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文化源地

文化源地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文化源地




文化源地通常指人类文化和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祥地。系本世纪20年代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首先提出。它往往随农业社会的起源和农业文化的传播而形成,主要有:①拥有具备集约农耕条件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地理区域;②具有若干种自然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条件的配合。如旧大陆的东南亚和印度河盆地,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新大陆的墨西哥高原玛雅文化区。文化源地的变迁与文化扩散相联系,具有地域上的延续性。随着人类出现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们由于从事金属工具改良、棉纺织业和冶金业等活动而发展了艺术、科学和创造力,使传统的农业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据此,索尔认为现令物质技术发达的许多文化类型,都会在自然景观上留下“人文景观”的痕迹,皆可追溯其农业文化的发端地。如中国北方文化源地的传统农艺和家畜驯化技术,后来向整个远东地区扩散和传布;埃塞俄比亚的粟、高粱等种子沿尼罗河上溯抵埃及,又越过红海和亚丁湾传入阿拉伯半岛;新大陆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文化源地的热带栽培技术传遍南美和加勒比海区域。因此,可从已知的与自然景观有关的现象如植物驯化技术着手,再现文化源地的人文景观。

形成


系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首先提出。它往往随农业社会的起源和农业文化的传播而形成,主要有:①拥有具备集约农耕条件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地理区域;②具有若干种自然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条件的配合。如旧大陆的东南亚和印度河盆地,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新大陆的墨西哥高原玛雅文化区。文化源地的变迁与文化扩散相联系,具有地域上的延续性。随着人类出现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们由于从事金属工具改良、棉纺织业和冶金业等活动而发展了艺术、科学和创造力,使传统的农业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据此,索尔认为现令物质技术发达的许多文化类型,都会在自然景观上留下“人文景观”的痕迹,皆可追溯其农业文化的发端地。如中国北方文化源地的传统农艺和家畜驯化技术,后来向整个远东地区扩散和传布;埃塞俄比亚的粟、高梁等种子沿尼罗河上溯抵埃及,又越过红海和亚丁湾传入阿拉伯半岛;新大陆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文化源地的热带栽培技术传遍南美和加勒比海区域。

分类


文化源地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二是文化系统的源地.

(1)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

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地. 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它是由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源地位于都城洛阳一带。类似的例子,古今中外俯拾皆是:各民族的文字,服饰起源地,各地区建筑风格起源地,各地民风民俗起源地,还有现今世界的计算机的发明等等无一不包含着某种文化要素的文化事物或现象,而它们的发源地则构成了这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2)文化系统源地

文化系统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 是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例如,以文字为例,古埃及文明为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为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明为拼音文字。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分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综合体,如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每个地域文化综合体都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融合,统一国家的建立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是文化系统扩散的基础,最终由多个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系统得以产生。

世界上具有的广泛的,甚至全球性影响的古文化系统源地主要包括: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和中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四个古文化中心都形成于河谷,盆地之间,均于灌溉农业有关部门,彼此之间很早就有交往,文化方面也有影响。而美洲中南部的玛雅文化中心和印加文化中心的形成比上述四个地区较迟,并且形成于高地上,自古以来于四个地方隔离。上述这些地方都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在农业上获得了突破,如灌溉技术,谷物栽培,种植,播种和除草方法,收割,储藏和销售系统,都有了提高和改进,这些地区的先进文化不断向外界扩散,从而引起更大范围内文化的变迁,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和文化区域。

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中国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大民间传说。后三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发源地,唯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一直存有争议,况且它把天上和人间放在了一个层面上演绎,这在四大传说中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据有关专家考证,《诗经》中周王朝的“大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横跨今山东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县正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今天的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织女洞及与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庙,是一处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最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时间可追溯到中国的唐代,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

沂源县的织女洞和牛郎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没有毁于战火,那是军民团结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沂源县的燕崖乡大贤山周围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保护着这一已传承了几千年的古文化遗产,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也没被破坏。牛郎织女的文化底蕴已融入当地民众的血脉之中。

“乌泥泾被”


自元代统一中国后,由于政局稳定,为元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纺织能手黄道婆从海南岛的古崖州地区,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乌泥泾,即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县华泾镇。这无依无靠的黄道婆便以织“崖州被”谋生。

黄道婆织的“崖州被”,图案新颖,品种多样。消息很快就传遍四面八方,乡里人纷纷前来拜师学艺,黄道婆总是耐心地教她们织被的技术,又将海南黎族妇女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方法无私地传授给家乡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她结合当地人民织麻、织帛的传统技术,对制棉工具和方法做了大胆的、系统的改革。最终她借鉴和吸取黎族姐妹们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技术,在汉族民间固有的织造工艺的基础上,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方法,还根据自己的生产实践,融会贯通,总结了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带、巾出现折技、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十分新鲜好看。到了明朝所织布匹传入皇宫中,深得宫女喜爱。后来乌泥泾人又织出了宫中御用衣袍,上绣龙凤、斗牛、麒麟等图案。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的名声,广传于大江南北。整个乌泥泾一时间弹弓铮铮、布机轧轧,响彻村镇的每个角落,形成“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局面。

相关分词: 文化 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