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汪疃镇

汪疃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汪疃镇




汪疃概况


汪疃镇(Wang Tuan Zhen)

汪疃镇原属 文登市,位于文登市西北部,总面积107平方公里,3.0万人口,拥有6.0万亩耕地,3.4万亩山峦,6000亩淡水水面,是山东省粮油生产基地,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是山东省中药材之乡,盛产天麻、西洋参、黄芪、丹参等;是山东省的名优果生产基地,各种桃、梨、苹果、葡萄应有尽有;是山东省的畜牧强镇,特种养殖品种主要有狐狸、貂、鹿等,普通养殖品种主要有生猪、奶牛、奶山羊、肉食鸡及各类淡水品种鱼类;是山东省有名的花卉苗木基地,高中低档各类花卉苗木达30多种。

历史沿革


清末 属管山都二、六里和辛汪都一、五、七里。

1930年 属第二区低湾头乡、白鹿乡、汪疃镇、红石头乡。

1941年12月 属文西县白鹿乡和山马区。

1956年 属文登县山马区汪疃乡、小阮乡、管山乡、白鹿乡。

1958年8月 属巨龙公社,

1959年 改称汪疃公社。

1984年3月 撤社改镇。

1990年末,面积95.2千米,人口9920户、32897人,其中乡村9565户、32137人,辖汪疃、王家产、三家庄、郝家庄、石家泊、于家英、许家产、丛家产、小屯、杭上、白鹿屯、坓前庄、祝家庄、吐羊口、韩家庄、下韩家、上韩家、寮坓、许家屯、小阮、上夼、孙家沟、后白鹿、前白鹿、鞠家庄、段家庄、窑夼、西三庄、东三庄、地文头、北大英、陈家山、殷家卧龙、大宅库、岭西、白鹿店子、楼下、曹家泊子、河南庄、翠峡口、柏家庄、曹家房、黑龙洼、北英武、西黄埠、东黄埠、王家庵、古龙屯、邹家庵、红石头、拔草夼、西梁格、东梁格、郝家屯、三十里堡、桑行埠、西英武、东英武58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

2007年4月 划入威海工业新区

威海工业新区于2006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报国务院备案。威海工业新区位于威海市区南部,地处威海城市群的中心地带。辖区总面积292KM2,规划建设用地面积78KM2。2007年4月29日,威海工业新区正式成立。

苘山镇(mǎn shān方言)、汪疃镇、草庙子镇所在的三角形区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良机。

人口民族


汪疃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8896

男 14823

女 14073

家庭户户数 10810

家庭户总人口(总) 27816

家庭户男 14284

家庭户女 13532

0-14岁(总) 4507

0-14岁男 2399

0-14岁女 2108

15-64岁(总) 20439

15-64岁男 10512

15-64岁女 9927

65岁及以上(总) 3950

65岁及以上男 1912

65岁及以上女 203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6075

汪疃镇下辖58个行政村,镇域面积107平方公里,常驻人口3万,总户数1.2万户,农民人均收入6200元。有1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9个,分别是:满族、佤族、拉祜族、蒙古族、朝鲜族、布朗族、维吾尔族、傣族、缅甸族;全镇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群众仅有74人,主要是满族、佤族,分别有30人和23人,其中女性群众52人、男性群众22人,主要是从外地迁移而来,分布在我镇于家英村、汪疃村、东英武等21个村。目前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安定富足,支持镇村工作,和汉族群众相处融洽,为汪疃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迹


全镇古迹较多,1970年代,东黄埠村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等,现珍藏于文登市博物馆。下韩家村保留有宋代“韩成”墓碑一座。吐羊口村家庙内收藏有长1.90米、宽1.05米的清康熙皇帝御赐匾。该匾为楠木材质,中间雕有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清爱堂”3个镏金大字,右侧刻有“康熙三十五年御书”,左侧有“赐四川布政使刘棨”(刘墉之祖父),中间是玉玺,整匾为红底金字土彩花边。

汪疃镇是胶东著名“一一?四”暴动发源地之一。1935年农历十一月初四,中共胶东特委以文登为中心,领导发动了武装暴动。1935年12月5日晨,时任暴动总指挥的张连珠,率二大队到达地湾头(今地文头)村时,被国民党军队和文登地方反动武装2000余人包围,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力量悬殊,暴动失败,张连珠在掩护部队突围中被捕,12月8日被杀害于文城。部分烈士遗体埋于地文头烈士陵园。

