第6两个军,沿多瑙河两岸溯流而上,担负直接攻占乌尔姆要塞的任务。内伊军同时担负夺取多瑙河主要桥梁的任务,保障大军南北交道的畅通。

就这样,法军从四面向乌尔姆扑来,有如大章鱼的触须,不断地向乌尔姆伸展和压缩,很快就会把它紧紧抓住。

一再失误的奥军指挥


然而,对于自己面临的严重形势,奥军的实际统帅麦克是作梦比没有想到的。当时,奥军不仅情报迟缓,几乎闭目塞听,而且,就对仅有的某些情报,麦克也是一再地判断错误。10月6日,当法军主力在多瑙沃尔特附近突破奥军防线向南挺进时,麦克还坚持己见,说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认为,法军不是天兵,不可能这么快就将主力调到这里,因而对这一情报不予置理。

10月8日,缪拉击溃了途经韦尔廷根去增援多瑙河守军的8,000奥军,并切断了乌尔姆要塞通往奥格斯堡的道路。直到这时,麦克还是对局势抱乐观态度。他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行动,还一厢情愿地制定计划,要在法军继续向西深入而后方空虚的时候,将奥军主力开过多瑙河去,朝东北方向的内尔特林根地区实施攻击,企图采取以进对进的方法去切断法军的后方交通线,对法军进行反包围。当然,如果真能达到这一目的,从战术上来看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这必须要有1个条件作保证,就是首先保住跨越多瑙河上的桥梁。可他却迟了一步。当他还在犹豫不决,而没有把计划付诸实行以前,内伊的第6军就已完全控制了多瑙河上的3座主要桥梁。在此期间,奥军的名义上的统帅费迪南大众曾几次提出迅速向京次堡和慕尼黑撤退的主张,但都被麦克拒绝了。

在法军逐渐紧缩包围圈的过程中,麦克是完全有可能突破包围的。他只要向东北横扫过去,就可以进到法军的后方。然而,他却既固执又迟钝,丝毫也没有觉察到拿破仑设下的骗局,以致丧失了突围的有利机会。10月13日,麦克本来打算采取行动。就在这个时候,拿破仑派去了著名的间谍舒尔迈斯特。他向麦克报告说,英军已经在法国的布伦港登陆,法国国内爆发了反对拿破仑的革命,法军很快就会撤退。因此,建议麦克固守乌尔姆这座孤城。麦克当然会对这一消息表示怀疑,但拿破仑早已准备好了推波助澜的手法。他命令军中印刷厂赶印了一期假报纸,上边载着巴黎爆发反对拿破仑的革命的所谓号外消息,并巧妙地使这张报纸落到奥军手里。这一作法居然把麦克给迷惑住了。麦克拿到这张报纸以后,更加误认了法军的行动。他把法军苏尔特、缪拉、拉纳、马尔蒙和内伊各军在其后方的活动,都看成是企图夺路回逃的举动,完全没有意识到猎人已经开始收网。不过严峻的现实很快就打破了他的一切幻想。法军兵临城下,麦克这才恍然大悟。可是,时间已经晚了。

乌尔姆的陷落


围攻乌尔姆的战斗,是从粉碎奥军的突围开始的。麦克认清奥军的艰难处境以后,终于决定组织突围。他利用了,缪拉元帅所犯的一个错误。原来,在法军准备最后围攻乌尔姆的关键时刻,负责实施统一指挥的缪拉元帅误解了拿破仑的意图,命令在多瑙河北岸行动的第6军全部移到南岸。这样,就在北岸为奥军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隙。值得庆幸的是,第6军军长内伊自作主张,在北岸留下了由杜邦指挥的1个师,共6,000名法军。这样,当轰克命令魏尔尼克率领13,000人保护费迪南大公向东北突围逃跑时,便在途中遇到了杜邦师的阻挡,并发生了遭遇战。法军经受了一番兵力悬殊的苦战,虽然未能挡住奥军,但还是俘虏了3,000余人。最后,魏尔尼克率领余部突出了重围。拿破仑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命令缪拉率领骑兵前去追击。与比同时,奥军的另外一个师也试图冲出重围,向南逃跑,但在梅明根附近被苏尔特军阻住了。经过短期激战,奥军5,000余人成了俘虏,突围没有成功。

事态愈来愈明显。在法军四面包围的形势下,困守乌尔姆的奥军只有束手就擒,已经毫无出路。

10月14日,内伊指挥第6军打响了外围战,攻占了乌尔姆东北约9公里处的一个奥军据点。这个据点是乌尔姆要塞外围的一根支柱。战斗结束时,法军俘虏了3,000人,其余的全部逃回了乌尔姆要塞。这样一来,乌尔姆要塞的守军就完全成了瓮中之鳖。

10月16日,拿破仑命令炮轰乌尔姆。同时派出一名军使去见麦克,敦促他停止抵抗,立即投降。不然的话,破城之日,就难免土耳其军队在1799年所遭受的那种下场。当时,驻雅法的守军不肯投降,法军攻破城池后,把2,500名土耳其人统统给枪毙了。

10月17日,麦克同意投降。20日举行了受降仪式。拿破仑率领着自己的元帅们检阅了投降部队。奥地利的败军“统帅”麦克,低着头走到拿破仑眼前,双手交出了自己的佩剑。跟在麦克后面的,是16位将军。20,000多名步兵和3,000名骑兵,在米夏埃尔斯山麓列队行进,他们依次地走过拿破仑面前,放下了自己的武器。

保护费迪南大公实施突围的魏尔尼克残部,虽然从乌尔姆东北走出了一段距离,但是终于没能逃脱。该部在纽伦堡附近被缪拉的骑兵军包围,魏尔尼克率8,000人投降。最后,只有费迪南大公带领几百名骑兵突出了重围,逃到了波希米亚的山里。

通过乌尔姆战役,多瑙河地区的奥军差不多被全部歼灭了。在这次战役中,奥军损失50,000余人,丢掉了200门火炮,90面军旗,据说是所有的将军都成了俘虏。而法军呢,据拿破仑发出的通报宣称,在围攻乌尔姆的战斗中,法军只死500余人,伤1,000余人,简直是以微不足道的损失而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相关分词: 乌尔姆 乌尔 尔姆 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