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通城拍打舞

通城拍打舞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通城拍打舞




通城拍打舞,自元、明以来流传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由当地民间流传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汉、瑶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舞蹈以男人拍打胸脯、女人拍打手臂为主导动作,然后再加以扩展变化,拍手、拍肩、拍背甚至拍脸、膝、臂等,有的躺着拍、坐着拍、跪着拍、站着拍、舞着拍,拍打贯穿始终。1988年,由通城县文化局精心打造的《拍打舞》参加湖北省首届民间歌舞电视大奖赛,一举荣获金奖,同年随湖北省民间艺术团赴民主德国访问演出。2007年,通城《拍打舞》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9月,《拍打舞》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参演节目,应邀参加在山西大同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届“山花奖”比赛演出。荣获中国第八届民间艺术节金奖。 2011年1月,《拍打舞》参加湖北电视台“垄上行”农民春节晚会演出荣获一等奖和观众最喜爱的节目金奖。2011年7月,通城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拍打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拍打舞的由来


通城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自古以来就是瑶汉杂居之地。经国家瑶学会考证,今湖北通城及其龙窖山地区,曾为“瑶人出世武昌府”的发祥之地,瑶族先民的祖居地,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

他们大量的历史、民俗文化,与当地汉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汉瑶文化。元末明初,瑶胞举族南迁后,起源久远,融冶了瑶汉文化元素的《通城拍打舞》(拍打歌),至今还由这里的汉民族后裔以原生态的风貌传承着。

1987年,通城县文化馆创作干部任卓辉开始广泛搜集、提炼失散在通城民间的拍打舞动作,汇集整理了一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拍打舞蹈语汇,为拍打舞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使濒临失传的民间拍打舞得以新生。

拍打舞的演变


今天看到的通城《拍打舞》,是在原《拍打舞》基础上,先后三次对舞蹈语汇、音乐元素和表演形式进行修改提炼而来的。

最原始的《拍打舞》是一个或多个人边唱边拍,拍手、拍身体和对拍,且多限于单拍和双拍,拍打动作仅四五个。1988年,通城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拍打舞进行提炼和创新。拍打动作增加到10多个,创造出单腿拍、双腿拍、站着拍、坐着拍、躺着拍,并增加了拍打部位,如拍胸、拍肩、拍腰、拍臀部。

2007年,通城县文体局请来省群众艺术馆国家一级编导向雪芳,并成立编导小组,对拍打舞的舞蹈语汇进行提炼。风格上更加凸显瑶族特色,拍打的同时增加了跳跃动作。

如男子单拍时,增加了中国古典舞中的马步、跨腿,使舞蹈更具阳刚之气。女子单拍时,增加了腰部倾斜和胯前拍打,使舞蹈更加秀美,显示出女性的灵秀韵味。此外,还增加了上肩技巧,女子坐在男子肩上,男子抱着女子,在空中对拍,增加了舞蹈的立体感。

2010年9月,为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县文体局邀请省、市、县相关专家,对舞蹈语汇进行了一次大型创作。总导演向雪芳在前两次基础上,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舞蹈语汇,旨在突出江南俊秀之美的艺术效果。

如:男女一体,面向一方,四只手相拍,宛若千手小观音;男女对拍脸,体现“情”字;男把女抱在胸前,女拍男的背部,体现“痴”字;男女对抱,女下腰拍男腹部,体现“爱”字;男把女抱着翻一个圈,体现“思”字。并在前两个版本基础上,对拍打舞的舞台形式进行了较大改动。

经过多次创作,对拍打动作进行规范,舞蹈音乐更加动听,风格上也给予了定向,使舞蹈介于原生态与现代之间,更具民族特色和艺术观赏性。

拍打舞的未来


近年来,通城县文化教育部门不但开办了多期拍打舞培训班,还在学校里开设了拍打舞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城拍打舞先后在各类舞蹈比赛中获奖,并应邀参加了第八届、第九届民间艺术节,还曾于2010年走出国门,远赴德国展演。 拍打舞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通城拍打舞适合于广场展演和舞台表演,深受观众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关分词: 通城 拍打