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亡国破家

亡国破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亡国破家




基本资料


【名称】亡国破家

【拼音】wáng guó pò jiā

【解释】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

【示例】唐湘妃庙《与崔渥冥会杂诗》:“亡国破家皆有恨,捧心无语泪苏台。”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关故事


《屈原列传》采录了《渔父》.而且按廖先生的断言,“《渔父》作于白起拔郑之后、自沉之前”,并引“《盐铁论相刺篇》说:‘屈原行吟泽畔曰……贤圣蔽掩,而谗债用事,以此亡国破家”,。屈原“是在‘亡国破家’的情况下,表示宁愿死去,不愿蒙尘、受辱。屈原的死因,司马迁借《渔父》作了初步表达”。初读廖先生所引《盐铁论》,我大为惊愕:屈原在“行吟泽畔”时,果真说过“亡国破家”的话么?怎么我却未见!一查原文,原来是这样的:“是以荆和抱璞泣血,曰:‘安得良工而剖之!’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按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讥于岩穴也。”廖先生在引证中却借助于省略号,造成了“屈原”说“亡国破家”的假象。这样的论证方式,就显然不是廖先生不懂原文,而是引证上故意做的阉割和拼凑术了。其实,廖先生大可不必如此折绕,要想让《渔父》作于“亡国破家”之后,只要直接引证《屈原列传》的下述一节即可:“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一节在《屈原列传》中正置于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之前,不更能证明《渔父》作于“亡国破家”之后么!可惜的是,正如《盐铁论》注⑥和《屈原列传》所表明的,两处所说的“亡国破家”,均非指“白起破郑”,而是指怀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祸难.《屈原列传》在此之后叙屈原再迁江南,并采录《渔父》之文,怎见得就“初步表达”了屈原的死因是白起拔郑而“殉国难”?

其次的论据是司马迁在传文中抄录了《怀沙》。廖先生又断言:“《怀沙》,是郧都沦亡、巫郡、黔中郡沦陷之后、屈原自沉前夕在泪罗的作品.”其主要依据,就因为此诗中有“进路北次兮,……限之以大故”之语。廖先生说:“什么是‘大故’呢?《周礼虎责》说:‘国有大故’。郑玄注:‘非常之难’。《国语郑语》也说:‘王室多故’。韦昭注:‘故,犹难也,。当时楚国的‘非常之难’,显然就是白起拔郑。”

这论证似乎颇有依据,其实却混淆了“国有大故”与“大故”的区别。“国有大故”或“邦之大故”,既可指“寇戎之事’心,亦可指“刑杀’,⑧、“凶栽’,⑧,或国君之“大丧吻。至于臣下所遇之“大故”,除了“死亡”之义外,又可指恶逆之罪.《论语微子》记“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孔安国注曰:“大故谓恶逆之事。”

刑禺疏曰:“故旧朋友无此恶逆之事,则不有遗弃也”.“大故”之词既有多义,则如何确定其在诗文中的确切含义,就须联系上下文意细加分辨.《怀沙》一诗抒写的,有屈原遭谗久放的“冤屈”,有对楚王君臣昏督鄙固、“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的斥责,更有“离憨不迁”、“前图未改”的誓死决心.惟独没有一语涉及或暗示“白起拔郧”祸难之降临。由此上下文意考察“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优娱哀兮,限之以大故”(廖先生引证时,又省略了中间二句),此“大故”就不是指国家遭遇了“白起破邪”的祸难,而当指诗人的即将面对死亡了。屈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本无“恶逆”之罪可言.但在谗妒的党人、昏庸的楚王眼中,他的忠正直谏、孤身抗恶,他的“责数怀王,怨恶椒兰”,便均被视为恶逆之过而罪不容赦了。

《怀沙》


《怀沙》所述“邑犬群吠”,《哀郧》所述“信非吾罪而弃逐”,以至于直到屈原晚年,楚襄王君臣仍还“逼逐”有加”,正可作《怀沙》“限之以大故”的确切注脚。所以,句中的“限之以大故”,自当解为诗人遭受楚王所横加的迫害而坦然面对死亡。王逸注之为“大故,死亡也。言己自知不遇,聊作词赋,以舒展优思,乐己悲愁,自度以死亡而已,终无它志也”,与原意比较符合。廖先生将其附会为“白起破郧”,便与此凿钠难通了!

相关分词: 亡国 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