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




一、图书信息


作 者:衣俊卿著出 版 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9-1

版 次:1

页 数:367

字 数:380000

印刷时间:2005-9-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222031142

包 装:平装

二、编辑推荐


本书以一种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的文化批判视角,提供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模式,一种以文化的进步和演化为内涵的社会进化模式。其功能是启发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本质的自,并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

三、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理论理性层面和实践理性层面对文化哲学的有关论题进行了探讨。上篇分4章分别探讨了“文化现象”、“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下篇分4 章分别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迟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机制”、“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精神”。

文化哲学或文化批判是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作者在本书中集中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观、哲学观和文化批判理论。认为文化就是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类生存方式;哲学则是文化精神的外显与升华,并指出文化哲学是新世纪哲学的自觉形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诸多文化问题尤其是中国的文化问题作出了深刻而独到的析理。

四、目录


再版序言

导论 文化与文化哲学

一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

二 文化: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

三 哲学: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自觉外显

四 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与自觉

上篇 理论理性层面的文化哲学论题

第一章 文化现象

一 文化的发生及其本质规定性

(一)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

(二)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

二 文化的功能与社会历史方位

(一)人之存在的价值体系

(二)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图式

三 文化的构成与存在形态

(一)透视文化形态的多重视角

(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三)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

四 文化的时间与空问维度

(一)文化传承与文化变异

(二)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

第二章 文化模式

一 共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一)民族心理和文化模式

(二)文明形态和文化模式

二 历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一)原始社会的文化模式

(二)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

(三)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

(四)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模式

第三章 文化危机

一 文化失范与文化冲突

二 文化反省与文化批判

第四章 文化转型

一 文化转型的内在机制

(一)文化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的永恒矛昏

(二)自觉的文化与自在的文化之互动

二 文化转型的途径和方式

(一)内在创造性转化:文化创新

(二)外在批判性重建:文化整合

三 文化转型与历史进步

(一)文化转型与人的发展

(二)文化转型与社会进步

下篇 实践理性层面的文化哲学论题

第五章 20世纪的文化焦虑

一 “轴心期”的历史精神和西方理性主义

二 “轴心期”的文化精神在20世纪的命运

三 文化的焦虑:对文化危机的自发反抗

四 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

第六章 现代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

一 现代文化批判的视界

(一)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

(二)现代历史哲学的文化批判意识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四)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思潮

二 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题

(一)意识形态批判

(二)技术理性批判

(三)大众文化批判

(四)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

第七章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

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二 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

三 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论

四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

一 比较学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一)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二)中国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二 成熟的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

(一)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演化模式

(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持久性

(三)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发达

三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的特征

(一)传统日常生活的一般的图式特征

(二)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的沉重与强大

第九章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重建

一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

(一)“文化热”与文化激进主义

(二)社会转型期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二 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机制

(一)表层文化启蒙与深层文化启蒙

(二)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

(三)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基本思路

第十章 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性续写

一 全球化与文化整合

(一)全球化的文化内蕴

(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景观

二 现代性的多重维度

(一)透视现代性问题的“多维整合”的新视角

(二)现代性的精神性维度

(三)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三 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语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