所辖村简介


汪疃 约隋代建村。元碑记作王疃,当以姓氏得名,亦作旺疃。清末写作汪疃。930户。

王家产 明初,王姓由栖霞丁楼来居。365户。

三家庄 元末, 臧姓建臧家庄。建国后,臧姓泯,以谐音演作三家庄。262户。

郝家庄 明末,郝姓自云南来此建村。145户。

石家泊 清康熙十八年,石姓自今环翠区望岛来平泊建村。152户。

于家英 元朝,杨姓自牟平五台南 (正文第55页)来山丘前立村,多梨树,称梨树埠。明永乐时,威海卫设军屯于此。清初,于姓日众,称于家营,演作于家英。460户。

许家产 明末,许姓自县西寨来王家产之南立村,称南产,又称许家产。52户。

丛家产 明朝中期,丛姓由今环翠区城子来居。191户。

小屯 清乾隆四十七年,曲姓自牟平曲家疃来威海卫之军屯旧址立村,小于白鹿屯。115户。

杭上 明洪武时,唐姓由牟平金山寨来居。村西柳树成行,称行上,演作杭上。180户。

白鹿屯 元朝以前, 付姓居此。明永乐五年,威海卫近白鹿山设军屯。250户。

(同上) 前庄 清乾隆时,今环翠区艾山前李姓于此设田庄,称李家庄。1981年以居山 (同上)前更名。62户。

沈家荒 清雍正时,沈姓自臧家庄来垦荒,称荒里。清末,称今名。83户。

祝家英 明万历时,祝姓由牟平城祝家巷来军营遗址立村,称祝家营,演作今名。208户。

吐羊口 明万历时,刘姓由诸城来居,东山口有羊形土堆。250户。

韩西庄 清嘉庆时,刘姓从吐羊口来建刘家庄。1981年以位于上下韩家之西更名。48户。

韩家2村 元以前,韩姓来此为孟家看庵,称韩家山。清雍正时,以地势分上韩家(127户),下韩家(131户)。

许家屯 明末,许姓自邻村丛家产来居。100户。

小阮 明初,阮姓于土台之前立村,称小阮台,简称小阮。376户。

上夼 明末,曲姓居此,称曲家庵。清中期,王姓日众,遂称王家庄。清末,以位处夼地上游改今称。190户。

孙家沟 宋末,孙姓来山谷立村。210户。

白鹿2村 唐开元二十年碑为白鹿村, 以位居白鹿山阳而得名。清中期,形成南北两村,北.后白鹿(125户),南称前白鹿(229户)。

鞠家庄 清康熙时,赵姓来立赵家庄。后于姓众,改于家庄。雍正时鞠姓由沙子来居,于姓泯,称今名。110户。

段家庄 明初,段姓从牟平段家庄来居。140户。

窑夼 清初,姜姓自丑家屯来山间夼地建窑烧陶。133户。

三庄2村 清雍正时,文登县普济堂置义田,曲、李、江等姓在此佃耕,形成3个庄子,故名三庄。清末并为两村,称东三庄(180户),西三庄(160户)。

地文头 元末,于姓来水湾北首立村,称低湾头。1940年后,演作地文头。224户。

北大英 宋末,石姓受雇于此看管茔地,称大茔。明初,演作大英。1961年改今名。271户。

.陈家山 明万历时,陈姓于山丘之东建村。193户。

殷家卧龙 明中期,尹姓由牟平来居,三面环山,地形隐蔽,嫌“窝窿”不,演作尹家卧龙。明末,殷姓众,遂为今称。60户。

大宅库 明初,陈姓自牟平来水泽之西立村,称大泽窟,演作今名。240户。

岭西 明朝前期,刘姓自白鹿店子来土岭西侧立村,别称东岭西。162户。

白鹿店 约元初,称刘家宅库。明代于姓来居,设旅店,以地近白鹿山称今名。201户。

楼下 明初,苗姓来苗山前建苗山前村。清中期,建一楼房,村遂称楼底下,简称楼下。231户。

曹家泊子 明初,曹姓自金格庄来平泊立村。148户。

河南庄 明末,于姓自大水泊来韩家河南立村,称河南。1981年更今名。209户。

翠峡口 清嘉庆二十一年,于姓自文城来峡谷的出口安村,四周树木青翠。164户。

柏家庄 清乾隆时,柏姓自蓬莱为于姓来守庄,称于家新庄。嘉庆四年,称今名。64户。

曹家房 清初,曹姓由汪疃来居。54户。

黑龙洼 清光绪元年,丛姓自生地来居,地势低洼,北有山岭蜿蜒似龙、林木苍翠。38户。

