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

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9月1日)

丛书名: 中国诗歌研究文库

平装: 25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801957148, 9787801957146

条形码: 9787801957146

尺寸: 24 x 16.7 x 1.7 cm

重量: 381 g

作者简介


孟泽,1963年10月生于湖南双峰。1979年入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3年师从羊春秋教授习古典文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师从吴思敬教授习文艺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评为教授。现任职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系,系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韵文

学刊》《新诗界》编委。出版有《中国历代狂士》(1993年)、《无我有我之境》(1996年)、《两歧的诗学》(2006年)等。

内容简介


以《人间词话》与《摩罗诗力说》为基本语言形态的王国维、鲁迅诗学,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具有最显著的“两歧性”特征。王国维、鲁迅的诗学内部,同时存在着与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状态,与他们的文化身份相一致的“两歧性”。“两歧性”的诗学,基于他们各自的生命历程与学术历程,其内在气质与精神,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两歧性”和“一致性”所显示的内涵与张力,构成了中国现代诗学在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趋势,表征着它所能够拥有的可能性范围与丰富性程度。从整体上看,王国维、鲁迅的“诗学”不是纯粹的知识之学,也并不只是纯粹的审美之学,而更接近于一种与“立心”“立人”相关、“知”“行”一体、 “人”“文”共生的“文”“学”与“文章”之学。纯粹文人或学者的名号也不足以称言王国维、鲁迅,他们是抵达了现代中国精神最高点的开创性的不世大儒。

媒体评论


《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从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王国维、鲁迅的思想状况与文化身份的共同结构特征——两歧性人手,对他们的学术实践,特别是诗学,进行了别具一格的互训,于常人不留意或以为无可着手处,另辟险径,并终于通幽,这既得力于作者异于常人的运思能力,更受益于作者禀持之敏锐聪慧的生命感受,加之文字灵动而富穿透力,终于写出了这篇才气横溢的论文。

——陶东风

在20世纪前期文坛的思想者中,作为承继前贤、文明开新之两翼,鲁迅与王国维无疑是具有“两歧”和“对照”意味的个案。《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在进行比较研究时,超越了以往关于一个是“真的猛士”、一个是“纯的学者”的意见,从生命哲学人手,对二者的文化身份、思想抱负、情感底色、性灵气质及其诗学内涵,作了全面而较为深入的探询。作者不满足于对鲁、王二氏理论旨趣与表达方式的抽象比勘,而是在解剖两个活生生的灵魂,既揭示了其“两歧性”的精神特征,更窥测到其深在的“一致性”。而对于两人在承担时代困境过程中文化身份的“且介性”和话语立场的“悖论性”的申述,当属作者独立思考的成果。文章富思辩色彩,且有不少闪光的笔墨。

——杨匡汉

(《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是一个具有较大难度的研究课题,这不光因为王、鲁是充满矛盾的思想者,不光因为他们的诗学与现实语境构成了巨大的矛盾和张力,而且还由于,他们与旧学和西学之间有着复杂而深沉的关联。作者以开阔的视野,论述了王国维鲁迅诗学的“情感底色”“内外困境”与“悖论立场”,认为,揭示二人诗学的“两歧性”,并不是要彰显其不可通约的敌对关系,而是要诠释这种“两歧性”的文化依据与精神动力,了解这种“两歧性”在同一种文化语境中的一致与冲突。上述见解,是十分深透和富有启发性的。

——程光炜

目录


第一章 引论: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的前提、依据与使命

(一)“两歧性”与“复调性”

(二)对立的诠释与互动的诠释

第二章 “诗力”与“境界”:王国维、鲁迅接近文学的初衷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设定

(一)“人生之第一义”:从科学到文艺

(二)“国民之首义”:种族、心声、诗歌、人格的逻辑关系

(三)“不用之用”

(四)“意力”的唤起与“意志”的解脱

(五)“无用之用”

(六)在“可爱”与“可信”之间

(七)“阶级”与“境界”

第三章 “人间”与“两间”:王国维、鲁迅诗学的情感底色

(一)“忧生”“忧世”解:忧生忧世与“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二)“忧生”“忧世”解:“补天事业”与“忧国情怀”

(三)“祛魅”与“返魅”

(四)遗民美学:诗学变迁的情感轨迹

(五)“文章误我”

(六)“转俗成真,回真向俗”

(七)“心里受伤,永不痊愈”

(八)“欧穆亚”与屈子性情:鲁迅审美姿态的一种解释

第四章 审美的倾斜与审美的异化:鲁迅、王国维诗学的内在困境与外在困境

(一)审美主体与历史认识主体

(二)“阳性”或者“阴性”:作为情感与作为美感

(三)“人为美而存在”或者“美为人而存在”

(四)以文拟人:一种“有机主义”的审美方式

(五)有机主义与审美主义:“无我”与“大我”

(六)有机主义与审美主义:“永远的正义”与“诗歌的正义”

第五章 “且介”身份与“悖论”立场:诗学与诗学之外

(一)“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

(二)“自我克服”与“自我憎恨”

(三)文章与文学——文体的选择与精神动力:在审美与反审美之间

(四)否定中的建构:从“对立的立论”到“取消的立论”

余论 作为“大儒”的王国维、鲁迅

参考文献

有“困难”的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