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5个系和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两个中心。拥有“嵌入式系统”985平台、“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IC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Linux软件人才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学院设有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网格技术研究中心、基础软件中心、现代集成电磁仿真研发中心、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网络化系统研究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与微软、西门子、三菱重工、英特尔、摩托罗拉、诺基亚等12家IT著名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或技术中心。

学院学科领域宽广,专业覆盖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个一级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二级博士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涵盖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二级博士点。

学院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多达15个,1998年以来还相继拓展了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等6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专业设置方面,设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等7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据学院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共有研究生导师11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6名,学院还聘请了多名院士、知名教授为兼职导师。全院在校研究生达到1430名,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470名,本科学生2800名。

学院拥有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已进入全国高性能计算能力排行榜。教育部资助建设的标准软件实验室以及EDA(电子设计自动化)、DSP(数字信号处理)和PLC、单片机等实验设备在教学科研中起到重要作用。

学院科研成果显著,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近30项,在并行工程、复杂系统、智能机器人、PN机理论、信息处理自动化及软件智能化测试技术、信息安全等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并有多项成果被实际采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学院各学科承担着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

历史沿革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1998年6月。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信息学科发展,1998年4月,同济大学决定组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6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原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中心、CAD研究中心和CIMS研究中心。

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上海铁道大学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信系(部分)并入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同时,上海铁道大学电气工程系保留原名称;上海铁道大学电信系(部分)与同济大学的电气工程系合并同时更名为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上海铁道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与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合并以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CAD研究中心和CIMS研究中心。

2000年6月,同济大学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0年10月,同济大学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1年10月,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从学院划出。

2002年3月,同济大学网络化系统研究所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2年10月,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进行重组,分别组建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三个单位。学院将所属院、系的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了学院实验中心。原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3年12月,同济大学基础软件工程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过建院初期及并校后对学科专业的全面整合,实现了按照所覆盖的五个一级学科设系的管理模式。

2004年9月,同济大学基础软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4年10月,CST—同济大学现代集成电磁仿真研发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5年5月,同济大学网格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6年8月,同济大学“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5个系和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2个中心。挂靠的单位有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网格技术研究中心、基础软件中心、现代集成电磁仿真研发中心、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网络化系统研究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中心、研究所。

学科建设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覆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岗位。

拥有以著名智能控制专家、同济大学原校长、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由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组成的强大的中青年教授队伍。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承担了30余项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通过鉴定的项目数十项,并有2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

建立跨国合作实验室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措施。与德国汉诺威大学(Universitat Hannover)、芬兰米开利工业学院(Mikkeli Polytechnic)、法国国立电信学院(Ecole Nationle Superieuredes Telecommunications)等建立了长期的联合培养计划。并与国际知名跨国集团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教学和实验合作关系。如Intel、Mishibishi、Omron、Freescale、TI、Xilinx、Phoenix Contact等国际行业领先跨国集团公司。并设有通用电气、菲尼克斯、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欧姆龙、大众、宝钢、UTC、Pheonix Contact等20余种奖学金。

学院注重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吸纳大学生进入研究队伍,引导高年级大学生参与高新技术研究,如机器人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微传感器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教学过程中特别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拥有智能机器人、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五个大学生创新基地。

依托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和硕士点,结合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研课题和推广应用项目,已经形成了智能控制与机器人、企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工程、通信、计算与控制一体化集成系统、嵌入式系统与车辆控制等四个前沿性的特色研究方向。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于2006年4月14日-15日承办了第二届全国高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100多位系主任和院长参加了论坛,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戴汝为院士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也应邀出席。与会代表围绕“自动化学科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论坛认为,自动化学科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其观点、理论、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现代工业、社会经济、生命、微光机电系统等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领导简介


据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官网发布的信息,学院领导有:

学院党委领导

书记:童学锋

副书记:乔非,向阳,董变林

学院纪委领导

书记:向阳(兼)

副书记:刘峰,张砚秋

学院行政领导

院长:蒋昌俊(2009年6月止)

副院长:陈启军(主持工作2009年6月起),庄玉良(2010年6月止),刘富强,苗夺谦,赵卫东(2010年6月起),金立军(2010年6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