英武3村 元初 孙姓于鹦鹉山(后演作英武山) 麓建村。清中期,形成北英武(125户),西英武(120户),东英武(188户)。

黄埠2村 明末, 徐姓自黄龙岘来土阜立村,沿用原址“黄”字称黄埠。清时,形成东黄埠(201户),西黄埠(205户)。

王家庵 清咸丰时,王姓自大乔家受雇于此,称王家庵。1961年从汪疃析出自治。31户。

古龙屯 清光绪时,李姓自山马邹来居,村后有一马蹄形山岭似龙蜿蜒。30户

邹家庵 清咸丰时,邹姓自今环翠区崮山后迁来守山林草场。1955年,与古龙屯、黑龙洼合为三义村。1961年春自治复原称。30户。

红石头 清道光时,丛姓由撇 (正文57页)山来管山为王姓守墓地,称丛家庵。清末,以北山产红色岩石更名。82户。

拔草夼 清嘉庆时, 鞠姓自磨山来笆草夼立村,写作拔草夼。1965年,米山水库水位提高,村北迁400米。100户。

梁格2村 元朝,陈姓由牟平解甲庄来居,村名来由失考。1962年分为 东梁格(136户),西梁格(130户)。

郝家屯 明末,郝姓从云南来居,称郝家庵。清初,改今名。137户。

三十里堡 明洪武时, 丁姓由丁家洼迁三十里堡东侧立村,且位于管山顶前,又称管山堡。96户。

桑杭埠 明初, 初姓来桑树丛生的山阜之阳立村。清末,演称三行埠,再演今称。145户。

文化


汪疃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戏剧之乡”的美称。特别是传统京剧,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十几岁孩童,人人会演唱数个曲目。全镇有名气的文化活动团体10多个,逢年过节便串村演出,京剧、吕剧、秧歌、曲艺样样俱全。

汪疃镇三家庄村民间架花工艺已有100多年历史。所谓架花工艺,是集烟火、爆竹、剪纸、彩绘、裱糊于一体的传统烟火工艺。燃放时,鞭炮轰鸣,五光十色,各种人物、花鸟、楼阁或戏曲形象随鞭炮响声,自下而上依次显现在空中,令人耳目一新,观赏性极高。

据传,架花工艺为清朝光绪年间本村一位老人自外地带回,从此,不仅本村逢年过节表演架花,远近村庄有钱人家也常请去表演,名声越传越远,村里的鞭炮作坊也越办越红火。1940年代末,全村有20多处鞭炮作坊,为架花提供原材料。1949年,该村办起鞭炮厂。1959年国庆节期间,村里架花艺人被威海市请去制作表演。1974年冬,村里制作大型架花,轰动一时,吸引了本县及烟台、威海等地观众数万人参观。以后,随着村里老艺人相继去世,此手艺渐渐失传,目前随老艺人扎过架花的仅有2人。

气候、特色、所辖区域


汪疃镇处于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常年平均气压1010.2mb,平均气温11.2℃、平均日照2540.7小时、平均相对湿度71.5%、平均降水812.1毫米。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汪疃镇工业基础雄厚,是山东省工业强镇,工业结构合理,现已形成食品、塑料、机械、电子、建材、地毯等支柱产业。

汪疃镇是威海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基础设施配套,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达。

汪疃镇特色农产品: 粮油,小麦,玉米,花生,中药材,天麻,西洋参,黄芪,丹参,梨,苹果,葡萄,特种养殖,狐狸,生猪,奶牛,奶山羊,肉食鸡,鱼类,花卉苗木,苗木

相关分词: 汪疃镇 汪疃 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