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王泰际

王泰际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王泰际




基本资料


明清易代之际,王泰际是嘉定的一代名士,又是一代隐士。王泰际,字内三,号砚存,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今马陆戬浜人。王氏于明初迁至嘉定城东南戬浜,世代耕读,后成为当地的殷实富户。王氏家族积德行善,在当地乡里有良好的声誉。王泰际的祖父王汴,曾经出钱建造十几座石桥,为乡民出行提供方便。万历三十六年(1608),嘉定遭遇洪灾,饥民嗷嗷待哺,王汴拿出粮食,开粥厂,救济灾民,他还帮乡亲们归还拖欠的赋税,官府为了表彰他,曾准备授予官职,王汴推辞说:“我不想做官发财,让我们的子孙自立吧。”家庭对于王泰际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物生平


王泰际从小聪明好学,处事沉稳老成。明代崇祯三年(1630),32岁的王泰际参加江南乡试,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王泰际和同县举人黄淳耀一起考中进士。这一年,他45岁。照例,读书人在考取进士后,就可以授官职。但此时,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王泰际和黄淳耀商量后,决定不当乱世之官,回乡隐居读书,两人一起回到了故乡嘉定。

第二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王朝覆灭了。不久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明宗室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王泰际知道了当时的形势后,写信给黄淳耀,提出共同隐居的计划。黄淳耀十分赞同王泰际的提法,在回给王泰际的信中说:“去城而乡,虽埋名不能,而全身可得。冠、婚、丧、祭,以深衣幅巾行礼,终身称前进士。一事不与州县相关,绝迹忍饿可也。”

后来黄淳耀因被推为“嘉定恢剿义师”之首,隐居不得,为抗清殉国,而王泰际则信守自己隐居的诺言。明亡后三十多年几乎足不出户,在家乡继续读书种田,终身不与清政府合作。他在《书怀》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生守终身前进士,死丹片石晋遗民。”这是他真实的心灵写照。

他在城东有自己的园林寿砚堂和东皋,其中有尔雅堂、美楼、照雪斋、药栏、荷沼、丛桂、孤松、寒梅、瘦竹等景。他经常在自己的园林中邀集诗友,举办诗会。太仓著名诗人吴梅村、陈瑚,以及本县名士苏震、陆元辅经常在东皋雅集。吴梅村十分欣赏王泰际隐士生活,曾赋诗四首歌咏之,诗中有“槎浦冈头自种田,居然生活胜焦先”、“翠竹黄花一草堂,柴门月出深耕桑”等句。

尽管隐居在家,王泰际仍保持着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怀。清代顺治初年,嘉定县令在确定嘉足漕粮的数量时,故意提高征缴数量,增加农民的负担。王泰际据理力争,与嘉定县令论辩。县令语塞,无言可对,就派人暗中向王泰际赠送银两,遭到王泰际的拒绝。有一次王泰际做梦,一位神人对他说:“你敢于为民力争,积德行善,大有阴功,将得到一个有出息的曾孙。”次日晨起,果然孙媳妇生了儿子,就是后来考中状元的王敬铭。

晚年的王泰际喜爱与文朋诗友们交往,他与宋琬、吴梅村、陆元辅、张鸿磐、苏渊、余怀、孙致弥、侯涵等人答诗唱和。清康熙九年(1670),他曾出席侯涵在秬园举办的“明月诗会”。

王泰际十分注重对子孙的教育,诗礼传家,他的长子王霖汝年23岁就中举人,次子王楫汝也是举人;孙子王畮为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曾孙王敬铭为状元。他的家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科举之家和文化世家。

作品相关


王泰际勤于著述,曾著有《寿砚堂全集》、《历代诗类抄》、《四书广古注》、《周易翼注》、《王氏世谱》、《冰抱老人集》等书。时人称他为人有“忠君爱国之心,守身行已之道”,“为诗征显阐幽,标奇入奥,根底于杜(甫)、韩(愈),而出入于文昌(张籍)、贞曜(孟郊),镕铸百氏,自成一家。”

其他资料


清康熙十四年(1675),王泰际在家乡逝世,终年77岁。

相关分词: 王泰际 王泰 泰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